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黑科技透视神器,怎么去讲这两幅国画?

2023-09-06 00:00:04 72阅读

国际服黑科技透视神器,怎么去讲这两幅国画?

梅花的构图

中国花卉或花鸟画的构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处理画面的具体手法或方式,如“S”形构图,半环形构图,纵横交叉构图等。二是掌握画面布局中美的法则,如主辅、虚实、疏密、聚散、藏露、开合、呼应等。初学画梅,掌握几种具体的构图形式是必要的,但根本上是要理解和掌握构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梅花构图和其他花卉大同小异,根据梅花以表现枝干为主,构图上可归纳为“长短、粗细、多少、纵横”八个字。梅花的一切构图形式,万变不离其宗,都发自这八个字。

国际服黑科技透视神器,怎么去讲这两幅国画?

画梅要表现梅枝的铁骨气质,用笔应列首位。对线条总的要求是雄浑苍老,遒劲有力。切忌光洁平实和软弱无力。

枝干是梅花的骨架,也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基础和关键,在进行梅花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枝干的运笔方法和用墨规律掌握。画梅花要选择硬毫笔,如狼毫、山马或石獾等,这样画出来的线条才能劲键苍老。行笔过程中要有顿挫,要求“一波三折”,不要一泻千里,平板僵硬。

注意线条的力度和弹性,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线条的韵律和节奏。画枝干时要充分考虑到花朵的生长位子,枝干中间要留出空隙,这样才不会影响后期花朵的表现。画枝干时还要学会用墨,要表现出墨的不同浓淡干湿变化。 画小枝可以单线勾勒,画朽根老桩就要运用勾勒干檫和皴染,运笔的角度变化要大,线条要遒劲有力,墨色的变化要丰富,既要表现出虬枝的苍键,又要描绘出梅花的秀美,因此墨色的干湿变化要适度,既不可焦枯,也不能烂湿。枝干画完后用点将那些留下的较为规则的空隙破开,使画面完整统一。

山水画的讲解

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经营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 、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 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 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

▪ 虚实——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如无中间的“活眼”,就是一盘“死棋”。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

▪ 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

▪ 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 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

2、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 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

▪ 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

▪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

2

从笔墨来看

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用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书法用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象写书法一样用笔。黄宾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

▪ “平” 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

▪ “圆” 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 “留” 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 “重” 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

▪ “变” 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二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气势连贯。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所谓“结”,是指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其他还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病忌。

2、用墨。墨色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

▪ “厚” 就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薄。

▪ “透明” 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

▪ “丰富” 就是指墨色多变,层次丰富。总之,看一幅山水画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变化、有韵味,层次是否清楚、丰富,能不能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

3

从用色来看

传统国画着色多从物体固有的本色出发,很少考虑光的影响和变化,所以用色相对西洋画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根据山水画不同的种类,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 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帮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即墨足之处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让色覆盖了墨;浓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处,不让墨破坏了色的清丽。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 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浑厚凝重而不腻浊,清丽鲜明而不单薄。

▪ 在泼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浑融,变化丰富,不脏不浊。

不管是淡彩、重彩还是泼彩,用色都要有一个主调,不能混乱、花俏。但在主调中又要求变化,不能单调、呆板。总之,既要有对比又要和谐统一。

4

从表现各种物象的技法来看

山水画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种技法,因物而异,因人而异,因画而异。看一张画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种技法在这张画中,是否能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是否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

5

从意境来看

好的山水画,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画,必须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山水画意境的类型,可分为三种情况:

▪ 以景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自身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无我之境”。这类画,在古代山水画中以宋画居多。

▪ 以意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意,富有个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对于“形”则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这类画自元代以后,逐渐成为山水画的主流。

▪ 意与境浑 这是感情与形象高度结合,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可见对于诗来说,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对于画来说,当是画家神来之笔的得意杰作了。

LOL玩家使用最强物理外设?

欢迎观看纳尔知多少!

在我们的各种游戏中相信我们很多的玩家们对于外挂都是十分的敏感的了,我们很多的时候在遇到了外挂也是会直接的举报了,在被别人出其不意把我们杀了的时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遇到了外挂了,不过现在各种游戏对于外挂的打击力度外挂已经是很少了,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的玩家们就开始弄起了很多的物理外挂了对于玩LOL网友们这也是有有着一个超强的物理外挂了,我们很多的时候在游戏中视野很受限制,那么利用好游戏的这个机制我们的这三个屏幕的视野你感觉如何呢?

更加先进的还有这样的。

虽然这样的物理外挂还是很叼的,但是面临的是屏幕太大,顾不上来,玩的很累,主要的原因是! 贵啊! 这样还算是玩游戏吗?这么打的屏幕不用在枪战游戏上,居然来玩lol,还算是可惜了,所以纳尔觉得其实大家玩LOL没必要用这么大的屏幕,毕竟就是个moba类游戏,玩的就是策略,玩这么大的屏幕提前预知动向那就没有意义了。

感谢观看纳尔知多少!对于这么长的屏幕物理外挂,你们是怎么看呢?

记得关注纳尔哦!

两岁宝宝适合看哪些绘本?

结合我们家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些书给予重点推荐。

首先是中文书系列

1、《小蓝和小黄 》这本书孩子很喜欢,以孩子的话来说,这个故事超级搞笑,是一个启发孩子对颜色认知的绘本。

2、《我爸爸》《我妈妈》介绍我爸爸、我妈妈会干什么的书,是一个对父母和周边认知的书。

3、《谁藏起来了》比较幽默,以捉迷藏方式介绍动物,绘本画的动物比较夸张幽默。

4、《月亮的味道》是一小动物想要尝尝月亮味道的故事,启迪孩子想象力。

5、《抱抱》一个关于孩子安全感的书,求抱抱使我们孩子的基本操作。

6、《蚂蚁和西瓜》是一个蚂蚁齐心协力把西瓜搬回家的故事,表达孩子社交和团队精神。

7、《跟屁虫》是日本著名的绘本作家宫西达也的作品,讲了一个妹妹模仿哥哥的故事,有助于小朋友之间或者兄弟姐妹之间交往。

8、《好饿的毛毛虫》非常经典,分中英两版本,我们看的是英文版的,信息量很大,有助于认知数字、星期、时间和动物等。

9、《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个关于旧物再利用的故事,告诉小朋友环保节约。

10、《晚安大猩猩》这本书也很经典,我们看的也是英文版绘本,大猩猩逃出动物园去饲养员家睡觉的故事,这里面有对动物的认知,也有对秩序的启蒙,还有对观察力的考验,比如有一个在每一页都有一个气球不知道你家小朋友够不够细心呢?

英文启蒙系列

1、廖彩杏书单第一阶段

2、Bizzy bear系列

3、Raz系列aa至c

4、苏斯博士系列

5、牛津树系列2、3、4

安检仪器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安检仪器是由美国发明的。1.安检仪器是由美国发明的。2.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恐怖主义活动的防范,在此背景下,一家名为Varian Associates的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X射线行李检查机器,随后迅速在美国各大机场产生了应用。安检仪器后来得到了飞跃性的突破,在成为通行的检查设备之前经历了长时间的曲折和波折。3.目前全球安检仪器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安检仪器也从早期的低能量射线扫描仪器逐渐发展到现在的高分辨率安检仪、安全门等多样化产品,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你见过穿旗袍的女人有多美?

谢谢邀请,我曾经写过一则关于旗袍的文章,欢迎大家去我的头条号卢璐说去欣赏。

从去年到现在,我写了很多国外的时尚潮流,然而,国内的却没有太多的涉及,是因为国内如今的时尚,大都是源自西方的潮流。

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中国的时尚,当属上世纪的30年代,只有30年代的上海,那一抹穿着旗袍的倩影,才是属于真正意义上中国妇女的优雅、浪漫、摩登。

周璇

尤其是30年代的明星们,周璇、胡蝶、阮玲玉,都是旗袍的爱好者。

阮玲玉

在为数不多仅存的照片里,这些旧上海的新时代女性,都是以旗袍亮相,聘婷生姿,美轮美奂。

胡蝶

关于旗袍的起源,学者们争论不休,有的说是来自清朝满族的女子服装,有的说是源自清末的男子长袍改良而成,也有不少人认为,是旧上海因为西化严重,而融合西式服饰和中式风格所诞生出来的产物。

但大家都一直认同,旗袍大约在1920年诞生,到1930年逐渐形成今天的一片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的样式。

胡蝶

当年的旗袍,是明星名媛们的日常着装,如今依旧能在明星名媛的着装上看到,不过,是在时尚大片,或者是在红毯上。

林青霞的旗袍

赵雅芝

出席2015年Met Gala的巩俐,就是身着一袭改良后的红丝绒旗袍装扮。

李宇春也曾有过穿着改良后旗袍亮相电影节的装扮。

国外也有不少明星喜欢穿着旗袍,比如妮可·基德曼和安妮·海瑟薇,大都也是改良过后的。

妮可·基德曼

安妮·海瑟薇

就连我自己,虽然没有那样的身材和姿态,但是我会给思迪和子觅两个小朋友买小一号的旗袍穿着。

但改良版的旗袍,终归是为了时髦和华丽作出了不小牺牲,都不是正统上的原汁原味。

要想看到真正用布料勾勒出女子曼妙身姿的旗袍造型,当属讲述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电影里,美到窒息,让人沉醉的旗袍故事。

01

《花样年华》

豆瓣评分:8.6(366588评)

《花样年华》,最令人着迷的不是苏和周那昏黄、阴暗灯光下,两人隐隐约约、若隐若现的暧昧气息,而是张曼玉穿着各款旗袍袅袅婷婷走过去的身姿,步伐缓慢,姿态令人回味,成了她最知名的武器。

在《花样年华》里,张曼玉换了20余套旗袍,全部都是由铜锣湾朗光时装的梁朗光师傅所制的,而这部片的美术指导、设计师也非常有名,张叔平。

一开始,是张叔平带着旗袍给梁朗光修改,合作非常愉快,于是后面全部交给梁师傅而做,里面的旗袍有些是梁师傅自行裁剪,有些是张叔平从外地买来的旧花裙子所改造而成的。

每一件旗袍都不可方物,把张曼玉的身材勾勒得前凸后翘,风情又妩媚。而张曼玉在里面的旗袍,也象征着她的心情。

对于全片都是旗袍装,张曼玉最初也有些担心,会不会大家看旗袍多过关心剧情。

然而这部片子大部分都是意象化的拍摄方式,场景也很单一,如果没有旗袍服饰的区分,大家完全不知道季节的划分。

周先生和陈太太第一次相遇时,两人都在搬家。

张曼玉穿的就是明艳动人的大花旗袍,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心情也自然如花朵般绽放。

可是等到她的先生离开家时,张曼玉的心情也就随之沉了下来,换上了深色条纹旗袍。

应了古人的那句话:“女为悦己者容”,先生离开家,再美、再鲜艳的服饰又有谁能够欣赏呢。

条纹的款式也饱含着深意:她的人生是十分规矩的,哪怕丈夫不在,她也被条条框框所限制,压抑着自己的内心。

而陈太太和周先生的暧昧,也是通过旗袍显示出来的。

两人开始有交集的时候,张曼玉穿了一件全身都是暗绿色的旗袍。

流光溢彩,每动一下,上面的光便有所不同,那时王家卫便暗暗地告诉荧幕前的观众,两人有关系。

在她满心欢喜地去敲周先生的门,去还书时,穿了一件明艳的亮绿色旗袍,生机十足。

而此时,镜头也别有深意地给到绿植一个镜头,春天来了。

陈太和周先生开始逐渐有交集之后,张曼玉的服饰,也开始逐渐变得明亮,那个爱穿艳丽的陈太又回来了。

当恋人的暧昧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她的衣服开始有了红色的元素。

就连穿着白色素雅的旗袍,也要在外面套上一件红艳的外套。

而旗袍还有另一种含义,束缚而压抑。

张曼玉曾经在采访中说过,穿着旗袍,行动不便,衣服紧得她动弹不得,更能感受到陈太那种被压迫的内心,整个人从说话的声线、动作,到表达情感的方式,都和平日有极大的出入。

如果看懂了这部戏里旗袍所代表的含义,也就看懂了两个人求之不得的一种情感。

02

《阮玲玉》

豆瓣评分:8.5(66032评)

《阮玲玉》,同样也是张曼玉所扮演的一部全部穿着旗袍的电影。

阮玲玉,上海的一代影星,自杀去世时,不过年华二十五,原因是人言可畏和前夫的不断压迫、索取。

阮玲玉当红时,正是旗袍最流行的30年代,所以在这部电影里,旗袍是不能缺少的。

在现代不少旗袍的电影中,旗袍的袖子都是短袖,到肩膀上,而《阮玲玉》的电影里,不少旗袍是中长袖,到胳膊肘处。

这也是根据阮玲玉在电影中的装扮而改良的。1930年代的旗袍,都是中长袖的设计,旗袍刚流行,大家还是比较保守的设计。

比如一开始,张曼玉拍摄的《故都春梦》就有点复刻了当年阮玲玉的造型,袖口到手肘处微微向上,而裙子的长度到膝盖。

这件日常生活里的装扮,也参考了阮玲玉日常的装扮,上面有些类似树叶的点缀。

大部分的旗袍,领子口都是解开,呈现V字型的,旗袍的领子已经足够高,领子上再封实了,就会很压抑。

而细看《阮玲玉》这部戏脖子处的领子,都是有密密的扣子的。

这也和现实生活的阮玲玉装扮相差无几。

扮演《神女》时的这一套旗袍,上面点缀的叶子元素,基本上还原了阮玲玉当时的造型。

不过阮玲玉上面的图案更为稠密罢了。

这件类似星棋盘一样的服饰,层层叠叠,多半也是参考了阮玲玉现实生活的服饰。

我们前面说过,规矩的人,在穿衣打扮上也趋于方正保守,而阮玲玉本身就极其保守。

方方正正,条纹清晰,不喜欢超出自己掌控之外的事情。

除了借鉴 ,《阮玲玉》电影本身还有许多创新之处,遇到唐季珊时的旗袍,一圈一圈地围绕着,像朵朵鲜艳的玫瑰。

然而,在电影阮玲玉死时,也身着它呼应,则更添悲伤了。

这件旗袍的设计颇费心思,为了让张曼玉从刘嘉玲、叶童中间脱颖而出。

设计师借用了1970年表现主义先锋的Paul Klee的一张画,无论在多复杂的环境,看到这个图案,都能注意到她。

这件亮色的,带着几何图案的旗袍,想必也是藏了让张曼玉亮眼的心思。

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刻意而为之。她这件黄色的旗袍,和她新家的墙纸是一样的颜色,而在新家所穿着的旗袍,又和此时黑暗中的光影图案所重合。

《阮玲玉》旗袍的设计师,有时也会根据人物的心情变换图案,这件被当成剧照的,黄色布料上全是黑色的墨水印,代表着她此刻内心的焦躁不安。

《阮玲玉》的艺术造型指导是朴若木,作品不多,但每个都能拿出手。

让李小璐获得金马影后的《天浴》,让汤唯一举成名的《色·戒》,以及下面这部《胭脂扣》也是由他作为艺术指导的。

03

《胭脂扣》

豆瓣评分:8.4(19438评)

说来也巧,《胭脂扣》的造型指导也是朴若木,而当初《阮玲玉》最想要邀请出演女主的,不是张曼玉,而是梅艳芳,只是梅艳芳不想去上海拍戏而婉拒了。

为了体现人鬼殊途的部分,朴若木也是费劲了心思。

汤显祖有一句歌词“深不成宽,死人化蝶”,而梁祝化蝶也是传说中凄美的爱情故事。

而里面从头到尾,出现时长最多的旗袍,便是这件上面印着蝴蝶和蜻蜓的旗袍样式了。

等爱情消逝后,如花的念想不再,旗袍上鲜艳的蝴蝶色彩也就随之离去。

除了蝴蝶,《胭脂扣》的旗袍在布料上用得最多的就是花,一朵一朵,生生不息。

从初遇时的含苞待放,爱情正在萌芽。

到后面爱得浓烈,每一件旗袍的花朵,绽放得那般耀眼,颜色也从明亮的黄;

到俗气的大红大绿,原来眼高的红牌妓女,遇到多情的十二少,也会变得这般俗气?

而当关系逐渐稳定,她开始向往从良的生活,旗袍的样式也越来越简洁、素雅。

而一旦要陪十二少唱戏,面对外人,她又可以马上变回那个张牙舞爪的如花。身上的大碎花,和张国荣一起。

《胭脂扣》的大部分衣服布料都是用的丝绸,光打在衣服上面,立马有一种类似水彩、工笔画般的感觉,和整个场景都非常融合、贴切。

虽然旗袍的款式并不多,可能加起来都不超过10套,但每个人都记住了那件浓烈的,带有着情感的蝴蝶蜻蜓旗袍。

那是爱情的象征,也是凄惨结局的预告。

04

《色·戒》

豆瓣评分:8.4(413464评)

如果不谈论《色·戒》的情色因素,汤唯在里面的装扮,倒是非常令人惊艳。

曾经有人计算过,汤唯在《色·戒》里一共换了27套旗袍,打破了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旗袍套数。

李安曾经放话说,“以后想了解1942年的上海历史,就看《色·戒》了。”

如果阮玲玉所处的20世纪30年代是旗袍的辉煌时代,旗袍已经有规模。那40年代的旗袍,则更多的是将旗袍的韵味发扬光大。

中长袖变成了短款,侧边的开衩也从衩高过膝甚至及臀,符合王佳芝的贵妇身份,又有挑逗的意味。

虽然剧照上的王佳芝所穿的旗袍是偏绿色,但是在电影里是绿中带蓝。

而细细观察,其实汤唯的大部分旗袍都带着一点蓝色,或者干脆是全蓝。

比如这件条纹的旗袍,上面就点缀着蓝色。

这件还是学生装扮的旗袍,也用了淡淡的纯蓝色。

这个在香港浅水湾酒店拍摄的场景,汤唯穿的就是一件透视的蓝色旗袍。

说起来,这家酒店还是因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而闻名的,张爱玲本人也是一位极其喜欢旗袍的人。

如果不说,可能都很少有观众发现这个秘密。

究竟是王佳芝喜欢蓝色,还是导演另有安排?其实都不是,这一切都是设计师朴若木的意思。

李安拍着拍着,因为汤唯穿的都是蓝色的衣服,还和设计师大吵了一架。一来是担心观众发现,二来是没有变化的设计,其实很难表现人物的情感。

但是,本身用蓝色就已经是在表达情感了。

红和蓝是极端的对比,红色性感、妖艳、危险,带有攻击性,而蓝色则代表着平静,没有杀伤力。

红色用诗词形容就是“可以远观而不可亵玩”,尤其是针对易先生这样的江湖老手,太危险的东西,他都不会轻易触碰。

反而是这种平静的、舒缓的颜色,才真正杀人于无形,一步一步,温水煮青蛙。

而那件让易先生念念不忘的蓝色碎花旗袍,大有来头,是具有“中国广告之父”之称的杭稺英笔下所画的月份牌女郎。

选用这张照片里的旗袍作为王佳芝的“战袍”也不无道理,还有谁能比广告之父更懂群众的心呢?

05

《金陵十三钗》

豆瓣评分:8.1(450784评)

《金陵十三钗》的艺术指导,张叔平,想必大家也早有耳闻。

在这里要说一个小八卦,张叔平出道的师父,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朴若木。不过两者的风格倒是不同,朴若木喜欢的有章法的美,藏着不为人所知的美,而张叔平更喜欢是华丽的美。

《金陵十三钗》的旗袍,很典型的张叔平的风格。玉墨是整个故事的主核心,所以在她身上所用的颜色,也是最亮眼的。

旗袍上大朵大朵的图案,再加上豹纹的披肩,想让人不注意都难。

而旗袍的整体是红色的,带有很强的攻击性,但是上面又有大片的蓝,让人心情平静,这就是玉墨身上所带的矛盾性。

玉墨还有一件绿色的,上面印有紫色的花朵。

绿色我前面也说过,代表着生机,代表着力量,到这里,证明女学生已经有了生机。

最后一件旗袍,五彩滨纷,几乎融合了所有的色彩在里面,张扬、婀娜,十分符合她的个性。

而这部片子,除了倪妮饰演的玉墨,其他的女性角色的旗袍,也是蕴涵了张叔平的情感在里面。

作为曾经的头牌,玉墨的对手,红菱是一袭黑色印花旗袍。

还有一袭红色的旗袍,即便没了头牌的位置,骨子里的傲娇还是不能少的。

而穿上旗袍的背影,也比头牌玉墨要更凹凸有致,也难怪红菱是曾经的头牌。

而另一个有名字的姑娘,怡春,服装如其名,粉色的旗袍上,勾勒着一朵又一朵的玫瑰图案,象征着春天。

而叫香兰的姑娘,主色是黄色,大衣外套都是黄色的。

而香兰所对应的植物,长的小花,也是黄色。

因为《金陵十三钗》的战争题材,加上人物众多,大家只记住了玉墨的红蓝旗袍,其实细细看每个姑娘的旗袍,也是各有千秋。

从花纹到纽扣上的细节,都是有讲究的。

就连身披的大衣外套,也是和旗袍中的颜色相对应。

千人千面,就连旗袍也是根据不同人物的个性所设计的。

卢璐

的小日子

卢璐说,

其实,今天说是介绍旗袍,不如说是细细讲述旗袍和电影相关的人,以及背后的故事。

而这里面的两部影片,《阮玲玉》和《胭脂扣》,前年冬天的时候就有介绍过,不过那时候讲述的是爱情,这次讲述的是爱情之外的服饰。

好了,春节的时候,最适合躲在被窝里重温这些电影了,不知道今天介绍的这些旗袍背后的故事,是否让你们有冲动去再看一遍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