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苏东坡的诗词六言绝句)

2023-09-29 12:12:03 92阅读

苏门四学士,苏东坡的诗词六言绝句?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以下是一些苏东坡的六言绝句: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苏门四学士(苏东坡的诗词六言绝句)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飞。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满地残花犯夜霜,促织金针缝旧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边桃李花,已是二月时。"

"小阁明窗月,疏窗松竹风。淡烟笼竹径,幽鸟断人声。"

这些诗作都具有苏东坡的独特风格,表现出他独特的感性和舒放的心绪。

书法家的书风为什么会近亲繁殖?

谢谢头条推送!

我来回答:书法家的书风为什么会“近亲繁殖”?题目后四字应加引号就比较好理解一些。

一、家传书风

自古以来,写字或者书法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手艺活,要靠这个吃饭,要靠这个挣钱,要靠这个取仕,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传下去是很正常的事。

王羲之传七子王献之、后有七世孙智永(王法极)。王羲之最初也是由其叔王导从小教的。

^王导书法

苏轼、苏辙二兄弟书法是由其父苏洵所教。苏洵和苏辙的书法在当时也是一流的,只不过苏轼的光芒太强烈,以致在后来的历史长河里,苏询与苏辙几乎没有存在感。

^苏询书法

二、师承书风

非同姓、同族正式拜师傅学书的一系,历史上有记载的王羲之拜卫夫人为师学书。北宋黄庭坚出苏东坡门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黄经常向苏请教书法,但黄与苏的书风又不一样,各有特色。

这类师承书风在古代、近代、现代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名人字帖都在达官贵人和读书人手里,一般学子想学书法只能靠拜师学艺这条路。

^黄庭坚书法

三、帖承书风

这类书风就是靠临摹名帖、名碑继承的书风。随着文化领域的繁荣,印刷品广泛传播,普通百姓都能买到一本过去达官贵人才能使用的字帖。

唐朝李世民最喜王羲之书法,便叫臣子遍布天下搜寻,他的书风整个是从王体过来的。后叫和尚沙门怀仁集了李世民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现为后世临王书的摹本。

^李世民书法

舒同先生是临颜体字出的道,形成“舒体”。刘炳森先生广临汉隶出的彩,形成了美丽大方的新隶书。沈尹黙先生遍临智永、怀素、欧阳询、赵孟頫等《千字文》形成了《沈尹黙书小草千字文》,还有启功、沈鹏等大家都是从这种方式继承和发展的。

^舒同书法

^刘炳森书法

书风的近亲繁殖和“近亲繁殖”是有区别的,前者比较狭义,后者比较广义。我们应从广义去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知之行之,艺术领域创作者,愿与大家探讨艺术方面的问题,关注我哟!

苏门四大学士是谁?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四学士

苏轼门下四位才学出众的文人

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合称。

都出自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答李昭玘书》)。另,苏门四学士又和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学士。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苏门四学士

职业

文学创作

人物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简介

苏门四学士

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答李昭玘书》)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宋史·文苑(六)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说明

“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作品内容多写抒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婉约清丽,辞情兼胜。

同时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后,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秦观

人物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 高邮市)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被尊为 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 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代表作品: 《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文学作品

秦观墨宝

20岁,作《浮山堰赋》。24 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

什么是六言绝句?

谢邀。

什么是六言绝句,有哪些名作?

何为六言?六个字一句。何为绝句?四句整饬的句子即为绝句。

六言古诗在唐朝以及唐以前是大量存在的,这是诗歌本身发展的探路,不仅仅六言,从《诗经》的四言,《楚辞》的杂言,整饬到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都曾经大量出现过创作,只不过随着音律的发展,诗人们发现五、七言最适合吟诵节奏感的突出,后期逐渐淘汰了其它言格式,只剩下了单字和双字互相配合的五、七言格式。

所以,六言诗同样存在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六言的句式结构

而六言绝句,简称“六绝”,实际上是近体诗的范畴。也就是说,六言绝句有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要求。

但是六言绝句和我们熟知的五绝、七绝的格式有一些不同。五七绝的格律要求我前面有大量的文章和专栏阐述,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们重点看六绝的格律要求。

六绝因为每句六个字,是稳定的双音节重复三次的节奏,在创作过程中容易陷入慵懒、平淡的节奏。所以一般六个字采取二、四分法,或者四、二分法(正格),四句分法一致(加强节奏),每句两节拍(尽量不用三节拍、避免死气沉沉),仄起不入韵,尾字押平声韵。当然也有三、三分法,不过相对较少。变格有使用二、二、二分法的,明显可以感觉到节奏感的放缓,如李冶著名的《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其实仔细读下来,也可以看作是四、二分法,总的来说,节奏感与多变化的五七言诗歌是没有办法比的。

六绝的平仄格式

六绝主要使用以下三个句式进行组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一联惯用对仗,可不对,有时两联全用对仗。

仄起交替格

首先是占六言绝句绝大多数的格式,我们称之为正格:

首句:中仄平平仄仄,或:中仄仄平平仄,

二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三句:中仄平平仄仄,或:中仄仄平平仄,

尾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仔细看,其实就是“一三五不论”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何谓交替格?实际上就是五绝、七绝中的“折腰体”,相替、相对都符合,上下两联的平仄却是一样的,是五七绝的“失粘”。这种格式在押韵句的第五位置必须是平,不允许变化拗救。如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秦观的《宁浦旧事》:

身与杖藜为二,影将明月成三。

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

大约有七成的六言绝句都遵守这种格式。正格一般是统一句式,首联尾联断句节奏感一致:青草池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仄起粘连格

学过五七言格律规则的朋友自然知道,粘连是近体诗必须遵守的规则,否则就是“折腰体”,不过这种五七绝正格在六绝中却属于变格,大家要注意区分。

首句:中仄中平中仄,

二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三句:中平仄中平仄,或:中平中平仄仄,

尾句:中仄中平仄平。(韵)

梳理清楚,其实就是“一三五不论”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或: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

可以看到第三句的平仄和第二句的大致相同,即“粘连”。还是看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如苏轼的《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其一》:

老云君空见画,梦中我亦曾游。

桃花纵落谁见,水到人间伏流。

变格的节奏感上句式划分和正格有所区别,正格一般一个句式,要么四二、要么二四,而变格则一般后面两联的句式和首联句式相反,相对更加灵活。我们称之为交错句式:老去/君空见画,梦中/我亦曾游。桃花纵落/谁见?水到人间/伏流。

其他格式:平起不入韵和平起入韵

平起不入韵,即平起仄收起句格式(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平起入韵格式(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这些格式相对较少,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话说回来,对诗词格式套用划分是后人为了方便归纳而进行的整理,诗人在创作这些绝句的时候肯定没有进行如此详细的考虑。

写诗,最主要还是清朗通顺,对于五七绝句,格律的整理帮助学习还是很重要的,六言诗在唐宋以后逐渐式微,对于我们今天的诗歌学习者来说,懂得也可以更便于欣赏,不清楚关系也不大。

要学习近体诗,还是抓住五七言格律学好更重要。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苏轼三弟子?

苏轼的弟子不止三个

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

黄庭坚为何能再一次引领草书的高峰?

我是一人。黄庭坚近期在书法界经常被提及的最主要的原因,黄庭坚的《砥柱铭》于2010年初,拍卖出4.368亿元。

黄庭坚的《砥柱铭》在2010年初,拍卖出4.368亿元。目前仍然是拍卖价做高的书法帖子,早几年吹捧黄庭坚更加厉害。

在2010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非常非常多的人在学黄庭坚的字。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真正让当代很多人特别

2010年春季拍卖会上拍得4.368亿元,600多字平均每个字70多万,引起国内收藏界和书法史界轰动。黄庭坚《砥柱铭》,纸本行楷,共六百余字,书魏征《砥柱铭》文字,卷上无年款。卷高32厘米,长824厘米,加上拖尾纸上历代名家题跋,共卷长1500厘米左右。

上图是《砥柱铭》局部的放大,为什么《砥柱铭》能够拍卖4.368亿元?

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在整个历史上,“苏黄”经常放在一起说,黄庭坚在各个领域都可以说是追赶苏轼。包括在书法领域,苏黄两人互相调侃。

苏轼形容黄庭坚的字“死蛇挂树”,黄庭坚说苏轼的字“石压蛤蟆”。虽然是互相调侃,形容也非常的贴切。

一人有感

现在关于黄庭坚的字的故事,这些故事非常的奇怪,都是挑战我们现存的书法审美。

现在很多人无限放大,黄庭坚说的大字无过《瘗鹤铭》。就是在挑战王羲之和唐楷的书法体系。

要了解这几十年的书法圈的一些事情,如果了解“艺术品拍卖”,《砥柱铭》拍得4亿多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没有提黄庭坚的草书,黄庭坚历史上评价最高的是他的行书。

不要再利用“黄庭坚”,在书法圈搞斗争了。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1月25日沪。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