摩尔斗斗,对于上善若水这句话你又有什么看法和见解?

2023-08-30 11:50:03 85阅读

摩尔斗斗,对于上善若水这句话你又有什么看法和见解?

“上善若水”实际上最先是老子对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孟子又与孔子在理论上为同一流派,因此说“上善若水”是孟子的见解也不错。

一、“上善若水”产生于老子与孔子在黄河边的一段对话

那是公元前538年,孔子自觉感悟世事不深,领悟道行过浅,便专程到东周拜会老子。老子教了孔子礼乐之法,道德之要。后来老子送孔子回国,路过黄河时,孔子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摩尔斗斗,对于上善若水这句话你又有什么看法和见解?

老子说,你这样想就有些矫揉造作了,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长,一切本属自然。他手指黄河水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子说:“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子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回国。

二、老子与孔子关于“上善若水”的对话,最终留在了《道德经》中,成为至理名言,惠泽千秋万代。

原文是这样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选自《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的字面含义应该是这样的: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的境界。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清明,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三、老子为什么对水有如此之深的认识呢?其实,他也是受了他的老师商容的启发。

老子曾经跟着商容学了三年艺,商容对他一言不发,这叫行不言之教。

后来商容病了,老子去看他,说“先生没有什么遗教告诉弟子我吗?”

于是,商容在病床上提了几个问题让老子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问的,商容张开口,说:“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 “还在。”商容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商容说“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老子想了想说:“不是说刚强的容易消亡而柔弱的容易生存吗?”商容笑着说:“天下的道理都在这里了!”

后来,为了进一步领悟“柔弱胜刚强”这几个字,老子遍访天下,寻找道的根本,老子见了滴水穿石之坚韧,溪水汩汩之欢快,大明湖水之宁静,云台瀑布之雄壮,海纳百川之胸怀,终于悟出“水”与“舌”有着“柔胜刚”的相通之处。

水滴穿石

四、老子以水寓道,开启了整个道学入世的法门。我们今天学习《道德经》,就是要从里面体会真谛,把握方向。

水“道”中的内涵十分丰富。水的德行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水避高趋下,不受任何阻碍;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但却深不可测;水可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水源源不断地流淌,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水,遇高必退,决不淹没你高的优点;遇低必淹,决不暴露你低的缺陷;遇动必随,决不撇下你的孤单;遇静必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遇冷必凝,决不漠视你的寒冷;遇热必沸,决不妨碍你的热情。

水,“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十分守信。

水,变可升空,滴可穿石,溶于万物,进入万方,无所不能。

水,包容天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柔美而大气。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即是“无为”,“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是以“善利万物”为前提的顺势而为。

我们知道,任何石头在水里,经过千百年的洗礼,都会变得圆润。一个有道的人,往往也会像石头经受了千百年的洗礼一样,会变得很谦逊。当一个人很浅薄的时候,他是很嚣张的,一旦有了一定的层次,就会很柔和、很包容、很宽厚。越强势的人,往往越没有底蕴,而看似不强势的人,往往境界很高。这就是“水”和“道”“挫其锐、解其纷”的功能。

水也能解除一切纷扰,经过水的滋润,禾苗可以茁壮成长,经过水的侵蚀,一切可变得灵动自然。人活着有许多的痛苦,因为有那么多的争执和磨难,那么多的敌对和杀戮。而道也可以跟水一样解除人的纷扰,让人的内心变得清晰,让万物变得清楚,让一切变得秩序井然。

当水雾化后可以融入天地万物,无论是最高还是最低的地方,都能找到水的影子。一个人当他学会了水道之后,也能让自己变得宽厚,让心灵变得清澈,让万物变得不那么复杂,让世间变得可上可下,可高可低,一切依据自然而为。平常,他一定是保持着低调,保持着包容,不断地沉淀内心,修炼内涵,当需要他的时候,他可以横空出世,不需要他的时候,他会融入万众。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旷世高人。

武汉东湖

五、在水德中我最赞赏的是水的无私。

无论你是好人、坏人,都可以喝它,给你无限的供应。天地万物,它都滋润,不求回报。无论身处怎样的污秽之地它都毫无怨言。老子说,夫唯无私,故能成其私。水告诉我们,越没有私心就越有私,越有私心就越没私。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你私心越重,最后就一无所有。你没有任何私心,你就可以拥有一切。不难理解,因为你有私心,什么都想据为己有,就众叛亲离、天怒人怨,成了孤家寡人,正所谓财聚则人散;而你没有私心了,把好东西都分给大家,天下响应,万民归心,正所谓财散则人聚。

历史上,体现无私的感人故事不少。最让人传为美谈的,其中有“负荆请罪”的故事。

说的是蔺相如让完璧归赵,官职晋升很快,为廉颇所妒忌。廉颇是赵国大将,纵横天下几十载,无人可敌。他认为蔺相如不过是个文官,论资排辈,都不可能在他之上。于是廉颇就隔三差五找蔺相如麻烦。

蔺相如从来不与廉颇争执,也从不计较。有人问他,你比他官大,怎能容他这样对你?蔺相如却说,我跟廉将军的恩怨是私人的,我若跟他对抗,那是我的私心,对抗的结果,一定是文武不合,国家遭殃。如果别国趁虚而入,赵国危矣。我不能为了一己私利使国家处于危险。他横一点、嚣张一点,对我来讲无非是一种感觉,无所谓的。赵国的利益才是根本,我不能忘了根本。

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满面羞愧。他想,人家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放弃个人之私,我廉颇也是国家栋梁,怎能这样呢?于是负荆请罪,登门磕头,终成“将相和”千古佳话。

从水德的“无私”,我们可以窥见水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仁”字。所谓仁者无忧、仁者无敌、仁者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明显地体现了仁者是无私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私心很重,老想占便宜,结果便宜不好占,东西不能得,自然忧心忡忡,夜不能寐,而且四处树敌。当有一天,他学会了做一个“仁”者,无私、为人、爱人,没有了占便宜的心,没有了为己之心,没有了贪得之心,他也就没有忧虑了,没有敌人了。只有这样,人才能达到水德至上的要求。

负荆请罪

六、水道,是水中的道理;水德,就是按照水给我们的启示去行动。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仅要懂得上善若水、仁者无忧、仁者无敌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它,拿它作为准则,指导我们的一言一行。

因为这个德,不仅是一种品质,它还是一个人能够成就的关键。

古人言,小胜靠才,大胜靠德。我们只有依靠水德,才能够无所不利,无往不胜,成就基业。

历史上有很多“大德”之人,至今仍然令我们怀想。很多伟人都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孔明之德、雷锋之德、孔繁森之德、毛泽东和周恩来之德……他们以其德行,超出了他们的职务和能量,为后人永远铭记。他们才真正用行动走向了水德的最高境界,值得每个人敬仰与崇拜!

摩尔勇士为什么停服?

似乎已经被淘汰,由于摩尔勇士的经济效益不好,淘米已经放弃对摩尔勇士追加更新了。以前都是一周一更。淘米唯一封存的游戏是摩尔斗斗,我个人认为淘米是不敢封摩尔勇士的。至于更新,到重要节日比如春节可能会更新吧。

一些小的细节比如超时空进化是没什么更新的可能了,淘米最多更新一下活动。

从王国商城可以看出,现在摩尔勇士的玩家比以前少了至少一半,但真正支持摩尔勇士的人是不会走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