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私新开服发布网,战功卓著的朱高煦是怎样一个人?
征途私新开服发布网,战功卓著的朱高煦是怎样一个人?
在朱棣的四个儿子当中,朱高煦可能是最像自己的那一个。靖难之役中,他曾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甚至救过朱棣的命,或许正因如此,才导致他对储君之位有了觊觎之心,夺位失败之后朱高煦并不死心,在自己的侄子朱瞻基继位之后竟然意图再度卷土重来,结果惨遭失败,最终落了个被活活炙死的下场。
△朱高煦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明史·朱高煦传》记载其“性凶悍”。朱元璋驾崩之后,继位的建文帝开始大肆削藩,迫于无奈,燕王朱棣将朱高炽、朱高煦等兄弟送入京城为质,然而就是在这种关键时刻,朱高煦仍然不知收敛,不仅盗走徐辉祖的宝马返回北平,还在归途之中杀死官民,甚至在涿州杀死了驿丞。由此可见,朱高煦应该是个强于勇武、短于智谋,且随心所欲之人。
△朱高煦从小便是个叛逆分子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世子朱高炽因身体肥胖、行动不便,因而留守北平,次子朱高煦则跟随燕王朱棣出战,并在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中多次立下战功。
建文二年(1400年),白沟河之战爆发,燕王朱棣被李景隆率领的军队围攻,形势极度危及,就连燕军大将张玉也战死了,正是由于朱高煦及时率军来援,这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机。而在之后的交战中,大风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趁着敌阵混乱之际,又是朱高煦率军猛烈冲杀,阵斩敌将翟能父子,南军就此战败。
△朱高煦曾在靖难之役中多次立功
建文四年(1402年),灵璧之战爆发,南北双方割睢水对峙,在得知南军缺粮的现状后,朱棣意图趁夜偷袭,结果徐辉祖率领援兵恰好赶到,朱棣在浦子口被徐辉祖击败,又是朱高煦恰好率军赶到,这才将南军击退,解了朱棣之围。
朱高煦由于在靖难之役中表现极为出色,因此深得军队将领的拥戴,在朝廷商议立储之事时,齐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便明确表示支持朱高煦。或许连朱棣也起过立其为储君的想法,根据《明通鉴》的记载,朱棣曾抚其背曰,“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这其中的暗示之意再也明显不过。
△朱棣曾在两个儿子之间动摇过
比起朱高煦,朱高炽虽然由于身体原因,无法随军出战,但他的性格却与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极为相似,仁义贤德,再加上其嫡长子的身份,朱棣一时也难以决断。
储君之争败于兄长,但朱高煦并不死心在储君之争中,朱高炽和朱高煦可以说是泾渭分明,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再加上其嫡长子的身份,因而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朱高煦则由于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因此深得武将们的支持。
△对于储君之争,大臣们可谓泾渭分明
朱棣的态度,最初应该是偏向于次子朱高煦的,但碍于长幼有序的传统制度,而朱高炽又没有犯过什么重大错误,实在废之无名,而朱高煦虽然性格很像自己,但却多有不法之事,再加上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喜爱,解缙也曾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种种原因之下,朱棣的态度还是一点点倒向了朱高炽。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正式立朱高炽为皇太子,而为了防止朱高煦依旧不死心,他干脆将朱高煦加封为汉王,将其封到了云南。然而正如朱棣预料的那样,朱高炽虽然已经被封为了太子,但朱高煦并不死心,他坚决不肯前往云南就藩。
△朱高炽
朱高煦利用朱棣对自己的喜爱,一方面趁机进谗言,导致在储君之争中发挥了大作用的解缙冤死、黄淮入狱。另一方面则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先是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之后又请求增加了两卫兵马,并常常以唐太宗自比,其心思可见一斑。
永乐十三年(1415年),眼看朱高煦对于储君之位仍不死心,朱棣将其改封至青州,朱高煦仍不愿前往,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次年,朱高煦所做之事被朱棣得知,逐被囚禁于西华门内,并将其护卫全部削除,虽然在朱高炽的求情之下,并未对其严厉惩处,但还是将其亲信全部斩杀。
△失败的朱高煦并不死心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将其改封至乐安州,并要求其立即启程,朱高煦这才不情不愿的离开京城。不过即使如此,他仍然不死心,在封地积极谋划,意图夺取大位。
叔侄之争再起,失败后被活活炙死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然而仅仅一年之后,朱高炽便因病去世了。
△朱高煦又看上了侄子的皇位
朱高炽病逝之后,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感觉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在半路设伏意图截杀之,结果并未取得成功。不久后,赶到京城的朱瞻基顺利继位,是为明宣宗。朱瞻基与其父亲一样,对待朱高煦极为礼遇,而朱高煦则认为他的这些举动是软弱无能的表现,于是更加骄横狂妄,并再度起了谋反之心。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起兵造反,大量掠夺周边郡县马匹,意图效仿自己的父亲夺取侄子大位。他甚至意图拉拢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没想到却被张辅告发。
△朱瞻基
朱瞻基得知朱高煦谋反之后,先是派宦官侯泰带书信给朱高煦,意图劝其回心转意,然而朱高煦并不领情。在大学士杨荣的劝说下,朱瞻基逐御驾亲征,在大军到达乐安之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次日决战,结果谁知道他自己手下的将士不仅无心作战,甚至还想抓住株高薰献给朱瞻基。
朱高煦眼见士兵士气全无,且完全将自己当做了换取高官厚禄的“宝贝”,于是只好派人向朱瞻基请降,并约定次日正式投降。次日,正当朱高煦打算出降之际,结果手下的王斌等人却并不同意,无奈之下他只得抄小路出城投降,整个起兵叛乱简直如同儿戏一般。
朱高煦投降之后,朱瞻基赦免了城内守军,对于主犯朱高煦父子也仅仅是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只是杀死了王斌等六百余名死硬分子,另外流放了相关的一千余人。
△朱高煦最终被活活炙死
再后来,朱瞻基前去探望朱高煦,谁知道朱高煦脑子一热竟然故意将朱瞻基绊了一跤,朱瞻基大怒之下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而朱高煦竟然将如此重的大缸顶了起来,朱瞻基于是又令人在铜缸周围点火,最终将朱高煦活活炙死,而他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杀。
能否展示一下你最得意的诗作最好是古体诗?
没有写过什么诗。《徐家汇暢想》系去年国庆七十周年前,有感而作。同格律诗相比,可谓不登大雅之堂。抛砖引玉,让各位見笑了。
在国企上班?
国有企业工资虽然不是很高,但优势还是有很多的:
一、工作不是很累。国有企业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多,一个人就能搞定的岗位,一般都是两三个人,钱虽不多,但活儿少,还有双休和法定假日,时间充裕,可以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二、工资按时发放。国有企业一般都是当月发当月的工资,固定时间,按时发放,遇节假日还会提前。不管企业是挣钱还是赔钱,只要能撑下去,只要能在银行贷到款,都不会拖欠工资。
三、福利好。正规的国有企业都有工会,逢年过节发一些生活用品,效益好了,还有过节费和年终奖,夏天有降温费,冬天有取暖费。我见过的最好的一个福利:我们单位有一个部门经理,得了癌症,公司只是象征性的扣掉了全勤奖和一部分绩效工资,一共几百块钱,又从工会的口径给他补了一部分救助款,还让他继续享受部门经理的待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几年网络上爆炒的博士,生病之后被就职的那个国内极其有名的民企解除了劳动合同。私企和民企,没有义务管你的生老病死,只要不违反劳动法,一切都是以利益为出发点。但国企在方面,就做的很好,不管原因是什么,对病人和家属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
如果你感到迷茫,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再找到对策。
原因:工资待遇低。对策一:以你现在的职位,往上再看两个级别,薪资水平是否让你满意。如果满意,努力工作,早日提拔。
对策二:先不要离职,以你现在的学历、能力,去应聘一下试试,看看私企和民企能出到什么水平的工资,对比找出差距,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是否如想象般的美好。
原因:提拔无望,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策一:很多人都反映国有企业裙带关系严重,如果你没有关系可以利用,又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抱负难以实现,可以早日离开,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对策二:如果是自身条件不够硬,不具备担当能力,还是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要不然,到哪里都得不到重用和发展。
还有其他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原因,仔细分析一下,找到导致你感到迷茫的那一条,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愿不愿意在国企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况,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明武宗朱厚照到底做了哪些荒唐事?
关于这个,个人之前曾写过关于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的推文,下面再度修改引用,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从传统的儒家思维来看,正德皇帝是离经叛道的,肯定算不上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但抛开正史的评价,我们再去看正德皇帝,就会发现,他也绝非昏君,而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主见的变革型皇帝!
事实上,正德和雍正一样,都是被后世过度丑化的。虽知道,明清两代,乃是我国野史小说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而这些文人骚客以历史为主题创作的野史小说,里面添加了作者大量主观臆造的内容,严重的歪曲了事实,从而很容易导致我们后人对历史人物的原型有了错误的评价和认识。而其中受害最深的历史人物,莫过于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了!
首先是明武宗朱厚照;
他就是我国史上最有名的“顽童”皇帝,后世史书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差评。说他贪图享乐、荒淫无耻、沉迷酒色、荒废朝政,甚至将其刻画成一副地痞流氓的形象。
稍微总结了一下,后世文人评击正德皇帝,无非基于这三点:1、重用宦官,残害忠良;2、修建豹房,沉迷女色;3、自封将军,耽乐嬉游。
然而,这些“罪状”虽然都有部分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但更多的却是文人们的添盐加醋。 比如:正德皇帝重用刘瑾等奸宦,确实是一大污点。但事实上,正德皇帝绝非真的不辩忠奸。他同时也重用杨廷和等名臣,主持朝政,改革弊政。此外,对于反对和批评他的一些大臣,正德皇帝也都不加以追责。
像拒绝为他打开城门的宣府御史张钦,正德皇帝不仅不予责罚,反而下旨称赞他“勤恳忠勉”;还有处处和他针锋相对,讥讽他为宋徽宗的扬州知府蒋瑶,他都只是一笑而过,而蒋瑶后来还官升至陕西参政。
至于后面两点,就黑得更离谱了。比如:豹房;的确,正德皇帝修建豹房这件事是不假的。但事实上,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帝王豢养动物最鼎盛的时期,京城内建有虎城、象房、豹房、鹁鸽房、鹿场、鹰房等多处饲养动物的场所。既然其他皇帝都有建,又为何偏偏只批评正德皇帝一人?再说,清朝皇帝花几代人时间,耗费大量金银修建了圆明园,为什么就没人说他们昏庸呢?
更离谱的是,那些文人骚客甚至写他强抢民女,写他大肆搜掠良家妇女以充“幸御”,有时竟达“十车”之多。还流传出《游龙戏凤》这样的风流戏目…… 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如何,稍微用脑分析下就知道,明显是夸大其词的!
接着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真实的雍正,其实是一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然而在文人的笔下,他却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冷面王”。
后世文人批评他大兴文字狱,残害读书人。但其实,雍正大搞文字狱,实际上是为了打击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的无奈之举罢了。 然而,这些文人却一方面用藏头诗的方式,对雍正暗潮热讽;一方面又写大量的野史小说,中伤抹黑,甚至妖魔化雍正。写他篡改遗照,迫害手足,组建血滴子等等。
民间广为流传的雍正修改康熙遗诏正是这些文人的杰作。他们在野史小说上,写雍正在遗诏中“改十为于”,硬是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但事实上,在古代正式书文中,一般用“於”,而不是用“于”。他们甚至把雍正的死因“改编”小说,让民间流传着,雍正是被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所刺杀的传说。
而实情是,雍正在位期间一直“以勤先天下”,他很显然是操劳致死的。然而,对于这位为国操劳致死的皇帝,那些文人骚客却毫无怜悯之心,而是能黑就黑,甚至是为黑而黑,通过野史小说让雍正在民间名声狼藉。可见这些文人之狠毒!
而如果我们撇开这些抹黑的野史,重新来审视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在位期间的举措,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不失为利国利民的守成之君!
接着继续说说正德皇帝;
正德这位年轻敢为的皇帝,在位期间还是敢于突破固有制度的束缚,推行变革的。其实,正德有两大造福于百姓、有利于国家的举措。一是实行江南赋税改革,任用重臣杨廷和,主持赋税调整,改变了自朱元璋起江南赋税过重的局面。从正德八年起,在江南各地全面推行的赋税改革。改革不仅减轻了江南当地百姓的负担,而且仅用了两年时间,便还清了江南地区自弘治晚期以来,拖欠朝廷累积达十年余之久的赋税,改善了弘治年间的财政困局。
二是开展沿海“市舶司”改革,进一步强化市舶司的收税职能。这项改革打开了解除海禁的第一步,实现了明朝外贸收入的增长,拓宽了明政府的税源。 一个被刻意埋没的事实是,正德在位十五年间,明政府实际财政收入,其实要远高于其父皇十八年的“弘治中兴”时代!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雍正皇帝;
雍正在位时间被正德还短一些,但其功绩却更大。雍正年间推行的三大改革,对后世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官僚集团特权,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
2、推行摊丁入亩政策,直接取消了人头税,全都按照土地多寡来收税,打击了富人的利益,减轻穷人负担,有效平衡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3、开豁贱籍,削弱人身依附关系;前两项改革可以说是从经济上促进社会公平,而这项则是从法律上推动了社会公平。这项改革彻底废除了过去残留于社会的类似于奴隶制度的条规,从而保障了底层人民的利益,给了他们重获新生的机会。同时,进一步释放了社会劳动力。
雍正一系列改革的推行,极大的充实了清王朝的国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康熙末年,国库存银仅剩区区几百万两;而到雍正死时,清王朝的国库,存银已高达近6000万两之多。
而且,乾隆年间的太平盛世和人口暴增,无不得益于雍正摊丁入亩和开豁贱籍两项政策的落实。如果不是雍正打下的扎实基础,估计这大清的国库,早就被乾隆爷给败光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会遭到文人如此不公正的评价呢?
其实,归根到底无非就是利益问题。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虽然身处的时代和推行的政令都不同。但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改革,来突破当时固有体制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让利于民的目的,实现国家的图治。但这就触动到那些官绅阶层的既得利益。
于是,他们便会联手来抵制改革,甚至对皇帝横加诋毁。 而那时的普通老百姓,文化水平是相当低下的,但崇儒的思想却是根深蒂固。因而,他们很容易就被这些官绅阶层所误导,站到这些官绅的阵营里面,不仅使正德和雍正的改革举步维艰,还让两人在民间名声昏暗。
古代的官绅阶级,表明上饱读圣贤书,处处标榜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心底里所认同的其实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道理。
因此,当自身的既得利益受损,什么视君入父,什么忠君爱国,都不过是屁话而已! 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前赴后继考取功名,不仅只是为了登入庙堂,光耀门楣,实现自己的抱负;更多的是希望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其实说白了,就是升官发财!
因此,如果皇帝的改革触动到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就会披着忠臣的外衣,端出一大堆的儒家治国经典,处处引经据典的来反对皇帝的改革。这时,如果皇帝杀他们,就会落得个残害忠良的骂名;如果不惩治他们,他们则会得寸进尺,进一步逼迫君上,甚至抹黑丑化皇帝......
中国文化应从哪里走向世界?
老金给大家拜年了!
老金认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从中国的美食文化开始做先锋!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样不是跟吃的有关?
中国的语言是最难学的,中国的文字也是最难写的,但中国的饭菜却是最好吃的!网上流传一个段子,一个老外豪言三个月吃遍中国!结果三年后,还没见他走出中国,人家问他现在到哪里了?他回答,还没走出四川!
中国美食博大精深,早在孔子时代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中国人研究美食已经两千多年,花样繁多,对歪果仁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说,任何歪果仁都可以在中国找到他们喜欢的口味和吃法!日本喜欢冷食,我们有花样繁多的凉菜啊!
韩国喜欢泡菜,我们不仅东北有,还有四川泡菜!
东南亚喜欢酸辣,我们云贵菜有很多酸辣品种!
印度喜欢各种味道叠加一起,我们有四川的怪味!
中东喜欢烧烤,我们有北京烤鸭,新疆烤全羊!
欧美喜欢甜酸,我们的甜酸菜更多!松鼠鳜鱼,糖醋里脊,锅包肉......
民以食为天,老金相信,吃了中国的菜,就会变成中国的人!接受中国文化不是问题!以上是老金之见,欢迎讨论!
关注 老金看世界 头条号,看老金深度发掘国际事件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