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点线,上小学的孩子还适合绘本阅读吗?
迷走点线,上小学的孩子还适合绘本阅读吗?
在儿童绘本阅读推广中有这样一句话“绘本适合0-99岁”。这个年龄跨度是非常大的。从绘本的无龄化,可见小小绘本包含着的信息量。但是,任何的阅读,都需要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够从中获得我们阅读的目的。一个小小的绘本,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解读,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绘本的高度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写作技巧,比如学习作者的行文结构,比从大篇幅的长文学习,要更清晰好掌握;还可以学习图画鉴赏能力,构图,格局布置,色彩运用,各个角度去刻意鉴赏,慢慢形成孩子的审美观。
(如果不懂得选书,这里提个小建议:绘本是有奖项设置的,我们比较熟悉的凯迪克和格林纳威大奖,如果不懂选书,可以奔着大奖去选,文字部分和图画部分都是可圈可点了。)
但是,但是,绘本的阅读是需要学习的。这里推荐两本关于绘本学习的书。
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作者郝广才他认为绘本是孩子进入阅读世界的不二法门。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建立完整的绘本观,图像与文字之间的点线面体,来解锁好绘本如何好。书中以多个好绘本为例解锁图文密码,是可以作为绘本阅读进阶阶段的书籍来读。
《大猫老师的绘本作文课》,绘本与作文的结合,通过阅读绘本来学习写作文,既挖掘了绘本中隐藏的宝藏,又从绘本中学习到写作。
《绘本读写课堂》,作者是台湾台湾资深儿童作家花婆婆方素珍,这是本不错的绘本读写教案。
还是那句话,小绘本大智慧,我们从可以发掘的东西太多了,但是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这是需要去学习的。
如何让生活充满情趣呢?
人生离不开情趣的滋润。没有情趣的人生,就是一个没有花草树木的荒漠,就如没有鱼儿跳跃的一塘死水。情趣是人们生活本身的一种需要。好而入迷,迷而如痴。古人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又云:“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无泉,石不可无苔,水不可无藻,乔木不可无藤萝,人不可无癖。”所谓“癖”,是指对某种情趣超乎寻常的执着与迷恋,由此而表现为狂、为痴,这是超越功利的爱好与专注,这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
当今世界,由于物质文明的畸形发展,导致了人们情感生活的枯燥乏味。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迫切需要得到精神上的调节、减压和释放。人们向往那种豁达、闲适、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这种充满文人情趣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也是一种真正的人生智慧。其表现在琴棋书画等诸多方面。
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人们爱琴,是因琴能演奏美妙的音乐。要以琴抒情,必须心有所感,志有所托,情有所依。情真、情深才能琴妙。对人生的体验越深,琴艺也就越高。音乐与做人相通,趣味相投者在音乐中产生心灵的碰撞,知音者可借音乐感知奏乐者的志向、胸怀和隐情衷肠。琴不失为净化人们心灵的佳品。
棋,就是围棋。围棋体现人的精神、反映人的心志的一种艺术形式。小小棋盘是人的抱负、追求、志趣、价值观、生活态度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折射出人们的心态,可以看到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围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体验人生的途径。人生是一次性的,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棋局上却能让你一遍遍地品尝经营的苦心,格斗的惊险,前途未卜的担忧,失败的痛苦,成功的喜悦,并且可以一遍遍重新开始。而人生却输不起。人们借围棋的搏击,从精神上得到慰藉和满足。
书画,书画同源,即书法和绘画艺术。书法的点线笔势、结构章法便是一种艺术的美。书品即人品。从书画中可以反映人的品格的高低雅俗。书画者的价值取向,内心世界的爱憎,人品气质,自然会从其作品中流露出来。人们通过书法和绘画作品,抒发自己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此外,人们的情趣可以丰富多采,如通过赏美景以怡情,闻涛声而感怀,观舞剑以求趣,上网QQ、博坛寻知音,读书会友等多种方式,愉悦自己的心情,增添生命的活力,更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因此,在现代社会。人们不仅要有物质的追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爱好的情趣,丰富自己的内心。从而使自己生活在快乐之中,不至于被贪婪和物欲蒙蔽了美好的心灵。
唐国强的书法水平能称得上书法家吗?
按照姜昆,唐国强的书法水平不能称得上书法家,是为书法爱好者。纵观明清不少状元和文人书法写得很好的人,他们都不能称为书法家,何况是他们二人。
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是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是精通书法的人。并且要有代表作品等等,才能够称之为书法家,否则称之为书法爱好者。如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序》;颜真卿,其代表作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为《蜀素帖》;赵孟頫,其代表作为《胆巴碑》;王铎,其代表作为《拟山园帖》;吴昌硕,其代表作为《西泠印社记》;于右任,其代表作为《标准草书》等等。
姜昆自小在其父、著名书法家姜祖禹的熏陶下学习书法,临池不辍。他曾与唐国强、郁钧剑一起做客央视《艺术人生》栏目,谈论书法艺术。
姜昆跟江苏书画界林散之、武中奇等书法家都积下了深厚的感情。姜昆认为,如今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时代,民族艺术氛围还需要大家去营造。他提倡一线演员通过书法培养对文化的理解,多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但是姜昆是具有汉字书写能力,但他并不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啊,也没有相关代表作品问世。
唐国强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不仅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书法上也造诣颇深,书法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参加国内外巡回展。曾荣获日本“东京国际文化交流书道展”特等奖,并入选 2003年“中国当代书法家排行榜”。作品收录于《跨世纪翰墨艺术家书画宝鉴》、《中国文化名家》等等。虽然作品经常展出,书法上也造诣颇深,但是大家也没有去学习他的书法啊。他也没有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并不是精通书法的人。怎能称之为书法家呢?
虽然姜昆和唐国强多才多艺频频涉足影视及书画界,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现在只能算中国知名影视演员、导演,不能称得上书法家。
山海经是谁写的?
题主之问已获621个回答,可见热度之高。承蒙悟空小秘书的邀请,笔者也试着来回答一下。首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研究三星堆以及先秦史已有数年,其间也着力对《山海经》做过一些研究。现在,我就结合题主的提问谈下自己的一孔之见,请各位朋友赐教。
题主问:“山海经是谁写的,他看到了什么?”同时附上了背景说明:“里面这么多的现在难以理解的东西,会不会是另一个文明的回忆?”题主的疑惑,可以说是许多读者甚至也是一些专业学者的疑惑。《山海经》的作者为禹益,这在隋唐以前的文献中原本是记载得非常明确的。但是,从唐代杜佑对《山海经》的作者问题开始存而不论,再到元初吾丘衍等对《山海经》的写作年代表示怀疑,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山海经》的作者及写作年代进行质疑,以至如今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种普遍意见,那就是认为《山海经》只是战国以来形成的文献。
笔者在研究三星堆的过程中认识到,隋唐以前文献对《山海经》作者为禹益的记载实有坚实的历史背景,也就是说,笔者重新肯定了传统说法的历史价值。而自唐以来的历代学者之所以倾向于否定传统说法,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者对《山海经》形成时代的文化背景已经不能了解,因此造成了两个时代的“认知落差”。这种“认知落差”,反映在题主这里,就是所谓的《山海经》记载了太多让人“难以理解”的东西。现在,笔者就分成三个部分来谈下自己的观点。
一、《山海经》的作者问题。(一)隋唐以前文献对《山海经》作者的记载司马迁作《史记》时,称不敢言《山海经》“所言怪物”,对《山海经》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但是,从汉代的情况来看,其实可以发现汉代主流社会对《山海经》是采取肯定态度的。比如,东汉永平二年,王景奉诏治水。汉明帝即就把《山海经》、《河渠书》等作为地理书赐给了王景。而《汉书·艺文志》也把《山海经》置于形法类下,表明班固认可其为可信的地理书。同时,《汉书》、《淮南子》在编撰时也明显采用了大量《山海经》的材料。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梳理从西汉到隋唐的文献,可以发现各种文献都普遍肯定《山海经》为禹益之书。比如,西汉刘歆《上山海经表》说: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益,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又比如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说: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又比如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说:
禹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所至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前边疏而之,故名曰《山海经》。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载了一些对《山海经》质疑的声音,但也并没有否定禹益为《山海经》作者的传统说法。比如《书证篇》说:
或问:“《山海经》,夏禹及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如此郡县不少。以为何也?”答曰:“史之阙文,为日久矣。加复秦人灭学,董卓焚书,典籍错乱,非止于此。”
(二)隋唐以后文献对《山海经》作者问题的质疑。对《山海经》的作者问题进行回避甚至质疑,应该说是一种理性发展的结果,也是《山海经》的文化特征被时代遗忘后造成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自唐以来对《山海经》作者问题进行质疑的说法。首先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搁置态度的是唐代的杜佑,他在《通典》中说:
《禹本纪》、《山海经》不知何代之书,恢怪不经。夫子删《诗》、《书》后,尚奇者先有其书。如诡诞之言,必后人所加也。
从元代开始,吾丘衍《闲居录》不再把《山海经》作者视为禹益。他说:
《山海经》非禹书。其间言鲧入羽渊及夏后启等事,且又多祭祀鬼神之说,中间凡有‘政’字皆避去,则知秦时方士所集无疑。
其后,南宋淳熙七年池阳斋刻本末附尤袤跋,也说:
《山海经》十八篇,世云夏禹为之,非也。其间或援启及有穷后羿之事,汉儒云:翳为之,亦非也。然屈原《离骚经》多摘取其事,则其为先秦书不疑也。
同时,朱熹在《楚辞辩证》中更斥《山海经》怪妄尤甚,提出该书是因《天问》而作。到了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丁部《四部正伪下》又提出,《山海经》是综合了《穆天子传》、《离骚》等文献而写成的。他说:
至于周末,《离骚》、庄、列辈其流遂不可底极,而一时能文之士因假《穆天子传》之体纵横附会,勒成此书,以傅于图象百物之说,意将以禹益欺天下后世而适以诬之也。
(三)现当代学者对《山海经》作者问题的见解。到了近现代,中西学者关于《山海经》作者的分歧愈发突出,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观点。比如,马伯乐认为《山海经》是公元前五世纪受至印度、伊朗文明影响而产生的。我国学者卫聚贤则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按篇章有美洲人,也有中国人。苏雪林先生则认为,《山海经》作者是古巴比伦人。此外,还有以杨宽、袁珂为代表的楚人说,以茅盾、许顺湛和袁行霈等为代表的北方说,以饶宗颐、萧兵等为代表的东方说,以蒙文通、金荣权、段渝等代表的巴蜀说等等不同的观点。
(四)对《山海经》作者的写作地域的概括性意见。要确定《山海经》的作者是谁,明确《山海经》的写作地域是关键。在以上各种关于《山海经》作者的观点中,蒙文通教授的研究最为系统,也最为有力,其代表作是《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他关于《山海经》写作地域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通过对《山海经·中山经》的分析可以发现,《山海经》的“中”包括了古代豫州、荆州的西部、南部和整个梁州地区。并且从描写的详略来说,《山海经》详于西南而略于东北,这表明《山海经》记载的核心地区在西南地区。
其次,《海内经》四篇明确以“都广之野”为天下之中,都广亦见于《楚辞》、《淮南子》,《后汉书》记其名为“广都”,为蜀郡之地。《华阳国志》、《水经注》称广都、成都、新都为蜀之三都。因此,明代学者杨慎指出,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
三星堆遗址所在的成都平原(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再次,《大荒经》五篇同样也是以四川西部为“天下之中”,比如,《海内经》记载十六国,其中北方、东方只有四国,而其余十国均在西南方,因此,蒙文通教授指出,《山海经》是西南文化系统的作品。笔者赞同蒙文通教授的观点,并且还可以再补充两条材料:
第一,《山海经》在使用描述季节的用语时,只有冬夏而无春秋,这与甲骨文在描述时令时只用春秋而不用冬夏刚好相反,这表明《山海经》的文化体系与中国东部的文化体系有区别。
第二,从《山海经》的叙事顺序来看,以西南地区为中心的特征十分突出。比如《海外四经》的叙事方位为顺时针旋向,即以南为始,次及西、北、东,与《山经》、《海内五经》相同。以单卷来说,《海外南经》叙述顺序为自西南陬至东南陬,取逆时针;《海外西经》为自西南陬至西北陬,取顺时针;《海外北经》为自西北陬至东北陬,取顺时针;《海外东经》为自东南陬至东北陬,取逆时针。可以看出,《山海经》的叙事顺序是两条线,这两条线就像两支考察队,一队自西南至西北而东北;一队自西南至东南而东北,地理参照中心正如《海内经》所说,是在西南地区。
《淮南子·墬形篇》在使用《山海经》的材料时,对于海外三十六国的记述虽然也分成四个部分,但叙述顺序是:自西北至西南方有若干国,自西南至东南有若干国,自东南至东北方有若干国,自东北方西西北方有若干国,呈现出逆时针的次序,从而使整个文本的地理中心消没于无形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使用古代文献研究历史时,尽量使用原始文献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知道,从先秦到两汉再到隋唐时期,大量文献均肯定,大禹是出生在蜀地的古代羌人,具体可参考笔者发布在头条的文章《禹生西羌:夏族起源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样,我们再回头来看隋唐以前文献关于《山海经》作者的记载以及现在我们对《山海经》写作地域的分析,结果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结果:这三者其实都共同指向了一个区域,即西南地区。显然,这种一致性绝不会是偶然产生的结果。
二,三星堆与《山海经》的关系问题。对于如何在考古文化去发现夏的问题,是中国人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禹益,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说明夏代的真实性问题及其与西南地区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宋元以来的学者对《山海经》作者的质疑,还只是因为《山海经》记载了夏启、后羿等这些人物和长沙、桂林等这些晚出的地名(这其实主要是因为《山海经》非一时一地完成),而当今学者对《山海经》作者的质疑则更多是与夏代历史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有必要介绍一下自己关于整个中国古史体系的理解。
在研究先秦史的过程中,由于笔者发现《史记》的历史体系与大量的先秦文献存在矛盾(参阅笔者《三星堆再次发现六个祭祀坑,中国古史是否会被改写?》),而且像诸如三星堆、二里头、盘龙城、台家寺、新干大洋洲、金沙等重要的青铜文化在传统的《史记》体系中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同时,也发现研究我国大量的少数民族起源时在《史记》体系中难以找到切入点,由此,笔者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与《史记》的先五帝、后三代的线性历史年代框架有别的年代体系。笔者把这个观点称为“夏与商周并行论”,内含“夏分三段”、“商分二段”、“唐虞与夏并立”等多个分论点。
要详细了解笔者的这些观点,可以具体参阅笔者已经发布在头条号的文章。就本文来说,根据笔者“夏分三段”的观点,大禹的生活年代就是三段之夏的第二段,也就是三星堆青铜文化时期(即三星堆文化四期分法中的第三期)。这样,我们从考古文化上便把《山海经》的作者问题、《山海经》的写作地域问题以及三星堆与《山海经》的关系问题等统筹了起来。
关于三星堆与《山海经》的关系问题,目前笔者也已经在头条发布了《〈山海经〉与三星堆:巫史时代与神圣叙事》、《三星堆文明是被遗忘的异世界吗?论大禹治水和〈山海经〉的形成》、《当〈山海经〉神话被三星堆文明证实,历史研究应当如何对待神话?》等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三,《山海经》为什么有那么多难以理解的东西?最后,笔者再来谈谈题主所说的《山海经》那些所谓的“难以理解”的东西。这一个问题要解答,需要一些人类文化学知识。古代的人们之所以难以理解《山海经》,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在近现代时期,由于许多学者兼有历史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因此,事实上我们现在对于《山海经》的认识已大大地加深了。
《山海经》所记风俗情状瑰丽奇特,多蕴藏鬼神思想,这些其实都是典型的巫文化反映。《山海经》的这种巫文化特性,其实也正是《山海经》具有古老特征的反映。蔡元培先生就曾从民族学的角度对《山海经》进行说明:
这部书固然以地理为主,而且有许多古代神话的材料,但就中很有民族学的记载。例如《山经》于每章末段,必记自某山以至某山,凡若干里,其神状如怎样,其祠礼怎样,这都是记载山间居民宗教的状况。……(这类书)但或为好奇心所驱使,或为政略上的副产品,不能认为科学的记录。在欧洲,自希腊历史家Herodotus记埃及人的风俗,罗马的大将凯撒记高卢人、不列颠人的风俗,也是这种记录的开端。
吕子方教授也说:
书中那些比较粗陋艰懂和闳诞奇怪的东西,正是保留下来的原始社会的记录,正华所在,并非后人窜入,更不能因此而怀疑和否定《山海经》原本,以至贬低它的价值。
对《山海经》的这种特征进行过类似评论的还有顾颉刚、葛志毅等学者,这里不一一具引。一言以蔽之,《山海经》就是以巫治史、以巫治国的产物,那些所谓的离奇记载,反映的其实就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文化影像。
比如《山海经》记述的各种混合着人、兽、鸟特征的怪物,看起来不可思议,在现实世界我们也不可能找得到,但是结果现在我们却能从三星堆遗址看到鸟首人身像、青铜神坛底部的神兽、纵目面具等类似的神物出土。这说明,《山海经》所描述的神物,除了那些本身存在于自然界而被夸张的生物之外,还有一些则是属于人们观念中存在的神物。这种神物,他可能会取一个人的头,再取一个鸟的身,或再取一个兽的爪等,混合而成。这些现象看似荒诞,却反映着观念的历史真实。正如葛志毅教授所说:
关于《山海经》所言诸地域是否真实,各家历来争执不休,但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将《山海经》归于地理类不在于它所指究竟是否荒诞不可考,而在于撰史之人是不是认为《山海经》中所言真实。
葛教授讲的是神话地理,对于《山海经》记载的神话生物,我们也应作如是解。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山海经》的这些特征,徐旭生先生才特别指出,“从史料观点来看,(《山海经》)为我国有很高价值书之一,而有此等价值者,恐尚不及十部也。”
四,小结尽管我们现在很难甚至是已经不可能从考古文化中去指实大禹和伯益的存在,但要看到,《山海经》作者为禹益的说法是有很强的历史背景的。
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自被发现以来,赵殿增等学者就把三星堆政权称为“神权王国”,这种所谓的“神权”特征,其实与《山海经》的神奇与怪诞正好形成了呼应。同时,文献中记载的“禹生西羌”、《山海经》反映出来的以成都平原为天下之中的特征,无不指示着我们,要揭开《山海经》的更多秘密,要解决中国古史研究中的许多关键问题,三星堆文化恐怕都是中国古史学界绕不开的一个考古文化。
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专注研究三星堆和先秦史多年。希望这篇回答能解决题主及关心这个问题的一些朋友的疑惑,如果朋友们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下面评论。同时,欢迎大家的点赞、转发与关注,谢谢。
参考文献:[1] 《山海经传》,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
[3] 蔡元培:《蔡元培民族学论著》,中华书局,1962年。
[4] 《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
[5] :《学津讨原》第12册,广陵书社,2008年影印本。
[6] 《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2001年。
[7]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
[8] 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9]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
行楷练字口诀?
一、初学书法口诀歌
汉字线条表,结构规律找
方正是原形,奇险求平正
初学要牢记,选帖为开始
字帖千万册,流派只分三
一派钟繇书,风格成古朴
一派右军书,多姿称为秀
一派小王书,清丽如荷出
三派难分右,各自有千秋
历代书家出,得一垂今古
选帖事虽小,可定学书向
选我钟爱帖,如情定终生
初选不急写,从头至尾阅
读帖有方式,笔画记清晰
同类找细别,感悟有心得
此时下笔练,事半功又倍
首先练笔画,对贴分毫差
始求形相同,慢慢悟神功
点如空坠石,力量有千钧
横如天边云,来势更凶猛
撇如断象牙,亦是松生崖
捺如武士刀,霍霍斩豺狼
折为士曲臂,内中含刚力
上述要心领,下笔才神会
此时可练字,学书刚开始
不求写全帖,可选代表字
入室求心定,朝夕要认真
见异思迁忌,专心持之恒
待到写它字,形神出心间
与帖不相右,功到自然成
此期看秉赋,长短不可论
此为一阶段,功夫要下深
追求神品界,须待后阶段
二、楷书书法口诀一
汉字楷模是真书,端庄美观价值高。
形体方正有魅力,结构严谨多精巧。
笔画规范讲变化,阴阳笔法结合好。
起收有序要利索,笔笔分明忌潦草。
楷书称正楷 起笔多藏锋
学书必先行 行笔用中锋
笔画形态稳 回锋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 结构讲造型
结构搭配匀 多临古人帖
章法要讲究 用笔讲技巧
笔笔得到位 楷书要写好
清朗必整齐 重在用腕上
三、行书书法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 主笔沉着是关键
快写简化是特征 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 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 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 全篇排头是标准
灵活多变才自如 一气呵成要贯通
行书字体最多姿 用笔八法需记清
横平竖直重心稳 疏密匀称结构精
点画呼应贵活泼 穿插揖让要有情
项背分明多变化 运笔轻盈忌僵硬
四、草书要决
狂草如激电湍流 字字如惊蛇出洞
点线变化多姿美 疏密虚实心有数
气势磅礴态万千 结构布白心畅意
草书行行如春蚓 字字造型似秋蛇
全章一起要贯通 有气有神是精品
五、魏体口诀
魏碑书体真美观 刚柔并济楷隶兼
笔画稳健多雍容 结字奇伟要有变
入笔收笔应遒劲 捺画压笔最关键
隶意楷法掌握好 雄浑质朴贵自然
魄力雄强 精神飞动
气象浑穆 兴趣酣足
笔法跳跃 骨血润达
点画峻厚 结构天成
意态飘逸 血肉丰美
六、仿宋口诀
仿宋书体字宜长 整齐列队排成行
字字间隔要均匀 端正清秀有力量
撇如尖刀竖似柱 勾要坚挺捺要棒
入笔收笔显棱角 形神兼备贵阳刚
七、隶书书法口诀
方劲古拙 如龟如鳖
蚕头雁尾 笔必三折
雁不双飞 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 左挑右磔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汉隶无师可自通 首先学会用中锋
蚕头雁尾笔画美 内紧外松结构精
雁不双飞须注意 蚕无二设要记清
距宽行窄字宜扁 笔要圆粗墨要浓
八、草诀百韵歌
明韩道亨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
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
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
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
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
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
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
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
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
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
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
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
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
才傍干成卉,勾盘柬作阑。
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
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
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
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
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
莫写包庸守,勿书绿是缘。
谩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
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
寒容审有象,宪害寘相牵。
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
直须明谨解,亦合别荆前。
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
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
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
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
点至堪成急,勾干认是卑。
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
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
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
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
斋齐曾不较,流染却相依。
或戒戈先设,皋华脚预施。
睿虞元仿佛,拒捉自依稀。
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非。
止知民倚氏,不道树多枝。
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
起旁合用短,遣上也同迷。
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
寺专无失错,巢笔在思维。
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
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
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
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
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
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
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
鼋鼍鼂一类,茶菊荣更亲。
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
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邻。
道器吴难测,竟充克有伦。
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
数叚情何密,曰甘势则匀。
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
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
叅参曾不别,閧巽岂曾分。
夺旧元无异,嬴羸自有因。
势头宗掣絜,章体效平辛。
合戒哉依岁,宁容拳近秦。
邪听行复止,即断屈仍伸。
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声。
最迫艰难叹,尤疑事予争。
葛尊草上得,廊庙月边生。
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舂。
出书观项转,别列看头平。
我家曾不远,君畏自相仍。
甚乂犬傍获,么交玉伴琼。
膝滕中委曲,次比两分明。
二下客为乱,宀藏了则宁。
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
耻死休相犯,貌朝喜共临。
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
勿使微成渐,奚容闷即昆。
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
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
隶头真似系,帛下即如禽。
沟渫皆从戈,帋笺并用巾。
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
近息追微异,乔商矞不群。
欵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
戚感威相等,驭敦殷可亲。
台名依召立,敝类逐严分。
邹歇歌难见,成几贼易闻。
傅传相竞点,留辩首从心。
昌曲终如鲁,食良末若吞。
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
旧说唐同雁,尝思孝似存。
扫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
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
酒花分水草,技放别支文。
可爱郊邻郭,偏宜谌友湛。
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