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为两榜出身的是,为什么称呼副总指挥为老首长?
称为两榜出身的是,为什么称呼副总指挥为老首长?
因为《亮剑》电视剧中的副总指挥,他就是我们的彭德怀彭大将军。
要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先来听我谈谈《亮剑》这部电视剧。
《亮剑》是一部战争类的电视连续剧,剧中的故事情节主要讲的是革命军人李云龙,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时期,军人的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
如果要说哪一部电影剧,能让我百看不厌的,就要算《亮剑》了。
如果要问我看几遍了,我都回答不出来,因为看了无数遍了,我是随便从哪一集都可以开始看,每一集的剧情都相当精彩,实在是喜欢。
想当年,也就是2005年《亮剑》刚刚播出时,是火爆荧屏,收视率是相当的高。据了解,至2010年,就已重播达3000多次;
十几年来,《亮剑》有时还能排在收视榜的前五,这足以说明,时间也证明了它的精彩,《亮剑》精神,深入人心。
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作家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它并不完全是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剧中人物的塑造,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原型的。
就比如丁伟出身四方面军,为什么称副总指挥“老首长”这段情节:
在电视剧里,当他们一出场,只要你看到他塑造的那个人的造型、脸庞,你马上就可以对号入座,知晓他的身份了:“不错,就是他!”
在《亮剑》中,我们知道,丁伟和李云龙都出身于四方面军,实际上,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简称,它是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在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成立的,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红二十九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一起投入抗日战争。
在《亮剑》的故事情节里,丁伟出场的身份是二十八团团长,在准备前往延安学习的路上,被一道撤销学习的命令给召回。
在指挥部里,他向副总指挥报到,汇报了路遇敌兵的情况时,一位参谋还夸赞了他说,还是老总了解他,只有他能拦得住别人,没人能拦住他。让人已经感觉到副总指挥对丁伟非常了解,丁伟应该是副总指挥的老部下。
并且副总指挥还笑着在丁伟胸口捶了一拳,那对爱将亲密的态度,相当熟悉的程度,也令人好生羡慕。
而且副总指挥还要求他,马上到“一二九师”报到,任命他为新一团团长,顶替李云龙,立即去一二九师办理交接手续。
因此,从《亮剑》的剧情中,我们重温了历史,清晰地了解到,丁伟虽然出身于红四方面军,但在红四方面军己改编为八路军后,就成为彭副总指挥的部下,受彭副总指挥的直接领导,一起进行抗战,因此,他称彭德怀副总指挥为“老首长”是非常合情又合理的尊称。
在剧中,副总指挥他运筹帷幄、霸气侧漏,多次指挥部队,痛击日本侵略者,特别是剧中那场“李家坡之战”,派出386旅,与敌决一死战,最终成功消灭了山崎大队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古代的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我们苦难的国家,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就是靠的这种军魂。我们的军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有着像彭大将军这样的革命先辈们的浴血奋战,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我们有着亮剑精神,不屈不挠,最终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以上是有书幸运馨的个人见解,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
江南贡院的贡院名士?
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吴敬梓、袁枚、林则徐、施耐庵、方苞、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出于此。
施耐庵
施耐庵(1296年~1371年),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江苏兴化人。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代表作是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施耐庵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唐伯虎
唐伯虎(1470~1523),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世,故名唐寅,又因属虎,故又名唐伯虎。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鲁国唐生、南京解元等,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二十九岁到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绝意仕途。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清代重臣,洋务运动倡导者,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有《李文忠公全集》。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清代名臣,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卒后追谥文恭。翁同龢为光绪师傅,“得遇事进言”,光绪“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汉族,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张謇
张謇(1853~1926),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当时江苏省海门直隶厅常乐镇。他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两榜进士和同进士的区别?
两榜进士说明他经过了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两榜进士,即进士。科举时代,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进士名列两榜,故称。
殿试出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
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的区别?
童生
就如同现今的招生考试一样,参加高考的学生除了需要通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系统学习外, 还需要一份明确的学籍证明。清代科举考试也一样,并不是肚里有墨水就能随便参加各级科举考试,就好像游戏中的打怪升级一样,想要考取各级功名,进入仕途成为朝廷官员,你首先需要进入游戏,进入科举系统中。童生,就是读书人具备科考资格的基本功名,需要通过县级行政单位主持的“县试”和府级行政单位主持的“府试”,才能拥有这一称号。只有成为童生,才有资格进入更高等级的考试——院试,也就是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也就是说,凡是通过“县试”、“府试”两级考试的读书人,就具备了科举考试的资格,但不论年龄、职业、出身,只要未通过“院试”,你就永远都只是“童生”。秀才
“童生”经过一省学政主持的“院试”考核后,就会获得“秀才”功名,就成为了“生员”,也就正式拥有了科举学籍。成为“秀才”以后,读书人的学习情况不再自由,会不定时地受到各级学官乃至一省学政的监督考核。注意,成为“秀才”,拥有科举学籍以后,就拥有诸多朝廷赋予的特权,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能让读书人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特权包括见县官不跪、免除徭役、不能随便用刑等。除此之外,在“皇权不下县”的清朝时期,县级行政单位以下的地方庶务一般由乡绅管理,“秀才”就是乡绅的主要组成部分。举人
清朝时期,各省级行政单位会在省城每三年举办一次大型考试,一般于八月进行,故称为“秋闱”。“秋闱”的主考官,不再有各省自主委派学官担任,而是由皇帝亲自选派钦差大臣监考。届时,一省“秀才”就会齐聚省城,参加“秋闱”,通过考试者即为“举人”。注意,获得了“举人”功名,就等于获得了进入仕途做官的资格,这也是“举人”能被世人称为“老爷”的原因所在。同时,“举人”所获得的特权较之“秀才”更多,更显赫,其中“举人可以永久获得会试,也就是中央考试的资格”就足以令所有读书人艳羡。“范进中举”以后,能够高兴到发疯,就足以证明这一功名的显赫。贡士
考中“举人”以后,便可以进入行政系统,担任诸如学官等低级别地方官员,如果想要在仕途拥有更宽广的发展前景,成为高等级别的官员,就要在科举考试中更进一步,参加每三年于京城举办的考试——“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京城的贡院举行。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举人拥有无限次参加会试的资格,考试通不过的“落第举人”可以无限次参加“会试”。也就是说,“会试”由各省“举人”和前界“会试”中的“落第举人”同时参加,共同角逐。“会试”考核通过后,就拥有了“贡士”功名。所谓“贡士”,即为能推荐给皇帝的“士”,就具备了让皇帝亲自考核的资格。进士
“会试”以后,由主考官选拔一批成绩优异的“贡士”举荐给皇帝,皇帝再于紫禁城保和殿进行一次终极考核——“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监考,理论上讲,主要参加了“殿试”,就拥有了“进士”身份,区别在于名次的不同。“进士”的名次由皇帝亲自圈定,根据成绩优劣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其中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统称为“进士”。清朝时期的“进士”,一般会分发到翰林院任庶吉士,等于进入了清朝预备干部队伍。而后,“进士”们或进入中央机构成为实权京官,或分发至地方政府成为高级地方官,总之就会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终极梦想。“进士”出身的官员,前途不可限量,成为封疆大吏、殿阁大学士乃至内阁首辅、军机首席都不无可能。古代三甲是什么意思?
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 、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 ( 即省试 ) ,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会”,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
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第三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