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坦90克大战无敌版,印度的国产坦克?
经典坦90克大战无敌版,印度的国产坦克?
由于从1987年就开始研制的“阿琼MKⅠ”型坦克一直就性能极差,印度已经放弃了该型号的制造,改为生产在MKⅠ的基础上升级的MKⅡ型,也就是图片上这辆坦克。
与MKI型相比,MK–Ⅱ坦克据说经过了70多项改进,主要是:增加了反应装甲、提升了火控系统、改善光学瞄准器材、有新的弹种...可问题这些改进之后“阿琼”坦克也变成了世界上最重的坦克,超过了美军M1A2坦克的65吨,达到了惊人的68吨战斗全重。
拖车载着“阿琼MKⅡ”坦克公路行驶重量要超过90吨,印度公路、铁路之差,能否通过90吨的重量实在是让人怀疑。
“阿琼”坦克没有参加过战争,因为“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俩国之间虽然小冲突不断,但坦克战没有再次的发生,所以“阿琼坦克”没进行过实战,巴基斯坦的MBT2000好像参加过小规模战斗,既然是没参加过战斗,只能是根据“阿琼坦克”的性能来进行分析,它到达战斗能力如何。
看官们都知道,印度人一贯好高骛远,所以“阿琼坦克”在设计之初以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豹2”为蓝本设计,它纸面上的性能很先进,总体上超过了当时苏联正在设计的T80坦克,可惜印度工业能力太差,通过30多年的“努力”生产出来的“阿琼”MK–1型坦克性能非常低劣 !以至于印度军方都拒绝购买这样尴尬的局面……那么“阿琼”坦克到达有啥不妥之处?
德国“豹Ⅰ”坦克所用的MUT838Ka501V柴油机,也叫“动力包”,就是柴油机和变速箱、涡轮增压装置…都集中在一起,可以整体安装,而不再是以前那样动力系统分布式布置,安装、拆卸都很麻烦。“豹2”坦克的动力包,坦克在战场如果出现动力舱被毁,发动机失灵等状况,坦克抢修部门可以迅速的更换一个“动力包”,使坦克还可以快速的投入战斗。
发动机出现故障之后可以迅速的整体吊运出动力舱室,更换一个新的动力包,这样坦克就可以快速的继续作战。
“阿琼坦克”在立项之初也看中了德国柴油机的先进性和耐用性,使用的是“豹1”坦克的改进型柴油机838Ka501V发动机,理论上来这型发动机配置给“阿琼”坦克还是不错的,可以满足动力所需,但是该发动机在欧洲温带环境性能非常优良,到了南亚地区开始水土不服!据说新型的MKⅡ坦克换装了1500马力发动机动力包,性能怎么样还不清楚。这辆221号坦克几乎出现在了所有军事杂志的期刊上,不论是测试还是阅兵式上,印度似乎仅制造了这么一辆试验车。
装上838KA501V柴油机的“阿琼MKI坦克”在测试期间,经常性使用了不到100㎞就开始罢工,而且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属于沙漠地带炎热异常,发动机系统漏油现象非常严重!间隙太大润滑油滴干,影响到了传动机械的正常运转、极大磨损损耗,德国技术部门也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发动机相当于人的心脏,心脏不好啥都不能做,连走路都费劲何况是高强度的战争?“阿琼”坦克主炮使用120㎜口径线膛炮,也就是前宗主国英国120㎜滑膛炮,L11型120㎜线膛炮是“挑战者Ⅰ、Ⅱ”型坦克的主炮,该炮炮管采用电弧炉+电渣重溶炉双联冶炼工艺,提高炮管自紧性能,耐高膛压、高温性能都非常好,使用寿命也更长!
但是,L11坦克炮管需要再次进行膛线加工工艺,一下子就增加了制造难度,更主要的是有了膛线使得炮口初速有所降低、并且磨损也增加了,使用寿命也也降低了不少...目前英国已经开始使用德国“莱茵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了。
印度在引进L11型坦克炮之后,以印度钢铁业水平来判断,L11型炮的仿制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印度也许只能将该炮的技术指标降低之后才行,这样也就达不到原来的设计要求了。更直白的说,这炮能否击穿40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都很难说。新型的“阿琼MKⅡ坦克”还加装了遥控武器站。
但根据印度自己的说法,国产的120㎜炮和新型穿甲弹可以在5000米外击穿450毫米厚的三层北约重型靶板,可是印度军工一贯作风让人表示极大的怀疑!即便是穿甲弹5000米击穿三层北约重靶水平也不是很高!也仅能算是一般水平。
总体来说,现今的“阿琼”MK–1”坦克性能太差不算数,新型MKⅡ坦克的战斗力可能与早期的俄制T80U或者豹ⅡA4型相当,谈不上有多么的先进,它的:主炮、发动机,悬挂部分仍然不成熟,火控系统也是外国产品拼凑而成,虽说安装反应装甲,能否达到防护“破甲弹650毫米”的技术水平还有待观察...但是,“阿琼MKⅡ”坦克自身重量太重了!68吨的战斗全重机动能力肯定很差,现代战争中坦克的主炮性能不佳、装甲防护水平不高,再加上机动能力差,到了战场就是待宰羔羊!因为坦克讲求的就是:火力、防护、机动能力这三大技术指标。
多发火箭弹击中仍然能开?
1949年,苏联开展第一个燃气轮机动力坦克研究项目,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负责。然而,因当时燃气轮机质量不过关,成品样车一直没有完成;1968年,基洛夫工厂承担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制任务。在总设计师波波夫的带领下,基洛夫工厂通过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终于在T-64主战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出T-80主战坦克。T-80主战坦克于1976年研制成功,是世界上首例批量生产的带燃气轮机动力装置的坦克。
第一代的T-80(燃气轮机)有“霸王硬上弓”的嫌疑:1974年至1975年,219工程的最新改进型工程样车进入伏尔加军区展开更大规模测试。可是,测试表明:它的发动机油耗是T-64的1.6~1.8倍!即使配备外挂油箱的行驶里程也仅仅达到军方的最低要求450千米;另外,燃气轮机的可靠性、安全性也存在问题。因此,时任苏联国防部长安德烈·格列奇科元帅否决了219工程的投产计划,并指出219工程样车比起T-64A油耗高了接近1倍但火力和防护毫无提高!
1976年4月26日,格列奇科元帅逝世,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元帅接任苏联国防部长一职:他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乌斯季诺夫元帅就密切关注燃气轮机坦克。因此,他对219工程非常重视:1976年8月6日,国防部突然宣布219工程最终成品正式投产,并将其型号定位T-80。T-80的主要研究方基洛夫工厂立即从生产T-64A改为生产T-80坦克;此后,鄂木斯克13号工厂和哈尔科夫马里舍夫工厂也逐步改为生产T-80坦克——完全缺少严格的审核和入役测试,完全由元帅硬性制定T-80坦克进入量产!
可是,第一代T-80坦克没有爆炸反应装甲、炮射导弹,2A26型火炮的T-80与T-64A火力相当;然而,与T-64A相比,T-80成本居高不下:一辆T-64A成本为14.3万卢布,而T-80成本高达48万卢布!
不过,初代T-80坦克的动力和防护措施还不错:42.6吨的体重和GTD1000T燃气轮机的1000马力功率,功重比可达23.47马力每吨,相比于后续出现的M1重量为61吨,装备1500马力引擎的M1坦克只有24.5匹/吨;T—80和T—64都采用陶瓷球复合装甲,炮塔正面添加的陶瓷球硬度很高,面对破甲弹的等效厚度约为600毫米,而面对穿甲弹时,坚硬的陶瓷球会让穿甲弹在穿过时在球体表面产生巨大的应力,并且球形设计让穿甲弹可以偏离,在铸钢和陶瓷两种介质之间来回剪切,摩擦,最终失去了动能。早期T80车体正面也有布置复合装甲,为“钢+玻璃纤维+钢”的结构;
所以,初代T-80坦克产量并不高:只有130辆!1978年停产,而苏联坦克设计局很快依据红军使用单位意见改进,出现了T-80B坦克,这才是毛熊正宗!
1978年,T-80B改型坦克更换了炮塔、升级了火控和自动装弹机、强化了复合材料装甲,具备发射9M112-1“眼镜蛇”炮射导弹能力;1979年,鄂木斯克工厂完成630工程,研发出加装地面导航系统和指挥用通讯设备的T-80B指挥型T-80BK;1980年升级为1100匹发动机;1982年改装更先进的2A46-1型滑膛炮;1985年增加挂载反应装甲能力——外挂的反应装甲能让T-80B面对穿甲榴弹打击时获得额外的等效400毫米装甲板的防御能力!1985年起,基洛夫工厂生产的T-80B升级为带“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的T-80BV,随后鄂木斯克工厂的T-80BK也升级为同样可以安装反应装甲的T-80BVK。
早在1960年代,是苏联钢铁科学研究院已经开发一种称作“动态防护”的反应装甲:但是,苏联军方兴趣不大。直到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配备爆炸反应装甲的以色列坦克在黎巴嫩军的破甲榴弹面前展现极高的生存能力:苏联得到以色列爆炸反应装甲模块以后,立即决定大力发展反应装甲并优先装备到驻东德部队——苏联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对于一般的125毫米口径炮弹,“接触-1”能削弱其造成86%伤害,而125毫米破甲榴弹能减少58%,至于93毫米的单兵反装甲武器甚至能削弱92%。
1980年,苏联驻东德部队正式装备T-80B:至1990年11月,乌拉尔山脉以西有4352辆各种型号T-80B坦克,约占全部T-80坦克的90%;其中包括594辆T-80BV和23辆T-80BVK,占所有T-80的1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基洛夫工厂和莫洛佐夫设计局把219A和219V两项工程的特点融为一体,重新编号的219AS工程开始;其中车身由基洛夫第3设计局开发,炮塔和武器由莫洛佐夫设计局负责。1985年,219AS工程的最终成果投产,被命名为T-80U:它的炮射导弹系统进一步升级为可以同时使用9M119和9M119M“映射”两种导弹的9M120系统,具备挂载“接触-5”反应装甲能力;1990年,T-80U坦克使用新一代燃气轮机GTD-1250,不仅能提供1250匹的动力,还能使用航空煤油、柴油和低辛烷值的汽油或三者的混合物作燃料,具备优秀的动态稳定性和可靠性,使用寿命更高;至1990年11月,乌拉尔山脉以西有410辆T-80U坦克,约占全部T-80坦克的8%。根据鄂木斯克运输机械厂的计算:T-80U的作战性能比T-72B高10%,但成本却多了将近2倍!一辆T-72B只需28万卢布,但T-80U却需要82.4万卢布!所以,它的装备数量不多,装备单位却是俄军精锐;
1997年,T-80UM1“雪豹”坦克在俄罗斯鄂木斯克武器装备展览会上亮相。除“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外,它还安装了“窗帘”-1光电对抗系统。据俄罗斯军方报告,安装“竞技场”和“窗帘”-1防护系统后,可使坦克的综合防护力提高3倍以上。“雪豹”坦克的炮塔部分的装甲布置也与T-80U坦克有很大不同:而炮塔左侧后部的3个方形盒子用来装3名乘员的个人装备,并可起到辅助防护作用,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加装热像瞄准镜。T-80UM1坦克动力—传动装置为1250马力的燃气轮机和液力传动装置,可靠性提高,平均行驶速度比T-80U提高了12%;后来的T-80UM2坦克采用新底盘、尾舱自动装弹机、贫铀穿甲弹、新型炮射导弹、新型“复合+爆反”装甲、数字化火控系统、主动防护系统、可侦测30千米范围内直升机的传感器、RPz-86M型防雷达探测涂层(这种涂层能有效减少坦克被敌方发现的概率。为保证乘员能在沙漠或北极寒冷地区作战)、车内安装有空调系统、安装有能抗强烈干扰的数字化通信保密设备、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装置、敌我识别系统!
二、战史
T-80系很少参加对外战争: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的损失主要由于经济衰弱、官兵缺少训练、坦克战术不佳、缺钱增加防护所致;第二次车臣战争中,T-80们穿戴整齐、官兵训练有素、战术合理,已经将损失降至最低!但是,鲜为人知的是:T-80U的首战却是塞浦路斯收复国土的战斗!
1985年,希腊新总理安德烈亚斯·乔治乌·帕潘德里欧面对美国令其返回北约的极限施压,终于下定决心倒向苏联:他与苏联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条款之一就提到苏联应向希腊提供先进军事装备,甚至要比华约成员国质量要好——苏制9K330“道尔”(北约代号SA-15“臂铠”)机动野战防空导弹、米-24“雌鹿”、2S7“牡丹花”重型自行榴弹炮、T-80坦克等,由于土耳其封锁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苏联决定走“叙利亚—塞浦路斯——希腊”运输线:一贯亲苏的塞浦路斯向希腊提出获得苏联军火,而希腊总理将此事通过苏联“燕子”向苏联通报!苏联此时已经决定向塞浦路斯可能的军事行动大开绿灯:交付希腊的T-80U坦克因故停留在塞浦路斯控制区内,苏联大批军事顾问、技术人员陆续抵达塞浦路斯;
1987年3月,土耳其海军强行闯过希腊海军封锁线,登陆一个地下石油资源极为丰富的无人小岛,并在上面升起了土耳其国旗。希腊命令全国军事总动员:而塞浦路斯人也认为时机已到——土耳其人反应迟钝,它侵略的希腊岛屿驻地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联合国维和部队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鉴于英苏关系缓和,英军基地甚至帮忙卸载几批军火——土耳其的北约基督教盟友严重不靠谱!
1987年3月29日凌晨,希腊和苏联工兵清理了联合国控制区“蓝线”上的预设地雷和反坦克障碍物,随即,8辆T-80UE(E代表出口版)启动GTD-1250燃气轮发动机——他的噪音很小,没有吵醒联合国维和部队、土耳其部队。然后,临时由希腊志愿军、塞浦路斯国民军及苏联教官组成的“混编装甲营”展开了对土军的进攻,土耳其军队的抵抗非常微弱;中午,希腊志愿军和塞浦路斯国民军就占领土耳其在首都尼科西亚旁的战略重镇——Gonyeli。但是,装备T-80UE的“混编装甲营”很快就攻下凯里尼亚山脉的南坡;日落之前,凯里尼亚港被攻占,港口内并没有土耳其海军舰队,那些大型军舰都去爱琴海上巡逻,至少三天以后才能回港,零星的几艘沿岸炮艇也被T-80UE的炮射导弹迅速摧毁。仅仅过了11个小时,塞浦路斯岛上70%以上的土耳其军队抵抗就已经被消灭;T-80UE一共击毁6辆土耳其“豹1A3”主战坦克和4艘土耳其小型炮艇以及大量的永备工事,自身无一毁伤!经过美国和北约协调,土耳其占领的塞浦路斯领土仅仅剩下37%!土耳其军队在此次战役以后,开始向德国求购“豹2”坦克!而东亚的韩国也对T-80U在山地作战的超强能力表示羡慕………
被突袭的土耳其对此很恼火:出动F-16狂轰滥炸塞浦路斯,而且调集兵力准备反击,要求美国将希腊打入另册…美国正在准备将希腊拉回北约、苏联又没有解体,美国需要北约内部保持稳定,强压土耳其不得向希腊和塞浦路斯开战!
三、现状
俄罗斯陆军共计有3044辆不同型号的T-80服役,另有1456辆处于封存状态。但是,俄军的主流坦克依然是T-72不断而来的T-90系!而作为外界了解苏联/俄罗斯坦克的平台,T-80系被广泛购买:希腊、英国、美国、中国、韩国(梦想成真)、泰国、巴基斯坦、塞浦路斯、孟加拉、阿塞拜疆等国,俄罗斯对此心知肚明:它也不可能让大能耗、性能落伍、价格昂贵的T-80系继续大批量服役——尤其是美帝获得了完整的T-80系坦克和技术资料——乌克兰等国一直在甩卖前苏联的军事产品!
四、T-80坦克在中国
苏联解体前后,中国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获得包括T-80U系、自行迫击炮、T-72/64坦克在内的苏陆军最先进装备,并对他们进行大量测试。
传说当中:“中国包括第三代坦克使用的125毫米炮早期型号在内的几乎全部反坦克武器都难以击穿苏联T-80U的炮塔正面,即使当时性能最好的120毫米滑膛炮,在击穿T-80U炮塔这件事情上也十分勉强。北约同期的类似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结果。这一试验影响了中国第三代坦克设计和目标”——事实并非如此!
19935月年,俄罗斯军方携带包括“龙卷风”、“矢车菊”、T-80U/ BV-/BVK、BMD-3、电子战设备等陆军主战武器来到北京京郊的军事基地,它希望中国陆军能够下大单挽救奄奄一息的俄罗斯军工企业;
俄罗斯判断中国至少购买300辆T-80U、另外再购买至少20亿美元陆军装备:俄军全力以赴——压舱底的集团军指挥系统也拿出来摆卖了!
但是,中国89式自行反坦克炮、83式105mm坦克炮可以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T-72M正面装甲;第三代坦克(98式坦克)主炮则在2000米距离轻松击毁T-64B/T-80U/豹-2!而且,T-80U的昼间/夜间观察镜、炮射导弹瞄准镜、激光测距仪依然是分置式,当时中国正在改进的59D/88C采取昼/夜/激光测距仪三合一下反稳向式炮长观瞄系统:这让59D拥有T-80U不具备的夜间行进射击能力!此外,参加这次展览的T-80U没有安装热成像仪:88C则拥有第一代热成像仪;最后让中国军方郁闷的是:T-80U的微光夜视仪距离只有700-800米,而88C达到1500米-2000米——火控系统软件实在相差太大:中国军方毅然放弃了T-80U!
中国99式主战坦克与日本10式主战坦克相比性能怎样?
99式是亚洲唯一可以抗衡“豹-2A6”的坦克:或者说它才是真正的亚洲“豹-2”升级版!
20世纪80年代,中国从德国借了“豹-2”坦克、黄鼠狼装甲车、布雷车、反坦克导弹等先进武器参观,同时,中国坦克设计/研发/制造技术人员也考察了“豹-2”坦克的生产线、设计室,与德国坦克厂商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军工得出结论:“豹-2”属于绝对猎杀苏联T-64/72/80的杀手!于是…德国人留下了坦克动力包、技术资料——中国踏上漫长的超越“豹-2”之路——没日本90式坦克什么事,它就是日本组装货而已,并非自主开发的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无一不闪现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和美国公司的身影,日本人碍于面子才夸口说自己生产;
自从获得“豹-2”详细资料以后,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国面临日益复杂/严重的地域威胁:99式坦克的研制需要加快进度——中国从前苏国家获得更多的T-80/72/64实物和理念,99式坦克的概念逐渐从抗衡苏联空地优势转向网络中心战:陆续取消了车载防空导弹、取消1100马力的老底盘、取消小炮塔…直到它正式入役,已经成为亚洲防护最强、信息化程度最高、火力最凶猛的坦克!
1992年,北方工业公司617厂推出了4辆第三代坦克原型车;
1996年5月,第三代坦克改进型原型车移交给军方进行试验,并将该坦克命名为ZTZ-99式主战坦克;
1999年,样车对参加国庆大阅兵;
2014年,99二期改型正式参加“和平使命2014”:正式加入我军现役;
作为中国重装甲部队核心:99二期改型的防护达到车体800毫米、炮塔1000毫米均质装甲厚度、整体1500马力动力包(拆换时间30-40分钟)、自动装弹机、猎歼火控等,另外,99二期改型还有几个特点:
第二代凝视焦平面热成像仪,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7--9公里,平均无故障时间为4000小时,在能见度只有100米左右的恶劣环境中对目标的发现距离为4,000米、识别距离为3,100米;激光压制观瞄系统:由微机控制器、跟踪转台及随动系统、激光压制仪、热成像,干扰机[气体激光发射机)组成。为了实现车长、炮长遥控跟踪瞄准,对跟踪转台采用数字式位置闭环控制方式。该系统可360‘全方位工作:,俯仰角为-12”-90度,*,跟踪角速度左右为45变/秒,俯仰40‘/秒。从炮长(或车长)按下按钮到系统对准一标只需1秒钟。激光输出能量为],000兆焦,脉冲重复工作频率为10次/秒,系统连续工作时间为30分钟,激光器的寿命为120万次。99二期改的炮塔主装甲,正面投影小于M1,而外挂“双反装甲+复合装甲(车体+炮塔)”具备“破穿”两抗的能力!而中国的贫铀装甲业已研制成功并且列装部队,如果战时需要可以随时安装;火炮穿甲威力: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初速为1,780米/秒),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弹芯长径比为30:1。99式二期改型配备多功能爆破榴弹为增强装药的高爆型;炮射导弹具有反坦克/反直升机功能,射程5200米,穿甲厚度700毫米;传动系统:液力-液压复合转向技术,则可以让99大改坦克实现无级精确转向。99式二期改完整的综合液力机械传动系统,保证了坦克的越野扭矩、加速能力、转向能力和急停急起能力;而日本的10式坦克呢?它是90式坦克的缩小版或者“道路交通型”——为了避开日本交通省管制:按照日本道路交通法规定,90式若要进行长距离移动,需以平板拖车将炮塔和车身份别运送,到达目的地后再以坦克回收车于野战条件下组装,基本上很难在北海道以外的地方装备和自由运用。日本陆上自卫队希望10式坦克能够直接抵达全日本战场;所以,它大量采用模块化技术、重量减轻,但是火控系统改进后保持90式坦克优异品质——话说,这也是日本再次做好“一亿玉碎”的准备了?
10式坦克配备一门日本自行开发的120mm 44倍径滑膛炮 ,基本设计与先前90式的120mm滑膛炮相同,火炮减重0.4吨、提高了膛压,炮塔尾舱内设有一具水平式自动装弹机来供应主炮所需的弹药:JM33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可在2000米距离击穿548毫米均质装甲;但是车身比90式轻,所以为了保证射击精度,10式坦克采用主动式悬吊装置因应开火时车身的震荡;10式新穿甲弹与早期DM53出膛动能相等,2000米距离上的垂直穿深约为530-560毫米均质装甲;搞不懂美帝:连新型的宙斯盾雷达都可以提供给日本,可是坦克穿甲弹却一直严格控制——日本人新穿破甲厚度也被美帝严控;
日本军工人员经过20年的重新开发,通过使用纳米技术、石墨纤维和陶瓷特种材料,使10式能以仅70%的装甲重量达到与90式相同的防护力,而全车重量更降低了12%。不同于90式采用的内部模组化复合装甲,10式采用的是外部式,可根据威胁程度加挂装甲,不仅便于改进防护,也有利于维修;所以,它的正面防穿550毫米的防护凑合一下用、侧甲只要求防穿350-400毫米也就是防止RPG而已;如果发生重大交战,10式坦克可以换装重装甲:美爹允许。毕竟,10式坦克在日本全境的通行率超过70%,这可比90式坦克的64%好多了;10式动力包最大输出功率为1200马力(2300转/分时),推动比为每公吨27马力,拆卸时间在30分钟以内——这可比99二期改先进;只是动力包的体积与90式无异,容易被敌方侦察系统探测;10式的火控系统非常先进:可以各车联络敌方信息,坦克之间是有局域网联系,可以共享火控数据信息。基本上达到中国陆军网络中心战的要求:99二期改同样具备类似能力!(10式炮塔内部)
(99二期炮塔内部)
(10式炮塔内部)
所以,10式坦克40多吨的体格要是T-72尚可一战,遇到T-90可以利用先进战场网络系统一搏!可是,遇到猛龙级别的99式坦克,它就只能扬起四蹄——有多快跑多快、有多远跑多远了!
为什么用笔记本电脑90双人坦克大战玩家2的0键按不起?
键位冲突吧,试试看用好一点的外接键盘或者手柄
为什么坦克油耗是重卡的10倍?
四、五十吨重的主战坦克都是油老虎,一般人玩不起,百公里耗油动辄200多升,甚至接近400升。
例如:德国豹2A6采用MB873Ka-501型增压中冷柴油机,最大功率1500马力,百公里耗油219升。
法国勒克莱尔使用V8X1500型超高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1500马力,百公里耗油236升。
俄罗斯T-80坦克采用GTD-1000燃气轮机,最大功率985马力,百公里耗油250升;
美国M1A1坦克采用AGT-1500型燃气轮机,最大功率1500马力,百公里耗油383升。
而同样载重50吨的重型卡车,也就300~500马力,百公里耗油40~50升,相差6~10倍。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
一、需要克服的摩擦阻力不同。
坦克与重型卡车虽然都重50吨,但这是垂直方向上的重力,是地面承担的。水平方向行驶时,它俩面对的滚动摩擦相差巨大。
滚动摩擦是阻碍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滚动的力,是正向力和摩擦因数cR的乘积。
FR = cR*FN。
FR:滚动摩擦阻力;cR: 滚动摩擦因数;FN: 物体接触表面的垂直正向力。滚动摩擦阻力与物体表面材料,形状相关,跟正向力有关。
坦克使用履带,而卡车使用轮子。履带表面粗糙,有突起的防滑筋、履带刺,其滚动摩擦因数比橡胶轮子大的多。
所以,坦克要克服的摩擦阻力要比重型卡车大的多,是它的好几倍。
再比如:两辆同样重100公斤的小车,一个有轮子,一个没有轮子。然后一个人分别拉着走1公里。显然拉有轮子的小车,中午吃1个馒头就够了;拉没轮子的小车,中午吃3个馒头才够,因为你消耗了更多的能量。
二、坦克与重卡发动机、变速箱追求目标不同。
有的车追求速度,有的车追求扭矩,但经济性是共同的目标。重型卡车要赚钱,就不能光要扭矩,经济省油也是重要指标。发动机调校要在性能与省油之间平衡。
比如“世界上最省油的重卡”——梅赛德斯-奔驰Actros卡车。车货总重52吨,百公里油耗26.5升。以一年行驶25万公里算下来,比一般重卡节省油费10万元。发动机、变速箱、悬挂不调好了能行嘛。
而坦克的发动机要狂暴,要性能强劲,经济性是次要的。坦克要全地形作战,崎岖不平的山路,松软泥泞的沼泽,沙漠,森林,在这里玩耍,没有强大的扭距,连坡都爬不上去。
▲M1A1坦克的AGT-1500型燃气涡轮发动机
更别说美国的M1A1、俄罗斯T-80坦克使用燃气轮机,工作原理与柴油机天壤之别。它体积更小,马力更大,扭矩也更大,油耗大的惊人,烧油就像喝凉水。M1A1油箱1907升,才能在公路上跑498公里,油耗383升/百公里。
三、驾驶方式不同
开车要省油,要有良好的驾驶习惯。轻加油门慢刹车,平路挂高档又快又省油。如果全程用1挡跑100公里,那油耗肯定比用5档大的多。
坦克可没温和驾驶这么一说,战况紧急,怎么有利怎么来。油门踩到底,爬坡爬到飞,这样开下来,怎么也不会省油的。
同样走100公里,坦克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克服更大的摩擦阻力,自然更耗油。重卡阻力小,跑完全程时间短,消耗的能量也更少。
综上原因,同等重量的坦克与重卡走完相同的路程,油耗相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