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瓦剌国和瓦刺是同一国家吗)

2023-09-29 08:24:03 111阅读

瓦剌,瓦剌国和瓦刺是同一国家吗?

瓦剌是明代对西部蒙古各族的总称,不是一个国家,瓦剌包括现新疆北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中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南部的广大地区 。元代称其为“斡亦剌”,清代称其为“卫拉特”或“额鲁特” 。

14世纪时,随着元朝皇室衰微,瓦剌遂乘机扩大实力,积极参予各派系纷争 。1414年,明成祖统兵北征西部蒙古,与瓦剌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马哈木败 。1449年,也先借口出兵进攻大同、宣府、辽东、甘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率兵亲征,也先诱明军至大同,破其前锋,于土木堡俘明英宗,史称为土木之变 。同年十月,也先进围北京 。后来由于东部蒙古(鞑靼)达延汗再兴,瓦剌部移师西北地区,势力一度扩张至伊犁河流域一带 。为了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阿失帖木儿不时遣使向明朝通贡 。

瓦剌(瓦剌国和瓦刺是同一国家吗)

瓦剌巅峰期有多少人口?

在《蒙古源流》的清译版本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托欢太师之子额森(即也先)……遵其父遗言杀蒙郭勒津之蒙克拜。本日带领都沁·都尔本二部落行兵于汉地。这里提到一个词汇,那就是也先南侵的时候所部为都沁·都尔本二部。那么都沁·都尔本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蒙语意为“四十四”,实谓四十四万户。蒙古人相沿蒙古地区古老的传统,号称那里有四十万人户,即“四十万蒙古”。这初步说明四十四万户包括了中东西三方全部的蒙古人口,即鞑靼、兀良哈与瓦剌的人口总和。

鞑靼和瓦剌谁是正统?

鞑靼正统一些。

蒙古族在明朝分为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瓦剌是指西蒙古,就是卫拉特蒙古,卫拉特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后来准噶尔强盛后逼迫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成为“卡尔梅克人”,清朝消灭准噶尔部后,有一部分卡尔梅克人回归中国。 “鞑靼”是指阿鲁台统治的东部蒙古。鞑靼诸部首领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而瓦剌首领是异姓。 它们之间经常相互仇杀。后来瓦剌强大起来,打败了鞑靼。

蒙古国是不是明朝时期的瓦剌?

现今的蒙古国境内有瓦剌人(卫拉特人)存在,但该部并非是蒙古国主要部群。一、瓦剌的历史

卫拉特人的存在,和蒙兀族一样久远。早在唐朝突厥汗国没落时期,就已经构建成为汗国形态了,后来还与唐朝发生过多次战争。只是此时的瓦尔刺噶(汗国)并没有持续多久,就陷入了内斗之中。

而此时的蒙兀族前身达怛—室韦还刚刚准备摆脱突厥汗国的控制,逐渐南移。

后来蒙兀部在乞颜部的神人铁木真的带领之下,逐渐统一了高原、草原,一直居住在西部的瓦剌诸部被蒙古汗国征服,成为了蒙古黄金家族的联姻对象——“保持相互嫁娶姑娘的关系,并成为按达—忽答”(《蒙古秘史》)。

明朝早期,元朝退出了中原,随着朱元璋的不断打击之下,北元政权分裂,形成了鞑靼(蒙古)、瓦剌、兀良哈三卫(投靠明朝)三部分。

明代初期时,由于无法全面占据蒙古,施行统一北元疆域的计划,因此明朝政权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分化一派、打击一派、拉拢一派的对待草原诸部国策。所以瓦剌、鞑靼经常是因扶持黄金家族血脉的人为汗后,就遭受到明朝的打击(朱棣五征蒙古的主要原因)。

随着鞑靼不断被明政府的不断打击之下,一直在漠西的瓦剌趁机崛起,于1449年时,瓦剌太师也先在土木堡俘获了明英宗朱祁镇,也先的名声在草原上逐渐盖过了傀儡黄金家族。

随后也先诛杀了扶持的脱脱不花汗和其弟弟阿噶多尔济,不久后(1453年)也先称汗,建国。但很快瓦剌汗国就出现了内乱,也先死在了他的重臣阿剌知院之手。

这时候,已经被瓦剌也先打得臣服之下的蒙古东部诸部落,鞑靼部趁机反攻瓦剌,一战就将阿剌知院击杀,随后瓦剌汗国就在内乱和其他蒙古诸部的攻势之下没落了,开始不断向西迁徙。

西迁的瓦剌部,很快也分裂了,形成了四大部:和硕特、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明代时和硕特是最强大的,但到了清代绰罗斯(准噶尔)部成为了西部的主宰。

瓦剌与蒙古再次组合成共体——《蒙古—卫拉特法典》

小冰河时代基本是贯穿了整个明代,同样也贯穿了在北方草原的草原诸部。

公元1634年,即明崇祯十三年时,漠南蒙古黄金家族血脉的林丹汗(察哈尔部),被后金黄台吉追杀,死于青海。随后漠北蒙古开始与后金和谈,成为了后金的外藩。

到了公元1640年,无法承受战争及天灾祸害的喀尔喀(当时漠北最强盛的部落)和卫拉特(此时西迁的瓦剌诸部,已经形成联盟了,此时称为卫拉特),于九月时制定了《蒙古—卫拉特法典》。

当时是沙俄在不断向东扩张,而清(已将后金改为清)在不断统一漠南的情况之下,漠北蒙古与西部卫拉特共同缔结联盟,抵御外敌的。

此法典,调整喀尔喀三部与卫拉特四部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早期的瓦剌人并非蒙古人,是后来才融入大蒙古族群的,是泛蒙古族的一员。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不管是漠北喀尔喀三部,还是卫拉特四部都向满清(还未入关)进行朝贡,认可了清代皇帝为蒙古大汗的身份,而不是认同沙俄(如土尔扈特部就曾说沙俄不同宗、也不同信仰)。

清初,卫拉特四部联盟中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打败盟主鄂齐尔图汗后,联盟分裂,葛尔丹组建了准噶尔汗国,并不断挑衅清朝的“蒙古汗王”的地位。

随着清代70多年的战争,西部准噶尔汗国叛乱被镇压。卫拉特人开始再次迁徙。

现代的卫拉特人

清代的卫拉特人迁徙,是分为几个部分的

一、内迁

有些网络文章,宣称清代在战争中将准噶尔汗国的人口基本屠杀殆尽,其实不是很严谨。清代将许多卫拉特人俘虏、及投诚者安置在更南的区域。

如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中的卫拉特人,多为准噶尔部的残存后裔。

还有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则是卫拉特四部联盟中的和硕特部后裔。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则是和硕特部(固始汗后人察罕丹津,率部迁徙的)。

另外: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是瓦剌的土尔扈特部为主,和硕县是和硕特人为主的。

二、外迁

外迁又有两个部分,

一、外迁到现俄罗斯区域,成为了今天的俄国阿尔泰共和国。

早期阿尔泰区域只是准噶尔部外围属地,并非是卫拉特四部联盟中的一员。清代平乱战争时,部分准噶尔部外迁,与该地区的阿尔泰部落结合,形成的阿尔泰--卫拉特部落群体。

清代时,该区域是清政府羁縻管辖区域,也就是说这部分阿尔泰--卫拉特人,是臣服于清政府的。后来晚晴时期,沙俄的不断蚕食之下,于1864年10月7日清廷被迫同沙俄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该区域就成了俄国管辖。

二、蒙古国境内的卫拉特人

前文说到瓦剌分裂后形成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其中漠北蒙古的卫拉特人,主要是来源于其中一部——杜尔伯特部。

清朝的杜尔伯特部有两个,西部杜尔伯特部是清卫拉特蒙古四大部之一,东部的杜尔伯特属科尔沁蒙古分支。

满清崛起后,东部的杜尔伯特部投附满清,这部分后来就构建成了东北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西部杜尔伯特部,则是在清代平乱时,迁徙到漠北的,主要居住在今外蒙的乌布苏省区域。

因此今天的蒙古国人种,多是漠北蒙古喀尔喀人为主,而卫拉特人是以杜尔伯特人为主。

清代的蒙古

清廷根据对蒙古统治的需要,将蒙古分为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其中外藩蒙古指以世袭札萨克为旗长的蒙古各旗。狭义的外藩蒙古其实就是喀尔喀四部所在的区域。

即明代称之为漠北蒙古,到了清代早中期时称为“乌里雅苏台统部”,到了清末才称为外蒙古。

外蒙的分裂,因涉及太多,就不多写了。

其中有一点是清中后期(以乾隆为界限,即1800年为界限),清朝就无法管控汉商对蒙、西域的不断扩展了,随着汉商的经商范畴不断扩大,蒙古区域内的贵族及寺院也参与到了商业之中,随后草原的经济体系从之前较为单纯的游牧状态,向城镇--农耕形态转变,根据英、俄的资料显示,清末时期,外蒙的库伦等地已经城市化。

这个时期,沙俄也在不断渗透着,因经济上无法与汉商竞争,故而在沙俄的怂恿、策动之下,喀尔喀四部的王族及牧民开始仇视汉商,认为汉商在剥削他们,并不断打砸汉商商铺、冲击八旗驻军等……随后在沙俄的策动下,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外蒙古封建上层,驱逐了清政府驻库伦办事大臣,随后私自与沙俄签订了《俄蒙协约》。

袁世凯和北洋政府时期,通过战争、恐吓、以及入俄国参与红、白战争等等手段,外蒙宣布取消“独立的大蒙古国”。

可随后的内战,北洋政府抽调了外蒙北洋军队入关作战,在苏联的斯大林支持之下,外蒙再次独立建国直至今日。

朱瞻基讨伐瓦剌的诗句?

大将南征胆气豪 腰横秋水雁翎刀

瓦剌和鞑靼的区别是什么呢?

蒙古族在明朝分为瓦剌 [ wǎ là ]和鞑靼[dá dá]两大部落。

1、瓦剌是指西蒙古,就是卫拉特蒙古,卫拉特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后来准噶尔强盛后逼迫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成为“卡尔梅克人”,清朝消灭准噶尔部后,有一部分卡尔梅克人回归中国。 “鞑靼”是指阿鲁台统治的东部蒙古。

2、鞑靼诸部首领都出自成吉思汗家族,而瓦剌首领是异姓。 它们之间经常相互仇杀。后来瓦剌强大起来,打败了鞑靼。 可以理解为朝鲜和韩国的关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