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密事无删减版电影,为什么说历史不忍细读呢?
春闺密事无删减版电影,为什么说历史不忍细读呢?
小时候接受的教育认知,曹操简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刘备是一个千古难遇的大好人,诸葛亮是最聪明最智慧的人,然而后来看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发现,曹操没有那么坏,还渐渐的佩服和喜欢上了曹操刘备也没有那么好诸葛亮也并不是认为的那么厉害。
这是跛脚猫的第68篇原创问答,感谢阅读,历史上很多事情或人物都是通过史记官的记录或者野史,文学作品传下来的,难免会有个人观点的狭义在里面,读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表述或者评论不一样,是很正常的。
我们就以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皇后来从历史和影视作品的角度来看看她的一生,在不同的人的笔下和历史上的不同。
庆历八年上元节后第三天,有兵士作乱,乘夜直奔大内。曹皇后当夜和仁宗在一起,仁宗一看大事不妙想跑,曹皇后临危不惧按住仁宗,毕竟是武将家的千金,开国大将曹彬的孙女。
先让侍从立刻关闭大小殿门,派人急召王守忠入宫护驾,乱兵在隔了的几个殿外作乱伤害嫔妃宫女,撕喊声响彻皇宫。太监为了安抚仁宗故意说是宫里的奶妈正在打不听话的小宫女呢,曹皇后否曰“乱兵就在附近杀人,你们岂能胡说蒙骗皇帝?”
她料定乱兵必会放火,安排宦官散开后各自就近取水伺机灭火,果不其然乱兵多处纵火,曹皇后派出的人逐一灭火,这一夜,凡是派出去的太监宫女侍从,曹皇后都亲手剪掉一些他们的头发,对他们说“事后以发缕论功行赏”。因此,宫女侍从们都争先出力,乱兵很快被灭。
这是电视剧《清平乐》中的一个 关于曹皇后的桥段,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曹皇后是一位聪明作诗,冷静,遇事有理性懂的进退有度的将门虎女,江疏影演的也很到位,受到观看者的欢迎和赞赏。那么历史上的曹皇后是怎样一个人呢?(2)历史书籍记载的宋仁宗和郭皇后宋仁宗赵祯在其父真宗赵恒驾崩后,于1022年即位,时年仅13岁,朝政由太后刘娥主持,在刘太后的做主下,15岁的仁宗赵祯迎娶了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氏为后。而赵祯钟情的却是天姿国色的张氏和王氏。刘太后却偏偏将赵祯相中的王氏指婚给了刘从德。刘从德就是刘太后的前夫银匠刘美(龚美)之子。皇后郭氏性情高傲善妒,赵祯对她根本不来电,只是因为刘太后在世,赵祯对其非常隐忍。待到1033年刘太后去世后,郭皇后失去了靠山,赵祯终于老虎发威了。
有一次,郭皇后与赵祯宠爱的两个美人发生冲突,盛怒之下的郭皇后本想一记耳光煽向杨美人,却不偏不倚地抡在了赵祯的脸上。赵祯借题发挥,废郭后为净妃,将其打发到长乐宫修道。之后,郭皇后因身染风寒病亡。
从这段描写细节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呢?家世的强大,在赵祯这里都抵不过貌若天仙的美女对他更有吸引了,如果不喜欢的人他都可以隐忍到刘娥去世,可见宋仁宗是一个有心计而且是直邮的人,在这样的境况下,曹皇后嫁给他又怎会幸福。(3)历史书籍记载的真实的曹皇后赵祯于1034年又立曹氏为后。赵祯原想立貌美的陈氏为后,但由于陈氏父亲出身于奴仆,身份过于卑贱,在大臣的力谏下赵祯这才勉强立出身名门望族的曹氏为后。
曹氏的祖父为北宋的开国功臣枢密使曹彬,父亲曹玘也曾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曹氏知书达礼,性情温雅,但却长相平平,所以仁宗赵祯虽立其为后,却也不怎么喜欢她。
赵祯喜欢的颇有风姿的张贵妃,张贵妃恃宠而骄,甚至越礼以皇后的仪仗出游,但曹后深明大义,从不与其争宠,赵祯曾几度欲立张妃为后,但曹后品行端庄、国仪天下,赵祯废曹后找不到任何理由。
张妃虽然生前没有做成皇后,不过她在1054年死后,却被赵祯追封为温成皇后,并以皇后的规格为张妃举行丧礼,而这时的曹后还在人世,这种生死两皇后的现象在历史也是鲜见。这也说明,曹皇后在仁宗赵祯这里是失宠的。
由于赵祯的几个皇子早早夭折,在1035年,仁宗赵祯决定将自己的侄子、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交由曹皇后抚养,但赵祯一直没有立赵宗实为皇嗣。
(4)有才有德的曹皇后对宋朝有着治理的功绩1062年,赵祯也没有再生出儿子,而这时的赵祯也已年过50。在大臣包拯、欧阳修等人的劝谏下,赵祯这才立赵宗实为皇子,并为赵宗实赐名赵曙。
在赵曙被立为皇子的次年,仁宗赵祯突然病亡。曹皇后为防皇权的交接节外生枝,她处变不惊,冷静果断地封锁了赵祯驾崩的消息,并催促赵曙尽快登基。
赵曙即位后,是为宋英宗,英宗赵曙在四岁时便由曹皇后亲手抚育,曹皇后还将自己的外甥女高滔滔嫁给了赵曙。在仁宗赵祯病亡之际,曹皇后一手将赵曙推了皇位。可以说,赵曙能位尊九五,曹皇后功不可没。
赵曙在即位的第四天,突然疾病,不能上朝,在宰相韩琦的提议下,曹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在曹太后理政期间,英宗赵曙与其渐生矛盾。
赵曙由最初的冷淡曹太后,最后甚至都懒得给曹太后请安了。曹太后心寒地向大臣们哭诉,宰相韩琦、欧阳修只得以赵曙患病、太后大度等劝慰曹太后。
在国家危难面前,大度贤惠的曹皇后垂帘听政开始掌握大宋朝的事务,在曹皇后的一生中,受到仁宗赵祯的冷落,受到养子赵曙的冷落,在无法改变命运和人生凄苦中,依然能大义于心抛却儿女私情,勇担重担,是多少男儿都未必能做到的。@跛脚猫
1079年,63岁的曹太后病逝,英宗赵顼为此辍朝七日。在为祖母殡殓时,赵顼看到祖母生前用过的物品,睹物思人,悲痛不止。
曹太后一生举止谨慎,品行端庄,却并没有得丈夫仁宗赵祯的宠爱。抚养英宗赵曙,助其登上皇位,又因临朝理政,赵曙与其反目成仇,所幸赵曙的儿子赵顼与祖母曹太后其乐融融,这也是这位历经坎坷的老人晚年唯一的欣慰。
从这几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人的笔下,不同的年代解读的结果不一样,所以说历史不能细读,不能太较真,读史是为了学习古人的智慧,了解我们的来处,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给后辈,所以不必揪根抛底,知道需要的只是就好,。这是跛脚猫自己的观点,不足不对的地方请读道德朋友批评指正,感谢阅读,点赞关注,祝您一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