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期货博易大师,形容学到很多知识的成语有哪些?
南华期货博易大师,形容学到很多知识的成语有哪些?
1、 【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2、 【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3、 【博通经籍】: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
4、 【才贯二酉】: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5、 【达士通人】: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6、 【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7、 【掉书袋】: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8、 【掉文袋】: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
9、 【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10、 【风流儒雅】: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11、 【腹饱万言】:指学识渊博。
12、 【高才博学】:高才:才能杰出;博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
13、 【高才大学】: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
14、 【高才硕学】:高才:才能杰出;硕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
15、 【宫墙重仞】:宫:宫殿,古时也指一般房屋;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合七八尺。房屋的墙高达数仞。比喻老师学识渊博,不可能一下接触到。
16、 【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和您谈一次话,胜过自己读十年书。形容对方学识渊博,见解高超,从谈话中使自己获益非浅。
17、 【涵今茹古】:涵:包容;茹:吃。包容吞吐古今。形容学识渊博,通晓古今。
18、 【鸿儒硕辅】:学识渊博的学者,功勋卓著的臣士。
19、 【鸿儒硕学】: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20、 【悔读南华】:《南华经》即《庄子》。比喻学识渊博而不为人所容。
21、 【江海之学】:比喻学识渊博。
22、 【举十知九】: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23、 【巨学鸿生】: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24、 【钜儒宿学】:钜:通“巨”,很大;宿:老成。指学识渊博,学术上有权威的人士。
25、 【钜学鸿生】:学识渊博的人。
26、 【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27、 【陆海潘江】: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28、 【如古涵今】:包容吞吐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29、 【儒林丈人】:尊称学识渊博的前辈。
30、 【铄古切今】:犹言融贯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31、 【通才练识】:通才:学识渊博的人。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32、 【汪洋浩博】:形容人的气度宽广、文辞豪放、学识渊博像水势浩大无边。
33、 【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34、 【学富才高】:学识渊博,才能高强。
35、 【学贯古今】:贯:通。学识渊博,通晓古今知识。
36、 【学海波澜】:比喻学识渊博的人驰骋于文坛。
37、 【学无所遗】:遗:遗漏。形容学识渊博,无所不晓。
38、 【以羽扣钟】:用羽毛敲钟。比喻才疏学浅却不自量力地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也比喻拿浅显的东西向学识渊博的人请教,
39、 【有脚书橱】: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40、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你觉得为什么四大名著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
本人目先森,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四大名著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其实这是沿袭下来的一个说法。
一、四大名著前身:“四大奇书”据考证“四大名著”的叫法,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著名学者王世贞提出“四大奇书”这个概念,他认为的“四大奇书”是《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之后冯梦龙也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的“四大奇书”,他认为应该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现在看,冯梦龙的说法更具说服力,因为这四部著作都是长篇小说,属于同一文学体裁。
二、横空出世:《红楼梦》清代,由于《金瓶梅》有很多众所周知的描写,从顺治开始就被禁。后来《红楼梦》横空出世,民间流传甚广,逐步取代了《金瓶梅》的位置,与其他三部共称“四大奇书”。
三、被“淘汰”的另外两部清代小说盛行,不光有“四大奇书”,后来《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也曾加入,称为“六大奇书”。但是首先由于原来四部都是长篇小说,《聊斋志异》是短篇集,又是神鬼故事,后来被“淘汰”;《儒林外史》故事比较松散,也逐渐被“淘汰”。
四、新中国成立:“四大名著”逐渐形成这四部巨著成为“四大名著”,是49年以后叫起来的。最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把这四部作为一个系列推出,后来其他出版社也纷纷效仿。“四大名著”这个说法流行开来,被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接受和承认。例如,1981年郑国铨《文学理论》中就提到这四部作品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
综上,之所以这四部作品是“四大名著”,有历史沿革的原因,更是因为这四部作品综合了我们国家的文化、文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还是流传度、受欢迎程度,都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点赞、关注、评论!
我是目先森,喜欢读书,喜欢发现,欢迎关注我共同探讨。
三国演义中智谋最高的人是谁?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每个三国读者的见解都不太一样;
虽说《三国演义》不乏对各路人物的过度神话,但还是有一点根据的,史实还是要跟着历史的真相走我来分析,你来看,记得评论哦[玫瑰]
01司马徽(智商表:100分)
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传说他是诸葛亮、庞统、徐庶的老师(另有三人不是师生,只是朋友关系)但其有观天知天下的大略,他看破了三分归晋的结局,故归隐世外,是三国第一智者。
02诸葛亮(智力表:99分)
观星知生死,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退司马。虽然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过度神话,但不得不说,此人的智商不低。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03司马懿(智力表:98分)
鹰视狼顾,反噬谋主,生性多疑。有神鬼之才。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04庞统(智力表:97分)
与诸葛亮齐名。赤壁之战,统避乱江东,为鲁肃荐于周瑜,入曹营庞统献连环计,助瑜火攻大败。瑜卒,亮往吊孝,因得见统。时肃亦荐统,因统貌陋,慢孙权,不用。统遂往荆州投先主,先主亦因貌轻之,任为耒阳令。统到任,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张飞往责,飞识统才,遂拜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后统随先主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攻雒城,因疑亮欲争功,不从亮书劝阻,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为乱箭射死。
05郭嘉(智力表:96分)
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06周瑜(智力表:95分)
既生瑜何生亮,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07陆逊(智力表:92分)
作为后起之秀的陆逊,曾经火烧联营,让刘备一蹶不振。确定了三国鼎立的版图。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08曹操(智力表:88分)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09姜维(智力表:87分)
继承诸葛亮一钵,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10荀彧(文若)(智力表:85分)
王佐之才,引虎吞狼
荀彧 (yù),(163—212),汉族。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数十年,后人敬称他为“荀令君”。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曹操手下顶级谋士之一,擅长内政,为荀氏八龙之一,堪称王佐之才,后因曹操威逼汉帝过甚,其直言上谏,后被曹操所忌,终被曹操以空盒之计逼死。
欢迎评论说出你心中智商最高的是哪一位[玫瑰][玫瑰][玫瑰]
大明王朝1566中明明裕王妃用假血经骗过了嘉靖帝?
《大明王朝1566》中血经这个所谓的“天物”,一度让清流和严党都视作双方的决胜点,但他们都没料到,这部血经虽然对于嘉靖来说是意外之喜,但其实对于两大派的对决而言根本是无足轻重的东西,无论是清流和严党,最后都没料到嘉靖的权谋手段如此之了得,早就准备好了一切。
这里仔细分析一下为何清流和严党会把血经当成决胜点,而又为何血经对于嘉靖的真假惩办严党没有任何影响。
嘉靖得到血经血经本身基本肯定是真的首先澄清一点,个人认为血经必然是真的,假的只是清流和裕王夫妇编了故事,但东西本身却是没问题的。首先血经出自沈一石之手,是沈一石特意留给芸娘作为保命的东西,沈一石显然不会坑芸娘,而沈老板作为浙江首富,以他的势力人脉,偶然得到这部血经并非没有可能,找到后必然是仔细对照过的。之后高瀚文把血经当作投靠清流的大礼,他肯定不会轻忽,必然小心检验过,这点剧中是提过的。
而清流这帮子,徐高张三人,个个都是人精,岂能不再次研究血经的真假?张居正也亲口说自己仔细对照过字迹,就是张三丰所书。最后是嘉靖这关,嘉靖为了长生诚心修道了四十年,这方面显然属于专业级别的,别的神仙都太久远,而张三丰却是相对较近,他必然有过许多的研究,而嘉靖在仔细观摩血经后也并未觉得是假,只是在听到裕王妃说到齐大柱时意识到这部血经献上的不单纯,但却没觉得血经是假。
因此,这部血经可以说经过四轮仔细对比,就血经的真实度而言,基本肯定这就是真的。
血经为何清流与严党会把血经当作决胜点?我们要搞清楚一点,虽然剧中的嘉靖在幕后运筹,牢牢地掌控住朝局,经常显得深不可测。然而嘉靖在权谋方面是了得,但他迷信修仙同样是真心的,他是真心希望自己能够修炼成仙,长生不老的。正是因为如此,清流和严党眼中,血经可谓至关重要。
此前清流和严党把浙江当作战场,但结果遇见了油盐不进又不怕死的海瑞,查出来的东西是清流和严党都不乐见的,而彼时南方有倭患,北方有俺答,嘉靖也不愿此时动严党,严党看懂了嘉靖的意思,于是反将清流一军,以通倭为罪名抓了齐大柱,而齐大柱之前是海瑞放的,海瑞是清流的谭纶举荐的,严党(严格来说是严世藩,严嵩可能没那么大想法)想要以此为理由向后牵扯一堆人。
严世藩而且此时严世藩派鄢懋卿江南巡盐,收到了远比之前多的盐税,站在清流视角,他们可不知道鄢懋卿这次巡盐,自己和严世藩留下了二百万,只给嘉靖一百万,他们眼里鄢懋卿此举,是再次向嘉靖证明了严党存在的价值和能力,那么之前浙江那档子事儿,严党在浙江的势力大损,现在严党完成了嘉靖的期许,收到了银子,嘉靖一高兴,会不会为了平衡和安抚严党,也整下清流几个人?所以说清流这时候绝对是慌了的。
在清流这表面落下风的时候,这部血经来了,前面说了,嘉靖迷信,如果让嘉靖相信血经真是张三丰降世给了齐大柱老婆的,那就是神仙指明说齐大柱是无辜的,神仙都说是无辜的,是要辅佐嘉靖的忠良,神仙都看不过你严党诬陷忠良了,那之后能做的文章也就多了。
于是这一来,就连老神在在的严嵩都不淡定了,选择了跟嘉靖摊牌了,他和严世藩在还没真正查明血经真假前,就让在京四品以上官员凡是他们的人,都不许上贺表,嘉靖当时看了下数字,足足有一半的官员没有上贺表。这种结党跟皇帝对着干是何等的大忌?就算严世藩不懂,严嵩会不懂吗?他当然懂,只是严嵩这里确实认为是最后关头了,跟嘉靖明牌了。赌一把,嘉靖会觉得自己这一派还有大用,会为了朝局别太动荡,不要动自己。
为何说血经其实没实质性的作用?血经唯一的作用其实就是把齐大柱救了,嘉靖要倒严党根本原因不在于血经,他大骂“鄢懋卿,冒青烟!”的时候,是在血经献上之前,此时嘉靖已经彻底要决心倒严了。
个人认为嘉靖决心倒严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严党能力下降
剧中严党的最大作用是什么呢?答案是在保证大明朝尽量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给嘉靖老道士挣来尽可能多的钱,同时还要让嘉靖老道士不背这个黑锅,在此前提下,嘉靖老道士允许严党中饱私囊,也让严嵩等人的地位稳固。
然而我们为什么说严党的能力下降了?很大程度就在于严嵩老了,他已经八十岁了,自知命不久矣,所以为了培养儿子,就把人事权给了严世藩,结果严世藩的能力却不及他爹远甚,甚至对自家的定位就没有搞清楚。他的认知里,自家这一派的存在的价值是给嘉靖搞钱加背黑锅,做好了这件事,自家地位就会稳固,却没有意识到,乐意给皇帝搞钱加背黑锅的人多了去,但能在此基础上尽量维系大明朝的正常运转的那就少了,后者才是严党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在用人问题上,严世藩出了很大的纰漏。最典型的就是重用郑泌昌、何茂才,免去胡宗宪的浙江巡抚。最后改稻为桑事件黄了,还闹得不可开交,改稻为桑失败和毁堤淹田的真相,这背后的一切还由于海瑞的存在,查到了根源在于内廷,嘉靖老道士钱没捞找,却连脸也给打了,嘉靖老道士必然是不满的,之所以还没拿这件事儿开刀,纯粹是因为北方有鞑靼,南方有倭寇,这时候朝局若有大动荡,闹得不好可能动摇自己统治,所以他把这事儿替严嵩压了下去。而严世藩想要说齐大柱、海瑞通倭这事儿,嘉靖其实也是不满的,海瑞是裕王举荐的,严世藩闹这么一出,嘉靖觉得他这做法真的很蠢,也让他很不爽,甚至说了一句”严世藩的意思是,朕的儿子也通倭?“嘉靖第二、严党利用价值低了
嘉靖前面虽然已经对严党不满,但考虑到有北虏南倭未平,所以没有动严党,但是胡宗宪为了国家利益,这次硬顶着把倭寇基本平了,此前嘉靖不愿倒严,一个重要原因是胡宗宪把严嵩的知遇之恩看得很重,不肯跟严嵩分割,一旦倒严不牵扯他是很困难的,嘉靖知道军国之事涉及到自己统治的根本,所以不愿意牵扯胡宗宪。
但是倭寇之患消弭,胡宗宪的作用下降了,而且海路通畅后,大明朝之前财用不足,一方面是固然是嘉靖老道士花费太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倭患导致的海路不通,外贸带来的收益大大减少,现在海路通了,理论上讲嘉靖也没那么需要严嵩给他从其他地方找钱了,而且抄了严嵩的家,在嘉靖看了本来就能顶好几年。
第三,严党贪过了头
嘉靖老道士曾经跟吕方说过,严世藩他们搞来的钱,他们拿三成,自己拿七成他不管,他们拿四成,自己拿六成,自己也认了,但这次严党直接跟嘉靖七三开了,严世藩加鄢懋卿拿了二百万,嘉靖自己只拿了一百万,用《让子弹飞》里的一句话,嘉靖成了跪着要饭的了?
造成了这个原因,到底是严世藩他们算错了账还是其他原因,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嘉靖很生气了,而且嘉靖从吕芳那里听到,在太祖、成祖的时候江南的盐税每年以千万计,现在虽然是有部分直接调给了南直隶,但怎么也不应该向前几年那样,只有一百多万,吕芳的这话,嘉靖只要一深思,必定认为严党跟自己七三开怕不止一次两次了,自己以前认为严党“懂规矩“,知道把大头给自己,很可能是想错了,所以严党不能留了。
至于血经,其实并不重要,嘉靖虽然迷信,但却仍然是把自己的权力看在第一位,而且清流的谎话编造的并不高明,嘉靖大概率是认为血经是真的,但那套话他是不信的,后面严嵩严世藩他们告诉嘉靖血经的详情,嘉靖虽然大骂”欺天了!“,但多半他心里是有准备的,这句”欺天了“个人认为更多是在骂严党,前面说了不管血经来历,但血经这个物品本身大概率是真的,所以嘉靖为了彰显自己有德,自己修仙是有成就的,所以对于血经一事大操大办,宣称张真人降世,就好比童话中皇帝的新衣,你非要把他戳破了,他不骂严嵩欺天骂谁?
为什么很多研究易经的人不建议占卜?
很多研究易经的人当然不建议占卜了,因为,周易在西汉之后,逐渐分野为象数和经学两大体系,象数(术数)才是搞占卜的,经学则是从哲学的角度,解读《周易》的人文伦理,属于儒学经典这一大类。
那么,研究《周易》的人是否也不建议占卜呢?
误读“善易者不占”题主的问题,大概有个出处,就是荀子说的“善易者不占”这句话。因而,得出了“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这个结论。而且,又简单的把这句话直译成白话文,说是精于周易的人是不会去搞占卜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读。
“易”是不是就是指的《周易》,这是个疑问。其实,从“易”的篆字来审读,其含义就是日月的交替。因为日月交替运行,天地万物就发生了变化。这个原理被《周易》所运用,以占卜的形式来了解周天的变化,推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状态,探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这样理解,“易”是原理,《周易》则是方法。
因而,荀子所说的“善易者不占”并非是说研究周易的人不搞占卜,而是指懂得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需要占卜也能够达到预见事物发展大趋向的目的,并非不建议人搞《周易》预测。
多少年来,荀子的这句话被误读。然而,误读却有它的积极意义。假如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占卜来预知未来,必定会产生“宿命论”这个消极负面作用,是不利于人类进步与发展的。不占而把握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才是“易”的境界。
为何不可以占卜呢?《周易》原本就是一部古老的占卜大典,习学周易,必定是要从占卜入手的。如果抛开占卜,就无法找到习学研究《周易》的门径。门都摸不到,还奢谈什么研究呢?况且,很多研究《周易》的人(不是研究“易经”)都是占卜高手,经常也通过易占来抉择疑难。这部古老的占卜大典,其实有着非常现实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何不能为我们所利用呢?
古代西岐一带,流行八卦占卜,也称为蓍草卜筮。这是相对于商朝官方龟占的一种民间预测方式,西周取代商朝后,便设立太仆,掌三易而占天地吉凶。可以说,经过漫长的实践积累,八卦占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所有的卦辞和爻辞,也都是在长期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应验”结论。现在应用,仍然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西汉以后,《周易》分野,术数家开始把《周易》占卜与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融为一体,不断丰富了易占理论,同样把《周易》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占卜是需要哲学辩证思维的,绝对没有公式可以死搬硬套而得出占卜结果。习学易占,且经常练习,非常有助于实践者提升哲学思辨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把这些能力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之中,是大有裨益的。《周易》充满着智慧的正能量。
科学界一直在探索人的第六感,经常进行《周易》预测实践的人,第六感比较发达,对事物发展的大趋势大致可以达到“未卜先知”的境界。
当然,如果痴迷于此,凡事都要卜卦诀疑,完全依赖于《周易》,则是“迷信”。“迷信”的含义就是过度相信,过度依赖,失去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探知和认知,如此,必将误入歧途,也且“每占不验”。这是为什么呢?
周易占卜符合宇宙法则“周易”这两个字到底怎么解,历来是有争议的。我的观点是,周,即周天,也就是整个宇宙。中国古代早就知道天是圆的,是周而复始的。所以,“易”就是在周而复始的运行变化。
易,就是变化,富含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所谓简易,就是八卦中的每个卦自身的变化。比如乾卦(复卦),从第一爻开始变化,变到第五爻,还是没有变出乾宫,其属性依然是“乾金”。变易则更上升一层,乾卦变到第六爻,就是坤卦,这种变易之于简易而言,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不易这个原理更为伟大,讲的是卦的静止状态,卦的每一爻都不变。但是,因为有日月运行的影响,其中便隐含着“暗动”的玄机。从哲学高度理解,就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宇宙运动变化的基本法则。
《周易》之伟大,就是参透了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则,因而,中国古代哲学也是伟大的,绝对不是“朴素”的。
那么,把“周易”合起来解读,就是《系辞》所说的“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怎么理解?
因为(日月)变化,便诞生两仪,由两仪而诞生四象,由四象而诞生八卦。这其中,“太极”、“两仪”又是什么呢?我的观点是,“周”是一个圆点,通过变化(易)然后开天辟地,生出阴阳两个极端的宇宙现象。然后,阴阳交合,组合成四个象征宇宙最基础的物质形状。阴阳再交互变化,就形成了八卦,八卦一成,宇宙之间所有的现象便都在其中了。宇宙的运动变化,必然给人类带来福祉,也降临灾祸。
这是宇宙起源说的最早、最原始,也是最伟大的表述。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八卦类宇宙万象,含天道变化。既然《周易》包含了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万象变化都在其中,为什么不可以占卜呢?
学易占必先解本义现在,很多学易者都是从实用周易预测入手,基本上没有对《周易》原文进行解读。实际上,《周易》的卦辞、爻辞本义虽然也教人为善,但都是占卜的断语,而不是道德规范。
以乾卦为例,其卦辞云“元亨利贞”。这四个字的本义并非“君子四德”,而是告诉占卜者,占到这一卦预示着何种吉凶,该怎么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元,副词,可作“很”解。“亨”,通畅。“利”,作“好”解。“贞”,就是占卜的意思。这个卦辞连起来解,就是:很顺利,是一个好卦。或者说,很好,是有利之占。
卦辞所示,这一卦很吉利,但是不是诸事皆宜,所为皆吉呢?不是。《周易》是要讲变化的,占卜过程中要求出“动爻”,也就是算出哪一个爻有变化,变化的这一爻就是事物发展的趋向,也是未来吉凶的暗示。
乾卦第一爻如果由阳爻变为阴爻,爻辞便告诉占卜者“潜龙勿用”。也就是说,再好的事情,也不是做的时候,需要等待时机,不要采取任何行动。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去做占卜的事情呢?这就要看乾卦初九这一爻变化后所变出来的那一卦的卦辞了。
《周易》本义大抵如此,把《周易》本义与实用易占相结合,更能够提高易占的准确性。
学习《周易》本义,也是对宇宙自然变化规律的探索,能够让学易者向更深层次的自然科学迈开探索的步伐。比如天文学,则是很多易占高手的必修课。易占的意义并不是卖卦问卜,而是教导或者引导我们遵循自然法则,不做违背伦理道德之事。所以,历代易学大师都特别注重道德修养,也对后来的学易者进行提点,非正人君子不可学易。
同样,“经学”也着重从《周易》中提炼精华,从哲学和伦理道德的高度解读这部古老的占卜大典,成为儒家必修的五经之首。
从这个角度讲,这部“天书”无论怎么分野,都是一个目标:探索宇宙自然规律,提升人文精神境界。因而,学易经的学易经,修易占的修易占,不可因“善易者不卜”这句被误读的话所困扰,该怎么做还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