烬鬃战马绝版了吗,经过2200多年水银还会流动吗?
烬鬃战马绝版了吗,经过2200多年水银还会流动吗?
我们因为兵马俑而联想到了秦始皇陵,1976年5月,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来到兵马俑现场参观,成为首位参观兵马俑的外国领导人,那时候兵马俑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
(李光耀来到兵马俑挖掘现场)
1979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亨里克亲王参观了兵马俑坑。兴奋的玛格丽特二世经我方工作人员同意进入坑中近距离观察。值得一提的是她来不及等工作人员拿来梯子,就迫不及待地跳入1.5米深的坑中,好在有惊无险。丹麦女王这次进坑近距离参观后,我国出台一规定:允许外国元首进入坑中参观。
1984年4月,美国总统里根带着300人的队伍专程到西安参观,在兵马俑坑中。里根抚摸着战马,风趣的问:“它会不会踢我?”;1998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到西安访问时,幽默表示:“真希望到这里来当馆长。”
兵马俑被法国前任总理希拉克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足见其魅力,难以想象如果秦始皇陵挖掘,会有多少各国政要蜂拥而至?
秦始皇陵是世界第一大帝王陵秦始皇开创了万世基业,“始皇”是开天辟地第一个皇帝,他于公元前246年即位,那时候他只有13岁,次年便开始建造陵墓 ,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
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我们还知道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最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但是修建秦始皇陵动用的劳动力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可见规模之大。
秦始皇陵的总面积约为56.25平方公里,如果你去过故宫会感慨它的庞大,但是秦始皇陵的总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所以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陵墓。
秦始皇陵开掘难度太大现在可以确定的是秦始皇陵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郊区的骊山上,但是发现至今已经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不敢挖掘秦始皇陵地宫,这成了一个未解的难题。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目前不具备挖掘的技术,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们不敢贸然行动。这也是吸取了开掘兵马俑的经验教训,当初兵马俑开掘出来时是色彩鲜艳的,但是兵马俑接触空气过后,15秒后就会氧化,4分钟内便会脱水、卷曲,所以才会变成现在的土灰色。所以让秦始皇陵完好的存在于地下,也许是对它最好的保护。
所以,秦始皇陵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依靠现有技术和史书记载,略知一二。
《史记》中记载地宫:“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现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秦始皇陵地宫非常深,已经挖到了地下的储水层,见到水以后他们用铜液浇灌形成屏蔽,并在表面涂上了丹漆,然后再将棺椁放在上面。在整个地宫中还有文武大臣的位次存在,同时陪葬的有大量珍奇异宝。
为了防止别人盗掘,秦陵地宫门上设置了机关暗器,在整个地宫的墓室顶上还绘制了天文星宿,而地面之下还做成了做过山河九州的形状,完成以后又灌注大量的水银,形成祖国的江河大海,这些以机械动力让他们不断流淌。这里的照明工具是蜡烛,而燃烧的是娃娃鱼脂膏做成的,保证了照明时间。
以上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出秦始皇陵这个庞大的地下宫殿是多么恢弘,而且为了防止被偷盗,秦始皇也是设下了重重机关,所以想要开采就必须清楚地知道它的内部结构,贸然行动必然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秦始皇陵到底有没有水银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过一个女人——巴寡妇清:“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大致意思就是这个叫“清”的寡妇可能是秦始皇陵水银的主要提供者,秦始皇对她礼待有加,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
以上这些只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但是由于司马迁生活在汉代,他也没有办法知道秦始皇陵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史记》中的记载到底可不可信,还有待考证。
为了弄清楚关于水银(液态汞)是否存在的疑问,考古专家联合地质学家,对陵墓周边的土壤及植物进行深入研究,目前的考古技术也是日益先进:
目前可以应用于考古中的地球物理探勘技术主要有磁力勘探技术、电阻率勘探技术、地面透射雷达、地面电探CT技术等;地球化学分析技术主要有磷酸盐测定、汞蒸汽含量测定等。
这些先进的探测分析技术可以帮助考古工作人员确定古代遗址的大致范围,土层掩埋厚度及遗址面貌等。利用先进的科学依据,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与比对,发现陵墓周边土壤中的汞含量极高。
1981年,中国考古专家利用贡量测量法测出秦始皇陵,强贡区域面积高达1.2万平方公里。2003年,中国考古专家又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初步勘测秦始皇陵水银含量,保守估计在100吨左右。
但是,因为没有看到秦始皇陵内部的真实状况,以上数据是否有误差,误差有多大谁也不敢肯定。所以地宫是否存在水银,水银数量有多少,还是不能确定。
水银河能否流动?水银也就是汞,如果地宫真的有水银,那么秦始皇的目的有以下几个:
首先,以水银为江河大海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因为水银呈现银白色,莹莹光泽和江河湖海波光粼粼的样子很相似。
其次,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
第三,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地宫中的水银还可以阻止盗墓者入侵,这也导致我们不敢贸然行动的原因之一。
地宫里有没有水银?有多少水银?可不可以流动?目前为止,没有人可以得出准确结论。因为地下宫殿的真实面貌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现在的一切都是猜测而已。当初秦始皇陵的图纸不可能保存下来,而工匠们也早已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秦始皇陵3D模拟图)
假如地宫里真的有水银河,流动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因为水银具有挥发性,历经2200年,可能所剩无几。此外,当初设计水银河到底靠什么让它流动起来?如果是有一些特定装置,那么现在是不是还能正常运转?我觉得可能性应该很小了。当然,这只是猜想。
结束语历史的风云变幻,一切都如过眼云烟,曾经连绵百里的阿房宫,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是秦始皇陵却依然长存地底,在它被开掘出来之前,关于它的话题会不断被人提起,水银河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秦始皇为了防止墓穴被盗放出的烟雾弹?不知道这个谜团什么时候会被解开。
成吉思汗的军队屠杀了近两亿人?
是个锤子是。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在我国所有大一统王朝中疆域最大,却最没用存在感。
时至今日,关于元朝的历史,根本无法和前面的汉唐两宋及后面的明清民国相比,这段历史也成了很多人不了解甚至刻意回避的时期。
因为没有存在感,所以关于元朝的谣言也是漫天飞舞。
比如那个罄竹难书的“四等人”制度,因为教科书言之凿凿,所以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但无论元史还是其他关于元朝的权威资料,都从来没有“四等人”制度的任何记载。
这些被蒙蔽的人,偏执地认为四等人制度下,汉人地位最低,甚至添油加醋地把汉人价值等同于一头驴。
且不说古代汉人本来就有高低贵贱的阶级区分,单说忽必烈身边的一干汉人谋士,还不如大门口站岗的蒙古士兵地位高?
而且,蒙古人就没有地位低下的穷人了?那为何还有黄金家族与其他蒙古部落的区别?
笃信“四等人”制度的某些人认为,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是民族压迫的铁证,广大人民,尤其是汉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朝是比黑洞还黑的王朝,不提已经是最大的宽容。
事实上,元朝社会是极度开放的,且不说在宋朝基础上的对外贸易兴旺发达,元曲也成为元朝最有特色的文学财富。历史上的元朝统治者,在是否汉化的矛盾中左右摇摆,并试图通过相对宽容的形式驾驭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元朝统治者创立行省制度,依仗包括汉族大地主在内的世家大族,对底层的统治力相当微弱,这使得元朝底层社会相对宽容,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是深有体会的,他在建立明朝后曾不止一次地提到元朝“以宽失国”。
因为宽松,所以元朝对底层民众的起义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元朝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轰然崩塌。
明知“宽”能失国,元朝为何还要矢志不移?根本原因,静夜史认为就是因为蒙古人太少,尤其是作为统治阶级的黄金家族。
以不到汉人零头的人数统治数量超过一个亿的汉人,蒙古统治者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难道这些蒙古贵族不知道压迫会导致反抗?
他们该有多好的身体,才能享受人数多于自身千百倍的汉族女子的“初夜权”?
同样道理,满员时期只有20多万人的蒙古骑兵,该有多充沛的精力,在征服欧亚大陆时期去屠杀超过两亿人?而且还是成吉思汗时期。
要知道蒙古统一是1206年,成吉思汗去世是1227年。22年时间内杀掉两亿人,平均每年杀掉900多万人。蒙古骑兵就是光杀人不打仗,也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要知道,成吉思汗时期还未消灭金国,虽然几乎消灭西夏,但人数只有300多万,东亚大陆人数最多的南宋和蒙古还没有交集,成吉思汗想要集齐两亿人,就需要花剌子模和西辽等西域国家“友情提供”。而在远离海洋的亚欧内陆,花剌子模和西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一亿人。这不是缺心眼的问题,而是一个侮辱智商的问题。
事实上,即便加上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两度发起的西征,死于蒙古人弯刀之下的人口也不会超过两亿。
世界人口在蒙古崛起后之所以锐减,是因为蒙古人管杀不管埋导致病毒滋生,导致战争后异常疯狂的瘟疫等灾难,而且这些病毒还随着蒙古西征来到欧洲,造成了异常恐怖的黑死病,这场瘟疫让欧洲人口至少死掉一亿人!
所以,加上非战争死亡,人口减少将近两亿才稍显合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古代历史上最刺激的事是什么?
一句话,三千打六万,刺不刺激!
开宝三年(970年)十一月,在潘美血战南汉,正在跟大象死磕之际,辽国见宋军主力南下,北面防守空虚,他们集结了6万铁骑入侵,并偷袭了宋朝边境重镇定州城。
由于事发突然,赵匡胤只能仓促应战,他第一时间调集了3000兵马,并派当时的四方馆事田钦祚率军迎战。
田钦祚,颍州汝阴人,父田令方,汉虢州团练使。
虽然太祖信任田钦祚,也相信他的能力,但是他心里还是在不停地打鼓,毕竟敌人有6万大军,本方才区区3000人,这个实力悬殊得有点过。因此,在出征前,太祖偷偷摸摸地把田钦祚叫到了一边,并嘱咐了他十六个字:
彼众我寡,背城列阵,敌至即战,勿与追逐。
就是说,敌人很强大,咱们很弱小,你只需要城下列阵迎敌,敌至即战,如果敌人撤退了,你也不要追击。
史料记载,田钦祚很好地履行了皇帝的命令,到了定州后,他在城下列阵迎敌,等敌人到达后,他再跟敌人交战,等敌人退却后……田钦祚却率军追击了!
很显然,由于杀得兴起,田钦祚的肾上腺素已经全部涌现了出来,他把赵匡胤的嘱托全部抛在了脑后,就这么率领3000人出击,开始追着6万人砍。
区区3000人,就敢追着6万人干,契丹人出奇愤怒,他们立刻停止了撤退,重新列阵迎敌。
看见敌军重新列阵后,田钦祚不但没有停止追击的脚步,反而直接冲了进来!
铁的事实证明,只要自己不怕死,就会有怕死的人。
在目睹了这个不要命的疯子如鬼神附体一般冲入自己阵营后,辽国士兵明显被吓傻了。一时间,辽军四散奔逃,全线溃败,而田钦祚更是如入无人之境、左右厮杀,数万敌军无人敢挡,无人敢阻。
后来,由于田钦祚太过剽悍,导致他的目标过于明显,结果辽国士兵看出了端倪,他们乱箭齐射,直接射中了田钦祚的坐骑,并把他掀翻在地。
宋军将士一下子集体傻了眼,要是主帅被打死了,这场仗还怎么打?然而,仅仅过了一秒钟,田钦祚就从地上爬了起来,并再次诠释了何为“剽悍”二字。
哪怕摔得浑身是土,哪怕形象惨到极点,哪怕身上还挂了彩,这位田主帅却毫不在意,他拍拍身上的土,对着手下大喊道:“换马再战!”
男人,真是一个男人!
一看领导这么猛,小兵还能不拼命?于是宋军士气大振,他们开始了不要命的进攻,直接跟契丹人对着砍。
没有人愿意跟疯子交战,这些骁勇善战的契丹人也不例外。在目睹了宋军全部杀红了眼后,辽军立刻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撤,马上撤,我们今天只是想抢点东西,犯不着跟这些疯子开战,这笔买卖忒不划算。
至此,在田钦祚3000人马的攻击下,辽国6万大军被赶了回去,这场战役也在边境留下了一个传说:
宋军骁勇善战,能三千打六万。
假设一下,如果你是辽国的皇帝,当听说了这个传说后,你会不会大吃一惊,并重新审视这个理论上“软弱可欺”的国家,进而重新计算双方的军事实力,最后主动示好,与这个国家建交呢?
事实也是如此,辽国真的被这个传说吓住了,他们开始与宋朝建交了。
开宝七年(974年)十一月,辽国派遣使者到达雄州,他们通过雄州太守孙全兴上疏赵匡胤,表达了本方想结束战争、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心意。
对于辽国的这个请求,赵匡胤二话不说,全部同意。至此,从这一年开始,宋辽之间开始了频繁的外交联系,并签订了相应的协议。
虽然在这些合约中,最重要的燕云十六州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双方都视对方为睦邻友好的兄弟之国,并给予了对方使者极高的待遇。
要知道,自辽太宗耶律德光病死中原后(后面再说),中原人就跟契丹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中原人看契丹人是土匪,契丹人看中原人是恶霸,且因为语言不通,双方只能拿刀互砍。结果,在这一次次深入的外交沟通后,双方都惊讶地发现,对方人品还不错。
当然了,他们的这种睦邻友好的局面,却彻底坑苦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北汉的君主——刘继元。
原来,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在与宋朝修好后,辽国第一时间派遣使者前往北汉,告诫北汉君主刘继元,说现在时代变了,你不要不识时务,动不动就想侵犯宋朝了。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听完这封圣旨后,刘继元嚎啕大哭,他竟然要集结部队出征,却跟那个“干爹”辽国拼命!后来,在大臣们的百般劝说下,刘继元才收回成命。
可见,经过了这件事后,刘继元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结局了,而宋朝的赵匡胤,他也知道自己该下哪一步棋了。
开宝八年(975年)三月,宋朝入侵北汉,攻陷一座城池,斩杀数千人,还获得战马八百匹。当然了,这场战役真正的意义,不是这些字面上的数字,而是宋朝要通过这种试探,来看看大辽的诚意。
也就是说,经过了这么多次的交流后,双方都保留了一个不便明说的默契。辽国保留后晋时期的领土格局,对于其他的问题,只要宋朝别太过分,我们也就意思意思,至于北汉的问题,呵呵……
从这一刻起,对于辽国而言,为了能与宋朝交好,北汉已经被辽国彻底抛弃了。
于是,第二年八月,即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宋朝分兵五路讨伐北汉,捷报频传。
虽然在历史的文献中,对于北宋的这场大规模入侵,作为北汉盟国的大辽,是派遣了部队进行支援的。但是,在宋朝的历史文献里,却没有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辽国出兵的蛛丝马迹。
换句话说,即使辽国出兵援助北汉了,但是在宋朝人的眼中,这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援助,根本不足为据。因此,如果宋太祖没有在“斧声烛影”下稀里糊涂地死去,那么北汉的历史很可能早就戛然而止了。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匡胤突然死了,那些出征北汉的大宋皇家禁军们,也只能悻悻而归,回来拥立新君了。
同一时间,那位北汉的君主刘继元,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说到这里,真有点同情这位刘继元了。
要知道,这位仁兄穷:北汉幅员狭小,土地贫瘠,开销甚多,收入却很少。这位仁兄还怕:刘继元怕宋朝,他怕宋朝随时会兴兵讨伐,结束自己的这一切;刘继元也怕大辽,他怕大辽保持沉默,甚至纵容宋朝收拾自己。
总之一句话,在这种“既穷又怕”的局面下,刘继元只能在这种双重煎熬中等待,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等待着那个人来结束这一切。
这一年,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在处理完了内政、平定了南方所有诸侯后,在一次朝会之中,赵光义终于对着一位将领,吐出了自己一生的抱负:“朕要出兵北汉,是否可行?”
这个被询问的将领,就是宋朝国防部部长(枢密使),大宋第一良将——曹彬。
杨家将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所记载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而在《辽史》中却记载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交锋,确实知道他的战绩。可见杨业的善战和功绩。而宋朝的史官却根据奏疏记载记功,埋没了杨业。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辽国南下进犯,身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率领重兵驻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极避战,不积极打击进犯的辽军。而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傅潜都不听从,龟缩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将领出击取胜,傅潜也掩盖他们的功绩。后来宋真宗得到报告,将傅潜削职流放。宋真宗召见杨延昭,向他询问边防策略。宋真宗对杨延昭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给他很优厚的赏赐。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这落泪。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常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
有什么低开高走最后让你真香的小说和电视剧?
我是幺柒,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高开低走最后真香的电视剧,最近的一部,幺柒觉得非《三生三世枕上书》不可了,从一开始的吐槽到最后的真香,幺柒觉得有四个原因:
首先,期待值太高,开局失利。《三生三世枕上书》是一部仙侠剧,讲述了东华帝君和青丘帝姬白凤九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这部剧开播时间其实算比较讨巧,正值疫情期间,大家都关在家里没事做,追剧便是很多人的消遣活动,且这部剧在很早之前就有一定的关注度,且还有原著粉,因此,刚开播的时候,大家还是比较期待的,但是第一天剧集出来后,由于打光、造型、剧情等等原因,很多人开始吐槽了,甚至弃剧。
其次:剧情改编了原著时间轴,前期略显拖沓。东华帝君凡间历劫的剧集,这段篇幅稍显冗长,且里面的配角戏份增多,原著中并没有,因此又再次遭遇吐槽和弃剧。
然后:中间戏剧性转变戳中观众爽点。凡间历劫剧情结束后,白凤九自人间回来后,性情发生变化,对东华帝君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对其避嫌,但却意外引起了帝君的注意,这种戏剧转变让之前一直觉得白凤九爱的卑微的观众觉得心中快意,而帝君老神仙春心初动的状态,更是撩拨了万千女性观众的心,自此,这部剧剧集过了快三分之一,才刚开始进入高潮,而也正是此时开始,观众开始觉得。真香并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整部剧看完,观众才发现,原来开局吐槽的妆发造型也好,剧情冗长也罢,不过都是铺垫,没有之前的那些,就没有后来高潮,更没有众多观众痴迷于剧中不能自拔,因此,最后惨遭打脸,真香再刷。
所以,幺柒认为,这部剧集过了三分之一才开始真正体现出爆发力的《三生三世枕上书》,是近期当之无愧低开高走的的打脸王和真香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