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油田,为何希特勒在二战中一定要大举入侵苏联?

2023-09-20 05:12:03 64阅读

突袭油田,为何希特勒在二战中一定要大举入侵苏联?

战争是一部可怕而没有暂停键的巨大机器,轻易不能启动它,万一启动了就不会按照人为的意志将它停止,只能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去野蛮发展,最后造成的结果和破坏力是谁也无法预料的。德国在占领西欧大陆之后,如果不继续攻打苏联,很可能内外交困,不战自乱,不等盟军诺曼底登陆,纳粹德国就已经土崩瓦解了。

德国与苏联,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

突袭油田,为何希特勒在二战中一定要大举入侵苏联?

1、纳粹党的政治属性决定了他必须走军事扩张的道路。

纳粹党的政治纲领提出了很多类似社会主义的制度构想,对内反对自由市场,消灭资本主义,实行国有计划经济政策,大规模增加社会福利;对外主张废除《凡尔赛和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拓展生存空间,提高国际地位。他的这种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政治方案得到饥寒交迫的德国民众热烈欢迎,事实上纳粹统治德国的十二年时间里也极大地提升了德国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以至于苏军都打到柏林了,还有德国老百姓拿起枪对抗苏军保卫元首。

虽然德战前的国力和居民财富都有较大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建立在畸形的国民经济格局上的。德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极不均衡,军事工业比重居高不下,农业、轻工业及民生领域生产却持续缩减。工人们虽然都有工作,但是却生产出来大量的飞机、坦克、步枪和子弹。1939年9月,德国的武器和军用装备的生产,比1933年增长了11.5倍,飞机制造差不多增加了22倍。军火产量是英美两国总和的两倍多。这些产品如果不通过战争来消耗,必然陷入经济的停滞和工人的失业,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的纳粹党必然不会长久。因此,纳粹党偏执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其必然会发动战争。

2、战争的延续必须获得更多的战略资源。

德国是个资源并不富裕的国家,除了鲁尔区产煤外,钢铁、石油基本依靠进口。希特勒赖以起家的闪电战,核心就是快速机动,这需要坦克和飞机的密切协同和高速运转。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石油。虽然德国人发明了“煤转油”技术,产量曾经一度占据到战争需求的64%,但是成本非常高昂,而且在盟军间谍得知了这些炼油厂的地址后,盟军空军将其严重破坏,基本上丧失了功能。为了在开战之后能够保障油料供应,德国从委瑞内拉、墨西哥、美国、苏联、罗马尼亚等国家大量购买储备原油,在横扫欧洲前,德国一共储备了150万吨原油。但是这些石油资源被闪电战很快消耗殆尽,德国又拉拢罗马尼亚为其提供石油,但是即使后来把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量提升到极限240万吨每年,还是不能够满足战争的需求。没有石油的飞机坦克都是废铁,为了战争的持续必须抢占产油区,苏联的高加索山脉地区盛产石油,迈科普、格罗兹尼和巴库都是产量极高的大油田。刚才说过了,战争一旦启动,想停都停不下来,为了眼前的军事需要和长久以来的军事目标,德国不得不启动了对苏联的战争。

3、对英国久攻不下迫使希特勒转变进攻目标。

希特勒的闪电战在欧洲大陆横扫千军,无人能敌,但是海军力量薄弱是他的致命软肋。德国是个传统内陆国家,海岸线短且没有良港,海外殖民地很少,海军历来不受重视。而且海军军事思想落后,还停留在过去大炮巨舰的时代,没有跟上航母舰载机等先进军事思想。花费巨大造出来的巨型战列舰“俾斯麦号”被英国舰队围猎,沉没于大西洋,从此再也不敢和英国海军对抗。最根本的还是实力的悬殊。1939年英国海军有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62艘、驱逐舰119艘,总吨位130余万吨。德国只有战列舰4艘、袖珍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潜艇56艘,没有航母,总吨位40万吨左右。这些成为了希特“海狮计划”的最大短板。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中消耗了大量英国飞机,当时双方的飞机数量对比大概为3000:700,而且一度把英国皇家空军打到奔溃的地步,后来因为战略轰炸的重点由飞机场、仓库等军事目标转为城市平民,使得英国的空军得到喘息,在美国的援助下逐步恢复战力。但是只动用空军,陆军和装甲兵都使不上劲,让希特勒再也没有耐心和英国打下去了,他必须趁着陆军兵强马壮之时尽量多的扩大版图,于是把目光转向了苏联。

4、苏联的强大实力始终是德国最大的军事威胁。

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登上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位置之后,更加野心勃勃。一方面,为了巩固政治权威,在国内掀起了血雨腥风般的“大清洗”运动,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另一方面,标榜自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的继承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的身份,自我感觉肩负着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扬光大、扩大苏维埃帝国的版图的神圣使命,一直在积极备战。自从苏联自从和德国瓜分波兰之后,又相继占领了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国家;和芬兰开战,夺取了卡累利阿科雷巴奇半岛。派兵强占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为了建立“东方战线”,侵吞了西部邻国4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000多万人口。同时,让德国最担心的是,苏联秘密制定了“大雷雨”计划,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障眼法,又亲热地给苏联运送各种战略物资,但还是让希特勒看穿了。为了先发制人,也为了取得战略石油资源,不得不提前对苏联进攻了。

5、清除劣等民族是希特勒坚持的战争狂想。

在纳粹党宣传的优秀人种里面,雅利安—日耳曼人是最高贵的,其它都是劣等民族,苏联属于东斯拉夫人,且苏联境内生活着大量的犹太人、波兰人、吉普赛人,这些都是纳粹德国要清除的对象。换句话说,如果德国不入侵苏联,就无法兑现纳粹党的政治主张,失去执政党的公信力,对其统治不利。在消灭了德战区大量波兰人、犹太人之后,东斯拉夫人成了最后要宰的羔羊。既然英国打不过去,那就对着苏联开刀吧。

德国不打苏联,下场比无条件投降还要惨

如果德国在攻下西欧大陆后,能够偃旗息鼓、马放南山,或者在其它地方扩大版图,那么很快就会内乱四起、外敌压境。

1、德国的经济即将面临崩溃。

德国作为一个军事工业为主且资源贫瘠的国家,一旦启动战争,以战养战是饮鸩止渴的无奈之举。如果战争骤然停止,德国工厂内生产出来的大量军事装备就会卖不出去,工厂就会减产或者破产,其它产业都会受到波及,整个国民经济就会断崖式下跌,然后就是经济危机,工人失业,物价暴涨,倒霉的还是普通百姓。

2、纳粹的政权出现动摇。

百姓的生活水准下降,必然激起民意汹涌,加之德战区的地下反抗组织,必然会联合起来发起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反抗斗争,到时候德国政府必将残酷镇压反抗者,把自己摆到和人民的对立面去,进而动摇纳粹党的统治根基,政权的垮台也是早晚的事。

3、外部强敌顺势入侵。

苏联在准备充分之后,肯定要开始西进计划,与德国争夺欧洲的霸权。而且,没有经历损失的苏军数百万人在强大的兵源和资源做后盾的条件下,向面积狭小的德国发起攻击,很容易成功,毕竟德国的防御纵深太小了。几个大型战役就可以将战线推到柏林。在苏德激战正酣之时,英国肯定会联合其它国家反攻欧洲大陆,争夺对德国战后的胜利果实。这样的话,德国的失败便会提前到来。

结语:德国的崛起和纳粹的上台是互为依托的关系,没有纳粹,德国可能还被英法压制;没有德国的崛起也不会有纳粹党如此高大的统治权威。但是纳粹党的政治理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导致战争。所以说,德国打不打苏联,苏德都会有一战。区别只是痛快的休克还是漫长的死期。

欢迎大家赐评。

胡塞武装释放290名俘虏?

谢谢相邀!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也门机构负责人弗朗茨·劳施泰因当天发表声明说,在该委员会和联合国有关部门协调下,胡塞武装当天“单方面释放了290名战俘”。

(胡塞武装图)

胡塞武装确实打了大胜仗,俘获沙特联军(包括雇佣军)总共一千多人。沙特虽有现代化武器装备,背后有美国支持,但面对胡塞武装的游击战,根本不是对手。不要小看胡塞武装,他们可不是散兵游勇,他们经过多年游击战中锻炼成长的作战老兵,懂得如何运用战术对付沙特联军。胡塞武装兵力大概有16万人,之前他们本想在城市港口驻扎,后来不知为何转入深山老林建根据地。他们打仗都是利用地形为掩护,时常能伏击沙特联军进入口袋阵,胡塞武装领导人应该是一个很会打仗的能人,要不然沙特联军会输得这样惨吗?连美国都不敢介入,因为阿富汗塔利班武装都让他们吓破了胆,何况是比塔利班还要强的胡塞武装了。

(战乱摧毁的房子图)

(胡塞武装俘获沙特联军的战车图)

(胡塞武装俘虏沙特联军士兵图)

如果没有沙特联军去帮助也门政府军,也门早被胡塞武装控制了。由于沙特和阿联酋要为也门政府出头,才组建多国联军。美国当初也劝沙特和阿联酋不要介入也门内战,但沙特和阿联酋不听,认为自己武器先进,不把胡塞武装放进眼里,谁想沙特和阿联酋老是吃败仗,吃败仗越多越不服输,只好组建多国联军,美国提供军火,还派军事顾问在训练沙特联军如何清剿胡塞武装,连美国特种部队也吃胡塞武装的亏,不得不认输。西方雇佣兵也加入战队,和沙特联军并肩战斗,可是没用,胡塞武装确实太强大了,主要是他们的游击战术神出鬼没,防不胜防!

(沙特联军图)

沙特油田被胡塞武装突袭,证明胡塞武装是有实力打败沙特联军的。美国硬说是伊朗所为,增兵沙特,把黑锅硬塞到伊朗手上。伊朗为自己辩解说“如果是他们干的,他们一定会把沙特油田摧毁,不会让它留下来。”胡塞武装没完全把沙特油田炸毁,其操纵无人机还不够成熟,因此沙特油田才折损一半。如今胡塞武装又打死了沙特联军500多人,俘虏一千多人。要不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也门机构和联合国有关部门协调下,胡塞武装是不会释放290名战俘的。

基辅会战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歼灭战?

这场战役的胜利可以说是斯大林同志拱手送给希特勒的。

德军投入了“南方”集团军群的第6、17集团军和第1坦克集群(坦克集群兵力相当于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第2坦克集群。

苏军投入有西南方面军(第5,第6、第26、第37、第38集团军)、南方面军(第18、第9集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3、第50、第3、第21集团军)计11个集团军。

从集团军数量上看似乎苏军占优,但苏军的师编制本就比德军的师小。卫国战争进行了一个多月,到7月底原来编制14483人的苏军步兵师又缩成简编步兵师,满编10859人。相应的德军步兵师编制17000人。而且这时候苏军部队减员都很大,一个苏军师里能有6000-7000口子就已经算是实力强劲了。

德军在战争的这个阶段正是精锐还没折损多少,经验值反而暴涨的时候。德军空地配合的战术已经调整得基本适应了俄国千里大平原的节奏,真的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从上到下的士气都是最高的状态。反观苏军,从斯大林到底下的小兵还没几个琢磨明白过机械化战争呢,朱可夫那样的明白人太少了,只能用血洗掉头头们脑子里的陈腐观念。

基辅会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首先,8月中旬,在基辅西南方向的乌曼合围战结束后,至8月下旬,“南方”集团军群在宽大正面上占领了从第聂伯河河口到基辅南部的第聂伯河沿岸。这种态势引起了希特勒的极大兴趣和注意。8月20日,整个战线上出现了一幅令人叫绝的景象:“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向东突击的两支先头部队已形成齐头并进之势,几乎成了一条直线,两者相距约550公里,直线中心距后方也大约550公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几乎等边的三角形地区,苏联一个完整的方面军便位于这个三角形地区之内,这大概是每位统帅都梦寐以求的军事势态。

因此,希特勒于8月21日下达第35号训令,指出:“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必须毫不迟延地利用由于我军到达戈梅利-波切普一线而形成的极为罕见的有利态势,以其内翼兵力实施一次协同作战。此次作战的目的是,不仅通过第6集团军单独实施的进攻将苏第5集团军赶过第聂伯河,而且还要在该部敌军突破杰斯纳河-科诺托普-苏拉河一线之前,将其歼灭,这样,就可以使南方集团军群在第聂伯河中游以东地区站住脚,并保障其中央和左翼部队继续向罗斯托夫-哈尔科夫方向实施突击。”

实际上,这就是7月底苏军时任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指出的危险。但斯大林一听要放弃基辅,震怒之下便撤了朱可夫的职。必须指出,基辅方向的西南方面军在战争开始以来确实表现得可圈可点:当北面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方向的苏军被打得连连败退的时候,西南方面军却坚守住了基辅。乌曼合围战10万苏军的损失相比北线的明斯克、斯摩棱斯克都算小得了。客观的说,两个月以来,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还是能勉强对付南线德军的。所以才出现了普里皮亚蒂沼泽以北是德军,以南是苏军的局面。但现在,德国人要消除中央集团军群南面这个苏军最大的重兵集团了,而手段也是德国人未曾用过的两个集团军群协同进攻。所以,斯大林、沙波什尼科夫等一批人对基辅方向的苏军防御能力抱有侥幸心理也并不奇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不过这一次验证的代价未免血淋淋了点。

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群于是从戈梅利南下,他的西面是第2集团军配合。当面的苏军是新成立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是此战成名的叶廖缅科,当然是骂名。朱可夫和叶廖缅科是军事学院高级研修班的同学,同期还有巴格拉米扬等人。对叶廖缅科的那点水,朱可夫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到了8月中旬,已经不在总参谋长任上的朱可夫还是给斯大林打报告,提出对布良斯克方向的担忧。结果是叶廖缅科同志以“要粉碎古德里安下流坯”的旦旦信誓打动了约大叔。然后叶廖缅科把21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仓促组建的40集团军并排挡在古德里安的前进路线上,准备好好收拾下流坯了。不过朱可夫对他这位同学还是没有看走眼,布良斯克和西南方面军的部署失当:首先,德军第24摩托化军发起进攻的当日便抵达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次日便拿下该城渡过了杰斯纳河!叶廖缅科同学就是这样组织防御粉碎下流坯的?当然,后续的德军第47摩托化军确实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应付布良斯克方面军从东面施加的压力上了,但这不能推卸叶廖缅科防御不力的责任。其次,古德里安的集群是机械化部队,选择突击路线也基本要走通行条件良好的道路。但过了杰斯纳河以后,莫德尔中将的第3装甲师在并没有得到多少苏军防御体系情报的情况下,确定的进攻路线居然在苏军两个集团军的结合部上!当古德里安从第三装甲师缴获的苏军文件上知道此事后,简直是喜出望外。而南面德军对基辅正面的攻击很不顺利,苏军第5集团军利用地形对德军第6集团军纠缠得很有技巧,德国人已经看出正面拿下基辅没有指望。然而,更南面的德军第17集团军和第1坦克集群已经清理了第聂伯河西岸。从基辅东南面的深远后方下刀。

8月底,斯大林做出了一项对德国人取得基辅会战的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决定:他命令西南方面军立即停止撤退。部队要返回原地,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杰斯纳河(都已经被古德里安突破了)、苏拉河和第聂伯河防线。正在撤向东部顿涅茨地区的物资,要坚决运回西部地区。要动员城乡居民到前方去修工事。

可即便如此,苏军在基辅以东的第聂伯河东岸却只有一个兵力单薄的38集团军,兵力是区区7个残破的师。防守的地段却长达200公里。而集团军唯一的预备队又受到德军在奇尔克赛的佯攻吸引,被牵制在那里。真正的德军渡河地段反而只有一个步兵师防守54公里的河岸,德军强渡地点更是只有一个步兵团面对德军的2个师!所以8月底当17集团军发起强渡时,毫无悬念地突破了苏军防御,克列缅丘格登陆场被建立起来。

当北翼德军突破了苏军防御进抵杰斯纳河时,局势已经很不利了。布琼尼已经看出问题了,9月5日他向约大叔提出将位于基辅西北部的第5集团军后撤,但被后者拒绝。

南翼德军利用苏军38集团军忙于应付(9个师的苏军对付20个师的德军)的机会,在克列缅丘格又建立了一个登陆场。等到9月11日,这个登陆场已经大到足够容纳第1坦克集群进入了!

同一时间古德里安已经在北线的杰斯纳河登陆场站稳了脚跟,开始向预定汇合点罗姆尼步步紧逼。9月7日华西列夫斯基和沙波什尼科夫建议从基辅撤退,被约大叔拒绝。9月10日,古德里安拿下了罗姆尼!由于南线德军还没有做好准备,第2坦克集群还要继续南进至洛赫维察。9月11日布琼尼提出立即放弃基辅,约大叔立即撤了他的职!代以铁木辛哥。后者也没有好办法,还是提出要放弃基辅,约大叔不能再撤一个了,于是就没理他。

9月12日,南线克列缅丘格登陆场的德军第1坦克集群在经过短暂的炮火准备后,在第17集团军及第4航空大队的配合下,从克列缅丘格登陆场出发,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发起猛烈攻击!当天即拿下了38集团军的指挥部,38集团军司令员费克连科仅以身免。南线苏军防线洞开!苏军命运已定。

1941年9月14日l8时20分,莫德尔第3装甲师的先遣战斗群与德第l装甲集群第16装甲师先遣队会合。德军的两支装甲铁钳在基辅以东的洛赫维察-卢布内地区合拢了!西南方面军的末日来临了。

胡塞武装袭击沙特石油设施是在警告?

最近伊朗总统鲁哈尼表示,也门胡塞武装对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报复性攻击,是胡塞武装的一种警告,伊朗总统鲁哈尼表示利雅得方面应该认真对待这种警告,鲁哈尼最近在内阁会议上表示,胡塞武装袭击沙特的石油设施是利雅得应结束其联盟在也门的长期战争。

鲁哈尼与此同时还指责两个国家是阿拉伯世界最贫困国家之间冲突的根源,他认为胡塞武装没有针对医院,学校或者是市场等民用设施发动攻击,而是袭击了工业中心,沙特和美国应该从这一警告中吸取教训。伊朗总统鲁哈尼更多的是指这场冲突中的人道主义危机,在2015年由沙特阿拉伯领导,美国和英国支持的国家联盟发动了一场轰炸,试图击败胡塞武装,最终导致了数万人在战斗中丧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沙特应该为这起事件负责。 鲁哈尼认为现在胡塞武装已经具有了精确打击能力,而不是像沙特一样狂轰乱炸,可以说胡塞武装的实力远远超出了美国及其盟友的估计。所以说这是针对沙特的一次重要警告。目的是让沙特不要再搅动也门局势,因为沙特所对抗的是所有的也门地区的民众,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全民的战争。因此沙特取胜的可能性很低,鲁哈尼想借此来警告沙特阿拉伯不要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同时这次武装打狠狠的嘲笑了一下美国和沙特的防御力量,沙特的工业中心应该是重点防御地区,而且沙特地区也有美国的军事基地,居然被一个地方武装给袭击了。这不仅说明胡塞武装的导弹实力很强,伊朗方面的导弹实力也很强。如果美军对伊朗发动全面战争,那么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就岌岌可危。伊朗总统旨在警告伊朗方面不仅仅是在做表面文章,而是有真正的实力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时能够精准的打击敌军的目标。 伊朗方面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阻止美军对伊朗的持续施压,同时缓和国内的局势。让伊朗人民建立起信心。

两伊战争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两伊战争是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事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在两伊战争爆发之前双方就存在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确是伊朗革命。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推翻了原来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以什叶派为核心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对于被推翻的巴列维王朝一开始萨达姆是表示欢迎的,多年的老对手完蛋了肯定高兴。但随着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建立,霍梅尼希望输出伊斯兰革命。开始呼吁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推翻萨达姆的统治,激怒了萨达姆。伊拉克虽然是逊尼派统治的国家,但是国内占多数的是什叶派,这也是几天伊朗之所以能影响伊拉克的原因。

很快萨达姆也做出了回击呼吁阿拉伯人对伊朗进行一场新的卡迪西亚战役,卡迪西亚战役是一场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和波斯萨珊王朝军队之间的战斗,阿拉伯军队以少胜多,取得具有战略意义的战果,为阿拉伯人消灭萨珊王朝奠定基础。

1980年4月5日伊拉克外交部长塔里克·阿齐兹在一次暗杀企图中幸免于难,萨达姆指责伊朗策划一系列袭击事件。并且由于霍梅尼的呼吁导致伊拉克境内什叶派发生反政府武装骚乱,萨达姆严厉镇压了,什叶派发动的骚乱,绞死了伊拉克什叶派最高领导人。双方开始互相警告,发生小规模的冲突这时还只是停留在口水战阶段。

随着双方紧张局势的不断升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全面入侵伊朗。首先是对伊朗的空袭,接着是六个伊拉克陆军师三管齐下地入侵伊朗胡兹坦省长达400英里的前线。伊拉克很快控制了伊朗北部最大石油产区阿瓦士。随后向伊朗西南部进发,准备拿下霍拉姆沙赫尔市这个最大的干货港。但是进攻霍拉姆沙赫尔市的巷战过于惨烈,导致伊拉克军队不敢轻易进入城市。于是决定对霍拉姆沙赫尔市进行包围,切断其供给以迫使守军投降,而伊朗则在夜间通过小船向城中军民运送支援。

造成伊朗如此被动的原因是,战前准备不足没有充分的意料,且伊朗军队遭到清洗军官严重不足导致战斗力下降。11月伊朗方面快速组织,一支20万人的“伊斯兰志愿者”,释放被抓捕的巴列维王朝军官,开始向伊拉克部队发起进攻。战争在198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陷入了僵局,到1982年,伊朗集结兵力,成功发动反攻,用“人浪”般的义勇军将伊拉克人赶出了霍拉姆沙尔。

同年4月,伊拉克开始从伊朗境内撤军。萨达姆开始寻求阿拉伯国家的支持,由于担心伊斯兰革命的输出会影响自己的统治。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开始向伊拉克提供数十亿美元的援助。6月20日,萨达姆呼吁停火,使一切恢复战前的现状。然而,霍梅尼拒绝了,要求萨达姆下台,伊朗政府开始准备入侵伊拉克。

战争开始向伊拉克境内蔓延,7月13日,伊朗军队越境进入伊拉克,前往巴士拉市。然而,伊拉克人做好了准备;他们在地上挖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战壕和掩体,伊朗很快就弹药短缺。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伊斯兰革命的前景感到震惊担忧,他宣布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伊拉克输掉与伊朗的战争”。有趣的是,苏联和法国也向萨达姆提供援助。

到1983年伊朗人对伊拉克防线发动了五次重大袭击,由于伊朗伊斯兰志愿者只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平民,并且缺乏武器弹药无法突破防线造。作为报复萨达姆向伊朗军队使用了化学武器,导致数千名伊朗士兵中毒。联合国随后的调查证实伊拉克使用了化学武器。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由于双方在陆地僵持不动。为了打破僵局,更为了打击伊朗经济力量,1984年春,伊拉克在波斯湾袭击伊朗油轮,两伊战争进入新的海上阶段。伊朗的则是攻击伊拉克及其阿拉伯盟国的油轮,美国担心石油供应中断,于是决定派遣军舰进行护航。随后苏联海军也加入了护航行动,在此期间美国海军还和伊朗军队发生了一些冲突,击落过一架伊朗的民航客机。

双方的“油轮战争”一直持续到1987年,共有546艘民用船只遭到袭击,430名商船船员丧生。在陆地上,从1985年到1987年,伊朗和伊拉克进行了攻势和反攻,双方都没有获得太多领土。这场战斗血腥得令人难以置信,通常几天内双方都有数万人丧生。

到1988年由于已经经过长达8年的战争,双方经济都遭受严重打已经无力在持续下去。双方都疲惫不堪,开始考虑接受一项和平协议。7月20日,伊朗政府宣布接受联合国斡旋的停火协议,尽管霍梅尼将其比作从“有毒的圣杯”中饮酒。经过八年的战斗,伊朗和伊拉克回到了战前的状态——在地缘政治上,一切都没有改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