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会让人生死相依?

2023-09-17 01:36:03 82阅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会让人生死相依?

两位老人从青年时相知相恋,而后迈入婚姻的殿堂,儿女满堂,一辈子没有争吵,遇事总是商量着解决,妻子通情达理,丈夫知书达礼,有时候意见不是那么统一便会让着妻子,直到有一天丈夫不幸病在了床上,妻子不辞辛苦每天照顾着病榻上的丈夫,在妻子不懈的努力下丈夫的病终于大有起色,可惜终不能如往昔般健步行走,但有着妻子儿孙的陪伴和照顾,也是幸福的过着余生的幸福光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会让人生死相依?

终于有一天,妻子一病不起,丈夫每天陪伴在病床边,温柔的目光看着妻子在她耳边喃喃细语。

妻子病危,意识已经恍惚,丈夫拉着她的手,叫着她的名字,妻子努力睁眼不舍的看了丈夫一眼,渐渐的没有了呼吸。

丈夫蹒跚的走到另一张床上躺了下来。

在儿女们跟母亲做完告别后,要安排父亲回家休息的时候,来到父亲床前,发现他们的父亲也已经安详的走完了一生!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相濡以沫的感情更为永恒

十年生死两茫茫怎样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古诗新译——斯人已矣,吾寐仍随

倏忽之间,就到了你我阴阳相隔的第十个年头……然而,纵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又劳碌奔波了这么多个寒暑的我,无须刻意去追忆,却依然如此刻骨铭心无法忘记。一想到你远在千里外的孤坟,万般悲切凄清便涌上心头却无处可诉。倘若还能有那样的福荫,能让你我重遇,我多害怕你都要认不得我了啊……因为仍在人间彷徨多年的我,如今已然蓬头垢面,鬓白如雪。

在寂寥幽深的夜里,我又梦见了你。这次我梦见了我们回到了从前那故乡。恬淡如你,坐在屋子里的小窗前,安静地对镜理红妆。我感伤地凝望着你,你亦抬起头与我,四目相对,然而这郁结心中的情感竟使我们无语凝咽,默默泪泻。望向窗外,我想,那埋葬着你的小松冈,此时应该月色皎洁吧,斑斑勃勃地正洒满在,年复一年愈发催我肝肠寸断的地方。

二、解构分析——由忆及梦,悲怀迭起

江城子,词调名。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即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是具体做梦的日子。题为记梦,实际上是死别十年,苏轼夜梦亡妻,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忽如闸门大开澎湃奔涌,不可遏止,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词,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以及永不得见的哀痛。

所谓“意境”,即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虚实相生,情境浑融。诚如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所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让人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环境里展开广阔无垠的想象,进行情感共鸣与对话观照。

此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首句长驱直入,为全词奠定了伤感哀痛的基调。“十年生死两茫茫。”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苏轼与王弗婚后相伴直到王弗逝世,恰好也是十年。他亦念了她十年。时间,其实并不是只会冲淡很多事情,而是,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而苏轼对亡妻思念的时间、空间跨度,足见其用情之真,用情至深。一个“两”字,也很自然地就把双方契合到了一起。彼此深爱的两人阴阳相隔,苏轼从来没有忘记过王弗,而我们是否也该联想到孤身于九泉之下的王弗亦是如此痛彻心扉无所寄托地挂念着丈夫呢?瞬间,相爱却没能继续相守的苦楚便让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不思量,自难忘”,这是全诗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一句。苏轼19岁时,与年方16 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侍翁姑恭谨,对苏轼温柔贤惠,苏轼的父亲苏洵亦对儿子的这位发妻赞赏有加。婚后,每当苏轼读书,她便陪伴在侧,可终日不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意即苏轼平常与客人谈话后若有困惑,王弗也恰好听见的,她便可以为他指点迷津,使他顿感开朗,心旷神怡。她可以说是他的贤内助,因此苏轼早年春风得志,除了有“伯乐”相助以外,“妻贤夫少祸”的裨益也是不可忽视的。二人鹣鲽情深,琴瑟相和。得妻如此,苏轼怎能忘怀?人虽陨,但曾并肩的过往“自难忘”!这边厢,为什么要竭力自控去“不思量”?正因为爱得真切,所以思量会愈加像剜开陈年旧疤般针针见血;而那边厢,尽管他极力排遣“思量”,但思量却还是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涌出。万缕哀思深藏心底,不灭。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人此时身在密州,亡妻之坟在四川,“千里”写出了二人相隔千里之遥。已是天人之隔,更奈何是坟茔都莫得及。一个“孤”字落于“坟”前,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诗人苦苦思妻却终不得见的落寞孤寂。而“无处话凄凉”,一方面喻示了夫妻阴阳相隔无法再度相拥,双方都无法向对方尽速心中柔肠百转千回都尽是凄凉。此句再次把二人契合起来,亦与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清悲凉一脉相承,给人读后无法从诗人的沉痛经历与感受中抽身的悲恸压抑之感。另一方面则是在该句中词人似乎还产生了错觉,认为不能话凄凉是因为二人相隔千里,如果可以,哪怕只是离坟头近一点,自己还可以向妻子一诉衷肠。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是种不可能的假设,让人读来更加唏嘘感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在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这年东坡才四十岁,就已经“鬓如霜”了。在这一句中,作者再次把现实与梦幻混同。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依然幻想着与爱妻“相逢”。

题曰“记梦”,其实只有下阕五句是记梦境,上阕皆为抒胸臆,诉悲怀。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小轩窗,正梳妆”,鲜活般的形象描写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作者仿佛又看见了夫妻二人琴瑟相依,你侬我侬的甜蜜剪影,回到了共同一蔬一饭,柴米油盐的烟火人生。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回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终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藏抑于心的千言万语一时又该从何说起?最后只剩无语凝咽,“相顾无言”,任泪水倾泻。“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梦境,让昔日种种美好再次呈现在眼前,可是伸出双手,却是再怎么追寻也触碰不到了。这是把现实的愿望渴求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孤独无助!“料想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结尾三句,作者由梦境中又暂时回过了神来,但依旧是沉浸在对亡妻的念想中,思绪穿越“千里”,来到了妻子的孤坟前,遥想在年年这个伤逝的日子里,宁谧的月光洒满在她的坟前,而长眠地下的她,是否也和他一样,因如此惦念对方而柔肠寸断。下阕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词的意境也自然带着迷离怅恍的色彩,作者无须面面俱到地描述,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余味悠长。

苏轼是被后人归为豪放词派的,然而他的这首悼亡词写出哀婉卓绝的味道却依然令人叹服。陈师道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全词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长相思小夭的经典语录?

长相思小夭是唐代诗人李煜的词作,其中有许多经典的语录。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语录:

1.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4.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 "独自忆江南,心如旧梦几多愁。"

6.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这些语录多以爱情、离别、孤独、幽怨等情感为主题,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感情和对人生苦短的思考和感慨。这些语录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谁写的?

出自元好问巜摸鱼儿.雁丘词》原文: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于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言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诗的全诗是什么?

世间只有情难断,这首诗的全诗是

摸鱼儿·雁丘辞 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