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大祸害,民国时期四川金堂县恶匪赖金廷?
三国第一大祸害,民国时期四川金堂县恶匪赖金廷?
今天探讨一下,赖金廷到底有多坏? 据民间传说:赖金廷此人贪婪嗜血、诡计多端,心狠手辣,一身江湖气,会收买人心,金堂人唯一比较庆幸的地方,就是赖金廷没有读过多少书,文化不高,不懂得战术战法。幸亏他只懂得争强斗狠,要不然会遗祸更多年,不知道会有多少老百姓遭殃。赖金廷有几个特征 :
一是手段狠辣。据金堂老人讲,赖金廷就是披着人皮的狼,吃人不吐骨头的那种,对任何人都比较狠,尤其是他当了分舵舵主,有了权力以后,他的秉性开始暴露,杀人的手段门类奇多,叫法千奇百怪,卤猪头(把头砍下来,在锅里煮)、烧纸(给人浇上油,头顶上放烧纸,用火点着)、挖坑坑(活埋)、点灯(给耳朵里放油灯捻子,然后点着)、上坟等等十几种。骇人竦听!
这些手段都是两湖填四川时移民带过去的故事,赖记忆力奇好,听一遍都能记得下,并对这些手段都进行了改进,令人毛骨悚然!砍头都是恩赐! 对待自己的手下也是手辣的很,尤其是那些办事不力,有二心的人,更是下手狠,动作快。轻则断腿断胳膊,重则打断腿打瘫痪。
曾经有一个的传言,说他为了让一人招供,硬生生的用刀把肉一块一块割下来,他的手下都比较惧怕他!
二是杀人如麻,禽兽不如。
大话西游中春三十娘年说过一句话,比较适合他,梅花过处寸草不生, 跟他如出一辙,他为人贪婪,嗜血好杀,绑架撕票,就是连死人都不放过,还要收赎尸费,这些金堂县志上都有。
三是欲望极大,破坏力极强。
赖金廷不仅对人狠,做事更狠,他秉持的理念是他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所到之处打砸抢掠,带不走的最后一把火烧掉,赖金廷为了抢掠和震慑他人,杀害的人不计其数,烧毁的民房及财产更难以数计,民间的传说中都有如实记载。
四是为人自私,不讲道义。
川蜀地区流行袍哥文化,讲的是一个义气, 赖只管利益,不讲道义,崇尚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自古以来盗匪是兔子不吃窝边草,但是赖不管这一套,为了过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的“理想生活”,赖金廷经常以村镇为目标,整村整镇的集体抢劫,不仅抢劫本县的,最疯狂时,广汉、新都等县城都成了赖金廷的目标。
五是处事狡猾,诡计多端。
当时川军为了整治混乱,把当时的金堂帮,进行了收编,并给赖一个营长的职务,自从有了营长职务,赖充分的运用了这个金腰带,从原来的暗抢变成了明抢,同时动用脑子骗取川军的物资,把自己的枪埋在地里藏起来,然后和川军杨秀要枪械,补充自己的队伍,同时联络其他分舵的人,加入他的队伍,据记载他的队伍一度达到7000条枪的规模,名噪一时。
综上所述,赖金廷就是十恶不赦,作恶多端,没有底线,没有道义,被人民唾弃的历史罪人,是金堂史上绕不去的黑历史。 十世恶人最适合形容他!
正史记载上真实的曹仁有多厉害?
追随曹操,早举义兵
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堂弟,年轻时喜欢骑马射猎。后来豪杰纷纷起兵,曹仁也暗中纠集年轻人,得一千多人,活动在淮河、泗水之间,后来追随曹操任别部司马,代理厉锋校尉。曹操打败袁绍的战斗中,曹仁所斩杀俘虏的敌人非常多,随从曹操征讨徐州,曹仁经常指挥骑兵为先锋。 曹仁独自率领一支军队攻打陶谦将领吕由,打败他之后,回来与曹操大军汇合在彭城,大败陶谦军。随从曹操进攻即墨、开阳等县,陶谦派兵救援各县,曹仁率领骑兵打败了他们。曹操征讨吕布,曹仁另外攻打句阳县,攻陷城池,活捉了吕布部将刘何。曹操平定黄巾军,迎接汉献帝定都许县,曹仁多次立功,被任为广阳郡太守。曹操器重他的勇敢和谋略,不让他到郡中赴任,让他以议郎的身份统领骑兵。 曹操征讨张绣,曹仁另外攻略附近其他的县,俘虏了张绣男女三千多人。曹操撤军时,被张绣追击,战斗失利,军队士气低落,曹仁率领并鼓励将士奋勇作战,曹操觉得他气概很雄壮,最后击败了张绣。
官渡相持,力挫刘备曹操与袁绍在官渡长时间相持,袁绍派遣刘备攻略各县,各县纷纷起兵响应刘备。从许县以南,官员百姓惶惶不安,曹操为此感到忧虑。曹仁说:“许县以南因为我军眼前形势危急,势必不能出兵救援他们,又加上刘备强兵压境,因此背叛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刘备刚刚率领袁绍的部队,未必能充分发挥作用,是可以打败他的。” 曹操认为他说得很好,便派他率领骑兵进击刘备,曹仁把刘备打跑,收复全部叛变的县凯旋。袁绍又另外派遣将领韩荀截断敌方西边的道路,曹仁在鸡洛山攻打韩荀,大败敌人。因此袁绍不敢再分兵出来,曹仁又与史涣等人劫掠袁绍的运粮车,焚烧他的粮谷。
攻守之道,攻心为上河北平定以后,曹仁又随同曹操围攻壶关。曹操下令说:“攻陷城池以后,把城里的人全部活埋。”结果城池连月攻不下来,曹仁对曹操说:“围攻城池必定要留一个门不攻,为的是给里面的人留一条活路。如今公开宣告他们必死,他们就会人人坚守抵抗。壶关的城池坚固粮食储备充足,进攻士卒伤亡很重,围困则旷日持久。如今我们把军队开到坚固的城池之下,攻打抱定必死之心守城的敌人,这不是好计策呀!”曹操听从了他的话,城内人投降了。于是评定曹仁前后所立功劳,封他为都亭侯。
勇字当头,冲锋在前随从曹操平定荆州,曹操让曹仁代理征南将军,留下驻扎在江陵县,抵御孙吴将领周瑜。周瑜率数万人前来进攻,前锋数千人到达城下,曹仁登上城楼看见,便招募三百人,派部将牛金带领前往迎战。敌人兵多,牛金兵少,被敌人包围。当时长史陈矫等都在城上,看见牛金等人即将覆没,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曹仁怒气冲天,让左右牵马来,陈矫等人一起拉住他,对他说:“敌人众多,不可抵挡。就算丢掉这几百人算得了什么?将军何必亲自赴敌!” 曹仁也不理会,便披甲上马,率领他部下几十名壮士骑马出城。离敌人一百多步的时候,邻近一条河沟,陈矫等人都以为曹仁会停在河沟边,为牛金壮声势,不料曹仁过河直冲,闯入敌人包围圈,牛津等人才得脱险。刚当发现还有人没完全出来的时候,曹仁又回去冲进敌群,救出牛金所领的士兵,又杀死了几个敌人,敌人才退走。陈矫等人开始见曹仁出城的时候全都恐惧,等到见着人回来才赞叹说:“将军真是神人!”三军将士都佩服他的勇敢,曹操更觉得他气概雄壮,转封他为安平亭侯。
平叛维稳,据守樊城曹操征讨马超,任曹仁代理安西将军,指挥诸将据守潼关,又在渭河南岸击败马超。苏伯田银反叛,曹操以曹仁代理骁骑将军,指挥七军讨伐田银等人,打败了他们。又以曹仁为代理征南将军,假节,屯驻樊城,镇守荆州。侯音据宛县反叛,劫掠附近的县几千人,曹仁率各路军打败侯音,斩杀了他,又回到樊城屯驻,后被正式任为征南将军。 关羽围攻樊城,当时汉水暴涨,于禁等七军全被淹没,于禁投降关羽。曹仁率数千兵马守樊城,洪水只差几尺就淹过城墙。关羽乘船逼近城下,把城池围了几圈,城内与外界断绝,粮食也快吃完了,救兵又没有到。曹仁激励将士表示自己誓死守城,将士们深受感动,都没有二心。徐晃救兵来到,洪水也渐渐退去,徐晃从后外面攻击关羽,曹仁得以突围出来,关羽撤兵退走。
奉公守法,破吴有功曹仁年轻时不注意品行修养,后来长大当了将军,严肃不苟而遵守法令,经常把条例规章放在左右,按照规章行事。鄢陵侯曹彰北征乌丸,文帝曹丕当时还是太子,写信告诫曹彰说:“身为将领奉公守法,难道不应当像征南将军曹仁那样吗?”后来曹丕继魏王位,任曹仁为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加封邑两千户,与以前所封加在一起共三千五百户。 追赐曹仁父亲曹炽谥号为陈穆侯,设置十户人家为曹炽看守坟地。后把曹仁召回屯驻宛县,孙权派遣部将陈邵据守襄阳,朝廷下诏让曹仁讨伐他。曹仁与徐晃攻破陈邵,便进入襄阳,派将军高迁等人把汉水以南的归附民众迁徙到汉水以北,文帝曹丕派遣使者任曹仁为大将军。又下诏让曹仁转移到临颍屯驻,升迁为大司马,督统各路军马据守乌江,回来后屯驻在合肥。 黄初四年曹仁去世,加谥号为忠侯。儿子曹泰承袭了爵位,官做到征东将军,假节,转封为宁陵侯。曹泰去世,他的儿子曹初承袭爵位。又分封曹泰的弟弟曹楷、曹范,爵位全都是列侯。而牛金官做到后将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然一睁眼为何就杀掉两亲人?
这个标题有唬人之嫌,野史正史一把抓,做了一锅杂烩汤。杨吴皇帝是指五代十国期间,吴国的奠基者杨行密,其子杨溥称帝后,追谥他为太祖武皇帝。
杨行密装瞎三年,设计捕杀小舅子朱延寿,记载于《新五代史》和《五代史补》,至于戴绿帽子的事,可能出自于某部野史趣闻,或者后人的文学作品。
从农民到国君的传奇杨行密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曾经参加农民起义,失败被捕。本来他应该跟同伙一起,接受被砍头的命运,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出现,刺史郑棨认为杨行密相貌异于常人,肯定不是一般战士,于是下令释放了他。
后来杨行密应募入伍,戍守朔方,期满回乡后还没来得及过常人生活,又接到命令:继续戍边!原来杨行密得罪了当地的“军吏”,显然这个军吏没有郑棨的独到眼光,他想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将杨行密继续发配边关。杨行密一怒之下,宰了这个军吏,乘机起兵作乱,占据庐州。
这件事写得那么轻描淡写,事实上杨行密自立山头,不可能因为一件偶然事件临时起意,恐怕以他为首早就聚齐了一伙不安分的青年。
唐末已经进入军阀混战,朝廷对杨行密这种土匪无能为力,只能以招安的方式,让他们狗咬狗。杨行密被唐昭宗任命为庐州刺史,从造反派变身政府军。当然,杨行密背后出现了他的第二个贵人,淮南节度使高骈,是高骈的赏识和不断推荐,杨行密不但洗白了自己,还将自己的地盘越做越大。
不久,高骈的部下毕师铎与高骈反目成仇,囚禁了高骈,吞并了他的部属。杨行密为了恩公,大举进兵攻打毕师铎。毕师铎眼看不是杨行密的对手,干脆杀了高骈,把扬州丢给杨行密,独自逃生。
此后,杨行密再接再厉,先打败赵锽多得宣州,再败毕师铎,连夺苏州、常州、润州、滁州、和州、楚州,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最大的军阀。天复二年,唐昭宗为了对付朱温,加封杨行密为吴王,领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
至此,一介农夫杨行密,经过二十余年征战,成为唐末十国第一人,由藩镇成功转型为藩国,时年杨行密五十岁。
杨行密装瞎除朱延寿就在杨行密节节胜利之时,内部出了问题,与他一起奋战了二十余年的三位老部下反水了,这三人是田頵、安仁义和朱延寿。
史书说此三人本性凶悍(不凶悍也不能当军阀),尤其是田頵,眼看一起穿开裆裤的杨行密当了吴王,自己也想跃跃欲试。搞笑的是朱延寿,他是杨行密的小舅子,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了,不跟姐夫混,反而宣誓效忠于田頵。
田頵当然求之不得,他一面悄悄联系朱温,想联合朱温干掉杨行密。朱温大喜,立刻出兵屯于宿州,静等田頵反戈一击之时,立刻出兵接应。
这件事没能瞒住杨行密,二十几年刀头舔血,杨行密不是吃干饭的。田頵和安仁义公开反叛后,出兵攻打升州,他们抓捕了升州守将李神福的妻儿,以此要挟李神福县城投降。李神福感念杨行密提携之恩,下令射杀自己的儿子,以绝田頵之念。
守城将士感佩于李神福的忠诚,士气大振,与早有防备的杨行密联合夹攻,大败田頵安仁义。
接下来就是除掉朱延寿,按《五代史补》记载,杨行密为了干掉朱延寿,做足了功课:
行密得目疾,虽愈,且诈称失明,其出入皆以人扶策,不尔则触墙抵柱,至于流血,姬妾仆隶以为实然,往往无礼,首尾仅三年。朱氏闻之,信而少懈驰,行密度其计必中,谓妻曰:“吾不幸临老两目如此,男女卑幼,苟不讳,则国家为他人所有。今昼夜思忖,不如召泗州三舅来,使管勾军府事,则吾虽死无恨。”妻以为然,遽发使述其意而召之。朱氏大喜,倍道而至。及入谒,行密恐其觉,坐于中堂,以家人礼见。朱氏颇有德色,方设拜,行密奋袖中铁槌以击之,正中其首,然犹宛转号叫,久而方毙。行密内外不测,即时升堂,召将吏等谓之曰:“吾所以称两目失明者,盖为朱三。此贼今击杀,两目无事矣,诸公知之否!”杨行密的表演,堪称影帝级别,他借着自己有眼疾,诈称失明,出入都需要人扶,一不小心就撞柱,搞得头破血流。这个表演,足足进行了三年!连身边的奴仆侍妾都信以为真,认为杨行密活不久了,对他表现得很无礼。
当然,上当的还有他的妻子朱氏,朱氏对杨行密很“懈驰”。杨行密看火候差不多了,故意说:俺恐怕不行了,家里孩子还小,倒不如把国家交给孩子三舅(指朱延寿)。朱氏上当了,立刻召来弟弟,准备接管吴国,没想到朱延寿一进王宫,杨行密变了脸,一铁锥要了朱延寿的命!
请注意,这里根本没有朱氏给杨行密戴绿帽的事,也没有朱氏与朱延寿一起被杀的记载,这个描述,肯定出自于小说体的记载。
新旧《五代史》记载辨析不过,这件事在《旧五代史》中并未记载。《新唐书》和《九国志》记载,田頵兵败被捕杀,杨行密召见朱延寿,朱氏悄悄给弟弟捎信,所以朱延寿不敢来见,逃往扬州,结果在扬州附近,被杨行密派来的人追杀。
杨行密装瞎的事,除了《五代史补》外,《太平广记》也有记载,最有趣的是《稽神录》,还记载了朱延寿被两个小鬼索命的事。
《五代史补》虽然挂着“史”的名头,其实里面的内容庞杂,大多是荒诞不羁的传言,甚至小说推理性文学创作,根本就算不上历史,《太平广记》和《稽神录》更不用说了。
事实上,如果杨行密装瞎三年根本行不通,在900——903年期间,正是杨行密与钱缪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902年杨行密被封吴王,903年大战朱温。可以说,杨行密一直就没闲着,还多次亲临战场,如果三年中健康状况那么差,恐怕他的部众早就散架子了!
陆浑戎这个民族为什么在洛阳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谈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力。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
西犬戎袭杀了周幽王,西周灭。
周平王东迁中原洛阳,东周立。
为什么犬戎如此强大灭西周?
原来,陕西之地乃犬戎兴盛地。
周人,在陕西自窜于戎狄之间,
原本就是陕西的犬戎胡狄之人。
陕西,义渠戎、骊山戎很多戎。
陆浑戎,不过是犬戎之一而已,
该族地处西安(犬丘)之西方。
秦人,渐次强盛,雄霸关中。
秦人,强迫关中的陆浑戎一族,
迁徙到洛阳之南(伊嵩)定居。
洛阳周襄王已无可奈何花落去,
眼睁睁地看着诸侯坐大逐天下。
秦晋之争,楚人得利。
陆浑戎,被楚人剿杀,晋灭之。
这,就是悲催的陆浑戎之归宿。
😊
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刘伯温聪明一生,却死得蹊跷。他的2个儿子也都死于非命,而且一个比一个让人惋惜。在这件事上,老朱家有不对的地方。
01 军师刘伯温刘伯温,是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诸葛亮”。
民间盛传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但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确实是个无法替代的军师。
初见朱元璋,50来岁的刘伯温就提出了两线作战、“先陈后张”的战略,帮着朱元璋解决了陈友谅的难题。
随后,刘伯温全力协助朱元璋建国,帮他避开祸患:
发现荧惑星有异动,赶紧让朱元璋下罪己诏,安百姓,避兵灾;天气大旱,出现天灾,提议处理积攒的冤案,果然天降大雨;朱元璋做噩梦要开杀戒,冒死阻止……不久之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刘伯温依然是肱骨军师。
朱元璋选想选择家乡淮西壕州当都城,刘伯温又跳出来反对:坚决不可。
《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扩廓咕木儿虽可取,然未可轻,愿圣明留意。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制定了《大统历》、草创了《大明律》、奏立军卫法,又重开科举制。
只可惜,随着朱元璋对皇权的习惯,他开始对刘伯温要求苛刻。比如,只要老天不下雨,他就找刘伯温想办法。
照办之后,如果老天下雨慢一点,朱元璋就开始怀疑刘伯温不尽心。
到后来,朱元璋已经不太相信刘伯温了,不顾刘伯温的劝阻非要立胡惟庸为宰相。
而后来的胡惟庸,几乎要成为刘家的灭顶之灾。
02刘伯温之死公元1375年,60多岁的刘伯温得了风寒,怎么也不见好。朱元璋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病,结果刘伯温吃完御医开的药,肚子又闹起了毛病,像被石头挤着一样,非常难受。
刘伯温知道,这其中一定有猫腻,于是就拖着病体要见朱元璋。刘伯温明里暗里,把所有的怀疑和揣测都和朱元璋说了,可朱元璋却什么都没说,只让他好好养病。
刘伯温很清楚,这是朱元璋希望他闭嘴了。
回家后,刘伯温拒绝吃药,从京师搬到了老家。
没过几天,刘伯温奄奄一息地对儿子交代后事:我死后,你们把这本《天文书》交给朱元璋,以后刘家子孙不准再学帝王之术。
《明史》: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农历四月十六,65岁的刘伯温死在了家中。
其实,从刘伯温的遗言来看,他应该是不希望后世子孙再涉足朝政了。
以才智、天文著称的刘家,把看家本领《天文书》交给皇帝,也就代表着他们把底牌上交,好让刘家从皇权中脱离出来,自此过闲散日子。
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刘伯温的想法和遗言,非常具有智慧和远见。
只是,他忘记了他是刘伯温,朱元璋曾经最信任的军师,就因为这一点,他的儿子们就绝对无法逃离皇权。
03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刘伯温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他们都是继室陈氏所生。
刘伯温去世时,刘琏28岁,刘璟26岁。两人很有才情,都还没有正式进入明朝官场。如果他们能够如刘伯温所说,离开官场,大概也能成为时代的优秀文人。
可他们的结局,一个比一个令人惋惜。
1377年,刘琏考取功名,被任命为考功监丞、监察御史。第二年,朱元璋又让他当了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刘琏为人耿直,又是真正有才之人,朱元璋本想让他先在地方历练一段时间,而后再到中央来担当大任。但刘琏还没来得及好好施展抱负,就遇上了胡惟庸党人的胁迫。
宰相的胡惟庸,在官场上拉拢官员,排除异己,结成党派。且不说刘琏是个洁身自好的人,就算他要站队,也绝对不可能和害死自己父亲的胡惟庸一派。
刘琏反抗的结果,是死亡。1379年,他被胡惟庸党人逼破,跳井而死,年仅32岁。
《明史》: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这一年,才刚刚是刘琏当官的第三年。
相比之下,次子刘璟的遭遇就更惨一些了。
刘璟自幼好学,熟读兵法,在行军打仗的谋略上很有见地。
1381年,唐胜宗征讨温处叶丁香、吴达三,朱元璋让刘璟参与谋略。唐胜宗大胜归朝时,对刘璟的才能大加赞赏。
朱元璋非常高兴,这时候的他太需要开国功臣之外的军师良将了。于是,刘璟每年都会被朱元璋召见。
直到1390年,刘璟把世袭的爵位让给了哥哥刘琏的儿子刘廌,朱元璋才给了刘璟閤门使的职位,并赏赐他“除奸敌佞”的铁简。
很明显,朱元璋不仅想重用刘,还希望刘璟能够帮他铲除朝中毒瘤。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元璋大搞特搞了一场蓝玉案,将朝廷的开国武将杀了大半,为孙子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刚直的刘璟非但没有得到牵连,反而职位还更进一步了。
这一番操作下来,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是实打实地想要让刘璟成为朱允炆的肱骨大臣。
然而,朱允炆自己却没有好好珍惜这元大将。
朱允炆继位的第二年,朱棣打着靖难的名号起兵。刘璟赶紧献上他的十六计策,结果朱允炆没有仔细看,就直接拒绝采纳,只让刘璟参与李景隆的军事北伐。
李景隆在行军打仗方面根本不行,没有几场拿得出手的战役。只因为他曾经帮着朱允炆削藩,将周王朱橚全家押送回京,又是朱允炆的心腹,朱允炆一直对他另眼相看。
这一次,让刘璟参与李景隆与朱棣的对战,也是希望刘璟当副手,辅助李景隆。可这李景隆,自己没能力还心比天高,根本不听刘璟的计谋,导致了战争大败。
《明史》:景隆败,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
刘璟对李景隆失望,拖着病躯将自己所写的《闻见录》献给朱允炆,希望他能够改变战略。
可朱允炆,再一次拒绝了他。
这一次,刘璟失望透顶,弃官回乡。
可笑的是,后来的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进城,亲自摧毁了朱允炆的统治。
朱棣登基后,立马召刘璟入朝。
他和朱允炆不同,朱棣是个真正惜才之人,他清楚刘璟的才能,更想要重用他。可刘璟也有自己的气节,坚决不事二主。
在刘璟看来,朱棣就是个篡位反贼。因此,不管朱棣怎么软硬兼施,刘璟都不为所动,甚至还直言: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取自《明史》)朱棣气极了,把刘璟扔到了监狱,想让他再冷静冷静。没想到,刘璟被关押的当晚,就在监狱中用自己的发辫自缢了。
终究,老朱家谁也没用上刘璟的才能。
04 为何刘伯温的儿子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都是有才之人,但都没有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是因为老朱家的皇帝太昏庸么?
在一堆皇帝中,明朝的前三个皇帝还算可以,朱元璋和朱棣更是公认的有能帝王。
是时代不对么?
也未必,抛开刘家不提,当时也有许多草莽出身的人,得到了重用。
如果一定要寻几个理由,我认为刘琏和刘璟的死,是那个时代的偶然,却是他们性格中的必然。
其一,他们的运气实在不太好。刘琏是在1379被胡惟庸党派逼死的,可1380年,朱元璋就开始清算胡惟庸党派了。并且,在清算的第一年,胡惟庸就被诛了九族。
前前后后只差一年。
朱元璋对刘琏是信任的,也希望他能够在日后发挥大用。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出于保护才在那个敏感的时间点将刘琏调到江西。
但是,谁也没想到,人在江西的刘琏,还是在胡惟庸倒台的前一年,被迫害了。
刘璟,是朱元璋留给下一任皇帝的能臣。
但他的运气也不太好,遇上了个拎不清的朱允炆,更摊上了个花言巧语、两面三刀、不干正事的李景隆。
如果,刘璟能被朱允炆重用,或者从一开始就遇上的是朱棣,结局应该会大不一样吧。
其二,两人都是有节气和傲气的人,容不得半点沙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琏和刘璟,都算得上是自己逼死了自己。
刘琏有自己的坚持,不愿意和胡惟庸党派为伍,甚至连虚与委蛇一下都根本不愿意。他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如果不符合他心中追求的气节,唯有以死明志。
而刘璟,则更是如此。
朱允炆接二连三地拒绝和忽视,让刘璟对朝局感到失望,只能无奈归隐。
可是,即便是归隐的刘璟,他也不愿意向朱棣低头,哪怕他心里清楚,朱棣更有能力,朱棣能够重用他。
从接到朱棣的诏书开始,刘璟就已经做好了身死的打算。
这兄弟二人都是决绝的人,但凡他们多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或许都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可如果那样,刘琏就不再是刘琏,刘璟也不再是刘璟。
知子莫若父,刘伯温就是清楚两个儿子的性情,才会在临死前拼命嘱托。
只是更多时候,长辈们再多的嘱咐,都无法改变命运的齿轮。
可能人这一辈子,该踩的坑,该走的路,总是要去走的,只是希望走了以后,能够平和说一声:问心无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