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战僵尸古代版,古代穷人没有饭吃没有肉吃的时候?
植物大战僵尸古代版,古代穷人没有饭吃没有肉吃的时候?
我们出生在和平的年代里,又有幸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时代里,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下,以至于我们也有一些人产生了“何不食肉糜”的想法,认为古代穷人在发生天灾人祸吃不饱饭时,为什么不去上山抓野兽食用。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分析一下。
无论是食用野猪,野牛,野马还是吃野菜、树皮、小麦,本质上这些能量的来源都是太阳光。
我们知道,动物属于异养生物,它们无法仅凭自己就生产出所需的能量,只能靠植物或者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
植物虽然属于自养生物,但是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光,这是因为太阳光在照射到植物表面时,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能量。
如果没有太阳光,那么植物也会因没有能量来源而枯萎,而地球上的生物链的基础就是植物,一旦植物大规模枯萎,此时动物也难以存活。
在古代,如果当地出现旱灾、涝灾等导致植物难以生长时,那么以植物为基础的动物也难以存活,它们将会因饥饿、体力不支等原因被食肉动物所消灭。还有一些食草动物会因饥饿而死亡,但食草动物死亡之后,食肉和食腐动物将会赶来,消灭这些动物的尸体。
如果灾情持续的时间较长,那么食肉动物和食腐动物也将会因能量短缺而死亡,而它们身上携带了较多的微生物以及病菌,导致人类无法食用这些动物,因此在遇到天灾人祸时,人们并不能寄希望于上山打猎补充能量。
不过,在遇到极端天气时,比如:天气突然降温,导致动物因低温大量死亡时,此时人类倒是可以上山捡拾动物的尸体。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天气突然降温导致候鸟来不及飞走,它们会因低温而大量死亡,此时人类足不出户就可以捡拾很多鸟类尸体,但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每次都会发生。
能量的流动在能量短缺时,人类之所以不去上山打猎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肉类能够提供的能量太少了。
我们知道,地球上能量是可以流动的,最初是从太阳光流动到植物体内,之后又从植物体内流动到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但是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损耗,比如:羊的新陈代谢需要消耗能量,此时有大量的能量被生物所消耗了,所以地球上的植物所提供的能量,远远大于动物所提供的能量。
如果你生活在农村你就会知道,100亩地种植的庄稼可以养活100口人或者养活100头羊,但如果人类以羊为食的话,那么100亩地只能供养10个人左右。也就是说相同面积内,动物所提供的能量远远小于植物所提供的能量。
而古代的人类在遭遇饥饿时,饿的树皮都吃光了,而动物早就因能量短缺而被食肉动物捕获或者死亡后被食腐动物所吃掉了。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蝗灾,虽然人类也吃蝗虫,但是相对于蝗虫吞噬的庄稼而言,蝗虫能够提供的能量较少,不能够满足人类对能量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发生蝗灾时会有大量人口因能量短缺而死亡。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嘲笑“何不食肉糜”的原因,也就是植物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动物供人类吃呢?
人口数量与能量古代穷人之所以吃不饱饭,其实是因为人口的数量和能量息息相关。影响达尔文最深的一本书是《人口论》,人口论认为人类在能量充足的年份中,会生育出大量后代,当后代数量超过了自然界的能量时,此时将会因饥饿、战争等使得人口数量重新下降。
除此之外,人类能够生产的能量是线性增加的,而人口的数量呈指数级上升,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主动或者被动的人口减少。主动的就是通过避孕来延缓人类数量的上升,而被动的则是通过战争等方式。
在古代,在一个王朝的初期,人类生产的能量能够满足人口的需要,这是因为大多数王朝的建立都是通过战争的方式获得的,由于战争导致人口减少,土地荒废,所以王朝建立之初是人口少而土地多。
但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人口数量将会呈指数级上升,一旦人口数量超过了土地能够养活的最高数量,此时将有可能导致饥荒的产生。
再加上古代时科技落后,能够生产的能量总量较少,使得人口与能量达到微弱的平衡点。然而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将会导致平衡被打破,此时将有可能导致饥荒的产生。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被发配的犯人,宁可在路上病死、冻死,宁可终生服役,也绝不会逃跑。他们要是敢跑,不说官差,整个家族也不会放过他们。
“发配”,在古代法律制度里,有特定含义。
这是非常严重的处罚,仅次于死刑。
在法制史上,它的学名是“流刑”,这也是“流放”一词的来源。
在古代,被判处“发配”的犯人,需要在官差的看守下,步行几千里,背井离乡,去条件恶劣的地方生活,比如烟瘴的岭南地区、苦寒的宁古塔。
他们没有自由。
步行几千里,可谓九死一生。
等到了目的地,他们有些人还要服劳役,社会地位基本相当于奴隶。
据《明史》记载,古代被发配充军的人,要么终生服劳役,一直到死;要么世世代代服劳役,不仅自己一生当奴隶,子孙后代也都是奴隶。
充军者,明初唯边方屯种,后定制,分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军。(《明史·刑罚志》)
由此可见,“发配”虽然没直接结束犯人的生命,却给他们带来了心理、生理的双重折磨,而且还可能世代为奴,永无翻身之地。
因此,在古代,“发配”、“流放”常常令人闻风丧胆。
既然“发配”这么苦,中途会有犯人逃跑吗?答案是:没有。
在古代,犯人宁可病死冻死在路上,宁愿终生在发配地服劳役,也绝不会选择在中途逃跑。
步行几千公里,要走上好几个月,为何这些犯人不选择“搏一搏”呢?
其实,不是他们不想跑,而是根本不敢跑。
在古代的制度环境下,逃跑才是最愚蠢的选择。
第一,逃跑的难度太大,成功率很低。隋唐时期,流刑开始成为正式的五刑之一,变得细致且规范。
根据发配距离的远近,流刑可以被区分为3个等级:
(1)流放两千里;(2)流放两千五百里;(3)流放三千里。发配得越远,犯人要受的苦就越多。
但即便是最短的2000里,也够犯人走好几个月的。
毕竟,古代又没有飞机和高铁,纯粹靠双脚行走。
这几个月,犯人们不仅要忍饥挨饿,还要应付多变的天气,甚至要承受官差们的怒火和暴力。
他们也想逃跑,却几乎没人敢付诸行动。
因为,成功率实在太低了。
一方面,犯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差,根本打不过身强力壮的官差。按照法律规定,犯人的生活费,由国家承担,而国家给的标准,基本上就是“饿不死”。
我曾经做过研究,这些犯人的伙食标准,大约是正常人的一半,衣服也只有朝廷发的一套,没有换洗。
但相比正常人,犯人每天走几十里地,运动量超强。
而且,运气好,今天走平地,磨破脚丫子;运气不好,走山路,经常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掉下悬崖。
此外,有部分犯人,需要头戴枷号,脚挂铁链,负重几十斤。
最要命的,是遇见下雨天,木制枷号浸了水,压得人根本直不起来,连正常走路都费劲,更不要说逃跑了。
随着时间流逝,犯人的身体越来越差,走完每天规定的里程都很难,哪里还有精力逃跑?
更何况,所有的犯人,都有官差押送。
官差那是吃香的、喝辣的,身强力壮,手拿大棍,腰藏刀,根本打不过。
另一方面,官差职责在身,经验丰富,看犯人看得非常紧。押送犯人的官差,在古代几乎是世袭的。
他们属于衙役中的“民壮”,经常押送囚犯、护送金库,经验丰富。
犯人有点歪心思,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晶晶。
古代,可没有不许殴打犯人的说法。
只要犯人玩一点点小猫腻,官差就会拳打脚踢,下狠手、死手,直到把犯人打服为止。
根据官方资料,被处发配的犯人,能活着抵达目的地,不足三分之一。
官方也有“死亡指标”。
因此,官差打死一两个犯人,根本无关大局。
在古代制度里,犯人死在路上不要紧,无论是生了病、体力不支、走了神,都不要紧,但是,犯人要是跑了,官差就完蛋了。
有犯人逃跑了,运气好点,扣工资、受处分,运气不好,直接从官差变为阶下囚。
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从这个角度出发,官差们也绝对不可能让犯人成功逃跑。
其实,《水浒传》中的武松,要不是有人取他性命,他也决不会在飞云浦血战,脱枷而去。
在古代,犯人不到生死关头,绝不会轻易逃跑。
因为逃跑被抓住了,就必死无疑了。
第二,逃跑的后果太严重,根本不敢跑。从唐朝开始,被判处流刑的犯人去发配地时,妻妾都要跟随,即所谓的“妻妾从之”。至于祖父、父亲、儿子、孙子等人,则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跟随。
这一制度的设定,本意是为了让犯人在发配地,也能够重新开始生活。但无形之中,这种制度也让不少犯人打消了逃跑的心思。
妻妾都在官差手里,独自逃走,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官差正直,他们会按照规矩,把妻妾送官,将犯人全家一起治罪;如果官差有歹心,妻妾们不仅清白不保,可能连性命都没了。毕竟,天高皇帝远,对于犯人而言,官差就是他们的“皇上”。
可能有人会说:妻妾如衣服,保命要紧。
可实际上,大多数的犯人,不为妻妾,只为父母,也不会选择逃跑。
古人的家族观念很重,被判处发配,已经是家族的败类和耻辱。
他的父母,平时连门恐怕都不敢出了。
此时,犯人若是再逃跑,国家四处张贴海捕文书,他们的父母几乎就活不下去了。
古人没有网络,可邻里之间关系密切,那个时候的舆论压力,杀伤力绝对不亚于现在。
考虑到妻妾、父母、家人,大部分犯人不会轻易选择逃跑。
第三,即便逃跑成功,以后的生活也很艰难。其实,逃跑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点。
可哪怕逃跑成功,日子也只会越来越苦。
首先,生活地域上,严重受限。古代虽然没有互联网,但有“连坐”制度。
逃跑的犯人,绝不可能回家乡,因为只要他敢回去,乡里人都会去举报。
他们也不能去稍微富庶一点的城池,因为满大街都贴着通缉令、海捕文书,太容易被认出来。
他们最安全的地方,是荒无人烟、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
可人是群居动物,不是所有人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
其次,心灵上饱受煎熬。老鼠,一听见猫叫的声音就吓得四处逃窜。越狱的人,一听见警笛声就慌不择路。
发配途中逃跑的犯人,更是如此。
往后余生,他们只要看见官差,都会高度紧张,永世不得安宁。
最后,行动上十分受限。在宋朝,被处以“发配”的犯人,都会搭配“刺字”,即“刺配”之刑。
《宋刑统刑法志》:“岭南民犯窃盗贼,满五贯至十贯者,决杖、賴面、配役,十贯以上乃死。
《水浒传》中,宋江的脸上,就被刺了字。
在古代,刺字的位置和大小,十分考究。
一旦被刺了字,即使你用刀把那块肉挖去,以后也会再长出来。
而且,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不敢损毁。
脸上一块大疤,一定会被人盘问。
第四,发配虽苦,但本本分分服役,也有出路。被处以发配的犯人,大多干了人神共愤的事。
这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
但是,发配虽苦,仍然有重生的希望。
其一,遇到赦令,赦免犯罪。简单来说,遇到赦令,被流放的犯人,就有机会被赦免,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家。
唐朝中后期,这种赦令就时常颁布。
也就是说,只要你不想着逃跑,有很大的机会被赦免犯罪。
其二,罪轻的犯人,允许回乡。除了赦令,罪轻的犯人,还可能会被提前释放,允许他们回乡。
这是为了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的手段。
前文提到,发配的地点,大都很固定,只有那么几个。
如果大批量的罪犯和家属长期聚集在流放地,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因此,他们会视情形赦免罪行轻一点的罪犯,允许他们回乡。
也就是说,如果你运气不好,遇不上皇帝的赦免令,好好活着,也有机会被允许回乡。
永久服役或者终生服役,只针对少数罪大恶极的人。
其他被发配的犯人,都有固定的服役年限。
比如:
唐朝时期,只需要服役一年。
“诸犯流应配者,三流具役一年。”(取自沈家本《历代刑法考》)
宋朝时期,一年到三年不等。
“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两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两千里,脊杖十七,并配役一年。”(取自《宋史》)
什么叫服役年限?
简单来说,服役年限,就是你要干苦力的期限。
期限届满,你就可以自己生活了,只是,你想离开发配的地方,需要打报告,要得到批准。
其实,只要不干苦力,在哪里生活都一样。
在家乡干活也是干,换个地方也是同样生存,更何况,妻妾都是跟着来的。
古代还有厉害的人,被发配宁古塔,还干起了生意,成了小富豪,日子格外滋润。
这个人,来自绍兴,名叫杨越。
他流放到宁古塔之后,干脆在当地卖起了绍兴小吃,没想到大受欢迎,赚得盆满钵满。有了钱之后,他得日子自然也滋润起来,过上了富裕生活。
综上所述,发配的人虽然惨,但前面并非死路一条。
只要乖乖服刑,运气好一点,都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如果你想要逃跑,那就不一样了。
逃跑的成功率低,官差凶恶,成功逃跑也过不上什么好日子,失败了那真是死路一条。
如果是你,权衡利弊后,你会选择逃跑吗?
反正我是不会跑的,毕竟体力不支,也跑不快。
如果是你,你怎么选呢?欢迎留言。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医书?
我国古代医学并不像如今一样发达,有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相结合的各种治疗手段。古代多以中医为主,神婆、偏方为辅!因此,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说说适合初学者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这些书籍大概可以分为中医理论学(如伤寒杂病论等)和中医药物学(如神农本草经等)两个大的范畴!
一、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之基础
《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行神学说”“天人学说”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二、难经--中医学理论之经典
《难经》是战国时期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神医扁鹊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之经典
《伤寒杂病论》 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作者为医圣张仲景,该书是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方面的巨著,系统的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四、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
《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如后来最为出名的《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以上四部是现在公认的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五、本草纲目--药学成就之大成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在药物分类上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巨大。
为什么人死以后会有头七的说法?
中国的丧葬习俗可以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为复杂和意义深远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主要是人类处理自身遗体的方法和礼仪,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受到人们思想观念的支配,不同的民族的丧葬习俗不同,而且这种习俗在殡葬过程中经过非常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今天的民俗。
在我国的丧葬礼仪中,头七的说法历史悠久,大江南北都有这种习俗存在,那么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中国祖先崇拜的演变轨迹经历了由非常原始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到崇拜图腾,再到崇拜祖先的过程。人类产生之后,首先经历的第1个阶段就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因为在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认知不足,在自然力量面前,原始人们无能为力,因此他们认为自然界一切都是有神灵的。
在这种原始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衍生出了图腾崇拜,因为虽然万物有灵,但是万物之灵并没有具体的形象,因此就需要人们塑造出一个固定的形象来进行崇拜,这也同时奠定了祖先崇拜的基础。从原始文化的进化历程来看,等人类社会到了母系氏族后期,随着部落中生产技能的提高和对生殖现象逐渐地理解,人们不愿意认为被自己征服的动物或者是植物是有神灵的,图腾崇拜就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也就是崇拜死者的亡灵。
因此中国的祖先崇拜是在原有的万物有灵的观念上,再加上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又融合了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最终将祖先神化或者是鬼化,人们在对某些未来的事物极度渴求的时候,总会心中默念祖宗保佑,就是这种祖先崇拜的具象化。
在中国,灵魂不灭是祖先崇拜最基本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死之后肉体不久就会腐烂消亡,但是他的灵魂确实永远存在的,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葬礼和祭祀,把葬礼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另一个世界必经的仪式。
在事实上子孙对祖先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那是一种既有恐惧又依赖祖先的矛盾情感,虽然祖先的超自然能力可以造福子孙后代,但同时也可以对子孙后代实施惩戒,出于这种心理,人们在殡葬习俗上衍生出了非常多的讲究。
当人死之后出殡,送葬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出殡的日期由阴阳先生选定,一般在人死后三天或五天。死者安葬之后,丧葬仪式并没有结束,三天之后,家人要到墓地去祭奠死者,这种做法被称为“圆坟”。
从明清时代开始,就给守灵定下了一个期限,这段时间就被称为“过七”。
这个习俗的主要内容就是指人死之后,他的亲属每隔七天就进行一些祭奠活动,这些祭奠活动从头七、二七、三七直到七七一共四十九天。除了这四十九天之外,还有百日、一周年、三周年等三次重要的祭奠活动。
七七再加上后面这三次一共10次祭奠。这种习俗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在佛教传说中,地府有十殿阎王,人死之后要经过十殿阎王的层层审查,每次祭奠就相当于通过一个阎王的审查,在审查的时候需要活着的亲人为死者送上斋饭,否则就无法审查,导致没有办法去投胎。
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中国本土的民俗文化中脱胎出来的,那就是中国对七这个数字的崇拜,儒家把对先人的殡葬作为“孝”的重要体现,而孝与不孝又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下的标准,名目繁多的丧葬习俗寄托着后人的哀思,还让后人体现自己高尚道德品质,因此在儒家经典中,有“七虞之祭”的说法,每次虞祭都是七天,一共进行七次。
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七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计数符号,还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数字,因此国人对七这个数字进行了崇拜。这大概是由于中国古代对北斗七星的崇拜演变而来的,北斗七星在古人的思想中被认为是北极的象征物。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认识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并把5大行星和太阳月亮合称为七曜。
北斗七星和七曜都有七颗星星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北斗七星和七曜代表的意义凝聚到数字七上,因此在古人的思想中,数字七就可以象征天意,既然七可以象征天意,而天意就是神圣不可改变的,那么其在古人思想中便被看作是有不容置疑的神圣性、权威性了。
在对自然万物的长期观察中,古人们也发现了以七日为周期的运动规律,而对数字七崇拜的习惯又让他们赋予了“七七”、“四十九”这些数字的神秘内涵。
因此,最早的包含数字七的丧葬礼仪一开始只是为周天子和诸侯们创立的,一般的士大夫都没有权利采用这种丧葬礼仪,更何况是民间的普通百姓,但是随着周代后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出现,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大家都可以举办七虞之祭,渐渐地这些为统治者服务的丧葬礼仪就流传到了民间,成为民俗文化的一种。
不管是哪种说法,头七的习俗都是中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的心理相吻合,因此这种习俗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都有出现,再加上现在都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至于人们家中有死者去世,葬礼只能举办到头七,后面的二七、三七、五七以至于七七的祭祀都是可以取消的了,这就显得头七非常重要,因此头七的习俗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红墙绿瓦用的都是什么材料?
衔笔书史,带给你最真实的历史~
“油漆”这个词,本身就是古代的说法——在古代,为了保护建筑、家具,需要在上面刷熟桐油等植物油制品,此外,用天然生漆所制造的漆器,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是使用油漆的~
题主所说的“红墙绿瓦”,在古代建筑中统称“油饰彩画”,它所用的材料可比一般的油漆要复杂的多,衔笔在这里就简要说上几句——
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最初,我们的祖先在它上面敷以油漆,是为了抵御风雨、虫豸等有害因素的侵蚀,延长建筑的寿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艺的精进,古代人已经不满足于油漆单纯的保护作用,开始使用不同颜色的漆料,来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
在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两部古籍中,对我国古代的油饰彩画的制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里面提到了我国古代油饰色彩的几大分类——
1、白色系:有铅白、白垩、石膏等等种类;
2、红色系:有朱砂、银朱(以水银、硫磺制成,也叫紫粉霜)、铅丹、赭石、还有从国外传来的西洋红等等;
3、黄色系:有土黄、石黄、藤黄、金箔、铜箔等;
4、蓝色系:有群青(青金石粉)、花青(用“大蓝”等植物制造)等;
5、绿色系:指石绿(孔雀石粉)、铜绿等
6、黑色系:炭黑
由此可见,古代人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植物、矿物颜料,与现今的化工涂料在成分上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这些颜料,主要被涂装在建筑的梁柱、墙面之上,在涂装之前,古代工匠们会先在建筑上包上麻布,并用砖灰、石灰、面粉、血料、桐油等物品混合涂刷在上面,对建筑表面进行处理,称为“地仗”,原理与我们现在装修中的刮腻子差不多。
在处理完之后,工匠们就要对整个建筑进行涂刷,在影壁、正殿等重要地方,还会有专门的画师进行绘画,这才成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美轮美奂的古代建筑。
另外,题主所说的“绿瓦”指的是琉璃瓦的一种,是工匠们在瓦窑中烧制而成的,并不需要后期上色,这里衔笔就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油饰彩画”工艺,是上千年无数工匠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延续、传承,希望看到这篇回答的你,也可以把它传播给更多的人~
衔笔书史原创首发于悟空问答,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