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鼠两端(为什么说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是第一悼亡词)

2023-09-27 23:48:03 90阅读

首鼠两端,为什么说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是第一悼亡词?

中国古代悼亡文学拥有强大的生命, 最早可追溯到《诗经》的《邶风· 绿衣 》,在后来的悼亡作品中, 有唐代元稹《遣悲怀三首》, 宋代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清代纳兰性德 《金缕曲》成就最高。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二十世纪被誉为“第一悼亡词”,为什么苏轼的这首悼亡诗能够超越文学之源的《诗经》、元稹、纳兰性德,成为“古今第一悼亡词”呢?本文将从苏轼《江城子·记梦》的写作背景,以及词本身的词境、写法、题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江城子·记梦》全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首鼠两端(为什么说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是第一悼亡词)

《江城子·记梦》写作背景

所谓悼亡,大多是指悼亡死去的人,尤其是以死去的妻子,而苏轼在这首悼亡诗也是为了纪念自己死去的妻子王弗,苏东坡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婚。王弗不仅长相貌美,而且温柔贤惠,孝顺父母,两人婚后的爱情生活十分甜蜜,不仅是过着夫妻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更若知己,无话不说。

可是,两人不到十年的蜜月生活,王弗就去世了,那时的王弗刚27岁,苏轼也不过而立之年,这对于苏轼来说,是莫大的心灵打击,此后的苏轼一直沉浸在与爱妻的回忆中。王弗去世的这十年,苏轼一直仕途坎坷,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又逢父亲去世,他本人在颠沛流离中居无定所,一肚子的伤心难过,更是无人诉心肠、聊苦衷。

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这时的苏轼40岁被贬至密州担任知州,也是妻子王弗去世的十周年,在这一年的正月,身陷囹圄的他梦见自己的爱妻王弗,十分思念王弗的苏轼,想要与妻子袒露内心的伤痛,却因为珍惜这次梦境,而只剩下“泪千行”,伤心痛苦之状恍若现实,让人每每读起来,都哀哀欲绝。

词境悲怆,跨越时间、空间距离,表达深切思念

苏轼的这首词,以“梦”的形式缘起,在词牌中便点出了写作的缘起——一场梦,而这场梦中,诗人把压抑已久的痛苦一并吐露,吐露时突破了古代以酒为伴的常态,转向家中妇人,足以见得夫妻二人感情深厚。既然是一场梦,就意味着此人已不在世间,更能感受到两人阴阳相隔的痛苦。

词的上阙围绕一个“思”,开头就抒发自己伤心的情感称“十年生死两茫茫”,而将“不思量”与“自难忘”连在一起,揭露了苏轼本人在妻子死后,却一直没有忘记两人的夫妻情感,真切的表达自我内心的情感;接下来转到景别上,诗人改变了以往的“乐景”方式,而是呈现出“孤坟”,并以“千里”的距离一语双关,一方面表达贬谪后的距离之远,另一方面也表达阴阳相隔后的空间之远,苏轼自然是“无处话凄凉”。

上阙的尾句中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强化了“孤坟千里”之意,彰显了古代对天地的敬畏。在苏轼心中,王弗去了天堂,应该是喝了一碗孟婆汤,忘记了前尘往事,想到这儿,苏轼更是觉得时间过得真快,十年过去了,自己也已经斑白了头发。年方40的苏轼“鬓微霜”,可见时间对苏轼的摧残不仅是心理上,更是精神上的难过、无助。

诗人跨越十年之久,表达与自己阴阳两隔妻子的怀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跨越,展示了词的悲怆,打破了人类对诗词强调“文以载道”的要求,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写法独特,打破了古代妇女辛勤忙碌的传统

中国古代的女子崇尚“无才便是德”,所以一般家庭的女子多是学女工、养蚕等农家活儿,将来可以承担家庭中的生活负担。而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中对爱妻的回忆一反普通人家“织布造衣”的忙碌,而是“小轩窗,正梳妆”,短短六个字不仅表达了生前王弗的爱美之心,更反衬苏轼对王弗的疼爱。可见两人婚后的生活中,王弗并未像寻常女子一般,多做织布缝衣的粗活儿,而是对镜梳妆,苏轼坐在一旁溺爱的看着王弗化妆的神态跃然纸上,仿若恰好窥见了夫妻二人的闺房之乐。学者王文龙认为:

这首词有力证明了即使在封建内部,也有由一夫一妻制发展而来的现代式的个人性爱。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句胜过千言万语,无言之梦更显悲凉,两人在梦中重逢,并未像李商隐笔下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也不是贺铸笔下的“旧栖新垅两依依”,而是两人面面相觑,无人打破这宁静的一幕,只有双眼的泪水,滴滴答答的坠落,可见两人的感情,虽是夫妻,更是知音,这种以泪为信物的情感交流写法,打破了古人夫妻团圆时的缠绵,而是以无声之境,化为有意之情,表达二人的心有灵犀。

苏轼的这首词打破了传统女性底下的地位,采用虚实结合亦梦亦幻的手法,表达了平等的思想,他以一种平等的思想对待女子,不仅捕捉到了妻子的美丽,更是一种对女性地位“善”的找寻,碎屑生活,更显真挚之意。

双重题旨,开拓了悼亡词的境界

苏轼在与王弗结婚时,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因为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在朝中平步青云,深得仁宗喜爱。可是王弗去世后,撇下年仅六岁的儿子,第二年父亲又去世,他不得不回老家守孝,守孝期间的他距离官场遥远,服孝期满,已是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进行的如火如荼,欧阳修的权势早已褪去,但苏轼并未及时了解到朝堂的变化,便大胆直言进谏,导致神宗对此不满,苏轼看清楚局势后,便自请出京前往密州。

十年之后的苏轼,远处山东,与埋葬在四川的王弗相隔千里,他此时的痛苦无人诉说,郁结已久的苦闷一吐而出,作《江城子·记梦》一词并未显示作者对仕途坎坷的怨恨之情、旷达之意,而是以对妻子的怀念,无处觅知音的借口,表达仕途的惆怅。

词中的景物如“孤坟”“明月”,前者是凄凉之景,后者又常被诗词作家们用来思亲,上下阕联系在一起,一幅“孤坟月夜”的凄凉画面徐徐展开,诗人每每想起此事都觉得“肝肠寸断”,推己及人之后,想象亡妻一人在千里之外的孤坟中,伴着月色相处,寂寞幽静之时,更显凄凄惨惨。

而此时的诗人自己呢?他因反对变法而遭到贬谪,孤身一人来到密州,环境陌生,人更寂寞。诚如夏承焘评曰:

“一扫风花出肝胆, 密州悼亡月经天”。

苏轼写这首词, 既有对亡妻的真心哀婉, 也有对自己政治的叹息, 同时也是词人更高生活目标的追求, 多种情感交糅在一起, 因而该词:“平淡无奇, 然而淡而弥永, 久而弥笃。”

结语

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中,诗人由相思成疾到梦中相遇,突破了传统悼亡诗的一维空间,而是穿越时空,倾诉了对阴阳两隔妻子的深切思念,在这种多维的横截面上,苏轼并未展示儿女情长,而是以妻子梳妆时的美貌神态为景别,彰显了一种对女性地位的平等观,以妻子为知音诉衷肠,而不是与朋友酒肉相待,更是解放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再结合苏轼当时的仕途来看,诗人官场挫败,诗意中不仅蕴含着对妻子的怀念,更独特的阐释了心中苦闷之情,双重情感交织,不但没有庸俗的审美情趣,反而用家常的口吻,白描的手法回忆往事之余,感叹现状之苦,血泪交加,给作品旨意的多重性套上枷锁,让后人均感叹,《江城子·记梦》是千古诗坛上悼亡第一词。

作者:蔡小记

安居平五路读后感?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刘备新亡,称帝不久的曹丕乘机联络五路大军伐蜀,想成就统一大业。这五路兵是:

一、辽西(今辽宁义县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

二、南蛮王孟获起兵10万,攻打益州(今云南晋宁东)、永昌(今云南保山)等郡;

三、孙权起兵10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今四川三台西北);

四、降将孟达起上庸兵10万,西攻汉中;

五、曹军以大将军曹真率兵10万,攻打阳平关。

50万兵马五路来犯,蜀国闻此消息,上下惶惶不安,倾国之危,迫在眉睫。这时诸葛亮却推病不上朝,数日闭门不出。这可急坏了众君臣。后主刘禅亲自去亟相府探望,却见诸葛亮正在池边悠闲地观鱼。原来诸葛亮这几日正闭门考虑退兵之策,他告诉焦急万分的后主:“陛下不必忧心,四路大兵我已退了。惟东吴一路,我正考虑派谁作使者前去,退之容易!”刘禅一听大喜,这才放下心来。

真是神了!诸葛亮安居不动就能退数十万大军?原来诸葛亮不愿泄密,故瞒住了朝中百官,而他实际上已在运筹帷幄、暗里调动兵马,以不同方法去震慑各路兵马。诸葛亮究竟是怎样安然击退五路敌军的呢?

蜀大将马超世居西川,在羌人中威信极高,被称为“神威天将军”。诸葛亮星夜传檄,令马超伏四路奇兵,镇守西平关。西番兵出西平关,见到马超,不战自退,吓回去了。这是第一路兵马。

南蛮孟获兵马强悍,但他们生性多疑。诸葛亮派人飞报大将魏延,令他率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入左出,以疑兵之计阻击孟获。孟获见到蜀兵四出调动,以为主力兵马在此,撤退回洞了。这是第二路兵马。

叛将孟达,诸葛亮了解到他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故他派人送了一封李严的亲笔劝诫信给孟达。孟达接到信后,兵马走到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这是第四路兵马。

阳平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诸葛亮谴调赵云引一军把守,守而不战。曹真率大军无法攻破,只好折道而回。这是第五路兵马。

关于第三路东吴之兵,诸葛亮后派邓芝为使者前去说项。邓芝从容不迫,向孙权陈述了联蜀对魏的利害,孙权为之所动,又见其它几路兵马都不战而败,他干脆没再发兵。

一场气势汹汹的五路兵马来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军师诸葛亮兵不血刃地消解于无形之中了。

看起来十分强大的敌人被诸葛亮化于无形之中,这里他使用了“各个击破”的计谋。但各个击破的前提是了解每一个对手。诸葛亮对五路兵马有全面的了解,比如蛮兵的多疑、羌人的敬马超如神、东吴的首鼠两端、孟达的叛将心理、曹真进兵的天然障碍等,进而对症下药,所以能“药到病除”。这里应该说还有一个知己知彼的战略素养的问题。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无主意的是什么动物?

无主意的动物应该是猪,一天到晚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没心没肺的有什么主意。

首什么端的四字成语?

首鼠两端。解释:踌躇不决或动摇不定。

他不以聪明还果断是什么成语?

当机立断,汉语成语,拼音是dāng jī lì duàn,意思是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出自《答东阿王笺》

成语解释

当机:抓住时机。

成语出处

汉·陈琳《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

成语辨析

【近义词】英明果断、多谋善断

【反义词】举棋不定、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首鼠两端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人很果断。

示例

1.在紧要关头,他当机立断,迅速指挥大家疏散。

2. 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

duan的四个声调对应的组词?

(一声)

端:端正,端盘子,端着,端午节,端庄,端详,端倪,作恶多端,首鼠两端,

没有二声对应的汉字

(三声)

短:短小精悍,短板,短处,短裤,短路,短句,短信,短款,短袖,纸短情长,短兵相接

(四声)

断:断奶,断网,断子绝孙,断章取义,武断,断断续续,藕断丝连

锻:锻炼,锻造

段:段落,

缎:绫罗绸缎,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