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舞姬,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到底是庄襄王还是吕不韦?
战舞姬,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到底是庄襄王还是吕不韦?
公元前247年,称王不到三年的秦庄襄王异人驾崩,随即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其后,在他的铁腕统治下,先后歼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秦帝国。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更被明代史学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诸如他的生世之谜、企图长生不老派徐福东渡寻仙之谜、他的陵寝之谜等等。这其中,最为后人关注的则是他的生世之谜?秦始皇的父亲究竟是谁?
秦始皇的生父之谜,两千年来一直争议不断。一种说法认为是秦庄襄王嬴子楚(子异),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其实追溯这个争议的源头,都是太史公的《史记》惹的祸。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嬴政的身世记载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说法。
这也是后世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修的源头所在,留给了后世无尽的遐想。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太史公的《史记》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具体是怎么记载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其意思很明显,秦始皇是庄襄王子异和赵姬所生,这里并没有对嬴政的身世做出任何质疑,但在另一篇记载中司马迁却话锋反转。
《史记·吕不韦列传》又这样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子异字)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这一段记载完全颠覆了第一段的意思,说是吕不韦把能歌善舞的小妾送给了秦庄襄王子异,而此时赵姬已是身怀六甲,所以说吕不韦才是秦始皇的生父。
可以肯定《史记》的这两段记载肯定有一种说法是错误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嬴政不可能同时拥有两个父亲,真相只有一个,要么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要么是秦庄襄王的儿子。
对于《史记》记载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我个人认为,说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种观点是经不住推敲的。包括《史记》中的这个记载,也是漏洞百出,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首先,《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除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被考古及历史学家作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其次,我无意诋毁太史公的杰作,请大家不要拍砖。
推理一:首先《史记》作者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而大汉王朝的建立也是秦王朝的终止。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下有没有这种可能,司马迁作为西汉王朝政治家的文秘,会不会有意抹黑、故意妖魔化秦始皇,从而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另外就司马迁个人而言,历史虽然是真实客观的,但是人是有情感的、作为一个人,一定有自己的好恶。当然,从古至今,但凡是史书,它的历史的真实性都会受到后人的质疑。
推理二:《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至大期时,生子政”。
古人对于“大期”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10个月,一种是说12个月。这句话跟前面提到的“知有身”自相矛盾,如果说赵姬被献给异人之前就已经怀有身孕。“至大期时,生子政”又说明赵姬是十月怀胎,嬴政是足月生产,完全没有早产。
大家都知道早产儿非常容易夭折,出现智障体质差等症状,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尚且如此更何况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呢,而且秦始皇身强力壮,精于算计不可能是早产儿的。故此这段记载本身就前后矛盾。
推理三:赵姬怀孕嫁人,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如果说秦始皇真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这无疑是国家机密,而当时只有四个,谁最有可能泄露这个秘密呢?
1,秦王嬴政不可能泄露,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可能会是吕不韦的儿子,泄露了他继承王位就不具备合法性,不属于皇室血统。
2,赵姬可能知道谁的孩子,也可能不知道嬴政到底是谁的孩子,但是迫于政治利益也不敢对外瞎说。
3,异人作为当事人,他没有任何质疑让嬴政继承了他的王位,即便他知道不是自己的骨肉,也不可能泄露。
4,吕不韦在源头上制造了隐私,如果泄露隐私他肯定是最大的受益者。他的话我认为最不可信。
推理四:作为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如果把赵姬献给异人是早有预谋,那么这个赌注玩的有点大,这里得提一点,如果根据史记的记载,吕不韦不是刚开始就要把赵姬献给异人,而是异人到吕不韦家做客,席间看到赵姬能歌善舞,样貌动人所以动心了,主动要求要带走赵姬,而非吕不韦主观献给异人。
其次,如果是吕不韦故意设局,那么他怎么就提前知道赵姬怀孕就一定会生男孩呢?而且如果被异人知道吕不韦的阴谋其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推理五:《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者,庄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按照一般规律来说,本纪相比较列传,本纪的可信度更高。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秦始皇嬴政是庄襄王之子,这也是客观的真实历史。希望回答对题主有所帮助。
有关于王者荣耀的小说吗?
超级兵的视角,原创
可是,当我睁开眼时,我看到了我出生前梦见过的地方。
我问它:为什么我会来到这里?
(1)
我出身在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哇哇落地开始就带着一项部落给予的使命。这个战争时代,长辈们说沟通已经不重要了。解决问题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式就是:战争。
FROM网络部落里为了巩固这种为部落而战的光荣,把为战争而生的我们依据杀敌的能力分为好几个等级。其中,最为光荣而让人向往的就是王者。部落给予他这种称号,就意味着他是这里的王。当然,更意味着他将带领我们征战敌对部落。
我出身在火族,我们有着天神赋予我们的使命:守护火族的水晶。在我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做火族的水晶,只知道那是巨大的山,不断的跳跃着熊熊火焰。我曾问过长者这山是干什么用的,我们为什么要守护他,以及山的那边是什么,但都没用得到回答。
他们只会告诉我,等你那一天能够上战场是杀敌了,你就会明白一切。或许这是天机不可泄漏,但也可能是老人们总喜欢故作玄虚。
部落有着几千年来的传统,所有的男丁都必须参军为部落而战。我参军的第一天,首领给我们讲的是这场战争的由来,它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我们能从中得到光荣。之后的日子就是日复一日的操练,力求能达到更高的战斗能力。虽然辛苦而枯燥,但一想到能够为部落而战得到无上的光荣,一转眼两个月的预兵期就到了。
而我最喜欢的课程,还是部落军事史的课。也正是上了那次课程之后,我才明白老人们说的“等你能够上阵杀敌就能明白一切”是什么意思。
课上首领给我们再一次讲了战争的由来,但这次我们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敌人是谁。敌人是守护着冰结水晶的部落,它们一直想打倒我们摧毁我们的水晶,已达到扩展疆域,统一土地的野心。而我们两族的战争从天地存在之始就存在,就连最老的族长也不知道为何。反正两边的将士从来都没有想过沟通和解,唯一的目的就是摧毁对方,同时获得无上的荣耀。
在军史可课上,首领给我们讲了我们部落最大的秘密。同时,也是只有敢为部落而战的勇士才能知晓的秘密。他们不怕这个秘密被无关人士知道,因为只有即将出征的战士和高级将士才能知道,而出征的即便没有战死而顺利凯旋也不会透露这个秘密。
我们的大本营设立在我们守护的火焰水晶的前方,不到八百米的距离,这是为了能让我们的战士更好的吸收来自水晶的力量。而在这种水晶山的后面,是一个神秘的神灵之地。首领说,千百年来都没有谁翻越山顶见到过。但每当我们发生战争,神灵就会派遣仙神从山的后面来帮助我们。它们拥有着无上的能力,有着不同的仙术和战斗力,总能够在战场上为我们开辟征途。
但不幸的消息是,对面的冰族也有着和我们同样的情况。
战争号角吹响前的两天,首领给我们上的依旧是军事历史课程。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没有了实践操练的课程,唯一要学的就是关于实战战场的规则。我们和冰族的疆域隔着一条河,开天辟地之始就已经存在。通常情况下,河道的地区就是我们双方交战的沙场。为了能够找到出奇制胜的方法,部落的前辈勇士们,已经开辟出了三条征战敌方的道路。
所以,出战之前我们就已经被编号成兵分三路。
但在三条路所没有覆盖的地区,比如河道的中央,两条路之间的山岭区域。首领说,那是我们绝对不能去触碰的地方。作为部落的荣耀士兵,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向前。在那些区域生存着一些无比残忍的野兽,周围的环境如开天辟地之始一般的茫然,至古以来都只有水晶后面的仙灵才能进入这些区域。
而在河道的中间,还生存着上古的巨大猛龙,只要打败它就可以获得上古神兽的帮助。但这项同样也只有仙灵才能完成,我们作为部落的精英勇士在战场上只有一个信仰:打败敌人,保护部落!
我们的出征顺序是按照编号而来了,但不知道为什么似乎每个兵都希望能做第一个出征的勇士。那天,我看着一批又一批的部落勇士出征,却没有见到一个凯旋归来的英雄。
我很幸运,出征之际正是前方高地捷报到了之时。于是,我是和一个已经成为部落超级英雄的将士一起出征的,他走在我们的前面,高大威武,有着以一敌百的能力。
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部落英雄的力量,他有一个部落肩章,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做英雄。因为,荣耀来自于即便前方危机四伏,可我依旧能保身后族人安全无忧。
在超级英雄的带领下,我们势如破竹,一路越过敌人两座防御工地。那时,作为士兵的我们并没有领略到战争的可怕,直到我们遇到了敌方的仙神。超级英雄在我们的前面虽然拼尽全力,但仙神的能力实在太过于强大,根本不是我等平凡部落的所能企及。
超级英雄死了,就轰然的倒在我们的脚下。敌方仙灵依旧在发出愤怒的火焰,好像他们才是为正义而战一样。长长的火焰光束在我们的面前燃烧,但我们都没有退缩,即便没有了部落超级英雄的保护,我们依旧是能守护部落的勇士。可就在我们准备拼死一战之际,一匹巨大的四脚神兽一跃而起,一刀劈死了前方的敌人。
他是我们的仙灵,四脚神兽上是一位拿着大刀,身材魁梧的仙灵,他的圣兽跑起来好像有毁天灭地之势。之后,我们几个士兵被冷落在了一旁,我看到许许多多的敌方仙灵和我方仙灵在战斗。一批又一批的我方勇士从三路赶来,显然正义的力量是不被战胜的,敌方的仙灵都被我们打败了。
我很幸运,在仙灵的帮助下,我们一行势如破竹,轻轻松松的到达了冰族的水晶前。它看起来太壮观了,和我们的部落的水晶一样,各自有着不同的美丽。可是,邪恶的东西不会因为美丽的外面而得到原谅,在三路大军的合力破坏下,冰族的水晶发生了爆炸。
(2)
在一片朦胧之下,我暗自以为自己可以回来部落,过上安静平凡的生活,并且得到部落的无上荣誉,成为部落的超级英雄。那时候,我没有想过要做神一样存在的部落王者,我只想打败敌人为部落换得千秋太平。
可是,当我睁开眼时,我看到了我出生前梦见过的地方。
我们排着队,等待着审核检查。除了我们部落的英雄,我还看到了敌方部落的人,它们排在另一队里。我问审查的人,我看不清审查人的模样,我只能和它对话而不能对视。
我问它:为什么我会来到这里?
“因为你胜利了!”
“那我现在不是应该在自己的部落吗?”
“你很快就会去到的。”
“那对面的敌人为什么也在这里,他们不是死了吗?”
“这里是冥界!死人当然来到这里。”
“那我也死了吗?”
“不。你没有,你和他们不一样。它们会得到新生,而你会带着记忆重生回到部落。”
“那回去之后我们部落会得到千秋的和平吗?”
“和平?”它笑着说,“这个不归我们管。”
我一直以为战争之后就是和平,相比于无上的荣耀,我在战场上更重要的信仰的是:胜利之后就能为部落创造和平。可是,现在胜利了,却没有人告诉我和平到底在哪里。如果是这样,那些为了和平而战死的英雄,他们会记得上一次的生命也是为了这个虚名而战吗?
“不要费劲瞎想了,等你会选择装糊涂的时候你就会明白的,下一个!”,它好像读懂了我,可说话为什么和那些部落老者一样神秘。
我把证件交给了第二位审核员,依旧看不清它的脸。我问它,你知道怎样才能不打仗得到和平吗?
“等你变成了最强王者你就能主宰和平了,可那时候你就不需要它了”,它一边淡漠的说话,一边给了我一些证件和一块我们部落的荣耀肩章。
“那我现在回部落去干嘛?”
“你听”,它笑着说了两个字。
(3)
我出身在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我不再需要上课和操练,因为,我与生俱来就有了部落的荣耀肩章。有小兵问我们这里为什么一定要打仗,我们就会告诉他:在这里沟通已经不重要了,解决问题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式就是战争。
因为,和平这个词根本就不归我们管。
……“敌军还有五秒达到战场”……
文| 旁边有个王.头条号初始原创.皇帝成长计划2怎么寻觅舞姬?
1第一步,增加出现历史美女的概率。建造储秀阁和清漪园
2第二步,基础条件完成之后,就得开始行动。去后宫找皇后举办选秀是一个比较容易出现名妃的途径,我的赵姬和虞姬就是这个途径招到的
3第三步,浩荡巡游也有几率偶遇美女,但是名妃的概率不是特别大。本人却有幸偶遇到一个现代美女。
4第四步,打战也是一个出现名妃概率比较大的途径。前提是打胜战,占领了该地,并且发现美女。我的文成公主就是打战获得的,虽然不算历史特别有名的美女。
5第五步,重阳节比赛也是有机遇的,不过这个机遇更小了。而且人家还不一定愿意跟随你进入后宫。我的华筝是一位
6第六步,玩到中后期,还会有妃子给你介绍美女,这个出现名妃几率应该也不会特别大,但是魅力值不会低。我的这位据说是司马迁的妹妹,但是历史上司马迁有没有这样一位妹妹,who know
中国女性从哪个朝代开始裹足的?
缠足俗称“裹小脚”,是封建社会残害妇女的一种病态型恶俗,强烈摧残了古代妇女的精神和身体,是封建社会一个典型的糟粕。
接下来,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这个至今谈起都令人望而生畏的恶俗。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她们作为一个配角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取悦男性,而裹小脚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追溯历史,中国妇女开始裹小脚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
我们都很清楚,南唐的后主李煜根本不善于治国,也不喜欢治国,他最感兴趣的事就是风花雪月和酒池肉林。久而久之,一般的消遣方式和娱乐项目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开始去关注女人的走路姿势。
受此影响,社会上开始推崇“女子以柔为美”之风,尤其是“我见犹怜”的姿态美。于是,女人裹小脚的风气开始传播并且蔓延开来,一步步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为了打造出“三寸金莲”的效果,女子在少年时期就得含泪裹足。因为,年龄越小裹足相对越容易,所受的疼痛也越小。如果年龄变大后再裹,不仅足骨成型疼痛加倍,而且再也不能达到“三寸金莲”的效果。
在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裹足的风气日盛。北宋是一个“重文抑武”和“守内虚外”的朝代,作为统治阶级的士大夫阶层特别喜欢附庸风雅,喜欢舞文弄墨,他们承继了五代时期的陋习,那就是喜欢妇女的小脚。
最开始裹足的妇女不是民间女子,而是皇室和皇宫内的女子。据《宋史·五行志》记载:
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
对此,不仅上层统治者极力推荐,就连很多的文人墨客也是趋之若鹜,比如苏轼、辛弃疾等人都曾写下过赞美之言。据《菩萨蛮·咏足》记载: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
以上,就是苏轼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所谓的“莲上承步”和“罗袜凌波”,都是对于小脚女子形象生动的描写。
而伴随着汉族妇女裹小脚的逐渐兴起,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也竞相模仿,比如蒙古族、鲜卑族、朝鲜族的女子也被迫开始裹足。只是,少数民族裹足的程度没有汉族那么夸张和普遍。
到了明朝时期,妇女裹足现象达到了最鼎盛时期,朱元璋在洪武十六年就颁布了《衮冕制度》,其中明确规定:
命妇复杂繁盛冠饰和缠足。
随着崇祯自缢和满人入关,汉族的最后一个封建政权宣告终结。满人入主中原后,开始推行自己民族的一系列统治,比如“剃发令”、“禁裹足”等。
在顺治时期,禁止妇女裹足的政令推行了一段时间。不过,由于这种流毒已经流传了数百年,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定,满人认为裹足现象并不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也就逐渐对此放松了管控。
就这样,裹足现象在默许纵容下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的灭亡。
在辛亥革命后,随着三民主义的兴起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正式下令废除了中国妇女的裹足制度。至此,这一封建陋习才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第一个公开挑战周天子的诸侯为什么是郑国?
就凭拳头硬!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在骊山点燃了烽火,将诸侯们狠狠地戏耍了一番。站在烽火台上的褒姒看着万千兵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冷若冰霜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然而,褒姒的这一笑却让周幽王彻底失去了诸侯们的信任,也将西周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公元前771年,西北夷族犬戎发兵攻打西周都城镐京,惊慌失措的周幽王在骊山点燃了最后一次求助的烽火,然而,诸侯们并未将此次求助当真。最终,周幽王命丧于骊山之上,其子姬宜臼即位,史称周平王。自此以后,周天子的势力日渐衰弱,中原从此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在大多数人眼中,春秋是一个百家争鸣,群雄并起的时代。曾出现过孔子、老子、庄子这样的思想家,也出现过春秋五霸这样雄踞一方的霸主。提到春秋时期,有一个人不容忽视,他便是春秋初期三小霸之首的郑庄公。他虽然没有春秋五霸的威名,但他却是敢于挑战周天子王权的第一人,也正是他开启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那么,郑庄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何敢向周天子宣战?他到底是如何成就霸主之命的?这一切还要从平王东迁说起。01黄泉见母周平王即位的第二年,犬戎再次派兵来犯。人祸伴随着天灾,此时的镐京城内萧索一片,多年的干旱,粮食欠收,周王室国库空虚,对于犬戎的步步紧逼束手无策。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思虑再三,决定迁都洛邑躲避灾祸。这一次迁都史称平王东迁,这也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但是,在周平王东迁时,并没有让镐京的百姓跟着东迁。因此,在洛邑重新建都需要大量人力的时候,周平王只得依靠地方诸侯的力量,这也导致了洛邑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中。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争霸与厮杀自此而始。第一个因为平王东迁而崛起的国家是郑国,郑武公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因此获得大量的封地,郑国也由此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743年,郑武公病逝,其子寤生即位,史称郑庄公。郑庄公是个富有野心的人,周平王早已不是在镐京号令天下的周天子了,如今不过是靠着诸侯在洛邑担个虚名而已。因此,他不再甘愿每年都进贡粮食和珠宝给周王室。但是,朝中大臣认为,郑庄公刚刚登上王位,他的弟弟公子段正对王位虎视眈眈。若是贸然与周天子为敌,会给公子段可乘之机,得不偿失。公子段是寤生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后世称他为共叔段。他和寤生自小不和,常有争执。在郑武公晚年时,段更是几次三番想从寤生手中夺下太子之位。原本,王室之中,兄弟俩争夺王位的事情并不少见,可是,作为寤生和段的母亲,武姜也参与其中,并且坚定地站在了小儿子的身后,帮他一起夺取王位。武姜出身高贵,是申国国君之女。她一生只生了寤生和段两个孩子,但是,对于大儿子寤生,武姜一直是厌恶的,反而对小儿子疼爱有加。尤其是在郑武公病重之时,她不只一次在丈夫的病榻前要求他将王位传给小儿子段。武姜之所以对两个孩子的态度反差如此之大,是因为她在生长子寤生时难产,婴儿出生时是脚先出来的,被称之为逆生,这在当时是不祥的征兆。在武姜看来,寤生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幸,还会给整个郑国带来灾难。因此,她一直支持小儿子段。但是,郑武公却仍然坚持将王位传给了寤生。寤生继位后,原本是打算将远离国都新郑的一个小城共城作为封地赐给段。但是,段却以要在母亲跟前尽孝为由,迟迟不愿去封地,任由寤生多次催促也无用。直到有一天,武姜主动叫来了寤生。武姜一见寤生,就立刻质问道:“你已经是一国之君了,郑国的百里江山都是你的,你却只给段这么小的封地。”寤生闻言,恭敬地问道:“那么依照母亲的意思呢?”武姜见状,立即说道:“不如将制邑作为封地给段,可好?”寤生随即拒绝道:“制邑是险要之地,父亲生前有命,决不允许封地,除了制邑,其余地方任凭母亲挑选。”武姜见寤生直接拒绝了她,不觉心中气闷,怒道:“我就知道你会拿你父亲的遗命来堵我的嘴,罢了罢了!”寤生见状,也心中焦急,无奈道:“母亲,除了制邑哪里都可以给段,全凭母亲做主。”武姜见此情形,也不再坚持,于是要求寤生将京邑封给段。寤生心中虽然百般不愿,还是按照武姜的意思,将京邑给了段做封地。于是,段很快就收拾行李启程去了封地。目的达到之后,武姜便交代段,到了封地尽快扩充兵马,早做准备。一有机会便会派人送信给段,好让他趁机能夺得王位,她始终觉得寤生生而不祥,定要让段取代他的地位。段临行前,武姜又向寤生给段要了一批兵马,用来镇守京邑。这次,寤生没有再阻挠,而是欣然同意了。郑庄公虽然自幼内向,但是为人十分精明。早在郑武公病重时,他就看清了弟弟想要篡权夺位的野心,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对母亲和弟弟是有求必应,让他们慢慢放松了警惕。其实,寤生是刻意对段十分纵容,好让他起兵谋反。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武姜面前彻底除掉段,但是,段和武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到京邑后,段就开始招兵买马,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图早日夺位。数年间,段和寤生之间看似风平浪静,其实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寤生的监视之下。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段就悄悄地潜回了新郑,并乔装打扮混进宫见到了母亲武姜。武姜见到段十分惊讶,问道:“你怎么会来新郑?”段焦急地回道:“母亲,我已经等不及了,不日便会起兵。”武姜听罢,大惊失色:“不日起兵?你可都准备妥当了?”段自信地回答道:“我打听到寤生会在五月初一去洛邑朝见周天子。到时他定会带走大队兵马。母亲,你帮我盯紧寤生,他一离开,你便在城头插上白旗,我立刻攻城。”姜武听罢,立刻答应了段的请求。但是,她也希望不要伤了寤生的性命。段与武姜说完,便急匆匆地离开了王宫。他们以为天衣无缝、密不透风的夺位计划,其实早已传到了寤生的耳朵里,因为他早已在武姜身边也安插了眼线。此时的郑庄公对母亲和弟弟已经失望透顶,更是对那稀薄的母爱不再抱有希望。俗语说,游鱼贪食,钓者诱之。既然段要攻打新郑,那他便去攻打京邑,端了他的大本营。据《左传》记载: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五月,郑庄公假装离开都城新郑,前往洛邑。段见新郑城内兵力薄弱,于是率军想要偷袭新郑,武姜也里应外合,命人打开了城门。就在此时,郑庄公突然出现,惊慌失措的段立刻率军掉头,想要逃回京邑,却在半路得知郑庄公早已命人攻下了京邑。退无可退的段只得逃到共国,最后自尽而亡。平定了段的叛乱后,郑庄公顺势扫平了郑国内部的反对势力,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独掌大权。可母亲姜武却成了了他的心结,两人的关系不仅没有改善,因为段的叛乱变得更加恶劣。武姜在寤生出现的那一刻便知道,夺位计划注定是失败了,她当即被送往寝宫软禁。在寝宫中,她焦急地等待了半个多月,却没有等到段的一丝消息,她的内心隐隐不安。情急之下,她主动求见了寤生,一见面,她便厉声质问道:“你是不是害死了段?”面对母亲的质问,寤生说不出半句话,只得任由武姜将怒火发泄在他身上。可是他又着实地不甘心。他反问道:“你只关心段,你可知,到底是谁害了他。是你!是你从小就告诉他国君之位是他的,是你纵容了他的野心,是你叫我将京邑和兵马给他,若不是你,他不会走到这一步!”武姜被寤生的话语惊得连连后退,她不愿承认自己是那个罪魁祸首。寤生见状继续说道:“就因为我是逆生,你给我起名寤生,你厌恶我多年,认为我是个不祥之人,你当真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计划吗?实话告诉你,段已经自尽了。”武姜得知自己最爱的小儿子已经死了,顿时悔恨无比,她想向寤生认错,可是寤生不再希冀那淡薄的母爱了,他下定决心道:“世上哪有你这样做母亲的,我不想再看到你,你我此生,不到黄泉,绝不再见!”之后,寤生便将母亲武姜送到了颍地(河南颍阳地区),在那里修建了一处行宫,将武姜幽禁起来,并派人专门看管。一年后,郑国王宫里,郑庄公正在宴请群臣,舞池中央,舞姬翩翩起舞,乐声婉转,郑庄公很是高兴,他扫视了一圈,只见一位大臣正在将宴会上的佳肴,装进自己的食盒中。郑庄公见状,心下疑惑,于是出声问道:“你在做什么?”大臣回道:“君上,臣家中尚有老母,从未吃过这么好的东西,我在这里享受,母亲却吃不上一口,我心中愧疚,因此我要带一些回去给母亲吃。”郑庄公听罢,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他落寞地说道:“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却没有。”大臣回道:“君上怎么会没有呢?夫人健在,只要君上愿意,还是可以孝敬的。”郑庄公此时也懊悔地说道:“其实,将母亲送到颖地也是寡人一时冲动,无论如何,她都是我的亲生母亲,为君者怎能不孝。但是,寡人也立下重誓,不到黄泉,绝不相见,寡人不能违背誓言啊!”大臣听罢,说道:“君上,臣有一个方法,只要命人在地下挖一条隧道,将泉水引入,便为黄泉,届时,君上便可在黄泉边与母亲相见了。”郑庄公听罢,觉得这是一个既成全孝道,又不违背誓言的好办法。于是依计而行,将黄泉修好后,便命人将武姜接了过来。武姜一见到郑庄公,便痛哭流涕,连连道歉。郑庄公终是接受了母亲的道歉,将她接回了新郑。寤生最终和武姜冰释前嫌,这也是流传后世,为人传唱的孝道故事,黄泉见母。和母亲和好后,郑庄公完全扫平了郑国内部的所有阻碍,独揽大权,然而,他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想要的是凌驾在周天子之上,不再受周王室的控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郑庄公与周天子之间再一次展开了激烈的较量。02假命伐宋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盛,兵强马壮,他开始放眼天下,冷冷注视着名不如实的东周王朝。经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犬戎之乱后,周王室也不再是那个可以号令天下的中原霸主了,反而更像是一个日薄西山,垂垂老矣的老者,成了诸侯们的俎上鱼肉。公元前720年,周平王眼见附近的郑国逐渐强盛,再加上他深知郑庄公忍辱负重,雷厉风行的性格,笼罩在心中的危机感始终挥之不去。为了不让周王室有被吞灭的危险,周平王想方设法想要解除郑庄公在朝中的势力。郑庄公是周王朝的卿士,辅佐周天子管理朝政。因此,周平王想将郑庄公卿士的权利分散,以此来削弱他的势力。得知这一消息的郑庄公气愤不已,于是立刻找来祭足商量此事。祭足是郑庄公的谋士,此人足智多谋,被人后成为春秋第一权臣。祭足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便向郑庄公献计,用郑国公子换取周王朝的太子作为人质,用此举来威胁周天子。郑庄公听罢,便立刻前往洛邑,面见了周平王。周平王自知,无端架空郑庄公卿士职权一事,自己做得名不正言不顺,因此见到郑庄公前来,也不免有些心虚,于是问道:“郑伯此次前来,所为何事?”郑庄公也不绕弯子,问道:“听闻大王想要将臣的卿士之权交予旁人,臣闻听此事,甚觉荒谬,因此特来面见您,希望大王可以解除臣的卿士之职,免得大王被留言所污。”郑庄公此言一出,周平王心中一喜。但是,周平王深知,此时的周王朝已经国力衰退,若是再受到犬戎等外族的欺压,仍然需要各诸侯国来维护王权。如果此时削了郑庄公的卿士之权,说不定,各国诸侯见状便会落井下石,为保王室安危,周平王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妥协。于是,周平王回道:“郑伯不要听信谗言,此事绝非寡人所为。郑伯与先君郑武公对周室有再造之恩,本王岂会如此无情无义。”郑庄公听罢,谦虚地回道:“先君虽然对周室有贡献,但功劳甚微。自臣承袭先君之位后,未曾与大王分忧,不能在忝居卿士之位。”周平王见郑庄公连番请辞,知道这是在试探自己,于是急急地说道:“郑伯因何不信本王,反而听信那些谗言,你到底要如何才能相信本王。”郑庄公见状,说道:“大王,不若让公子狐到我新郑来做客,也让我儿到洛邑来聆听陛下的教诲,如何?”周平王听罢,大惊失色,但是迫于郑庄公的实力,他也不敢贸然拒绝,只得无奈答应。不久之后,公子狐来到了新郑成为人质。此时的郑庄公已经心满意足,不仅保住了卿士之位,还得到了公子狐这张护身符,自己的安危总算有了保障。而远在洛邑的周平王则气急败坏,不仅没能削了郑庄公的卿士之位,儿子还成了郑国的人质,这下,他对郑国也无可奈何了。这场权力的交换,史称“周郑交质”,这是周王室权威崩溃的开始,也是东周礼崩乐坏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实,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保护边境安宁,常常采用互换人质的方式来相互制约。但是,敢于和周王室提互换人质的条件,郑庄公是第一人。要说郑庄公为何敢于和周王室分庭抗礼,主要是现在周王室缺失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实力,一个是名正言顺。之前,周王室稳坐都城镐京,实力不容小觑,但是随着平王东迁,镐京地区被狄戎蛮族占领,周天子丧失了对镐京的控制,因此也就没有了和土著诸侯抗争的实力。另一方面,周平王是由其外公申侯拥立的,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天下皆知。周平王得位不正,甚至有弑父夺位的嫌疑,所以也丧失了民心和威望。因此,郑庄公才会敢于挑战王权,胁迫天子。公元前720年,周平王病逝,身在郑国的公子狐准备回到洛邑继承王位。谁知,在回洛邑的途中,公子狐因伤心过度,也病逝了。最后,由周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史称周桓王。周桓王继位后,一想到周王室因郑国而受到的屈辱,内心便愤懑不已,对郑庄公的恨意无以复加。对于郑庄公的大权独揽,周桓王早已不满,为了泄愤,他召集群臣商议,想要削了郑庄公的卿士之位。大殿之上,周桓王状似忧心地说道:“最近寡人寝食难安,郑伯为先王重臣,鞠躬尽瘁,劳苦功高,可您年事渐长,若还是让你日夜劳心,寡人于心何忍。但若让您退位,只怕天下人都要说寡人忘恩负义,寡人真是不知如何是好。”郑庄公见状,也顺着说道:“臣忝居高位多年,也是日夜优思。因此,先王在世时,臣也是多次请辞,或许是先王对臣太过信任,竟没有允许臣离开。”周桓王听罢,继续说道:“既然如此,看在郑伯为周室操劳多年,寡人也实在不忍心在让你这么劳累下去了,不如就回新郑好好休养吧!”郑庄公见周桓王已下定决心,不好再辩驳,只得说道:“臣谢过大王体恤,这就回新郑好好休养。”这一次和新君的较量,郑庄公意外落了下风,被夺取职权,只得灰头土脸的回到新郑。可是他仍然心有不甘,于是再次叫来祭足商议,想要挫一挫周桓王的锐气。公元前720年的夏天,周桓王治理下的温邑,金黄色的麦穗在清风的吹拂下,如同浪潮一般,一层又一层地摇曳着,麦农们也正在田间劳作,内心充满这喜悦。突然,一队手拿镰刀的郑国士兵冲进麦田,粗暴地赶走麦农,以最快的速度将田里的麦子收割一空,然后扬长而去。过了一段时间后,郑庄公发现周桓王并没有什么反应,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将周王室的稻子也收割一空。东周沿袭了西周王朝的“兵农合一”政策,其基本特点是,服役人员平时散在村社为农,战时临时征集为兵,当时没有职业军人,除了少数战车上的贵族之外,都是种地的。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建立了四个城邑用来屯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温邑。而郑庄公将周王室一年的收成收入囊中,不仅削弱其实力,还为自己储备了军粮,是以战养战。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郑庄公再次偷割稻子的举动将周桓王气得暴跳如雷,他忍了第一次,绝不会再忍第二次。但是,他也绝不会贸然与郑庄公为敌,只能静静地等待一个机会。宋国与郑国相邻,经常发生争端,郑庄公对宋国早已有了吞并之心。于是,他软硬兼施地结盟了陈国和鲁国,准备三家联盟攻打宋国,但是这一计划遭到了祭足的反对。祭足认为,攻打宋国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因为宋国不同于其他国家,作为公爵,地位尊崇,在诸侯中的影响力极大,若是没有充足的理由,势必会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而最充分的理由便是得到周天子的支持,以王命伐宋。对于这个理由,郑庄公很是为难,他已经和周王室交恶,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年,但是他明白,周桓公肯定不会帮他的。此时,祭足看出了郑庄公的犹豫,于是劝说道:“君上不必担忧,您只需带着厚礼为夺粮一事向周天子请罪,若他肯支持自然是好,若不肯,我也有别的办法。”郑庄公听罢,即便再不愿,也只得带着厚礼,去洛邑向周桓王请罪。而另一边,周桓王听说郑庄公前来请罪,内心十分有成就感,于是便接见了郑庄公。郑庄公一入大殿,周桓王便讽刺地说道:“郑伯自从上次离开洛邑,已有三年未来朝见寡人了!”郑庄公听罢,连忙行礼道:“臣事务繁忙,一时抽不开身,耽误了觐见,如今一有空,便来向大王请罪。”周桓王冷哼了一声道:“幸亏郑伯事务繁忙,上次郑伯来的时候,就将我的粮食强光了,若是郑伯年年都来,只怕寡人就要饿死了。”面对周桓王的冷嘲热讽,郑庄公忍耐了下来,也没有提伐宋的事情,便匆匆告辞了。而周桓王为了打郑庄公的脸,还特意送了十车秕糠做回赠。周桓王此举惹得郑庄公十分不满,但是这对祭足来说却是天赐良机。他将这十车秕糠说成是周天子对郑庄公年年朝贡的奖赏,借此彰显周天子对郑庄公的信任。之后,祭足还放出风去说宋公对周天子无礼,长时间不去洛邑朝拜天子,因此,周天子特意命郑庄公代天子讨伐宋国。公元前713年,郑庄公联合齐、鲁两国,率领联军直扑宋国,取得了战争上的胜利,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假命伐宋事件。这件事之后,郑庄公惊奇地发现,周天子竟然没有因为假称王命而治罪于他。其实,周桓王在得知自己被郑庄公当枪是了之后,心中十分恼火,可是他畏惧郑国的实力,只得作罢。于是,郑国与周王室再一次陷入了冷战之中。到了公元前707年秋天,周桓王终于对郑庄公的不敬忍无可忍,为了维护周王室的威严,周桓王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讨伐郑庄公。集结了四国军队的周桓王信心满满,气势汹汹直奔新郑。这一次,他要让郑庄公见识到天子的威严,他要一雪郑庄公带来的耻辱。郑庄公得到消息后,也不惧四国联军,迅速筹备兵马,率军迎战,两军在繻葛摆下战场。郑庄公命祝聃为先锋,自己则坐镇中军,伺机而动。当时,陈国因国内动乱,毫无斗志,蔡、卫两军战斗力也不强。因此,战斗打响之时,祝聃便率先攻打联军左翼的陈军,陈军一触即溃,不久便退出战场。而后,祭足率领军队攻打右翼的蔡、卫联军,打得联军节节败退,四处逃散,周桓王见状,大为惊骇。而此时,阵中的祝聃看到了惊慌失措的周桓王,于是搭弓射箭,这一箭以迅雷之势射向了周桓王,周桓王躲闪不及,肩膀中箭,随从见状赶忙将他扶上了车架,慌忙逃走。祝聃见周桓王败走,心中大喜,随即拜见了郑庄公,想要乘胜追击,活捉周桓王。但是郑庄公仍然忌惮周王室的威望,害怕穷追猛打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敌对,终是作罢。03最后繻葛之战,以郑庄公大获全胜而告终。当天夜里,郑庄公派遣祭足前去周营慰问身负重伤的周桓王以及周朝的将领,以表示与周王室交好之意。而周桓王害怕郑国军队再次来攻,于是拔寨返回了洛邑。郑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郑庄公害怕自己落得一个弑君的罪名于列侯,因此也不追赶。此后,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东周王朝形同虚设.周之天下,犬戎桡之,始皇亡之,而繻葛一战,则君臣之义郑伯先废之矣。郑庄公是第一个将君权神授的王权拥有者打下神台,从此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向王权说不的诸侯,郑国的崛起也为春秋争霸开了一个先河。继郑国之后,齐、晋、楚、秦等诸侯国先后兴起,继之而来的就是春秋时期的新格局,诸侯争霸。所以说,郑庄公的经历完美诠释了,实力才是硬道理。在群雄并起的年代,若是拳头不硬,那便只有挨打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