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波兰(波兰与法国多远)
法国波兰,波兰与法国多远?
从法国到波兰的距离
从法国到波兰(两国地理中心)的直线距离(飞行路线)为1382公里(859英里或746海里)。
从法国最东端拜恩海姆到波兰最西段波加迪尼亚直线距离540公里,之间无高铁直达路线,只能是自驾了,雅克驾着布加迪·威龙两小时内到了波兰,中途在纽伦堡服务区吃了普法尔茨香肠和熏鱼,在布拉格还加了油。
二战德国为什么先进攻占领波兰?
德国是逐步扩大自己势力况且这是第一次对外战争,可能自己心里也没底。毕竟当时波兰在欧洲也属于强国,实力不是弱小。德国在之前先后并吞奥地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参与西班牙内战。
虽然看起来德国似乎随心所欲,没有遭到敢于,实际上在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时,希特勒曾向英法保证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项领土要求。此后为了阻止德国的进一步侵略,英国在1939年3月31日对波兰安全做出保证,还对罗马尼亚和希腊也作出类似保证。此外,英国开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开始扩充陆军,以示威胁。
对于的过来说,打破这一僵局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进攻英法,不过德国觉得如果先进攻法国,必然会受到波兰背后的抄袭。而且法国已经修建了坚固的马奇诺防线,直接进攻不仅会遭受严重损失而且也很难获胜。唯一的选择就是绕道荷兰和比利时攻入法国,这样又增加了对手。德军当时判断,英、法、荷、比有150多个师,波兰40多个师,而德军只有100个师。如果先进攻法国,兵力上不占优势而且腹背受敌,所以取消了先进攻英法的方案。
对于进攻波兰来说,波兰军队40多个师,德军可投入60个师,另有23个师驻防西线,20多个师用作预备队,当然德国这一方案的前提是英法不宣战且不会有实际行动帮助波兰。
单就进攻波兰来说,德军兵力上具有优势,而且地理上形成北、南和西三面包围,还有就是波兰东面的邻居苏联与波兰关系不和睦,理论上波兰属于四面被困。所以最终德军采取了先进攻波兰的方案,当然还是有些轻率。
为什么二战德国打波兰打法国都是一个月结束战斗?
这是一个公平的问题。为什么说是公平呢?德苏两国棋逢对手,实力相当。换苏联打波兰,打法国也可以一个月结束战斗。苏联如果主动进攻德国也会一败涂地。苏德军事力量对比英美都是陆军强,空军海军不行。德空军技术优秀,规模不足,王牌飞行员成百上千最后都活活累死了。海军被英国压着打,几乎没有反抗能力,全靠潜艇作案[泪奔]千万别说英国二战无作为[泪奔]帝国海军天下无双[赞][赞]苏军虽明显战术粗糙,但是有世界第一的战略纵深,不仅纵而深,纵是从北冰洋到黑海,换了德国以外的军队,这仗没法打。德国不得不拉上百十来万的仆从军勉强参与,所以大纵深里面这个纵线是要命的。德军止步莫斯科城下,所以这个深度其实没怎么发挥作用[泪奔][泪奔]德军是被大纵理论击败了!总体而言,苏德机会均等,历史就是强者的对决!不管什么民族制度,胜者为王,败者为奴!苏联人的智商还是不行,才过几十年竟然主动解体,放弃了二千万先辈的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就为了能随便吃麦当劳[我想静静][我想静静]一举成为五千年世界史上最败家的民族,真不值得同情!
投降纳粹的法国有资格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不是什么资格的问题,天下人说天下话,言论是自由的。
别说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说这番话,就算是巴黎街头一个流浪汉说的,只要有道理,你也得听一听。
萨沙去过波兰和俄罗斯,对这两个国家都有一定的了解。
个人认为,波兰人比俄罗斯人要好的多。
而且波兰人历史上对中国没有伤害,什么918支持之内都是晚上胡编的段子,黑波兰的。
黑波兰的原因,主要就是波兰反俄,如果挺俄就必须反波兰。
但这完全没必要,因为波兰人对中国根本就是毫无概念,只知道中国有熊猫,中国很大,中国很远,其他一律不知。
既然什么都不知道,当然谈不上反华之内。
相反,俄罗斯有很多反华政策,民间也有反华浪潮,萨沙都是亲眼所见,只是不方便说罢了。
对于波兰的二战历史观,苏联本来就是侵略者,这没有任何疑问。
因为在波兰战役期间,是苏联和德国联手攻打波兰,各占了一部分地盘,苏联还把自己控制区的波兰军官和老百姓整死了上百万人。
这如果不是侵略,天底下就没有侵略了。
结果苏德战争期间,德国大军占领苏联控制的波兰地区,这当然是抢地盘。
但退一步说,苏军随后反攻占领整个波兰,并且扶持了波兰共产党政权,本质也是抢地盘。
因为在苏联杀入波兰之前,波兰的资本主义游击队已经在国土百分之九十的地区活动,具有很强的力量,还是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华沙起义,试图配合苏联收复波兰。
然而,最终苏军按兵不动,坐视不理,导致华沙的波兰起义军被杀光。整个城市成为废墟。
而苏军反攻占领波兰,其实当时犹太人已经被杀光了,苏军谈不上拯救犹太人。
而如果真的要拯救波兰人,为什么华沙起义时期,苏军按兵不动?
摆明了就是来抢地盘的,谈得上解放吗?
本质上,波兰其实同当时的罗马尼亚、匈牙利之流没什么区别,都是被苏军武力打垮德军以后占领的国土,随后扶持自己的政权。
资料这么写:1948年,波兰统一工人党成立,1952年,改国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在冷战期间,波兰一直在内外政策上追随苏联。实行一党统治,对内消灭异己,对外成为苏联的工具,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缺乏民主。波兰人民在团结工会的领导下,不断反对波兰统一工人党的统治。
1956年,发生波兹南事件,1970年和1980年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罢工事件。
波兰人一直试图推翻波兰统一工人党,最终在1989年获得成功。
可见,在苏联统治时期波兰过的并不好。
波兰目前的二战历史观,将苏联和德国都定为侵略者。
这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历史,也被全世界主流史学界认可。
但俄罗斯却以波兰的解放者自居(他们在卡廷枪杀2万波兰军官,流放致死约百万波兰平民),有这样的解放者吗?
其实,俄罗斯本国的知识界对这套历史观念也是嗤之以鼻。
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视频,一个教授和一个中年记者因为争论斯大林在二战中的贡献,在电台直播室里面大打出手。
法国vs波兰裁判叫什么?
法国vs波兰裁判叫克里斯,克里斯早期在南美解放者杯联赛做主裁判,非常严厉喜欢抓细节。在2022年世界杯上成为了法国和波兰的裁判。
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法国的110个师集结在马奇诺防线一动不动,成为日后饱受诟病的“静坐战”和“奇怪的战争”。实际上,由于波兰的迅速瓦解,在入侵后的第7天,一部分德军已经调往了西线,法军没有进攻的实力和机会。
从这点看,多少有些误解了法国。不是误解的是,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攻法国。然而,德军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在波兰灭亡后的7个月才发起进攻。同时,双方的第一次交手不是在法国,而是在相距甚远的挪威,这都是为什么呢?
进攻法国的“黄色计划”流产。德国与苏联共同瓜分波兰,战役仅用了36天结束,大批德军开始调往西线,准备进攻法国。同时,陆军参谋部代号为“黄色”的作战计划也出炉了,但让德国元首失望的是,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翻版,没有任何创意,会给德军带来灾难性后果。
首先,作为法国人的骄傲,马奇诺防线犹如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法国军方认定德军的进攻方向,是通过荷兰、比利时实施迂回进攻,而德军就和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一样,再次陷入持久的僵局中,并在消耗中慢慢垮掉。
其次,一战后,比利时也加强了边境防御,尤其是埃本埃马尔要塞,它着落在一个悬崖峭壁上,前方是马思河和艾伯特运河的交汇处,是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说白了,“施里芬计划”中攻占法国必须经过比利时,而有要塞在,德军休想。
更可怕的是,德军拖不起。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军一定会像一战那样被拖耗下去,有限的资源还是小问题,“保持中立”的苏联是更大的问题。尽管苏联与英、法两国有矛盾,但也不代表就喜欢德国,一旦拖下去,苏联一定有所动作。
就算不进攻德国,也会趁机“敲一竹杠”,那时的德军将陷入更困难的境地。所以,进攻法国一定要速战速决,而“施里芬计划”,显然不符合这些要求。况且,因一架德机坠毁在比利时,“黄色计划”被英、法两国知晓,失去了实施的意义。
时间就这么一点点地拖下去,不是不想进攻法国,而是没有更好的计划。直到德国元首遇到一位新任职的军长,事情有了转机。他不仅遇到一位军事奇才,而且同他一样善于“剑走偏锋”,这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德军名将——曼施坦因。
然而,“曼施坦因计划”的出台并不容易。1940年2月,进攻波兰的德军主力已移师西线好几个月了,进攻法国的命令却迟迟不下,不是部队没有做好准备,而是没有一个“速战速决”的进攻计划。在德国元首例行召见新上任的军长时,遇到曼施坦因,才知道还有一份更好的作战计划。
这就是“曼施坦因计划”。陆军参谋部的“黄色计划”出台后,曼施坦因还只是A集团军群的参谋长,他对这个方案非常不满,并将其全部推翻,设计了更加精妙的进攻计划。然而,当他信心满满地提交到参谋部时,却遭到了退回。
原因也很简单,“黄色计划”是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拟定的,居然被一个小小的参谋长彻底推翻,另起炉灶,不仅有冒犯上级之嫌,而且让两位高官颜面扫地。曼施坦因心有不甘,先后6次提交均遭退回,一气之下要求面呈元首。
这种越级行为可是犯了“大忌”, 总参谋长哈尔德一面斥责其“以下犯上”的行为,一面扣下他的计划,并将其调往一个新组建的军去当军长。这种“明升暗降”的做法,曼施坦因十分清楚自己遭到了排斥,无奈地准备去新的工作岗位。
巧合的是,在德军有个传统,新提拔的军职军官,上任前要与德国元首进行一次任前谈话。这让曼施坦因看到了希望,当他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时,立刻引起了元首的共鸣,甚至可以说两人心有灵犀、一拍即合,想到一起去了。
随后,德国元首严令陆军总参谋部,按照曼施坦因的计划组织实施。内容是,将德军136个师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先由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和荷兰,以此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该地区;同时,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牵制法军。
待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后,强大的A集团军群突破阿登山区,直冲英吉利海峡,与B集团军群一道对英、法联军主力,形成包围并“聚而歼之”,法国也就失去了最后的抵抗能力。这个计划堪称完美,既突然又高效,关键是能速决。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