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东,宋朝为什么会出辛弃疾这样一个人物?

2023-09-18 20:30:03 74阅读

永遇东,宋朝为什么会出辛弃疾这样一个人物?

大家好,我是阿柴历史笔记。

宋朝出现辛弃疾这个人其实也不足为奇,我们对辛弃疾的了解大多是来自他所书写的爱国诗词。辛弃疾是宋朝在抗金过程中标志性人物中的一个,宋朝不乏其他抗金报国的名人,但为什么人们对辛弃疾的记忆那么深刻呢?

永遇东,宋朝为什么会出辛弃疾这样一个人物?

家风的熏陶

辛弃疾也算是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祖父辛赞担任过安徽毫州谯县的县长,虽然官做的不大,但有着大官不一定有的爱国情怀。当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被金朝攻占,辛赞做的是别人家的县令,自然心中非常向往往日的宋朝天下。

辛赞多次教导辛弃疾“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还带着辛弃疾视察军情,从少年时期辛弃疾就被其祖父培养出杀敌报国的念头。这为他以后参加起义军,抗金收复失地的做法相吻合。

亲率50骑兵剿灭叛贼

以耿京为主帅,辛弃疾为副手的起义军归顺宋朝之后,他们承担起一部分重要责任,减轻了南宋正规军队兵力不足的缺陷。公元1162年,辛弃疾率小股骑兵北归之时,恰逢军队哗变,主帅耿京被杀,辛弃疾气急败坏,率领所属部下追了上去,杀了叛军主将,挽救了一支抗金部队。究竟是什么使得辛弃疾在敌众我寡,上千倍的兵力差下击杀叛将呢。

辛弃疾正峰当打之年,可以说有着一般年轻人没有的豪迈气概,也有着一般部将没有的军事能力,更重要的是辛弃疾年轻气盛,敢做天下之大不为的大事,生死置之度外。辛弃疾如何能劝降五万余人的大部队呢,这个自然说明辛弃疾有非常大的号召力,手下将领和士兵对他佩服,间接说明了辛弃疾有着高超的军事能力,在部队里能带领士兵打胜仗的大将是多数士兵的崇拜对象。再有就是辛弃疾靠着自己的文学功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宋朝缺少统兵抗金之人

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王朝,尤其是在宋朝,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而文官中很多人是求和派,包括宋高宗赵构,权臣秦桧,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算盘。他们只为自己,毕竟他们都懂得利益至上嘛。靖康之耻的发生,在当时引起很多爱国的青年产生抗金报国的雄心大志。

辛弃疾是谁啊,年富力强的小伙子,一心只想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以宋高宗为首的主和派与岳飞等人为首主战派形成鲜明对比,皇帝自然想的是有自己的天下就行了,但岳飞、辛弃疾等人不同,从小的思想教育已经让他们把报国建功当成一种梦想了。当时主战派的将军很少,辛弃疾是他们中的一个。

报国无门,大作诗词

辛弃疾的诗词字里行间之间都暴露着爱国情,还有一些书写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写道: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这首看似山水之作,却暗含辛弃疾报国无门,用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仿佛在说重用我的话,我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抒写了自己不得志,昏昏噩噩的晚年生活。

总结

辛弃疾作为抗金报国的代表人之一,加上自己文学造诣高超,通过自己的诗作、词作倾诉自己报国无门,渴望建功立业的雄伟壮志。辛弃疾的豪放派词风深受后世的喜爱,辛弃疾的词风表现出宏大的意境,豪迈的英雄气概,也有一些浪漫奔放主义的色彩。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人引领风骚,辛弃疾所生的宋朝正需要他这种血气方刚、有能力、有壮志的乱世之才,被后人孰知也不足为奇。

我是阿柴历史笔记,期待你的关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