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3端游,有哪些好玩的休闲类游戏?
天下3端游,有哪些好玩的休闲类游戏?
生活节奏日益变快的今天,我们玩手机的时间更多是碎片化的,所以,休闲类的小游戏越来越受到玩家的欢迎,逐渐变成了大家手机中的必备品。
今天,小编就给你们推荐几款比较适合在闲暇适合玩的小游戏,偶尔还能益智哦!
1、《愤怒的小鸟2》网红爆款来了
这是一款很“新”又很“老”的游戏,说它“新”是因为《愤怒的小鸟2》新出不久,而且今年还上了同IP大电影,小编还去看了。之所以说它“老”,是因为它在10年前就火了。想当年,《愤怒的小鸟》是真的火遍全球,不然怎么还能出电影呢!
这款游戏的基本玩法跟以往的差不多,但在以前游戏的基础上,加了新的角色和新的功能。
小编看完电影后马上下来玩了,个人觉得比之前的好玩多了。新增的魔法功能很棒!
2、《开心消消乐》男女老少皆宜
市面上这么多消除类游戏,其中最受欢迎的应该就是《开心消消乐》了。它可以称得上是国民休闲游戏了,因为男女老少都爱玩。地铁上、公交上、餐桌上......到处可见它的身影!
它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我想是跟它的画面和音效脱不了关系的。激萌的画风,悦耳的音效,打造出一种又萌又欢快的气氛,让人不想玩都不行。而且游戏玩法简单,无论你多手残,都学得会!
3、《节奏大师》指尖的快感
你说大家休息的时候会干什么?我想80%的人会听音乐舒缓心情。而《节奏大师》是一款下落式触摸音乐节奏类益智游戏,不仅能让你听到优美的音乐,还能让你活动活动手指。简直让人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啊!
加上游戏有多种模式,可让玩家自由选择挑战模式,所以玩久了也不会觉得腻,还挺有挑战性的。
4、《割绳子》以智取胜
这款游戏采用触点操控方式,玩家需要割断绳子把糖果送到青蛙口中,并收集金色的星星。
看似很简单,但是每割一条绳子,都是要用智力去解决的。
5、《我家里有矿》新型“贪吃蛇”
贪吃蛇的游戏,估计大家都玩过吧!那么,这款游戏你肯定会玩!《我家里有矿》是一款类似贪吃蛇的休闲游戏,用贪吃蛇的玩法让你体验一个独特的挖矿世界。游戏画面简洁清新,给劳累了一整天的双眼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
玩家通过控制采矿车,在崎岖的矿道上收集资源,利用技巧和操作不断扩充自己的矿车,并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玩法虽然简单,但是也是需要一点智力才行的。因为每个关卡,有三个星级,而每个星级,有不同的难度系数。如果你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火车头与车尾相碰,或者没在规定的要求内收集完矿就算游戏失败。
总体来讲,这款游戏很适合在闲暇时候玩。
PS.如果想了解更多动漫、游戏资讯的,可以关注我,私聊我免费领游戏资源哦~
有哪些好听的纯音乐值得推荐?
先推荐一下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十首电影背景音乐。
1.The Ludlows
电影《燃情岁月》插曲,1994年好莱坞最负盛名的配乐大师James Horner(詹姆斯.霍纳)为影片《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所作的配乐。
2.Forrest Gump
电影《阿甘正传》插曲。
3.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
电影《勇敢的心》主题曲。同样由配乐大师James Horner所作。
4.Comtine D 'un Autre Ete: L 'apres Midi
这首曲子是电影《天使爱美丽》的原声碟《Amelie from Montmartre》中的一首,这张专辑的每首曲子都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层层叠叠的钢琴、小提琴、手风琴、鼓声、口琴…构成自成一格的异想世界,低吟时像打在湖面轻泛涟漪的细雨,轻盈时便化作跳动的水瓢,音符简洁短促,主旋律带出一次次变奏,旋律就这般悠然荡漾。而这首Comtine D 'un Autre Ete: L 'apres Midi在钢琴声中流淌出一种来自岁月的静谧,令人遐想无穷。
5.The Godfather
电影《教父》第一集的配乐是整个“教父三部曲”的音乐基础,它由“意大利音乐教父”尼诺·罗塔(Nino Rota)完成。这是一张具有浓郁古典风格的电影配乐,其中的多首曲目弥漫着意大利的西西里风情。
6.风のとおり道
日本著名导演宫崎骏执导的动画电影《龙猫》插曲,日本作曲家久石让创作。
7.Magic Waltz
电影《海上钢琴师》插曲,非常好听的爵士风格。
8.Hymn To The Sea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一首插曲,曲声凄美婉转,直击人心。
9.Jungar Attack
电影《游牧战神》插曲。
10.Bag End
电影《指环王:魔戒再现》插曲。
古典音乐部分,首先推荐听一下我们中国本土的十大古曲,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分别是《高山流水》(古琴曲)、《广陵散》(古琴曲)、《平沙落雁》(古琴曲)、《梅花三弄》(古琴曲)、《十面埋伏》(琵琶曲)、《夕阳箫鼓》(琵琶曲)、《渔樵问答》(琴箫曲)、《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汉宫秋月》(二胡曲)、《阳春白雪》(琵琶曲)。
外国作品推荐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三大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献给爱丽丝》、《F大调浪漫曲》,德国作曲家舒曼的《童年情景》(舒曼作给妻子克拉拉的一封“情书”),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小夜曲》,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降E大调辉煌大圆舞曲》、《降E大调夜曲》,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月光》等等。现当代的作品推荐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星空》,图森和塞内维尔所作《秋日的私语》,萨克斯曲《回家》,钢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钢琴曲《梦中的婚礼》,钢琴曲《爱的协奏曲》,钢琴曲《爱的纪念》。
顺便讲讲关于贝多芬创作的《献给爱丽丝》的一点有趣故事。
《献给爱丽丝》,贝多芬作曲这首曲子可以说无人不晓了。关于这首曲子的故事也非常有意思,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在18世纪初,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一种;第二层意思: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
出处这句话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释义1: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一种;舜因为没有后代,在没有通告亲属摆喜宴的情况下就直接娶妻了,舜就是君子榜样啊,君子就是用实际行动来尽孝的,而摆不摆喜酒都是一样的。释义2: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对于第一层意思: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一种。其实这儿说的还不够准确,这儿的“后代”更明确的是指“儿子”
为什么没有“儿子”为最大的不孝?1,有“儿子”是养儿防老的象征!
人总会有生老病死,不论曾经多么辉煌腾达或穷困潦倒,当他老的时候,无法动的时候,总会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而切你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没有权威了,可以说你的命运是把握在别人的手上,这时你自然是想着有人愿意照过你,愿意听你的人,而这个人就是“儿子”。毕竟是你生你养你教育的,而大多数“儿子”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说养儿防老。
2,有“儿子”是家族兴旺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长期处于父系社会,历来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其原因就是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认为女人家人夫家以后,就随了夫姓,带过去的财富也落入夫家。而中国是个宗族观念十分强的国家,自然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财富,落入他人之手。同时儿孙满堂也意味着家族十分的兴旺,后继有人。
3,有“儿子”是自己延续的象征!
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活的更久,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但是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因此人们就想自己可以得到延续,继续去实现自己想实现的东西,或是财富,或是经验,或是思想,或是追求。而“儿子”就是这样一个寄宿体。人们希望在自己“儿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延续,继续追求自己所追求的。
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为最大的不孝,更符合现今社会的状况!对于第二层意思: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我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可能更加会认可这种解释。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传统的观念已经被大家所抛弃;慢慢的没有了重男轻女现象,可能还会有重女轻男的现象;而且出现了一些丁克家庭啊等等各种开放前沿的思想。
这样来说,作为子女的我们,而不用再有传宗接代,振兴家族,养儿防老这些思想负担了。做好后代应尽的义务就是:好好瞻仰父母,让父母可以安享晚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报答父母。
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林肯与肯尼迪的惊人巧合;
说起历史上的巧合事件,小编首先想到的,便是林肯与肯尼迪的遇刺。美国16任总统林肯与第35任总统肯尼迪,两人遇刺被害的时间整整相差近一个世纪。而且,关于两人的遇刺,还存在着许多不可思议的惊人巧合。
林肯在1846年进入国会,而肯尼迪则在1946年进入国会,前后相隔100年;林肯于1860年当选总统,而肯尼迪则于1960年当选总统,前后又相隔100年。此外,林肯和肯尼迪的继任者都叫“约翰逊”,林肯的继任者是安德鲁·约翰逊,生于1808年;肯尼迪的继任者是林登·约翰逊,生于1908年,两位“约翰逊”也都是相差100年。
不过,有些巧合的传言其实是假的。比如:刺杀林肯的凶手布斯和刺杀肯尼迪的奥斯瓦尔德,两者的出生时间,也相差100年。然实际上,布斯出生于1838年,而奥斯瓦尔德则出生于1939年。再如:林肯的秘书叫肯尼迪,而肯尼迪的秘书则叫林肯。但实际上,肯尼迪的确有个秘书叫林肯,而林肯却并没有一个叫肯尼迪的秘书。
不过,除去几个假的巧合传言,林肯与肯尼迪两人被刺杀的事件,也还是存在着不少让人吃惊的巧合存在......
下面,小编就来分享部分我国历史上的惊人巧合:1、公元元年与王莽的元始元年重合;
王莽这位历史人物,是十分富有争议性的。由于他所推行的新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被广大网友称之为“穿越者”。
而同样巧合的是,王莽居然改汉平帝的年号为元始,并且元始元年居然和公元元年是重合的。
2、刘邦斩白蛇起义与王莽将汉朝一分为二;
传说,刘邦起义之初,路上曾遇白蟒蛇拦路。后来刘邦借酒劲,提刀把白蛇斩成两半,这便是“高祖斩白蛇”典故的由来。
巧合的是,到了汉平帝时,权臣王莽废汉建新,灭亡了西汉王朝。虽然,之后汉光武帝刘秀成功复汉,建立了东汉王朝。但四百年的汉朝却因此被拦腰切断,就如同当年被高祖刘邦一刀砍成两半的白蟒蛇一样。因此,王莽也被后世认为是当初的白蟒蛇转世,是回来找汉朝复仇的。
3、春秋时期的“三家分晋”到三国时期的“三分归晋”;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在消灭了智氏后,继而又完成了对晋国的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而三家分晋事件,也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然而,正所谓天道有轮回,没想到六百多年后,司马氏所建立的晋朝,又相继吞灭了魏蜀吴三国,再次实现天下的统一,这也不得不说是一次巧合。
4、南唐后主李煜与宋徽宗赵佶;
提及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两位亡国君,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详。然而,两人虽相隔一个半世纪,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却惊人的相似。
首先,李煜和赵佶两人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前者的诗词堪称一绝,而后者的书画也同样堪称神来。
其次,两人都因为昏庸而沦为了亡国君。并且,从国破被俘、饱受欺辱,到最后客死他乡,李煜和赵佶的人生轨迹,也几乎是如出一辙的。
所以,后世也流传着一个说法,宋徽宗其实就是南唐后主转世,是特意回来找北宋报亡国之仇的。因此,传说宋徽宗赵佶出生那天,其父皇宋神宗正好在欣赏李煜的画像,并且称赞其绝佳的书画成就。正好此时,宫人便来报说,小皇子出生了,而他正是赵佶......
4、朱元璋的名字中巧合!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国祚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变成了绝世老爸,将自己后代的朱家皇族子孙的方方面面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就连取名都算好了。
然而,朱元璋算得最准的,还是大明的国运。他的原名叫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的意思。这8+8就等于16,而大明王朝从洪武开国到崇祯亡国,又刚后十六位皇帝,不多也不少。所以说,朱元璋这个糟老头子的名字,算得还真准!
5、乾隆与华盛顿,都死在了18世纪的最后一年;公元1799年,18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国的太上皇乾隆皇帝和美国的首任总统华盛顿,这中美两国的前国家元首居然都在这一年离世了。乾隆和华盛顿,时常给人产生一种,不是“同时代历史人物”的错觉,前者普遍被认为是古代人物,后者则普遍被认为是近代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同年死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直接从行书入手学书法?
先针对楼方的问题,谈点我个人的浅见。
楼主问:直接从行书入手学书法,能行吗?(这里先假设学习书法的人就是个“小白”)
我的回答是:绝对不行。
原因如下:
一、初入门书法学习的朋友不识笔、墨、纸,心中没有对书法书写的一个完整系统的基本认识,上来就写行书,那只能是“照猫画虎”,描字而已。而且这样学习的时间越长,越会觉得进步缓慢,有的人十几年停止不前。其表现就是,临的字“外形看着有点像”,近看仔细端详,则笔笔有误,行书中的行气、字势、字与字之间的笔断意连之韵味,全都没有!假以时日,学习的时间越长,自己书写的毛病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变成“固疾”,练上十几年,基本上就是再以不可能回归正途了。
二、了解了书法史,你便知道行书并不适合初学入门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从出现到发展,是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之初,建议所有的有志于书法学习的朋友,可以先看看相关的典迹,如《中国书法史》《中国古代书论》等书。了解中国书法史,可以帮助我们从理性上认识“中国汉字”在书法领域里的演变发展规律。
下面,简要回顾一下中国书法字体发展的简要历史:汉字据传由“伏羲”八卦的象形符号而来,后由仓颉统一了文字书写的符号规范。早先中国人没有“字”一说,那时候对字人们称之为“象”,这是最揭示中国汉字本质的一种称呼。“象”,既可以理解为象形,也可以理解为人们主观思想领域对自然世界的一种主观意识想像。这一概念非常重要,后来的书家,在创作作品或是撰写书论之时,均以自然界的外物来形容好的书法线条,例如卫夫人所称“侧(点)如高山坠石,勒(横)如千里阵云,弩(竖)如万岁枯藤”。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好的书法作品,其线条一定是如自然界之中的万物。这是判别(创作)书法作品的一条很重要的标准。
周朝之时,周宣王的史官——史籀发明了统一的大篆字体,后世称为“篆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写法都基本参照“篆籀”的规范进行书写。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为了执行“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书法字体也因此一统,秦朝的丞相李斯统一天下书体,并在秦文字的基础之上发明了“小篆”(即是今天俗称的铁线篆书),篆书一体,是书法五大书体中最早形成规范的一种字体,其影响一直延伸到清朝都没有绝迹。
秦朝末年,有些狱中小官(亦称“小隶”)在同级别之间传递信息,为了增加书写速度,发明了“隶书”,这是早期隶书的雏形,此字体虽然出现在秦晚期,但当时并没被官方认可。到了汉代,隶书才正式成为官方认可的书体,因此汉代才兴起了隶书创作之风,此时的隶书由汉简书写样式,逐渐发展到成熟的隶书,并且出现了创作上的高峰,各种不同风格的隶书渐次出现,并影响后世深远。有名的有《乙瑛碑》《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等。
但汉代末年,一些士大夫,为了提高书写的实用性,增强书写速度与个人风格,发明了草书(大草),当时最有名的草圣叫张芝(字伯英),大草出现不久,为了便于认知汉字,章草也在汉朝末年出现,此时的书法字体可以说相对来说具备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风格。
到了晋代,中国书法迎来了第一个高峰(至今无法超越),一堆书法名家开始大胆创新书写的样式、风格,有名的有钟繇(小楷的集大成者)、王羲之、王献之等。此时,楷书的书写规范已成形,当时写小楷者众,所有的名家无不以钟繇之小楷字为宗。草书也是当时重要的书写字体。而行书此时还在萌芽阶段,当时管行书那样风格的字叫“行狎书”,其实是楷书的快写形式,和今天的行书还不太一样。
最终,由王羲之将行书的书写规范进行了统一,并留下了千古行书最重要的典范——《兰亭序》,同时王羲之还对草书、楷书等写法进行了规范,从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至此,中国的五大书体才最重全部完成演变。
从这儿,可以看出,行书一体,是五种字体中最后才出现的,因此其书写与创作也是最难的(试想,你得有了行书前面的书写实践后,才能进入行书的学习)。
三、入门者当选真(正)书,切不可没学会走,就学会跑
有了前面的知识,我想朋友们就知道,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地方,是要知道从哪里开始学。唐孙过庭书谱里有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后知险绝……”这句话提示了初学书法的朋友,先要知道如何“平正”地写字。
其实,“平正”地写字,就是指初学者应当学习具有这个特点的字体。从五大书体中,我们可以得知,只有“篆、隶、楷”三种书体为“平正”之体,古人也有称其为“正书”。
所以,从篆、隶、楷三体入手,可以掌握书法者口中所称的基本功。
如何选择“正书”入门,可参考笔者曾写过的一篇文章:《书法学习中的“站”,“走,“跑”》,可先关注“楚秋堂”后,找到我主页上置顶的头篇文章即可一读。
三体如何选,全由个人喜好来定。这三个体风格炯异,笔法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三体中,得其任何一体作为基本功的字体,用5-8年的时间打好功夫,那么之后的习书之路便可称得上是通畅无比了。如果没有习过“正书”的经历,你便不可称之为书家,更不可称为书法家。
希望以上回答,能解决楼主心中的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