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数游戏,为何我们的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算数游戏,为何我们的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您好,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根据多年一线实践咨询经验,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青春期教育问题中,孩子沉迷游戏往往是各类问题中的突出核心问题。很多孩子从开始的偶尔玩一下,到后来逐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他们慢慢开始变得内向,不与父母沟通,脾气暴躁,生活习惯混乱,学习更加散漫,甚至逃学辍学!因为沉迷游戏引发的各种奇葩问题,层出不穷,挑战家长的想象!
我们已经分析了孩子沉迷游戏的常见原因,那么具体该如何解决呢?
在我看来,父母首先要摆正心态,静下来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如何调整教育方法,如何做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出现问题,自己乱了阵脚,一着急一上火,拿着一杆鸟枪冲孩子乱放,结果孩子狗急跳墙,干脆夜不归宿地玩游戏!
绝大部分情况,孩子沉迷游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往往不好,甚至是非常紧张的,家里弥漫着火药味。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改善亲子关系,而不是把亲子关系搞得更僵!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一个老师只有和学生建立亲近信任的关系,他的教育才能传达到学生内心深处!简单的道理却有太多的人没有注意,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最重要的老师,所以更加需要和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否则你唠叨一辈子,都是在做无用功,有害功!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可以看看我其它的文章,比如《彭华勇: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上下两篇。
当你们的亲子关系逐渐改善时,你可以开始寻找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人的行为都是表层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是有着对应的感受,对应的心理原因。同时,家庭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孩子更多的是一个被影响者。孩子从出生开始,是一个纯洁的婴儿,人见人爱,如果后面变成了一个自私冷漠、叛逆无情的孩子,那么一定是这个家庭系统出问题了,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了!
所以,孩子出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反思家庭存在哪些问题,反思教育方式有哪些问题。孩子出问题,父母一定要对家庭系统,甚至家族系统进行内归因,找出孩子真正的心理原因!只有找对了原因,找准了病因,你才能对症下药,你才能一剑封喉!否则否则像抓泥鳅一样,每一次好像抓住了,结果泥鳅又跑了!孩子沉迷游戏的常见原因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彭华勇:孩子为什么沉迷游戏?》
当你找到了孩子沉迷游戏的真正原因,那么你就可以对孩子的问题暗杀了!对,你没听错,暗杀!因为孩子往往不认为自己的问题是问题,你直接去处理,孩子往往是抵触的。既然你发现了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那么你需要耐心地,一步步地,不着痕迹地消除导致问题的真正原因!比如孩子因为无聊乏味玩游戏,那么你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慢慢地孩子自己活动多了,也就没那么无聊乏味了;孩子现实受挫,逃避现实寻求成就感,你可以发现培养孩子优势,鼓励尝试,让孩子找到自信和成就感。当你慢慢地消除了真正原因,孩子的行为症状往往自然跟着消失了!
也许很多人会说,彭老师,你说的容易,但做起来难呀!我想说的是,第一,你自己沟通能力有限,又没有狠狠学习;第二,你自己缺乏耐心和爱,内在教育素养不够,好比没啥内功,招式再亮,也发挥不了威力!第三,你天真浪漫,你花了十几年把孩子培养成这样,却期望一两个月把孩子的问题彻底解决;你幼稚自私,一直想着改变孩子,从来不想改变自己!如果你一直这么想,还期望早点改变孩子,那和拿把斧头把孩子劈了有何区别!
我给大家举一个案例,我一个学生,父母长期外地工作,从小由爷爷奶奶在农村抚养,12岁由爸妈接到城市读书,接到城里不久,爸妈发现孩子和他们不亲近,沟通经常吵架,儿子厌学,老师多次向家长反映在校表现不好,儿子一有时间就跑网吧,父母零花钱管的紧,他把早餐钱省了玩游戏。后来他妈妈和我沟通,刚开始,她没有反思家庭系统,一直诉说孩子问题,抱怨儿子。
等到她倒苦水倒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开始和她分析问题,逐渐指出问题的根本。孩子从小没有和爸妈在一起,亲子关系很冷淡,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和亲密感,初到城市,朋友少,活动少,无聊乏味,成绩本身一般,来到城市,显得更加一般,逃避现实,内心渴望欣赏和肯定,父母性格强势,孩子表达想法,父母常常无形之中打击孩子。有这么多问题,孩子能不沉迷游戏吗?这位妈妈听完分析,沉默了好久。她虽然强势,但反思能力,行动力也很强。
后期,在和我的持续沟通中,她按照我的方法,先修复亲子关系,再细心归因,做好铺垫工作后,最后暗杀问题根本。三个月后,孩子玩游戏相对少多了,对学习开始用心了,生活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最让这位妈妈开心的是,以前想带儿子出去玩,怎么说儿子都不愿意一起出去玩,现在,儿子主动缠着妈妈,妈妈带他出去玩!
所以,孩子沉迷游戏,就用教育问题解决三部曲:修复,归因,解决。只要把每一个步骤做好了,孩子的问题迎刃而解!愿千千万万的孩子早日找到游戏和学习的平衡状态,找到网络与现实的健康成长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还有不明白的,欢迎关注我,私信咨询,原创不易,欢迎点赞转发,谢谢。
孩子是不是越早会走路越聪明?
没有科学依据。宝宝的生长发育是有基本的规律性,任何时候,家长都不要去做拔苗助长的事情。
宝宝走路越早,与宝宝聪不聪明没有任何必然关系。走路,是宝宝肢体大动作和精细化动作的训练,而宝宝聪明与否,与宝宝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有关,两者本质上关系不大。
所谓“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岁走”,这就是新生婴儿宝宝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宝宝每一个动作上的进步,一定是在前一个动作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
比如说如果宝宝翻身都没有学会,那么宝宝坐稳就非常困难,因为宝宝翻身的动作会锻炼脊背部和腰部的力量,这3种力量不足,宝宝坐着就也会倒,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同样的道理,如果宝宝没有学会爬就开始学走路,那样孩子更加容易跌倒。
因为爬行训练,是锻炼宝宝前庭功能最重要的方式。前庭,位于宝宝大脑前额,主管宝宝的平衡感。如果宝宝爬行训练不足,宝宝长大以后很容易出现晕车、晕船、走路没有方向感容易迷路等等这些症状。
因此来说,家长们一定要让宝宝多进行爬行训练。在宝宝爬行的过程中,可以往前爬,也可以倒着爬,或者横着爬,这些方式都可以。
锻炼宝宝爬行,有助于宝宝开阔视野,对宝宝方向感知和空间感知有非常大的帮助,而这2种感知能力对宝宝的智力发育有刺激作用,通常对宝宝以后的学习能力影响深远,尤其是数学方面宝宝可能表现更加优秀。
宝宝越早走路代表越聪明吗?通过上面的叙述大家应该知道了:只有宝宝爬行训练爬够了,宝宝走路才能更好。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你比如说有的家长过早地牵着宝宝的手训练走路,这就非常不可取,也违背了宝宝生长发育规律。
相反的是,由于宝宝爬行训练不够而过早的学习走路,对宝宝大脑智力发育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为前庭功能不好,宝宝的视觉和听觉等等各个感觉通路就不通畅,比如说宝宝长大后容易出现说话不清晰,语言表达词不达意,语文特别是作文水平就很差等现象。
所以宝宝越早学会走路,并不是宝宝聪明的表现。反而有可能是家长故意引导的结果,尤其是有些家长还给宝宝买那个婴儿学步车,这是非常不好的,因此不值得提倡!
通常宝宝到了7~9个月时,就会对走路有强烈的兴趣。此时家长应该要做的是不鼓励,也不阻碍。只要宝宝站立时腿部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让宝宝站立一会儿或者扶着沙发走都不用管他,只是不要故意引导宝宝走路就好了。
如有疑问,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请问利用扑克牌都可以做什么?
1. 玩游戏:扑克牌是玩多种游戏的必备道具,如斗地主、桥牌、扑克牛等。
2. 把戏:扑克牌可以用来展示和玩弄卡片魔术或花式卡牌技巧,如抽鬼牌、洗牌、抛牌等。
3. 教育:扑克牌也可用于教育,如扑克牌算术、扑克牌地理、扑克牌历史等。
4. 收藏:扑克牌也是很多收藏家齐心追逐的物品,如限量版、经典版等。
5. 娱乐:扑克牌也可以用于平时的小游戏,如打牌取乐。
总之,扑克牌是一种多功能的玩具,具有极大的娱乐价值。
晨会简单无道具游戏?
拍七令
用具:无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后脑勺,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出错的自动淘汰,最后的优胜者可以获得老总的拥抱或者给大家唱首歌等。
兴奋点:没有人会不出错,虽然是很简单的算术。
虽然是简单的小游戏,但是全员参与趣味性强。即使被淘汰了也会继续关注游戏进程。
很利于早晨调动积极性。
补充一下,我们公司开晨会还要跳手语操拥抱等,都是很积极很能调动气愤的。
小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如何提升?
从教20年,专攻作文和阅读!“快乐庭院”的观点与我多年的研究不谋二合。佩服,那我下面也来谈一谈:阅读与作文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那么如何才能是两者互为联通,共同提高呢?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实践,还没有写下来过,今天写写试试。
阅读是一种基础。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考试的阅读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并不是真正的阅读,但是作为学生我们避免不了,那就来看看在应试的阅读下,如何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吧。
考试的阅读,题型设计有一定的指向性,他会考察这样几个点: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或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或表达方式;词句的意思和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等等。
这些考察内容,如果你反过来看,其实就是指导你如何写文章,而知道了如何写,你也必然就知道了阅读要考察什么,为什么考察!
写作文是大多数孩子头疼的,这个可以从阅读考察的这些点入手。
分析题目,明确主题。其实作文题目基本上给你指明了你要写作的大的方向,抓住这个方向,来确定你要表达的主题,初始阶段不要求孩子的主题有深度,只要能把握准了就行。比如:“我的一家人”。一般孩子都会知道,要写一家人的快乐、幸福等等(这就是阅读考察的主题了)
扣题选材,分清主次。接下来你要引导孩子来想,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写出我们的快乐和幸福?(这是阅读中的考察主要内容的部分)孩子:“妈妈给我们做饭;爸爸带我们去爬山;我给爸爸、妈妈挠痒痒……”不论什么事情,只要能贴近快乐和幸福就行。材料有了,那么是不是都要详细的写呢?通过分析,孩子感觉和爸爸、妈妈一起爬山最快乐,那么告诉孩子:最能体现主题的要详细写,其他的可以略写。
详略得当,方法适合。知道谁是重点了,但是很多孩子不会写,她知道这个事情重要,但就是不会展开,一件事情可能几句话就结束了,那么这时候要首先引导孩子,把爬山分成几个部分,爬山前——爬山中——到山顶——爬山后,(这就是阅读里的情节、结构或线索类的)然后接着明确哪个更重要,确定爬山中和到山顶是重点。
对于重点的部分,先让孩子自己随便写,写成记账的形式也很正常,写完后,第一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看看能不能添加形容词或者动词(这是阅读中的词语的考察);第二让孩子看看能不能把有的句子改的更形象,比如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这是阅读中的句的考察);第三让孩子加上一点环境的描写或者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这个阅读中表达方式的考察)。
这还没完,你需要从刚才所说的那些方面,到回头来,再来考察一下,孩子的阅读,主要考察刚才括号里面的内容,相信孩子回答起来就要容易的多了。长久坚持应该有效果。
当所有的都完成后,要给孩子把作文和阅读分别用相框裱起来,或者打印出来,装饰的漂漂亮亮的,或者给他建个博客什么的,总之让孩子要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