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三国游戏版无限妃子,历史上有哪些红颜祸水的故事?

2023-09-22 17:00:04 83阅读

红颜三国游戏版无限妃子,历史上有哪些红颜祸水的故事?

与其说红颜祸水,不如说男人好色亡国。

1苏妲己:商纣王的宠妃,人称:一代妖姬。

红颜三国游戏版无限妃子,历史上有哪些红颜祸水的故事?

2西施:西施浣沙有沉鱼之美一说。

3杨玉环:有“后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之说。

4王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落雁之美。

5貂蝉:为拯救汉朝,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拥有非凡的胆量和高智慧。

6陈圆圆:为苏州名妓,色艺双绝。

7花蕊夫人:精通诗词,以才貌兼备而得专宠,被蜀主昶封为慧妃。

8萧皇后:皇后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却不多见。足以证明她美丽的程度,绝不是语言可以描述的。

9卓文君:美丽聪明,精弹琴,善诗文,有巴蜀第一美女之称。

10赵飞燕:天赋极高,有一手好琴艺,舞姿更出众。

。是汉代着名的舞蹈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有“可作掌中舞”之说。

中国古代的国君为四大妖姬做出了哪些荒唐事?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而每个失败君王背后总有一个妖艳jian货。而四大妖姬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分别是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晋之骊姬。当然这并非历史公论,是互联网时代才兴起的话题产物。

妺喜

首先科普一下,这名字准确应该读作“莫喜”,而不是妹喜。妺喜的故事最早来自于国语:“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有施部落大概在今天的山东境内,是臣服于夏朝的一个部落之一,但是夏桀继位后横征暴敛,有施氏首先不再进贡。夏桀为了杀鸡儆猴,亲自领兵攻打有施氏。在抵抗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架不住夏桀和各方国联军的围攻,选择了投降。而有施氏的公主,全国最漂亮的妺喜被作为战利品之一献给了夏桀。

从此之后,夏桀更加的荒淫无度,其实中历史记载来看,很多观点认为妺喜很像是越国送西施给吴王夫差的套路。

传说妺喜有三大爱好:

一、喜欢看人们在可以划船的大酒池里喝酒。

二、喜欢听绢帛撕裂的声音。

三、喜欢穿戴男人的服饰。

夏桀为了满足妺喜的爱好,兴建酒池,并为此杀死劝谏的大臣名相关龙逄(páng)。还招募了三千名酒量好的人在鼓声下日夜饮酒,最终导致不少人因此醉死。

又将一箱箱的绢帛搬到妺喜面前,让人一匹匹的撕裂,只为了听声音。而在当时绢帛属于珍贵的奢侈品,就如现在把一个个爱马仕包包扔水里只为了听声音一下惨无人道。

最终,国人无法忍受夏桀的残暴,当时百姓甚至有歌谣“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想要和夏桀同归于尽。商汤在伊尹的帮助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而妺喜结局如何未有记载。

妲己

得益于《封神榜》,妲己是四人中最为知名的“狐狸精”。

历史上的纣王,应该叫做帝辛,于三十岁时继位。现实中的他孔武有力,能够手格猛兽,能言善辩,精通音律,但也非常刚愎自用。一个聪明有能力的“坏人”,总是比没有能力的坏人,危害更大。

纣王在位期间,为商朝开拓了大批的南方土地,但这穷兵黩武的行为也大大加深了国内百姓的负担,更使西北周人强大起来,各个部落纷纷归附。

但纣王显然没有放在心上,在继位三十年后,六十岁的纣王又发起对有苏部落的进攻,最终战胜并带回大量的战利品,其中就包括年轻貌美的妲己。因为出身有苏部落,所以历史上也被称为苏妲己,而有苏部落的图腾正是九尾狐。

历史上关于纣王和妲己并没有太多荒诞的事情记载,只是说纣王在得到妲己后,贪图美色,日夜饮酒欢唱,不理政事。

反而民间有很多荒唐事流传:

1、看到有人冬天在冰面上行走,让纣王将其脚砍下来,想看看其为什么不怕人。

2、为了猜孕妇肚中的是男孩还有女孩,将孕妇活活剖腹,最终一尸两命。

3、为了验证“圣人心有七窍”,将比干剖腹剜心。

此外还有收集天下奇珍异兽放入鹿台,兴建酒池肉林,发明炮烙虿盆等酷刑。

最终,与商王室有世仇的西北周人,看准时机在周武王的带领下联合其他诸侯讨伐商纣王。而由于商纣王过度经营东南,导致国内空虚,晚年又荒于政事,宗室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导致周人联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朝歌城外。

无奈之下,只得仓促武装都城内的奴隶,俘虏和守卫,组成了一只十七万人的军队,开赴40里外的牧野迎敌。但这只主要由东南夷人组成的军队,在阵前临阵倒戈。最后,无路可走的商纣王在摘星楼自焚而死,妲己也被杀死。

褒姒

褒姒,褒国人,姒是她的姓。还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战败,献出褒姒乞降。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宠爱无比,后来更是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

但是传说褒姒从来不笑,周幽王为博他一笑费劲脑筋。奸臣虢(guó)石父趁机进献很多供人发笑的方法以取悦周幽王,以此把持朝政。而周幽王则一心只想讨褒姒欢心,但无论用什么办法,褒姒总是愁眉苦脸的样子。最后还是虢石父建议用“烽火戏诸侯”的方法,当褒姒看到烽火台下匆匆赶来救援,却发现被骗的诸侯,或愤怒、或无奈、或手足无措的种种表现,终于发出了笑声。

但这一笑让周幽王付出了生命和江山的代价。申后的父亲因不满女儿和外孙被废,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台,但是被骗一次的诸侯再也无人前来相助。最终周幽王在骊山下被杀,褒姒下落不明,有传说是被犬戎掳去。事后,众诸侯奉太子宜臼为天子,为周平王。但周王室的权威一去不返,西周至此灭亡,东周乱世开始。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史记》,但是更早的《吕氏春秋》中的记载却是击鼓,而非烽火。近代根据考古等考证,历史上应该并没有发生烽火戏诸侯的事,而是周幽王主动进攻申国,却被申国和犬戎联军打败。

骊姬

骊姬是春秋战国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攻打并战胜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

晋献公非常宠爱二人,骊姬为晋献公生下奚齐,少姬生下卓子。晋献公想要废黜太深申生,改立奚齐,但是申生非常贤明,得到大臣和国人的支持。于是骊姬偷偷在申生进献的胙肉(祭祀过的猪肉)中下毒借以诬陷申生。

申生因此自杀,而公子重耳、夷吾害怕受到骊姬的迫害,纷纷逃亡国外。

不久晋献公病逝,大臣荀息根据遗嘱立奚齐为国君,但是申生的坚定拥护者卿大夫里克杀死奚齐,荀息又立卓子为太子,里克又杀死卓子,并将骊姬羞辱鞭打一番后杀死。

经过经历了一系列的动乱,晋国国势大衰,幸好最后在历经波折之后,重耳继承爵位,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国才重新强盛起来。

在历史上每个国家的衰落或灭亡,总会有一个“妖姬”出现,西施、赵飞燕、冯小怜、张丽华、花蕊夫人、小周后、陈圆圆等。

但是,就事实来说,帝王荒淫无道都是真的,但是如酒池肉林这类的荒唐事,大多出自后世穷酸文人之笔,在历代小说之中大行其道。

虽然我是一个男人,但是我认为这其实是极端的男权主义为自己的无能甩锅而已,如果天下兴亡都维系在一个女子手里,那么用花蕊夫人的一首诗来说就是:“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戚夫人绝世美女?

吕雉:美女的确是没罪,跟我抢丈夫害我受冷落也就算了,但是你最后主意竟然都打到我孩子头上来了,根本是要我们娘儿俩的命,这绝对不能容忍。

如果戚夫人本本分分,安安心心做个寻常宠妃,其实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吕后毕竟也是出身名门,只可惜,戚夫人得陇望蜀,得一想二不知足,最终得了人彘的结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戚夫人是汉朝山东定陶人,刘邦成为汉王之后纳戚夫人为妾室,对其非常宠爱。当时的刘邦常年在外征战,而吕后则留在家乡帮其操持家务,得到戚夫人之后,刘邦很快就被其美颜与温柔所征服,没多久两人生下一子,取名如意。

而天下初定刘邦称帝之后,吕雉成为了皇后,戚夫人的地位虽然仅次于皇后,但是更加受宠,毕竟当时的吕雉早已年老色衰,根本得不到刘邦的宠爱。但对于此吕雉也没什么反应,反正自己被冷落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自己年纪也不小了,没必要去跟戚夫人争夺什么宠爱,更何况自己的确是争不过戚夫人。

若仅仅是这样发展下去,倒也没什么,吕后就算来日因为嫉妒不饶戚夫人,但也不太至于那么残忍,让吕雉无法容忍的是,戚夫人坚持要刘邦废立太子。

刘邦的长子刘肥乃是非婚所生的庶出,而嫡长子就算吕雉所生的刘盈,再来就是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刘盈虽然是刘邦和吕雉所生,但性情荏弱,完全没集成到父母俩的有点,再加上毕竟不是从小养育在身边的儿子,刘邦对这个嫡长子并不宠爱,反而是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刘邦却疼爱得紧。

公元前196年,刘邦得了重病,戚夫人日夜侍奉在侧,刘邦经常抱着如意坐在自己的腿上,不断说:“终归不能让不成器的儿子居于我的爱子之上。”言下之意实在很明显,戚夫人非常高兴,而这些话传到了吕雉的耳朵里,却引起了吕雉的慌张。

之后,刘邦公然与朝臣商议,说要废除刘盈改立如意,结果遭到了一众臣子的反对,而戚夫人得知后却不知好歹,日夜啼哭,坚持要刘邦改立如意为储君,没办法的刘邦,又硬着头皮试了好几次。眼看着戚夫人不断吹枕边风,为了彻底断了刘邦的念想,为保住刘盈太子之位,吕后找到了张良,最终请出商山四皓成功劝服了刘邦。

这下子,刘邦彻底打消了改立储君的念头,但是戚夫人的结局也已然注定。刘邦驾崩后刘盈登基,吕雉成为皇太后,她先将戚夫人幽禁永巷舂米,然而戚夫人在永巷日夜歌唱《舂歌》,惹得吕后大怒,吕后随即鸩杀赵王如意,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吕后为何如此对待戚夫人?

第一,戚夫人得宠,的确会让吕后妒忌

吕后原本也是地方望族出身,相对于草莽起家的刘邦,不知高贵多少,而嫁给刘邦着实是委屈,然而吕雉与刘邦成婚之后,刘邦就离家去拼事业,吕后独自在家中操持家务,要带孩子还要照顾公公,明明年纪不大就变成了黄脸婆。

而戚夫人,自从跟了刘邦就几乎日日夜夜跟随左右,而且非常得宠,吕后就算是皇后,是天底下最尊贵的女人,终究也只是个女人,自己的夫君冷落自己宠爱别的女子,说吕后心中没有一点嫉妒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戚夫人不自量力,想要宠妾灭妻

虽然刘邦的宠妃之中,有不少都“得罪”了吕后,但是能让吕后如此对待的,只有戚夫人,并非是因为她最得宠,而是因为她不知好歹。

刘邦的确是有废刘盈改立如意的意思,但若那单纯只是刘邦的意思,也没什么,可戚夫人却从中不断怂恿,坚持要刘邦废了刘盈,这摆明了就是想要取而代之啊。而从古至今,哪个废后废太子最终有好结局的?戚夫人的做法,毫无疑问就是想把吕后母子逼上绝路。

戚夫人虽然盛宠,但她能够倚仗的只不过是刘邦的宠爱,然而吕雉却是刘邦的糟糠之妻,拥有前朝诸臣的支持,如果戚夫人放聪明点,没有那么多不该有的心思,也不至于有那般的下场。

苏妲己是伯邑考的初恋情人吗?

伯邑考和妲己是不是恋人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关于他的资料少之又少,只是说他死的比较早。影视剧中的那些情节应该是根据野史杜撰而来的,他们两个人并没有过多牵扯。

历史上苏妲己是纣王的妃子,因为长得漂亮,所以纣王对她一见倾心,什么都听她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她也害死了不少的忠臣,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红颜祸水了。不过据说当时西伯侯被困囹圄,伯邑考前去搭救,被妲己看中,想色诱他,但他坚决不从,最终怂恿纣王把它剁成了肉酱。

可能大多数的人看到的版本都是她们两个人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但是因为纣王的干涉,两个人被迫分离。后来妲己就被狐狸精附身了,然后就做了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再见伯邑考的时候就认不出了,还狠心的将他杀死。直到最后她死去的那一刻,才知道原来自己被附身了,但此时挚爱已经不在身边。但这一切不过是小说中的剧情罢了,是作者改写的,没有什么可信度。

政史和野史有多个不同说法?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在唐玄宗年间乃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她又成为了“罪魁祸首”,随唐玄宗出逃四川途中,在马嵬坡遭遇兵变,唐玄宗最终无奈“处死”杨贵妃。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因“安史之乱”成为众矢之的

杨玉环生于官宦世家,其先是被寿王李瑁看重,被册为寿王妃。后来,唐玄宗在武惠妃去世之后郁郁寡欢,在有心人的进言下便从儿子手中将杨玉环夺走,册封为贵妃。

唐玄宗绝对算的上是位风流天子,后宫女子多达四万,正所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入宫后迅速独宠后宫,当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由于杨贵妃的受宠,其家族也迅速鸡犬升天,其大姐、三姐、八姐先后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就连曾为市井无赖的杨国忠也得以位列宰辅,更是一度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大权在握。

然而,随着唐玄宗的耽于享乐,导致朝政逐渐荒废,再加上各地节度使的逐渐做大,最终大祸酿成。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兵锋直指长安。

眼看京师不保,唐玄宗只得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逃出长安,逃往四川避难。然而,当逃难的队伍行进到马嵬驿时,筋疲力尽、饥饿无比的将士们怨言四起,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杨国忠才是导致这次叛乱的罪魁祸首,于是便决定趁机杀死杨国忠,而太子李亨也在策划兵变,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喊着“杨国忠与胡虏谋反”的禁军将士们,将杨国忠乱刀砍死,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等人也被一同杀死,杨国忠妻子和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也在陈仓被杀。

唐玄宗眼看发生兵变,只得承认杨国忠等人乱朝当诛,并言称杨贵妃无罪,打算赦免。然而,陈玄礼和禁军将士却认为杨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唐玄宗虽然不忍,为了自保也只能听从高力士的谏言,最终赐死杨贵妃。

史料的奇怪记载,引发了一场千年疑案

对于杨贵妃,唐玄宗自然是恋恋不舍的,如果不是为了自保,唐玄宗是绝不可能将其赐死的。不过,唐玄宗虽然不愿处死杨贵妃,但在禁军将士的无数双眼睛注视下,想要“放水”又谈何容易。那么,杨贵妃逃出生天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旧唐书·杨贵妃传》有载“逐缢死(杨贵妃)于佛室”,《新唐书》也记载着“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的更是详细,言称唐玄宗命太监高力士将杨贵妃带至佛堂缢死,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则记载说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堂梨树下。而陈鸿的《长恨歌传》、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和《杨太真外传》 等同样记载了杨贵妃之死。虽说各种记载在死因和死亡地点上有所差异,但却均认定杨贵妃已经死在了马嵬驿。

按理来说,史料之中可信度最高的,无疑便是正史。可在杨贵妃是否被处死这件事上,偏偏是正史的记载出了问题。《旧唐书》和《新唐书》虽然均记载了杨贵妃被赐死之事,但随后的记载却极为奇怪,导致整件事情变得扑朔迷离,就此引发了这场千年悬案。

按照《旧唐书》所载,在叛军被击退,唐玄宗李隆基重返长安后,曾派人将杨贵妃盖章,结果负责改葬之人却回报说,杨贵妃的遗体不见了,只带回了其生前佩戴的香囊,《旧唐书》有载“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新唐书》则只记载了“香囊犹在”。

从唐玄宗逃往蜀地再返回长安,前后也就一年多的时间,尸体显然不太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腐烂到尸骨无存的境地。那么,杨贵妃的遗体到底去了哪里?于是,一种大胆的猜测便出现了,有说法认为唐玄宗极有可能来了个“偷梁换柱”,最终悄悄放走了杨贵妃。

杨贵妃若是没死,那么到底逃往了何处呢?

如果说杨贵妃果然未死,那么她又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逃过一劫的呢?群情汹汹的禁军将士,必然要查看杨贵妃的“尸体”,唐玄宗又是如何瞒天过海的呢?

关于杨贵妃到底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逃过一劫的,目前主要有两种猜测:一是“暗度陈仓”,即负责处死杨贵妃的人并未将其彻底缢死,而是通过精准的控制,亦或是用药物等手段,使其暂时昏厥休克或进入假死状态。二是“金蝉脱壳”,即被缢杀者并不是杨贵妃本人,而是一个身材、容貌相似的宫女,被杀死后再换上杨贵妃的服饰。

杨玉环毕竟是贵妃,士兵们顶多观看一下“尸体”,很难上前细心查看,因而以上两种方法极有可能瞒天过海。不过,由于没有史料支撑,这个说法也只存在于猜测之中,无法得到证实。

那么,杨贵妃逃出生天后,又逃去了哪里呢?此事同样有两种说法,一是就此隐居,一些学者认为,杨贵妃毕竟有做过道士的经历,那么逃出生天后的她极有可能就此隐居在了道观之中,而唐玄宗虽然对其极为思念,但为了不使杨贵妃再死一次,也只好放弃了寻找的念头;亦或是事起仓促,唐玄宗并不知道杨贵妃去了哪里隐居,故而并未找到。二是东渡日本,这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不仅有个别日本人表示自己就是杨贵妃的后代,而且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的《日本史趣事集》和《文化译丛》第5期《中国传来的故事》中均对此有所描写,且言之凿凿的说杨贵妃逃到了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综上所述,关于杨贵妃之死至今仍然扑朔迷离,虽然关于其逃出生天多有传闻,且均有相关记载予以支撑,但却始终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此事仍然是个谜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