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娘一下,房贷还款被截胡?
度娘一下,房贷还款被截胡?
现在的人真是毫无底线,为了钱什么事都敢干,文化水平上去了,但道德水平却直线下降。不是自己的钱也敢随便花,真是服气。
事件的始末是酱紫的:罗某买了哥哥的的房产,为了图方便直接用哥哥的银行卡还贷,然后每个月还大概3000元的房贷,罗某比较守约几乎每个月定时存款进银行卡,但有一次却被银行通知贷款逾期了。罗某遂打电话给哥哥问询,哥哥说没有动过那张信用卡,然后兄弟二人去银行查流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于是就报了警。
之后,经过警方排查,发现罗某哥哥的女朋友有重大作案嫌疑,经讯问,罗某哥哥的女朋友供出了事情,在与罗某哥哥交往时,她得知了罗某这张银行卡的账号密码,在罗某哥哥不知情的情况下绑定了自己的微信,然后盗刷了3500元用于网络游戏充值和个人消费,因为银行卡有手机短信提醒,她每次都是刷完之后删除罗某哥哥手机里的短信,然后又不敢将实情告诉她的男朋友,也就是罗某的哥哥,最终高某(罗某哥哥的女朋友)涉嫌盗窃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1)个人私密信息保密意识不强,随意的向他人透露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如果罗某哥哥没有将账号密码告诉高某,那么这件事也不会发生。
2)如果买房时,贷款直接时在罗某名下,而不是在罗某哥哥名下,那么高某根本就没机会犯罪,而且去银行查账也用不到罗某的哥哥,罗某自己就能去,哪怕被盗刷了一次,罗某也会收到短信,而不是直接将这3500元全部花完。
3)道德底线缺失,说教育出了问题也好,个人素质低下也罢,物欲横流的时代,网络支付这么普及的今天,人们沉浸在享受、安逸的生活里,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已经触犯法律或违反道德。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很多人都受“网络丧文化”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被欲望所控制。
在我看来,这件事不是个例,而是很普遍的现象,随便用度娘搜索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类似的案例,如“儿子盗刷父母的积蓄”“男友刷爆女友信用卡跑路”“妻子背着老公将积蓄转走”等等事件不胜枚举。
他们真的不知道这是触犯法律的么?难道不知道赚钱辛苦?难道真的不知道这么做迟早会被发现?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知道这么做触犯法律,也知道赚钱辛苦,也知道自己终究有一天会被发现,但还是这么做了。都是贪图享受惹的祸,被欲望所所有。
学习沉不下去心怎么办?
虽然我学习一般般吧,但是参加工作以后才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明确学习目的是开始学习的关键哦。
要想让自己沉下心去学习,我总结了几个办法:
1、明确学习目的。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我只觉得应该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学习,他们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因此学得很辛苦,也很乏味。虽然那个时候父母和老师都觉得我是个很认真的孩子,但自己几斤几两能不清楚么?那个时候的我,也不觉得自己学了这些有什么用,而现在,我发现学习是一件收入很高的投资,甚至能改变命运(虽然我还不至于吧)。尤其是学习每一个科目的逻辑思维,将受用终身。
举个例子吧,上班后,我的工作主要是管理一家小酒店,因为要控制成本,所以一人多岗是经常出现的事情,而我呢,本科专业是市场营销,老板又希望我能管财务,为了提高自己的工资,同时也是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于是就去自学了会计。明确了目标后,我就开始努力干,结合工作实际,同时也问问做会计的同学朋友,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了两年,第一年考试经济法没有过,第二年顺利过关,根本没有觉得自己沉不下心。
但是,如果是被迫学习,那就要尽量想从这个里面能得到些什么运用到自己喜欢的领域上。
我再举个例子吧,好比我们经常会觉得学习数学没用。(其实挺搞笑的,我数学也不大好)大家经常说懂个简单的四则运算就可以了,到菜市场上又不会用到函数去买菜。但是如果你学了更高级点的数学知识,你就不仅仅会在菜市场上做买卖了,换言之,你将得到更多在哪里做买卖的权力。另外,数学上的很多概念都是逻辑性极强的,退一万步讲,你学学数学也能防止老年痴呆嘛(保护好你的秀发就行)。对我而言,数学思维能帮助我更快地学习电脑上的各种工作软件,Excel、SQL、Python等,因此我现在还能帮忙兼职做做市场调研的相关工作。我想只要你愿意想,学到的东西总有用武之地的。
2、学会管理学习时间。
网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但是我的是个笨办法,不高级,但是对我挺有效果的,首先我要安排在什么时候进行学习。比如我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是晚上,因此我会把一天下来最难的知识点或者要记忆的地方集中放在晚上学习,并限定学习的时间为两个或三小时,相信我,虽然一开始可能沉不下心或者犯困,但是你坚持下来,集中火力搞定这些难题的时候,慢慢地你会感觉自己都停不下来,眼睛里都会放光,越学越起劲,感觉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特别是记单词或者某些知识的时候最为有效。当然如果当天实在太累了,也不要勉强自己开始学习,好好休息,也是管理学习时间的必修课哦。
3、学会运用学习工具
好的学习工具会让你觉得学习就是在玩。我发现个特别好的学习工具,不过因人而异,那就是平板电脑,具体去搜搜一些好用的学习软件,尤其是做笔记的软件。考虑到普适性的问题,还是回归最淳朴的学习工具,那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好做笔记,形成预习、复习以及总结的习惯,你可以用各种工具去做这些,比如花里胡哨的手账,比如一张又一张的知识闪卡等等。是的,这里的学习工具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工具,更是指一种学习方法,比如学会做康奈尔笔记、学会用思维导图去分析所学知识的逻辑框架、用宫殿记忆法记忆知识点等等(如果不知道这些也可以找度娘了解一下哦),各种学习工具或者说方法吧,都可以去尝试一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仅会让学习成为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将会事半功倍。
最后,学习沉不下去心怎么办???先别学吧。
我知道学习很累,但是为了更好地守护自己心爱的人和东西,我希望你能坚持,你不孤独,很多人都这样,但我相信我们能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咬牙坚持了下来,兴许这个过程很累,但是你成功上岸的那一刻,你会为自己感到多么的自豪啊。有一年,我遇到了一个失去了工作和家庭的外国客人,他在中国远离故土,心中的苦闷又无处消解,这时我用蹩脚的英语跟他攀谈了几句,于是他就跟我聊起了他的很多往事,就在我搭讪他那一刻开始的两个小时,我就像听英语四级听力考试一样,一边紧张一边帮他消化情绪。最后他愁眉渐展,也是这一刻,我明白了,或许现在的学习所有,就是一枚你为了在未来某一天能去救赎自己或拯救他人埋下的彩蛋。
加油!加油!
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走出了五种思维误区,突破了三重思维境界
昨天在高速上开车的时候,收音机里传来一个我非常熟悉也非常敬佩的一位农民科学家,也是位企业家的声音,让我一路将近三个小时的车程中,回忆了和他打交道的点点滴滴。
这段声音来自央广的一档栏目《家国七十年》,一档共和国的同龄人讲述家国史的栏目。我之所以敬佩他的原因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把自己的一生投注到一项事业上,他的科研生涯已经接近50年,可以说成果丰硕,硕果累累。
当时采访他,因为剧组内部的问题,我们迟到了将近两个小时,为了表达歉意,我自罚了三杯,三两三的大杯,两分钟之内喝了一整瓶白酒。他对于我们的迟到没有任何追究,上来先考了我一个问题。作为记者,被采访对象反问,其实是一件很考验人的事情,如果答不上来,或者答案浮于表面,接下来的采访,可能你就会收获甚微了。
他的问题是,我对闯关东怎么看。既然他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他对于闯关东的看法应该就不会是市面上比较统一的说法。不过,我的回答,他很赞同,接下来的采访进行的也就非常顺利。
采访的最后,我抛给了他一个问题,你是做种子的,我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你如何像培育玉米种子一样,培育出像您一样的更多的科研的种子?
对着镜头,他沉思了良久,说我确实没太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过,在昨天的节目里,听得出来,他已经把这项培育人才种子的工作放到了最核心的位置,当听到他小孙子用稚嫩的声音表达着对玉米的热情的时候,我想,这颗种子已经种下了。
其实,他的科研历程其实可以给我们更多启发。他最开始的科研思路是选良种,同时加大种植密度,也就是在同样地块里播种更多的种子,然后就是科学合理的追肥,这让他们从最初的亩产两三百斤,突破到亩产1400斤,并没花太长的时间,但是这之后,从1400斤到2000斤以上却用了比较长的时间,而之后他们回顾的时候,发现核心的难题是,种植密度提高到一个极限以后,叶片之间互相遮挡,导致每株接收到的光照减少,而他们后来找到的解决的方式是,通过杂交的方式,让本来基本和地面平行的玉米叶片收起来,这样每株的叶片接受光照会更多,密度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他们才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这些问题,我们回顾的时候,会觉得没什么太大的难度,但是作为当事人,这种突破的难度却非常大。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中国人使用印章,至迟也有几千年的历史。
即使说黄帝、蚩尤的传说不能作为信史(古代的传说中黄帝和蚩尤都有自己的玺,也就是印),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基本是可以作为采信的历史。
至迟到汉代,就已经有了一项传统,把经书刻在石碑上,刷上墨水,拿纸把它拓下来,把经书复印走。那你说这和印刷术有什么区别呢?而中国的雕版印刷则要到唐朝才出现,唐中期以后才开始大规模的使用。
从拓经到雕版印刷,说简单点,就是翻了个个,就是一个竖着放的板,和一个横着放的板,就这么点区别。但是捅穿这么一层窗户纸,用了400年。
看到这你可能都为我们的老祖宗着急,印章也好、拓经也罢,和印刷从最底层的逻辑上没任何区别,就是在一个物体上,刻出反字,然后涂上颜料再把它印到纸上。
而从雕版到活字印刷又用了几百年的时间。
难道是我们的老祖宗那么笨吗?如果你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人还是发明的早的。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就像很多划时代的革命性产品或者科技大爆炸时期的很多创新,回头看看,逻辑很可能都异乎寻常的简单,但是每一步,聪明的人类却都要花上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实现。
第二个例子:
欧洲经历了将近1000年的黑暗中世纪,神权把人性、人的创造力全部禁锢,而真正让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的是一次偶然事件—黑死病。黑死病让欧洲人口减少了40-60%,这引发了欧洲的普遍怀疑的力量,逐步解除了思想的束缚之后,才有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大解放,才有了后来诸多的机制创新和后来的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想拆掉我们思维里的墙,何其困难,我们历史上的那些顶尖的聪明人也要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才能打破思维里的那些墙、走出思维的误区。
人做事,从思维层面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靠自我经验,在较低的层面上,不断的碰壁、积累经验,也就是吃一堑长一智,这时候的特征基本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经验走。
第二个层次:快速的吸收历史上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然后用这套思维框架,不停的快速复制,取得相对意义上而言的比较大的成功,这个阶段是他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了闭环。但是,成功的经验,不断的成功也可能会导致巨大的失败,或者说难以突破的瓶颈。因为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路径依赖,很多人因自己的思维框架受益,但是最终也被自己的思维框架禁锢。
第三个层次:拆掉思维里的墙,回归到事情的本质,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建立闭环。而核心和重点,就是拆掉我们思维里的那些框架、禁锢,重新形成更高层面的框架。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第一个层次,能够到第二个层次的人,基本上都会有所成,而能够把一个思维框架发挥到极致的人,基本上也都能取得很大的成就。而能够达到第三个层次的人则极少。
造成这种情况有几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跟着感觉走,不注重总结经验,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第二种原因:把自己的经历、经验形成唯一可信的结论,并把这些经验自我强化,钻进牛角尖。
第三种原因:懂得学习前人的经验,但是不清楚这些经验、规则,使用的前提条件。很多人总是想模仿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首先很少会有人把他真正成功的根本原因告诉你,再就是成功的经验很难复制,因为成功的前提条件很多时候是机缘巧合的结果,而不是必然。
第四种原因:过度的依赖自己成功的经验,也就是路径依赖,在一次成功之后,不断的强化自我的经验,如果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以往成功的经验很可能会变成负担,或者是导致失败的最大诱因。
第五种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反思自己思考问题的模式,也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最好先认识一下自己的认识能力。
我们现在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每个人脑子里都有各种各样创新的想法。但是绝大多数创新一点也不新鲜,当你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千古难有的创意的时候,突然发现你的想法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为什么呢?难道是大家英雄所见略同?差不多,因为很多人的创新方法论基本是一样的。现代创新学,把创新分为颠覆式创新和持续性创新。其实持续性创新说白了就是不断的改进,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经验、使用反馈等等信息作出持续的调整,让产品更好用,这里并不是要否定持续性创新的价值,人类的绝大部分创新都是来自于持续性创新。
颠覆式创新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但是如何颠覆,颠覆式创新的方法论能不能找到?颠覆式创新需不需要持续性创新提供支持?答案是肯定的。
我出去参加各种会议的时候,经常开场会说一句话:我是来给大家开脑洞的。所谓的开脑洞,就是一种想象力。
我经常说,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很多都缺乏想象力,原因是前些年钱好赚,大家把成功的经验快速的复制,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不需要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花更多的精力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而经济新常态下,如果还是依靠原来的经验,很可能会越来越难,这种条件下,就必须越来越重视商业的想象力,我一直在筹备的一门课程就是,从商业想象力的角度重新解读《庄子》,市面上绝大多数解读庄子的书和课程,基本都是从文学想象力的角度来解读,因为和商业、企业、经营离的比较远,所以对于启发我们的商业想象力起到的作用相对来说要小的多。
我们今天先来看一段《庄子》里的内容,希望充满想象力的庄子可以为我们提供颠覆式创新的一些启发。
《庄子·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这一段选自《庄子》的大宗师,从字面意思理解,这一章其实讲的是如何成为一代宗师。很多人想开山立派,成为一代宗师。但是真正成为宗师级的人物不是靠人多势众,有多少弟子,有多少人供养。真正的宗师应该是实现了重大突破,而能将这些突破传授给更多的人,普遍提升绝大多数人的能力的人。现在的大师或者说更多想成为一代宗师的人,更多的是装神弄鬼、胡搞一通,活在群体吹捧和自我吹捧的假象里。
还是简单说一下字面的意思吧:知道哪些是自然的作为,哪些是人的作为,就达到了认识事物的极点。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明白事物出于自然,自然而然;知道人的作为,是用自己的智力所知的,去保养爱护自己智力所不能知的,以使自己享受天然的年寿而不中途夭折,这才是智力对事物认知的最高境界。
大宗师,大不是大小之大,而是指宇宙本体。大宗师的意思不是狭义上的一代宗师,而是要向自然学习。
可能使用宗师这个词最多的是江湖和武林,宗师叠出,门派丛生。但是武术从何而来?很多人会说是从老师那来的,那老师又是从哪来的?老师的老师,那老师的祖宗从哪学来的?都是向动物学来的,向自然学来的,很多武术门类,都是从老虎、蛇、熊、猴子这些自然界中互相攻击、自我保护的方法学习和总结来的。
当你遇到瓶颈的时候,尝试着绕过老师,绕过经验、绕过逻辑,回到原点去思考,可能真的会豁然开朗,可能比勤学苦练离一代宗师更近。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经验的叠加,在人不断的和自然相处,不断的在社会中游历,形成了大量的经验,我们学习的理论、书本,绝大多数都是这些经验的累积。让人类在十几岁时就可以从完全懵懂的孩童,发展到对于这个社会有着高度的认知的状态。
但是经验也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我们从经验中受益,导致我们深信经验的价值,路径依赖理论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这也让我们很难再跳出经验,从更高的层面和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
这里,我们隐隐约约可以摸索到一条主线:去寻找那些永远不变的东西,经验和规则对应的永远是不停的变化。
永远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大一些说,就是先秦诸子们成天挂在嘴上的道,道是什么?每家、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样,但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自然性,这里既包括自然本身的运行规律,也包括人作为自然一份子的自然性,二是人的社会性,人类社会同样也是自然性的一种,因为加入了人的互相作用,才有其独特的地方。
从第一点而言,人类一直在向自然学习,很多人类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都来自于模仿动物、模仿自然界的自然现象;从第二点来说,人类社会恒常不变的是什么?人性。
我非常喜欢《管子》,应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先秦经典。原因就在于管子对人性深入骨髓的体察,以及对人性的宽容。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优秀或者说顶尖企业家,越来越重视把科学领域的很多定律、研究成果,引入到社会领域,特别是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埃隆·马斯克一直非常推崇的第一性原理,埃隆·马斯克曾说过:“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就必须依赖物理学的方法。”马斯克将如今取得的颠覆式创新成就主要归结于对“第一性原理”的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也被称作第一性原理推理,它是用来解决复杂问题和产生原创解决方案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也是学习如何独立思考的最有效的方法。(这里不做过多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研究)
华为的任正非最为推崇的,也被其称之为华为活力之源的熵减则来自于物理学上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孤立系统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可逆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增加。而避免熵死的办法就是建立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普利高津在研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情况下,就阐述生命系统自身的进化过程时提出的新概念,他因此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不管是埃隆·马斯克推崇的第一性原理,还是任正非推崇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衍生出来的熵理论,其实都是我们用另外一种方式像大自然学习,这个大自然也就是《庄子》里所说的大宗师。
人身上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自然性让我们永远在天道的支配之下,而社会性让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忘了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洞察,这也包括对我们自身认知方式的反思,也就是人道。
拆掉我们思维里的墙的难度,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只有回归到本质,向大宗师学习,我们可能才会打破我们固化的思维,重新审视那些最为终极的规律,在这些终极的规律中,思考如何在人类社会产生作用,最为重要的就是时刻不忘反思人性。
现在疫情这么严重?
这个不要担心,各级政府在出台封路封小区之前都出台了一系列后续服务措施。就拿我们蕲春来说,政府出台的措施是,各村民和小区住户,需要生活物资,包括所需药品,小到幼儿尿不湿和女性用品,都是有所在村、社区和小区物业管理统一到户登记购买。我们家所在村是每两天一次购送生活物资,都是天天询问,两天一次送到每家门口。村民们说,比过去自己上街买东西还方便,基本上需要就张口就到了家门口。
最近流传的中铁三局是什么梗?
1.
“中铁三局”事件,源于中铁三局近日发布的一则招聘启事。
启示上明确标出“身材好”“学校刚毕业”等字眼。
2.
事件一出,立马在社会上引起舆论,引来网友的调侃与“玩梗”。
以上是网友的部分调侃。
3.后来中铁三局又发布了一则公关文。
结果又弄巧成拙。
4.总结,这次事件至少证明了一点,中铁三局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端茶倒水的,而是一个会写公关,会用正规词语表达的。
像“身材好”这样的词语,完全可以用“形象气质佳”来代替。
从这次事件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说话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意思,完全可以更正规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