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战,日军对被俘盟军战俘存在大量虐待奴役屠杀行为吗?

2023-10-07 09:12:03 80阅读

奴隶战,日军对被俘盟军战俘存在大量虐待奴役屠杀行为吗?

二战期间,日军对被俘盟军战俘存在大量虐待、奴役、屠杀行为吗?当然有了!其实在二战结束之后,在同盟国针对日本战争罪行而进行的东京审判中,日军在二战中的三大罪行成为了关注焦点,第一就是我们中国同胞刻骨铭心的南京大屠杀,而另外两个则分别是泰缅死亡铁路和巴丹死亡行军,这两项罪行中,受害者既有西方战俘,又有来自各国的亚洲人。今天我们就从这两个事件说起,介绍一下二战期间日本是如何对待西方战俘的。泰缅铁路与巴丹行军

据事后估计,泰缅铁路的修筑过程造成了10万人死亡,其中西方的战俘大约死了1.2万人,巴丹行军大约则造成了大约5000到2.5万人死亡。而从这些死亡数字和具体过程里,其实也可以看出当时日军对待西方战俘有多残酷了。

(几名修建泰缅公路折澳大利亚战俘)

奴隶战,日军对被俘盟军战俘存在大量虐待奴役屠杀行为吗?

泰缅铁路是指日军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修建的一条连接泰国曼谷和缅甸仰光的铁路,总长大约415公里,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持在缅甸作战的日本军队。在整个修建过程中,日军总共征用了18万到25万周边各国平民,以及6.1万名西方战俘。在施工期间,修路者的生存和工作条件极其恶劣,霍乱、疟疾和痢疾频发,而加上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修路者死亡率奇高。事后大致统计表明,大约有9万名当地人和1.2万名西方战俘在修路过程中死亡。后来的著名电影《桂河大桥》就是以这段残酷经历为蓝本拍成的。

(真实(战后修复的)的桂河大桥)

而所谓巴丹行军,是指从1942年4月9日开始,日军将自己在菲律宾战役中俘虏的大约6-8万美军和菲律宾军队从巴丹半岛押解到120公里外的几个战俘营的过程。在4月9日,日军将这些战俘先集中到了菲律宾马里韦莱斯和巴加克两地,要求他们把所有随身物品全部上交。之后两天,这些战俘被陆续集中到菲律宾巴丹省的皮拉尔市,开始一起向北行进。当时当地的气温高达40度以上,但在整个行进过程中,日军只为这些战俘提供了少量食物和饮水。而且即使在途中休息的时候,这些战俘也经常被强令坐在烈日之下,只要有人提出要水就会被立即打死。有时战俘们甚至能看见周围的河流等水源,但也不准去喝。

(巴丹行军过程中死在路上的战俘)

而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沿途不断有战俘体力不去倒在路上,而其中多数人的命运是直接被日本军车轧死或者被日军的“清理队”处决,只有少量运气特别好的被拖上了日军的卡车拉走。到达中转站之后其居住条件极其拥挤,而且卫生极差,又导致许多战俘传染上痢疾。第二天这些战俘又被用箱式卡车转运,平均每个卡车里要塞进去100人,而且里面密不透风。经过这一路的虐待,最后到达战俘营的战俘只有5.6万人,也就是说可能有5000到2.5万人在沿途死亡。虽然其中死亡的主要是菲律宾战俘,但美军战俘在此过程中也减员严重,因此这次战俘转移也被称为“死亡行军”。

27%的战俘死亡率

而在整个二战期间,巴丹行军和泰缅公路那些战俘的遭遇其实并不特殊,日本对各国战俘的虐待可以说是自始至终,系统性的进行的。在二战期间,日军在东南亚及太平洋战役里总共俘虏了大约14万西方国家的战俘,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和加拿大人。而到二战结束时,其中27%,也就是大约3.8万人都死在了不同的战俘营之中。特别是日本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主要敌人美国人,受到的待遇就更加恶劣。在战时总共有5万美国人被日军俘虏,而美军战俘的死亡率更是高达40%。

(被俘美军在战俘营抬着死了的同伴去埋葬)

关于战俘在日本战俘营里的待遇,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足够有代表性,也足够触目惊心了。根据一位名叫拉塞尔·布兰登的澳大利亚战俘回忆,有一天他看到有个战俘赤身裸体的躺在战俘营里的一条小溪旁,他走过去问是怎么回事,那个战俘指了指自己的腿,他的腿上因为受伤已经长了溃疡,而他当时把溃疡部位泡在溪水里让鱼啃上面的腐肉,希望这样能有些治疗作用。当时拉塞尔觉得那个士兵已经精神失常了,但他自己也没有任何办法去帮他。

日本对待这些战俘在严苛方式也跟日本在传统上没有战俘这个概念有关,在日本文化里,投降本身就是极度可耻的事,所以在日本人眼中,这些西方战俘宁愿投降也不战死,而且还愿意在战俘营里“苟活”本身就是非常值得鄙视的,所以无论怎么对待他们也都是应该的了。

(日军斩首一名澳大利亚战俘,这张照片在战时曾轰动西方)

而和战俘营里的普通战俘相比,那些在轰炸日本目标时被击落但却没有死的飞行员更是成为了日本人花样百出地发泄仇恨的目标。这些人许多都会被立即处死,而处死的方法包括直接打死、斩首、活埋、肢解之后供医学研究等。甚至有记载表明,其中有些人竟然被日本人吃了。而一些没有处死的飞行员也曾遭受过花式侮辱,比如一名叫雷蒙德·哈罗兰的美军B-29轰炸机飞行员在被俘之后,曾经被扒光了衣服装进一个笼子在东京动物园公开“展览”,期间无数日本人曾对他破口大骂或者投东西打他。

强制劳动与“马路大”

而除此之外,大量西方战俘也都被送到日本以及日本占领的各地从事重体力劳动,比如前面提到的泰缅公路。此外还有许多战俘被送到日本的煤矿里下井挖煤,许多荷兰战俘都受到这样的对待,他们被送到日本福冈的一家煤矿挖煤,死亡率达到了三分之一。

(被强迫为日本人工作的西方战俘)

而一些没有被处死的美国空军的俘虏则经历过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他们被日本人当作“马路大”进行过各种活体试验。比如在二战的最后阶段,一架被日军击落的美军B-29轰炸机的8名机组成员在被日本人俘虏之后,作为试验品被送到日本九州大学。在那里其中一人先被用枪击中腹部,然后让一些外科学员练习从人体取出子弹的技术。而另外一个人则被用于实习大夫的截肢训练。还有一位则被切除了肺部,然后伤口被缝合,目的是看看这样会发生什么。而在战后进行的审判中,甚至有人声称其中一人的肝脏在被切除之后,被做成一道菜让日本官员吃了。但这项指控最后因为缺乏证据而没有被采信。

(一名被日本人俘虏的瘦骨嶙峋的西方战俘)

当然,在战后美军对日本的反攻中,其实也对日本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报复,而且死于日军战俘营的西方战俘里,其实也有相当部分是在美国对日本战略轰炸的过程中被炸死的,包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但不管怎么样,日军在二战期间确实犯下无数严重罪行,不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如此,对被其俘虏的西方战俘也是如此,这是没有疑问的。

家园保卫战怎么提升奴隶的忠诚?

要提升奴隶的忠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良好的奴隶管理制度,确保奴隶的权益得到保障,提供合理的待遇和福利,增加他们的满意度。其次,加强奴隶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此外,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倾听奴隶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最后,建立奖励机制,根据奴隶的表现给予奖励和认可,激励他们更加忠诚和努力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奴隶的忠诚度,增强家园保卫战的实力。

可以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电影给我吗?

河童之夏

近代历史有多少冷知识?

毛主席在井冈山还和敌军玩过“空城计”?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来自现代军事指挥理论,而是来自《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1927年7月29日,已经步入中年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永新县境内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深夜,毛泽东借住在三湾村“协盛和”杂货店。

在他要睡觉的时候,忽然发现货架柜顶上放着一摞落满灰尘的书籍,一生都喜爱看书的毛泽东心中一喜,准备取下来看看,一看,好家伙,一套线装本的《三国演义》,这可是毛泽东最喜爱的书籍之一,于是毛泽东就向店主借了这套书籍,在空余闲暇时间,有事没事翻出来读一读。

根据当时长期呆在毛泽东身边的同志回忆:“1929年前后,那时候属于井冈山最为艰苦的时期,读书也许是他(指毛泽东)最大的乐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时间空闲就拿出来看看。后来,所有人都知道了,后勤部门为他做服装,都特意把衣服的两个口袋做得大大的,好往里面装书。”

在井冈山期间,毛泽东还曾经派人到农村各地寻找《三国演义》这本书。

10年后毛泽东到了延安,讲起农民当时的回答,仍然感觉有趣。

当时一位农民老乡的回答是:“没有了,没有了,昨天平均了。”

就当时偏僻且恶劣的生存环境来讲,不会有太多的书籍可供毛泽东在战争中选择和阅读。

能够在农村搜得几本《三国演义》已经很让当时的毛泽东格外高兴的了 。

《三国演义》中有许许多多的经典战例。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胜负得失,都在军事上有借鉴意义。

当时有人甚至因为毛泽东喜欢读《三国演义》用《三国演义》的原因,嘲讽毛泽东只有农民式的狡黠,丝毫没有工人的立场,指责其军事才能低下,把古代小说而不是近代军事教材当成了近代战争战术的教科书,从而脱离了初衷,脱离了工人,走向传统的农民起义,认为毛泽东上井冈山是错误的战术路线。

从(三国演义》中获得的战争艺术,为什么不能用于革命战争呢?比如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都让人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的北面,扼守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易守难攻。

留守井冈山的是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残部,加起来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在警卫队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凭借险要据守要塞,连续打退敌军多达四个团的多次猛烈攻击。

当天下午,正当敌军准备重新组织进攻的时候,将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敌军。

致使敌军指挥官误判红军第四军主力已经回援,当天连夜撤退。

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军第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有力条件。

这也是毛泽东和朱德最为惊险的一次战役,也是他们活用“空城计”的一个战例。

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的庆祝晚会上,有人根据这一战绩的情节,编演一出耳熟能详的京剧《毛泽东空山计》。

这其中有一段唱词为:“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把山来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腹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红米,红米瓜,犒赏你的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这大概是最早直接歌颂毛泽东的文艺作品了,也表达了将士们对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赞赏。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讲话中这样说道:“我本来就没有读过多少现代理论的军事书,只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古典书籍上都或多或少的讲过打仗,但是一旦真打起仗来,自己却脑子一片空白,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的形势,分析具体情况,然后找出敌人弱点,一举击溃。”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和在不同时期对《三国》里面的知识的使用,很能反映毛泽东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思想策略的能力。

毛泽东不但从战争的视角来看《三国》,也从《三国演义》中看其他领域的学问和组织的重要性。

毛泽东曾经对一位身边的同志说过,看《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还要看组织和外交。

看看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上的士绅打交道,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毛泽东的意思就是外来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同地方的工作人员很好地团结在一起,才能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毛泽东还讲过,曹操下江东,东吴谁当统帅成了问题,结果找了个“青年工作人员”周瑜,29岁就当上了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大都督,大家不服,后来加以说服,还是由周瑜当,结果打了胜仗。

毛泽东借这件事说明选拔人才,不能唯资历论,要在必要时以能力论人才。

1936年9月8日,在写给当时担任陕西省最高行政长官的邵力子的信中,毛泽东还特意用《三国演义》中有关刘吴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内容这来说明两党派之间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愿景。

1957年,毛泽东在上海某会议的讲话中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说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重要性。

同一年,也在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某代表会议上发言说:“我们的组织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才能有生命力,任何一个人都要有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没有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的帮助,刘备也只是一个小摊贩子,所以我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走的更远。”

布尔民兵先后总计8万多人?

布尔战争是19世纪末英国人同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之间的前后两次战争:第一次布尔战争爆发于1880年12月16日,结束于1881年3月6日;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于1899年10月11日,结束于1902年5月31日。由于第二次布尔战争的规模远比第一次大,所以如果单独提到布尔战争这一概念一般是指第二次布尔战争。

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先发现了位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652年第一批荷兰移民抵达好望角并在此定居,此后荷兰人在这里维持了154年的殖民统治,其间英国曾于1795年占领此地,但不久即行退出。1806年英国再次占领好望角,1814年至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上英国同荷兰达成协议:英国以600万英镑的价格从荷兰手中购买了好望角地区,至此好望角无论从实际上或是从法理上都成为了英国殖民地。作为荷兰移民后裔的布尔人在英国占领好望角后不断与涌入此地的英国人发生冲突,到1836年终于爆发了布尔人集体离开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好望角的事件。这些离开好望角的布尔人在位于如今南非北部的内陆地区建立了莱登堡共和国、温堡共和国等国家,这些布尔人国家在1849年合并成为德兰士瓦共和国。在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东部和南部另一部分布尔人建立了纳塔利亚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就这样在今天的南非共和国境内呈现出英国人的好望角(开普)殖民地与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奥兰治等国并存的格局。

1876年英国派人游说德兰士瓦共和国,试图使其接受英国的统治。当时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内部存在严重的财政困难,外部面临来自东边的祖鲁人的威胁,于是接受了归并英国的要求。1877年4月英国发表声明:德兰士瓦共和国成为英国殖民地。在英国统治德兰士瓦后并没着手改善中下层布尔人的生活条件,也没有增加投资、改善当地的财政、经济和政治生活,反而允许英国商人进行土地投机,这就使布尔人感觉自己的土地又被英国人夺去的危险。1880年9月英国的保护国巴苏陀兰(今莱索托)发生暴乱,英国驻德兰士瓦的主力部队前往平息暴乱,留在德兰士瓦的英军总数已不足三千人。对英国统治不满的布尔人趁机发动武装反抗,第一次布尔战争就此爆发。这是一次时间还不满四个月的的小规模战争,战后双方达成《比勒陀利亚协定》:德兰士瓦在承认英国女王的宗主权的前提下得以建立完全自治的政府,但德兰士瓦的对外关系受英国控制,英国保持对德兰士瓦同非洲部落关系的控制权,战时英军有权借道德兰士瓦。

第一次布尔战争后双方达成了妥协:布尔人在名义上承认英国的宗主权并允许英国人在自己境内保留一定特权,而英国则承认布尔人有建立完全自治政府的权利。然而英国并没放弃征服布尔人地区的意图,战后英国殖民势力仍不断向布尔人地区渗透。1899年10月9日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保罗·克留格尔就英军撤离德兰士瓦边境并停止继续向南非地区增兵等事宜发出最后通牒,然而英国方面在收到最后通牒后反而在在德兰士瓦与奥兰治边境集结部队,感受到英国武力威胁的德兰士瓦在两天后对英国宣战,同样由布尔人建立的奥兰治也站在德兰士瓦一边向英国宣战。第二次布尔战争持续三年,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先后投入四十多万兵力——不仅动用了来自英国本土的部队,也动用了由印度人、廓尔喀人组成的部队,甚至还动用了一部分来自当时英国占据下的香港、威海等地的华人组成的部队。最终英国在付出战死6000人、病死16000人、失踪934人、受伤22828人的代价后征服了布尔人;相比之下布尔人的总人口也不过数十万人,整场战争所动用的总兵力不过8万多人,最终阵亡7000余人。

需要说明的是:看似弱小的布尔人并非是孤立无援的——布尔人得到了来自荷兰、比利时、德国、法国、美国、俄国、爱尔兰、意大利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上千名志愿者的支援。这时正值一战前夕德国跃跃欲试准备挑战英国霸权的时期,因此布尔人实际上也得到了德国的暗中资助。不过这并不是布尔人给英军造成重大伤亡的最根本原因,因为战争爆发后英国在第一时间向德国施加外交压力,迫使德国停止了对布尔人的资助,至于那千把来人的志愿者显然也不大可能对战局造成多大的实质性影响。真正使布尔人得以与强大的英帝国周旋的是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充分发挥地利优势的结果:布尔人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先发制人的主动进攻策略。在1899年10月12日的塔拉纳战役中布尔人打死了英国500人,而自己仅损失150人;11月28日的莫德尔河战役中布尔人又打死了英国70人、打伤413人;12月10日的斯托姆贝格战役中布尔人成功击溃英军并俘虏696人;12月15日的科伦索战役中仅有4500人的布尔人面对22000人的英军以死7人、伤22人的代价打死英军143人、打伤英军1002人并在斯佩恩科普地区阻击了来援的英军。在双方第一阶段的战争中看似弱小的布尔人频频取胜,以致于令全世界为之侧目。

布尔人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本土作战条件下对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适应性,他们对英军展开了非对称的游击战;而英国则用教条式的正规战法去与布尔人交锋。事实上现代军队的迷彩服就诞生于布尔战争——当时布尔人穿的是适于在野外自然环境下保持隐蔽状态的迷彩服,而英军穿的却是传统的红色军服,结果色彩鲜明的英军士兵成为了熟悉地形的布尔士兵的活靶子。当时的大英帝国拥有强大的军力,他们并不畏惧正面作战,然而面对这种非对称的游击战却并非英军所拿手的,事实上早在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军就吃够了北美民兵游击队的苦头,而在南非他们遭遇到了和北美一样的情况。布尔人充分发动起来了一场全民战争,地道战法也在布尔战争中被第一次应用于实战。布尔人在袭击英军后往往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当英军反应过来准备追击的时候他们早已成功转移。英军尽管占领了布尔人很多土地,却难以巩固占领,还需要不断分兵把守占领区。由于布尔人始终保持着高机动性,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尽管英军看起来占有兵力优势,然而在每次实际对决之时布尔人总是能集中优势兵力于具体的局部战场之上。

英国面对布尔人的游击战术也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包括李-恩菲尔德步枪、马克辛机枪、阿姆斯特朗野战炮等新式武器被大量运往南非,从而对布尔人形成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当时布尔人的武装力量只是一支以轻武器为主的轻装步兵,一共只有70门火炮;而英国仅单一的型号的15磅火炮就高达1000门。英国还将电报、电话等新式通讯手段应用于布尔战争。在人力资源上英国也占有绝对优势——源源不断有从英国本土及各殖民地调来的增援部队赶赴南非战场,然而布尔人自从德国的资助断绝后只得到了千把来人的国际志愿者的支援。英国凭借兵力和财力上的优势对布尔人展开堡垒战术:在原布尔人的土地上英军建立了8000座碉堡,碉堡内有6-8名英军驻守,碉堡之间有公路、铁路线作为物资和人员的补给。堡垒修好后这些地区就被分割成了无数个小区域,让布尔人难以做大范围机动。1900年9月1日英国终于占领了德兰士瓦。然而布尔人化整为零后散布于广阔的农村,不断偷袭英军的后勤补给线,英国被迫在南非战场增兵到45万。英国为对抗布尔人的游击战开始四处烧杀抢掠——他们烧毁了几乎所有的布尔人村庄,把所有的布尔人和物资全部赶到铁路沿线,带不走的一律烧毁,凡是发现有布尔人帮助游击队的就将周围十英里全部烧掉,同时英国人大肆在南非建立关押集中营,将布尔人不论男女老幼统统赶进去,稍有反抗就会被杀死。

即使如此英国也差点被战争拖垮:战争开始时英国媒体曾高调声称布尔战争只是去南非旅游而已。战前英国民众募捐了一千万英镑的军费,当时英国人还觉得钱捐得太多了,根本就花不完。结果三年战争下来英军的花费高达2.2亿英镑。布尔人为后世的战争开创了全民战、总体战的模式:布尔人中每一个符合服役条件的平民都是待征召的战士,平时在农场和城镇中从事自己的营生并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里接受短期的军事训练,战争爆发后则迅速按地区集结报到,随后组成民团参战。在此之前英国曾在北美独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遭遇过类似战术并付出沉重代价,20世纪的美国和苏联也曾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遭遇这种战术。布尔战争充分证明了这种非对称的总体战不失为小国、弱国制衡大国、强国的一种方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