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圆缺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月亮为什么每天都发生变化?
月亮的圆缺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月亮为什么每天都发生变化?
每天所看到的月亮,它的明暗、位置都不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月相的变化,又称为盈亏. 为什麼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在阴历初一时,月球正好运行到地球与太阳的中间,月球暗的一面正对著地球,因此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这时称为「朔」或「新月」;在初七、初八时可 以看见月球东边暗,西边亮,这时称为「上弦月」;十五到十七,月球运转到地球的背面,因此可以看到圆圆的月亮高挂在天上,这时称为「满月」或「望」;二十三日左右,月球的西半部暗,东半部亮,这时称为「下弦月」.月亮以由朔月经上弦月、满月到下弦月为一周期,这之间的时间刚好是一个月. 月亮的圆缺变化,可以说是由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来决定的.
为什么中秋节后月亮会偏下来?
有时我们看到的月亮,有时像弯弯的眉毛,有时又像圆圆的银盘。月亮这种盈亏圆缺的变化,天文学上称为“月相”变化。月球和地球一样,本身都不发光,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的。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
月球绕着公转中的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以致月球的明亮半球与地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形状会发生盈亏圆缺的有规律的变化。所以到中秋时,即到了农历十五时,月亮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
月相圆缺变化的一个周期有几天?
月相圆缺变化的一个周期为29.5天左右,具体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2.8秒。这个周期被称为“朔望月”,是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在这个周期中,月亮会从新月逐渐变成满月,然后再逐渐变成新月,形成圆缺变化。这是由于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导致我们看到的月相也不断变化。
为什么月亮的大小会变化?
月亮的大小变化大致有2个原因。
一个是月亮运行的关系,月亮沿着栯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当它运行到近地点附近就离地球比较近,看起来就相对大一点,反之运行到远地点附近就相对小一点。
另一个原因是视觉误差造成的。当月亮比较靠近地面的参照物体时,我们在比较之下会觉得它比较大,而当月亮离地面较远或地面没有较近的参照物时,没有比较,它在广袤的天空中就会显得比较小,其实大小并没有改变。
月亮周期变化原理?
初一是新月,看不到;之后一点点变成月牙状,初三、四月牙状的月相叫娥眉月;初七初八成半圆状叫上弦月;之后由半圆向圆过渡,到初十一、十二时成凸月,一面是圆形一面是凸出的弧;十五十六成圆形叫满月。
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这个时间比月球公转的时间(恒星月)要长,因为当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
一个朔望月月球大约要绕(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转只绕360度)。所以一恒星月大约为29.53 * 360 / 389.11 = 27.32天。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