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瓶梅 ,历史上真的有西门庆吗?

2023-10-10 19:30:03 70阅读

新金瓶梅 ,历史上真的有西门庆吗?

历史上真的有西门庆吗?他的原型是谁?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西门庆这个人,这暂且不说,咱们先来看看施耐庵先生的一些经历。

新金瓶梅 ,历史上真的有西门庆吗?

有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的生平事迹,在史料中记载极少,即使有一些记载也是相互矛盾。大多属于传说。有说施耐庵先生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

施耐庵先生父亲名为施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施耐庵先生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后人考证,施耐庵先生的这个进士,很可能是在张士诚统治时的产物,并不是元朝廷官方认可的。因为在当时的进士名录中没有找到他的名字。

关于施耐庵先生祖籍,一直传他是祖籍苏州,江苏兴化人,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但根据《施氏谱序》记载:施氏由苏州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

如果《施氏谱序》所载非虚,那么,施耐庵先生祖籍、出生地都应该是苏州,后来迁居到兴化,落脚在白驹场。这与他之后的经历也就不矛盾了。

据说,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施耐庵先生被张士诚聘为军师。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元末名士也都在张士诚帐下任职,做过出谋划策工作。张士诚投降元朝时,施耐庵先生坚决不同意,因屡谏不从,而赌气弃张士诚而去,回了老家苏州。

朱元璋攻打平江,战火波及到了江阴。施耐庵先生通过一个好友的关系去兴化避难。

施耐庵先生让大弟施彦明留在苏州原籍看家,自己带了妻子申氏、二弟施彦才和门人(学生)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先是在这里隐居,后遇当地豪族徐麒请他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先生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一边教书授徒,一边写作《水浒传》。

在新居之地,施耐庵先生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有趣的故事,都成了施耐庵先生后来小说创作的素材,经过加工、润色,在《水浒传》中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不过,我个人认为,施耐庵先生当初写《水浒传》的时候,或许并不是那么严肃。兴许他就是想戏写一个故事,借以抒发一下自己怀才不遇的内心苦闷。

我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咱们先来看看施耐庵先生传说中的所谓小说素材。

1,关于“三打祝家庄”

三打祝家庄,是《水浒传》的一场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在中国历史地名中,应该属子虚乌有。它的原型,就是施耐庵先生自己后来居住的这个祝塘镇。

2,关于武松打虎

小说《水浒传》中好汉武松在景阳岗打虎,写得是栩栩如生,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据说,这个故事纯属施耐庵先生的日常偶见。先生一日无事,到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一条大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

他突发奇想,就添油加醋写出了小说中那场惊心动魄的武松打虎。生活中的后阳岗,变成了小说中的景阳岗,兴化祝塘镇搬移到了山东,大黄狗变成了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3,施耐庵先生擅长画画。在坐馆教学生时,就经常教学生画画。

先生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且严谨。他每次教学生,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们都画好后,的确都实实在在掌握了,才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

这些画,后来都成了《水浒传》里的108将的人物形象。

4,拳打恶霸

一天,施耐庵先生在一座茶山上游玩。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他本身就是一个侠客,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恶霸见施耐庵先生理直气壮,自知理亏,只好偷偷地溜了。

事后,恶霸打听到施耐庵先生的住处后,花钱雇了一帮打手,围住施耐庵先生的居所。施耐庵先生武功高强,自然一点都不怕他们。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结果被施耐庵先生打的落花流水。有人认为,这可能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素材。

5,棒打无赖

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先生上街观花灯。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先生这才饶了他。

谁知第二天,那个恶少纠集了七八个地痞流氓前来报复。施耐庵先生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子,让地痞流氓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先生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了。地痞流氓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

施耐庵先生在写《水浒》时,就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和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去了-----

说实话,施耐庵先生假如只是凭着这些东拼西凑、信手拈来的事,当做素材拼凑而能够完成经典大作《水浒传》,我个人觉得,肯定远远不够,既不严肃,也不严谨。

我不揣冒昧,私自猜测,施耐庵先生因为才华横溢,原本只想写一个故事,抒发一下自己的苦闷情绪,结果这一起笔,写大发了,有点收不住了,在给小说里的主人公起名时,一不小心就弄了宋江、晁盖等人。这么一来,原本想写的一个戏谑故事写成了一个历史小说。

既然是历史小说,他自然就不能仅仅以原来道听途说的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东拼西凑。他必须得严肃对待自己的小说。因为自古以来,所谓文人墨客,不一定会特别看重吃喝等生活琐事,但对自己的作品,还是会非常认真对待的。这是文人墨客的通病。有道是“文以载道”,尤其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更是如此。

《水浒传》这部小说,之所以说它严肃,是因为宋江这个人历史上真有,晁盖历史上也真有,因此,这部书后来就成了一部很当回事的大部头小说了。

故此,说到施耐庵先生在小说中写的这个西门庆,我个人认为,也应该是随手拈来的一个人物。不过,他一定是集合了许多类似人物的特征,而并不是单指施耐庵先生认识的某一个人。

有人说,施耐庵写西门庆,是以明朝的严世藩为原型。

那咱们来看看严世藩这个人。

严世蕃(1513年4月27日~1565年4月24日),汉族,字德球,号东楼,小名庆儿,江西袁州府分宜(今江西省分宜县)人,明代大臣、嘉靖朝首辅严嵩之子。

严世蕃未经科举步入仕途,以严嵩的名势,先入国子监读书后为官,历官尚宝司少卿、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左侍郎。

据说,严嵩眉目疏疏,声洪而尖,符合民间百姓心目中刻画的奸臣形象。而严世蕃的相貌与其父并不相像,严世蕃奸猾机辩,通晓时务,熟悉国典,而且还颇会揣摩别人的心意,故而被称为嘉靖朝第一鬼才。

且不说严世藩和西门庆相似度有多少,只从施耐庵先生和严世藩的生卒年看,施耐庵先生根本就不可能认识严世藩这个人。施耐庵先生生活时间大概在约公元1296年—约1370年之间,而严世藩生活时间是在公元1513年~1565年之间。

也就是说,施耐庵先生去世143年以后,严世藩才刚刚降生。施耐庵先生写作《水浒传》,能够以严世藩作为西门庆的原型吗?假如是,那恐怕就成天大的笑话了。

什么是小说?还是鲁迅先生那句话说得好:“小说也如绘画一样,有模特儿,我从来不用某一整个,但一枝一节,总不免和某一个相似,倘使无一和活人相似处,即非具象化了的作品。”

据传,当初鲁迅先生所作的《阿Q正传》一发表,被鲁迅先生曾经指责过的张三看了,以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指他;被鲁迅先生指责过的李四看了,也认为阿Q是写他的。

其实,阿Q这个形象,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是一个“具象化了的”人物,是鲁迅先生对于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艺术创造,深加工后的艺术形象。

阿Q,原本是一个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先生观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所得,兼具、归类了许多人的形象、背景、优缺点。既不可能是专指张三一个人,也不可能是专指李四一个人。

鲁迅先生后来解释说,阿Q这个人物,其实是因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艺术人物形象,并不是专指某“一个特定的人”。这就是阿Q的典型性。

文学作品应该、也必须是“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据民间传说,施耐庵先生这个人很有本事,除了做文章,还会给人看病、卜卦、看命相面、看风水,而且还是个武术家。

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保奏他。说“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朱元璋一听,即刻下诏书到江阴召施耐庵先生进京。但施耐庵先生推脱有病,把圣旨谢绝了。

故此,我个人认为,施耐庵先生的《水浒传》,从被后世评为四大名著这一点来看,小说中的人物,能够被后世读者认可,并流芳于世,直到现在都经久不衰,就绝不可能以现实中哪一个固定的人物为原型。这些人物,一定是综合了多个人的脾气性格、家世背景、外貌特征。否则,《水浒传》的人物不会那么丰满,该小说更不会经久不息流传几百年。

即使是我们平素看的那些不入流的小说,其中的人物也不会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固定形象照搬到书上,也都是经过反复艺术加工的形象,或者被无限丑化,或者被故意抬高,绝不可能完全符合现实中的哪一个人的实际情况。

说到《水浒传》里刻画的主要人物,我个人揣测,应该大多取材于施耐庵先生效命的张士诚军中。施耐庵先生担任过张士诚的军师,他当然熟悉这些反叛朝廷的江湖人士。只可惜关于张士诚军中的将领们,史料记载有限,无法找到更多佐证。

不过巧合的是,宋江投降宋朝廷,张士诚投降元军。都是投降,得到的下场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宋江被主子下毒弄死了,张士诚是被后起之秀朱元璋剿灭后自杀了。宋江的水泊梁山有一百单八将,张士诚起兵时一共十八人“十八条扁担抗元”。

可见,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应该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真实写照,尤其是张士诚军中的将领最有可能。

至于说水泊梁山,估计是施耐庵先生后来长期居住之地的环境。在施耐庵纪念馆所处地方,旧名花家垛,传为施耐庵先生当年著书之所。这里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传》里的气息,凡到此来过的游人,都感觉的确像是《水浒传》描述的梁山水泊。

至于说《水浒传》里的军师吴用,是不是施耐庵先生暗指自己,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施耐庵先生一定是在张士诚手下担任军师时,因张士诚降元,并没有把自己的平生所学、所有才华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他在小说《水浒传》中终于找到了可以淋漓尽致、尽情挥洒自己抱负的机会,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另外,施耐庵先生不仅是一个饱学之士,还是一个“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义人士、武术高手,故此,他在描述鲁智深、武松、林冲这些草莽英雄时,一点都不觉得困难,甚至更加得心应手,随意发挥。

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景象,都属于顺理成章的发展过程,意外、偶然、惊喜、突发,往往蕴藏在平时可预料的范围之内。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石子收获石头。而文学作品则不然。大可以拟一个如盖房子一样的大框架,然后在里面刻意填充东西,随后雕梁画栋,画眉描眼,让这一切精致起来,活灵活现起来。还可以虚构出许多别出心裁、节外生枝的意外事件,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如果是纪实类文学作品,就会有很明显的原型特征。比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国作家冯德英的《苦菜花》,高玉宝的《高玉宝》,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大多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很相似的人物。这就是纪实类或人物传记类文学作品的独有特征。

然而,我个人揣测,对于像《水浒传》这种历史经典作品来说,不管这大框架里面的人物有多少,只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而不可能找到他们本人。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同样是四大名著的另外三部作品《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其实也无不如此。

红学家们争吵了几百年,也没弄明白《红楼梦》里面人物的原型究竟是谁。连最主要的两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都搞不清楚是现实生活中对应的哪个人。

《西游记》里的唐僧现实中倒是的确有,但在小说里,也是演绎多,而真相少。别的人物不提,单单唐僧那几个妖怪徒弟,现实中就不存在。

至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在中国历史上也都的确存在过,但也是用久的劣质木头门,外形像门,可是都拧了麻花,走了形。

从这一点来看,小说《水浒传》里的西门庆,也一定不是单纯地以现实中哪一个人为原型,他一定是综合、囊括了现实中年轻有为、脑子活泛、风流倜傥,又有钱有势、喜欢沾花惹草的很多男人的性格特征。

如果我们非要让西门庆这个人对号入座,说施耐庵先生当初写的是谁,不要说古代社会,就是现代社会,类似于(当然并不一定完全一样)西门庆这种人的影子恐怕也不在少数吧?但是谁又可以和西门庆完全相同呢?

或许有人会指出某一个人,说他是西门庆。我们恐怕只能是犹犹豫豫地说:“嗯,有点像,不过似乎也不全像。”这似乎有点像现实生活中有人指责某些抛妻弃子、嫌贫爱富的男人“你这个陈世美!”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只要是年轻有钱,风度翩翩,脑子活泛,左右逢源,黑白通吃,又喜欢沾花惹草,就可能被现实中的人们戏称为《水浒传》里的经典人物西门庆。

在当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时过境未迁,关于《金瓶梅》,过去了的时代如何看法,我们暂且不去管它。而在今天,《金瓶梅》无论在社会上、人的心目中,乃至研究者中间,它似乎仍然是一部最容易被人误解的书。而这种误解,可能还是来自于这个虚伪的现代社会。

首先,因为读者意见是口头的,而研究者的意见却是书面的,书面话语本身就比口语多一层伪饰;同时研究者大多有一种“文化代表”的身份,他们在观照自己真实情感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公论,而一个人总想着代表社会公论,他就必然要掩饰自己的某些东西。对于《金瓶梅》来说,其实不少批评家未必没有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但他们一旦写成文章就冠冕堂皇了。尽管我们分明能感到一些评论文字的做假,但是大多数的人们只是心照不宣,可是这种做假本身就说明了那种观念,真实而强大的存在。它逼得人们必须如此做作,久而久之就有一种自欺的效果,真假就难说了。

在《金瓶梅》的序中也曾这样提过:“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如此看来,《金瓶梅》竟成了一块真假伪善的试金石。 在这里,我们就拿《金瓶梅》最惹眼的性行为的描写来说,我们既不能苟同以性为低级趣味之佐料,也无法同意谈性色变之国粹。现在,也许经过了几十年的现代化开导,我们似乎真的可以认识到,性行为所揭示的人类生存状态,往往是极其深刻的。因为,在人类社会里,性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可以提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得到美的升华,绝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基于此,我们看看清人张竹坡所写《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所说的大实话:《金瓶梅》不可零星看,如零星只看见淫处也。固必尽数日之间一气看完,方知作者起伏层次,贯通气脉,为一线穿下来也。凡人谓《金瓶梅》是淫书者,想必伊只知看其淫处也。若我看此书,纯是一部史公文字。

在我看来,这位张竹坡先生的意见比国粹派、谈性色变者、窥私癖者以及伪善者更懂得如何读《金瓶梅》,包括如何看待此书的性描写。具体到《金瓶梅》的内容,我们既看到了裙袂飘飘,也看到了佩剑闪亮。这场关于情欲的奇异之旅,在语言的纠缠里达到了最充分的展现。西门庆对潘金莲、李瓶儿和王六儿等的性爱是疯狂的更是毁灭性的。也许这正暗含了不朽之经典的所能具备的原素。这也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性”是一把美好和邪恶的双刃剑。而将“性”沦为卑下抑或上升到崇高,既取决于作家也取决于读者的审美与德性。但如果一味去回避或是去遮蔽关于性的话题,就难免会有虚伪的嫌疑。

说句实在话,围绕《金瓶梅》中的“性”人们已经说了几百年。但是,当我们把这个问题置于人性和人文情怀中去,对它的解读就真的会是另一种面貌了。人们认为最羞耻、去极力隐讳的东西,其实恰恰是最不值以为耻、去隐讳的东西。大家以为是私情的东西,其实也正是人所共知的寻常事。真正的私情的东西恰恰是每个具体人的感情,那是最个性化的、最秘而不宣的东西。而事实上,历史行程已走到了今天,人们对性已失去了它的神秘性、隐讳性。人们在闲谈中带些性的内容都已变成司空见惯的了,但谁又会将心灵深处和感情隐秘一一流露和轻易告之他人呢?为什么对性,就不能以平常心对待呢?性不需要任何理由,它只是存在着。

其实,这些对于小说的本质而言是徒劳的,小说最应该表现也难以表现的是,人的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游移不定的心态。人的道德自律在于要正视纯粹、自然和真诚。而《金瓶梅》做到了这一点,作者把在一个思想、观念、意识禁锢得十分厉害的封建国家中,长时期以来一直秘而不宣、隐而不露的性问题,赤裸裸但又十分客观、严肃地刻画、公布于世人面前,直面人性中最为真切的东西,还了中国性文化之本来面目。同时,又将性问题、性文化观念与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教养,和勤于思考的本能特征结合主一起,不能不说具有超无史意义的远见之明。这种远见之明在当时,也许不为人们普遍认识,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以至发展到我们今天这样高程度的文明社会,它的价值光辉才始露端倪,而且在不远的将来,肯定会更放异彩。

自《金瓶梅》自成书以来,历时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从在社会的影响上来说,也是褒贬不一。但总的看来,奉其为淫书的占为多数,然而就我个人看来,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正面意义应该是大过反面的影响。一部好书,应该是可以透过其文字看到真实的是社会,或是让人能够明心见性。自古这样的作品确实浩如烟海,但是真正从反面的角度来说,《金瓶梅》确实开创了文学的一个新的天地。作者通过污浊、奸诈、欲望的视角,为读着展示了一幅罪恶的画面,但却是在人的心灵深处敲响了警钟,警惕世人不要为了各种欲望而埋没了自己。这或许正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最初缘由,也正是它在现代社会,无法替代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到底有多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俊男美女在任何时代都会成为众心捧月的标杆。说到美男,潘安完全可以胜任“外貌协会”的颜值担当,他就是帅哥的代名词。

洛阳街上的美少年,惊动整座城,倾倒万千佳丽

看一个人帅不帅、美不美,需要观察他在街上的回头率,颜值高的自然让人流连忘返,《世说新语》记载: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也就是说,潘安长得姿容既好,神情亦佳,每次出门,都能吸引无数女生。她们为潘安痴狂,甚至不顾女生该有的矜持,忘情地追逐他(类似现在女生看见超级帅哥求合影)。

潘安的美不仅让女生动容,也能让男生嫉妒。

同时代有个名叫左思的才子,就是写了《三都赋》而洛阳纸贵的那位文学家。左思长得很一般,也想有潘安那种关注度,于是跑到闹市游玩。妇女们看了都向他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溜了。这完全可以看做是男版的“东施效颦”!

《语林》记载:

“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想和潘安搭话的不仅有少女,连老太太都因他的美而点了关注。潘安坐车出门,街头老太太都满怀爱慕地送水果给他,每次都能装一满车回家。成语“掷果盈车”因此而被创造出来。此处虽有夸张成分,却也能反应出潘安的颜值确实很养眼,在当时吸引一大批女粉丝。

潘安十九岁的时候,与同为美男的夏侯湛在洛阳游玩,两位帅哥并行,出尽风头,由此产生一个“连壁接茵”的成语。

自西晋以后,历代文人对潘安容貌的赞誉越来越多,如“美如宋玉、貌若潘安”、“花惭潘岳貌”、“多才夸李白,美貌说潘安”、“才过宋玉,貌赛潘安”,“貌若潘安”已经成了千百年来对美男的不二好评。

貌若潘安的主角不是包装出来的,名副其实的能让少女惊呼“帅呆了”。

以潘安的条件完全可以三妻四妾,然而他没有任何小妾,也没有沾花惹草。

潘安长得帅、有才华,对待爱情还能矢志不渝。潘安十二岁就与妻子订婚,婚后两人关系融洽,家庭和睦。杨氏去世后,潘安也没有续弦,还留下许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潘安和杨氏这段佳话,又创造一个成语“潘杨之好”。

貌比天高,命比纸薄

上天给了潘安颜值,却没有赋予他为官的智慧,他的仕途比较坎坷。

入仕之后,潘安马上以大无畏的精神写了一篇《藉田赋》,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写法把司马炎热爱劳动的精神歌颂了一番。

潘安因此名声大噪,锋芒毕露也带来许多副作用。出众的相貌与过人的才华放在西晋官场上,成了潘安的绊脚石。他被人嫉妒,因而被排挤出洛阳,到地方当县令,十年得不到升迁。

经过多年的冷藏,潘安也学会了趋炎附势。回洛阳后,潘安先是攀附太傅杨骏,结果杨骏被贾南风扳倒。潘安作为门人差点小命不保,幸好被朋友公孙弘所救,被贬为长安令。

再次回京后,潘安投靠贾南风集团,充当御用文人。他与巨富石崇、陆机、左思等纠集为“贾谧二十四友”,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每次贾谧外出,潘安等人为了表忠心,看见尘土就开始跪拜,这就是“望尘而拜”的由来。可见此时的潘安,已经成了“官迷”,丝毫没有文人的风骨。贾谧很看重潘安的才华,许多奏折都由潘安代笔。

贾氏不得人心,潘安的母亲多次告诫潘安,让他不要攀附豪门。潘安表面上答应,实际上置若罔闻。

贾南风集团想扳倒太子司马遹,潘安也参与其中。司马遹喝醉之后,潘安哄他抄写一篇文章。太子烂醉如泥,就随手一抄。完事后,潘安拿着司马遹的墨宝进行技术处理,很快就成了一篇大逆不道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潘安虽不是策划人,却也成了从犯。

司马遹被废后,赵王司马伦以给太子报仇的名义,联合其他宗亲一起发难,带兵入宫清理所有贾南风的势力。潘安是贾南风团队的重要成员,自然难以幸免。

潘安当初年少轻狂,多次羞辱过一个叫孙秀的人。如今孙秀成了赵王的亲信,还当了宰相,对当年被潘安欺负的事情记忆犹新。这能放过潘安吗?

不久之后,潘安被夷三族。

潘安是绝顶的美男,始终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他是一流的文人,悼亡诗的开山鼻祖。本该当个网红作家的他,却成了别人的棋子。

参考文献《世说新语》、《语林》、《晋书》

金瓶梅作者是谁?

这道题很有意思,我聊一聊我所知道的吧。

综述

在古代,小说作者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是被清高的文人所看不起的,所以写小说一般都会用笔名,这就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疑团。比如《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谁?现在还有争议;这个施耐庵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和罗贯中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切都是谜团。

《金瓶梅》这本书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直到清代的《红楼梦》出现,才把它的位置给顶替了。而且《红楼梦》对《金瓶梅》有大量借鉴。《金瓶梅》剔除糟粕后,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但就是因为这本书比较特殊,他的作者肯定不会到处嚷嚷着,我是《金瓶梅》的作者!这一点都不光彩,所以只暑了个“兰陵笑笑生”的笔名。

成书年代

一般认为是嘉靖年间或万历年间。

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言,“嘉靖间大名士手笔”,推测成书年代有可能是嘉靖年间。

作者籍贯

“兰陵”是个地名,在古代山东兰陵县兰陵镇和江苏武进县都曾名为“兰陵”,有人认为书中大量使用了山东方言,所以推测作者是山东兰陵人。

作者推测

至于这个“笑笑生”是何方神圣?目前网上有几十个不同的猜想。

比如王世贞、贾三近、屠隆、徐渭、赵南星、汤显祖、丁纯、丁惟宁等等许多人。

其中,“王世贞说”是最流行的。顺带提一句,王世贞是江苏人,但祖籍山东,在山东为官,生于嘉靖年间,卒于万历年间。

王世贞说

1979年语言学家朱星列举过“王世贞”说十大理由:即他是嘉靖年间名士;他能写小说;他有能力完成个人鸿篇巨制;他有充足的时间;他是大官僚,能写出官场的大场面;地名与他重合;他宠信佛道,书中有大量宣扬;他好酒色,具有写作情怀;他会大量山东方言;他知识面广,能写出如此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来。

据民间传说,王世贞写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讽刺严嵩、严世蕃父子。当时奸臣严嵩迫害了王世贞的父亲,王世贞怀恨在心,故写出了《金瓶梅》暗讽他们,据说西门庆的原型就是严世蕃。

以上只是我个人猜想,欢迎各位畅所欲言!

嘉道文流,一个文史知识的原创作者,欢迎关注,欢迎点赞!

有哪些关于山东的冷知识?

谢谢题主的提问。自古以来,山东就拥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本人虽不是山东人,但曾数次在山东多地求学进修,也曾游历山东境内的多处名胜古迹,更有众多山东籍战友,自认为有一些发言权。试着说一下关于山东的一些冷知识(答友说过的一般不再重复)。

1.据考证,人类最古老的长城是位于山东的齐长城。齐长城西起黄河之畔,东至黄海之滨,始建于春秋时期,建成于战国时期。

2.“山东”之“山”参照物有所不同。金代以前,“山东”因位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那时的“山东”包括现在的山东和河北。自金代起,称为“泰山东路”,简称“山东”,并沿用至今。

3.《水浒传》的故事虽发生在山东的水泊梁山,不过一百单八将中老家在山东的仅占不到30%。《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丞相骂死的司徒王朗与诸葛亮是“纯老乡”。两人老家都是现在的山东临沂。除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还有《金瓶梅》、《聊斋志异》等经典名著与山东密切关联。

4.山东鲁能泰山俱乐部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第一支夺得联赛和足协杯双料冠军的球队。

5.中国第一个拥有汽车的城市既不是北京与上海,也不是广州和长春,而是山东的青岛。十九世纪末,德国汽车引入青岛,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早行驶汽车的城市,并颁发了中国第一个汽车牌照。

6.山东省内方言复杂而独特,语言学中不仅没有所谓“山东方言”的概念,而且三大方言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差异很大。

7.山东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中心和民众的精神家园。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及深远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框架与价值体系的基石。儒家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并继续影响着中国人,而且在西方大学中,学习孔子思想也是了解东方文明的第一步。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