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VS德国交战记录(德国闪击波兰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英格兰VS德国交战记录,德国闪击波兰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参战兵力:
德军投入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总兵力88.6万人。波军拥有7个集团军、4个战役集群、870辆坦克和装甲车、400余架飞机,共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总兵力100万人。
战争结果:
波军亡6.6万余人,伤13.3万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亡1万余人,伤3万余人,失踪3400余人。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方的第一战,此战标志着大战在西方的爆发。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
波兰位于欧洲的东部,东接苏联,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是欧洲的交通枢纽,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法西斯德国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是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的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波兰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德国若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又可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因此,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便选定波兰为其下一步侵略目标。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通牒,要求波兰把但泽“归还”给德国,并将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也转让给德国。纳粹德国的无理要求,遭到波兰政府的严词拒绝。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然后于31日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有了英法的保证,波兰态度更加坚决。
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要求德国三军部队于9月1日前完成对波兰作战的准备工作。希特勒在指令中强调指出:“一切努力和准备工作,必须集中于发动巨大的突然袭击”。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统帅部计划以快速兵团和强大的空军,实施突然袭击,闪电般摧毁波军防线,占领波兰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继而长驱直入波兰腹地,围歼各个孤立的波兰军团,力求在半个月内结束战争,然后回师增援可能遭到英法进攻的西线。
为了实现速战的目的,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伦德施泰特指挥,下辖布拉斯科维兹上将的第8集团军、赖歇瑙上将的第10集团军和利斯特上将的第14集团军,共8个步兵军和4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歼灭西里西亚地区的波军集团,而后从西南方向迂回华沙;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包克指挥,下辖屈希勒尔上将的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上将的第4集团军,共5个步兵军和1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切断“波兰走廊”,彻底围歼集结在那里的波军集团,而后从东普鲁士南下,从背面攻击维斯瓦河上的波军,并从东北方向迂回华沙。面对德军的准备,波兰军队也相应的展开作战计划……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波军统帅部也制定了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该计划规定:如果德国进攻波兰,乘德军主力尚未东调之机,波军首先向北进攻,夺取德国的东普鲁士,以消除北方威胁,在西部和西南边境采取守势,阻止德军的进攻,等待英法在西线发起攻击,东西夹击,打败德国。为此,波军共动员了40个师又22个旅,870辆轻型坦克,824架飞机和4300门火炮。组成了波莫瑞、莫德林、波兹南、罗兹、克拉可夫、喀尔巴阡、那雷夫7个集团军,沿北部边境部署了2个集团军,沿西和西南部边境部署了4个集团军,另外1个集团军部署在维斯瓦河以东地区,作为预备队。在波兰国境线上双方的兵力和兵器的对比表明,德国占总优势,在各突击方向上德军的优势则更大。此外,波兰军队的战斗素质,特别是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德军。显然,这一情况对德军极为有利。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军事大忌就是同时在东线和西线作战。希特勒即使再狂妄自大,也绝不敢违背这一原则。面对这一窘境,德国人想出了什么高招来解其燃眉之急呢?在战前最紧张的时刻,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到底发生了哪些戏剧性的变化,希特勒是如何下定决心将战斗日期确定在9月1号呢?闪电战的序幕又是怎样拉开的呢?
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于8月23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达成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希特勒得到苏联的一纸保证后,当即下令于26日凌晨4时30分发起攻击。但到了25日夜间,攻击令却被突然取消了,一些提前开动的部队又被召了回来。原来英波两国于25日正式签订了互助协定,意大利拒绝站在德国一边参加战争。鉴于这种情况,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建议希特勒收回进攻命令,以便争取时间,对局势重新考虑。虽然战争暂时没有发生,但是到了8月31日,希特勒还是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不惜冒与英法发生大战的风险,下达了“第一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于年9月1日凌晨发起攻击。他要求德国军人要有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速战速决,不给波兰以任何喘息机会。他说:“如果部队停止不前,那就是指挥官的责任。在战争中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胜利,在胜利后人们是不会追究胜利者的。”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几分钟后波兰人便第一次尝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与毁灭的滋味。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般倾泻到波军阵地上。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霍尔斯坦”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它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他宣称,“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决不脱下这身军服,要不就以身殉国。”希特勒的演说激起了议员们一阵阵狂热的欢呼。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据希特勒的译员希米德回忆,当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沉默静坐不动。而戈林则回过头来对他说:“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理。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晚,希特勒将他的办公地点从柏林的总理府移到了“亚美尼亚”号火车专列上,乘车去前线视察,并在火车上处理东线和西线的战事。
德军进攻波兰成功地运用了闪击战的理论,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但是波兰人对机械化战争的作战样式及其理论几乎一无所知,结果坦克里的德国人觉得这已不是战场,而是靶场甚至屠场。战马与坦克搏斗,步枪与火炮对抗,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挣扎中,波兰大地上演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大屠杀。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境腹地突进。伦德施泰德的南路集团军群以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为中路主力,以利斯特的第14集团军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掩护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以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为主力,向东直插“波兰走廊”,另以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扑华沙及华沙后方的布格河。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当德军机械化部队快速挺进的时候,对于装备极度落后的波军而言,就是残酷无情的杀戮。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战后在其回忆录中描述道:“到9月3日,德军对波军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架桥纵列在撤退中被捕获,其余全被歼灭。”……
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第19装甲军隶属北路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辖有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步兵师。它既是第4集团军的中路,又是集团军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在围歼波军的作战中,被围的波军显然还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是用来下唬人的。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的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的坦克发起猛攻。德军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波军扫射,用履带碾压波军。波兰骑士想象中的战场决斗化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古德里安战后在其回忆录中描述道:“到9月3日,我们对敌人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架桥纵列在撤退中被捕获,其余全被歼灭。” 至9月4日,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一共只死亡150人,伤700人。
第二天,希特勒来到第19装甲军视察,古德里安在向希特勒谈论这次作战的主要经验时说:“波兰人的勇敢和坚强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惊的。但在这次战役中我们的损失之所以会这样小,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坦克发挥了高度威力的缘故。”古德里安对于坦克集群的结论,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机械化“闪击战”的滋味。但是,此时的德国也存在致命的弱点,在西线,他们只有23个师的兵力,而另一边,英、法英法联军110个师却躲在马奇诺防线背后,按兵不动,宣而不战。那么,面对频频告急的波兰,其盟友英国和法国究竟想做些什么?这场战争为何会出现如此奇怪的局面?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就此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波军首脑)的思想落后了80年。”而波军统帅部又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进退伸缩弹性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写道:“当波兰正被消灭之时,西线也正发生了一场令人惊奇的冲突。它很快就被称为‘奇怪的战争’,而更好的名称是‘静坐战’。”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9月6日,波军总司令斯密格莱•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线。波兰政府当日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基本决定。冯•伏尔曼上校对希特勒说:“剩下来的只不过是打一只兔子,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
至9月7日,伦斯德的南路集团军群重创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团军的前锋霍普勒的第16装甲军于9月8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退路。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了波军“波莫瑞”集团军并重创波“莫德林”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9月8日,北路集团军群所属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9月14日,南路集团军群所属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和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包围了布列斯特,其第3装甲师和第2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路集团军群的右翼利斯特的第14集团军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与此同时,第14集团军的前锋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包围了科沃夫之后继续北进,16日与北路集团军群会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的波军。9月17日,德军在完成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16日越国边界逃往罗马尼亚。
早已同德国商量好瓜分波兰的苏联,只因与波兰签有互不侵犯条约而始终不便动手。波兰政府的出逃,终于使苏联找到了“体面”出兵波兰的借口。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地区。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退推进。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会师。希特勒希望赶紧占领华沙,命令德军必须在9月底之前拿下华沙。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随后,德第8集团军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至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波兰灭亡。
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在波德战争中,波军伤亡20万人,被俘40余万人。而德军只伤亡4万人左右。德军“闪击战”的威力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那么,德军闪击战究竟什么样的全新战略和作战样式?这场匆匆结束的战役,究竟留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德军的“闪击战”,关键是进行突然袭击,并且以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为基本方式。在作战中,为保证首次突击成功,将预备队留得较少,并尽量把其他战略方向上的掩护兵力减至最低限度,力图在战争一开始就以绝对优势兵力彻底粉碎对方的抵抗。在德波战争中,德军把75%的步兵师,93%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用于第一梯队,使得步兵比波军多50%,飞机多35倍,坦克多14倍。在德军的强大攻击下,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破灭了。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二战德国如果侵略日本?
感谢“某吴杰超的侵略必须死2018”友友的邀请。
客观地说,二战时德国如果侵略日本,不仅一年不能完成占领,甚至是一件永远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不能否认,德国当时的国力军力要强于日本,这是它的有利因素,也是它唯一的有利因素。但是切莫忘记,它还有诸多的足以淹没其有利因素的不利因素。
第一,日本同样很强大。也是当时的世界列强之一,亚洲老大,国力不可低估,军力不可小觑。虽逊色于德国,但也具备相当的实力,有足够的迎战对攻反击的能力。二战尾期美军一路打到日本本土,当时的日本早已大势已去,军力大减,美军尚且深怀忌惮,日本之不好对付,可见一斑。
第二,跨越重洋,劳师远征,对德军兵源和武器装备战略输送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或者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没有数量强大的军队和武器装备,德国怎么可能在一年内占领日本呢?
第三,德军因其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而素以“闪电战”著称,在侵略捷克、波兰、法国时屡试不爽,每每得手。但那是对付近邻。而对付日本就不同了。鞭长莫及!它擅长的“闪电战”无以施展。
第四,日本是一个海洋岛国,海军尤为强大。而德国海军恰恰是其弱项。恐怕在侵略日本时,还未及到达日本本土,在日本外围的海域就已经遭到日本海军的强力阻击,不得不改变主意打道回府了。
二战中德军的巅峰时期是什么时候?
1940年左右是纳粹德军的巅峰时期,那时德军所向披靡,打遍欧洲无敌手,攻灭一国真可以说是弹指一挥间!当时德军数量约700万人,配备大量战机、坦克、汽车、火炮,单兵自动化武器比例高,全军机械化程度高,可谓是兵精械利之师。欧洲陆军强国法国,在抵抗德军39天后乞降;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只能靠英吉利海峡的天险阻挡德军!苏联不敢撄其锋,秘密与德国签订和平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10月5日波兰被德军占领,波兰80万大军灰飞烟灭!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军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具体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英国跟德军进行了隔海空战,英军处于不利地位,德国海军准备跨海击英,英国的灭亡只在希特勒一念之间。
希特勒认为英国人也属于日耳曼人,击灭英国并非首选,而斯拉夫人组成的苏联成为德军攻击目标。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中260万军队突袭苏联,年底苏联损失军队人数超过400万,战斗损失超过3922架,领土大片片被德军占领,数个苏联加盟国投靠德国。可以说在战争初期,苏军完全不是德军的敌手;美国加入二战后,开始了对苏联进行援助,加上苏联的战争机器开动,德军开始陷入被动,并最终失败。
德军的最底层作战单位是步兵班,一个步兵班由1名军士长和9名士兵组成。士兵在二战初期装备一支Kar.98K步枪,1941年后改为MP38冲锋枪,个人携带2个冲锋枪弹袋,每个弹袋中有3个32发子弹的弹匣。9名士兵被编组为机枪组和步枪组两个小组,机枪组3人,步枪组6人,机枪组有子弹500发,步枪组每名士兵90发子弹、手榴弹2-3枚。从班级装备上看,德军的装备十分豪华!
二战时英美为什么不联合德国?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实际上,一战以后,英法美一直在联合德国抗苏,一直在!
因为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从他一建国开始,就成为了自由世界天然的敌人,他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特性,就是革命输出。他要求全世界都像他一样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一战后的德国,可以说是各种崩溃,凡尔赛合约的签订,不仅让德国丧失领土,经济崩溃,更摧垮了德国人的精神,这时候你别说联合他抗苏了,能不爆发革命,被苏联拉过去就不错了。
英法美三国对德国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法国人希望压垮德国,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其实他的小心思是自己称霸欧洲。英国人一如既往,奉行欧洲大陆均衡政策,在德国的赔款问题上和稀泥。最糟心的是美国人,一战时期,他是大发战争横财,但很多都是对英法的债权,英法拿不到德国的赔款就不还钱,美国的钱老无法兑现,而英法一挤兑德国,德国就要革命倒向苏联,这可是闹哪样啊!
但德国和欧洲最后怎么走,还是谁有钱谁说了算!谁有钱?当然是美国!所以最后,美国人出一主意,干脆,在掏点钱出来,给德国贷款,让德国恢复经济,一能支付赔款,二能不革命倒向苏联,三还能收高额的贷款利息,四德国给英法赔款,美国也能收到债权,皆大欢喜啊!这就是著名的道威斯计划。
可惜啊,就这完美计划也没过几年就彻底完蛋了,1929年,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横扫德国,德国经济瞬间崩溃,失业人口激增到600万以上,德国说我不还赔款了!英法美能怎么办?打德国?这只能把德国推入苏联的怀抱。而且这场经济危机也同样席卷英法美啊,他们也没能力打德国,而眼下,当务之急是稳住德国,千万别让苏联拉走了,不赔就不赔吧。
然而更可怕的一件事发生了,伴随着经济危机的推进,1933年,纳粹上台了!不仅不赔赔款,连美国的贷款也不还了!而且还要废除凡尔赛合约!美国能怎么办?出兵柏林?美国想算了,欧洲这地方是非太多,不适合咱们哥们混,还是回梅州过自己小日子吧。英法一看美国撂挑子不管了,当然他们更管不了,又出一臭主意,让纳粹德国去和苏联死掐去,最好打个两败俱伤,双双阵亡,在这种不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最终导致纳粹德国做大,二战爆发。这时候,你还指望英美去拉德国抗苏联吗?英美这脑袋除非让门给挤了,他们是无法和希特勒这种政府沟通的,从一开始就是对立的了。
所以,国际关系是个很复杂的事,很多时候,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国际形势的变化总是能跳出人的预期,让人们瞠目结舌,穷于应付。
近代各个时期世界各国综合国力排名?
1900年之前,实力最强的就是英国,其次是法国,再次是德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等等。亚洲最强的是日本和清朝,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发展日新月异,实力大增。
1900年之后,美国实力第一,并且实力越来越强,称为超级大国。俄罗斯第二,德国第三,随后是英国法国意大利。
为什么德国的闪电战可以基本横扫西欧?
在1939~1945年的二战史上,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了西欧。在纳粹的铁蹄之下,西欧各国都是战战兢兢;无论是西欧的弱国还是强国,都不能当德国的闪电一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第一点是德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原因第二点是德国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的强烈影响及民族生存危机感的逼迫,原因第三点是经济危机削弱了英法的实力及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原因第四点是被压抑的德国资本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张性。在以上四点原因的综合影响下,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逞强于二战的开始。基本上来说,德国的横扫西欧的闪电战也意味着不可持久;无论是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是强大的资本力量都不可能持久使用。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二战中德国以闪电战横扫西欧的各点原因。
第1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最直观的原因是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德国军事力量强大的基础是其重工业的强大,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希特勒上台以后,为了解决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危机,不仅大力的发展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还急速的扩大了在一战后被限制的军队规模。大规模的工业与高素质的人才的结合,推动了德国军队的强大。
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还表现在其军事理论的变革,尤其是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被接受和推广。等德国的大规模装甲集团在西欧横冲直撞的时候,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仍然使用的是一战时期的战略战术。战略战术的不合理会导致力量使用的不合理,而力量使用的不合理必然表现为战争中的失败。1939年的波兰以受持长矛的骑兵对战德国的坦克就是军事理论远远落后于德国的表现。
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更表现在德国具有更强的进攻欲望,而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则采取了防守的策略。法国执行防守策略的表现就是修筑了马奇诺防线,这条防线的修建不仅使法国军事力量只能被动的防守,更严重的是意味着法国军事力量失去了进攻精神。失去进攻精神的西欧必然会被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打败。
第2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社会原因是德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和民族生存危机感。德国建立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次次战争的过程,德国在战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然而,这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在一战战败后不断失去。尤其是当德国被其老对手法国一次次欺压的时候,德国人民认为这是法国对其一次次的羞辱。经过20年的酝酿,德国为了恢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的民族复仇情绪达到了顶点。
在德国人看来,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才能宣泄德国人民的民族付出情绪,在二战中德国只有通过强力的军事手段打败西欧,尤其是打败法国,才能恢复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际上,德国从一战战败到二战开始的20年间是德国社会压抑发展的一个时期。长期的压抑必然导致强烈的反弹,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就是对长期压力的强力反弹。
1929年以后,德国也陷入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中。这使得在一战后饱受压迫的德国经济陷入了灾难的深渊,这意味着德国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的下降。一战战败后的民族压迫和经济危机下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德国社会变得比较悲观,甚至这种悲观的社会意识演变成了民族生存的危机意识。在生存危机的压迫下,德国表现为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威胁力量。
第3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外在原因是陷入经济危机的英法的国家实力的衰弱和绥靖政策的实施。如果德国的敌人足够强大,那么德国不可能很西欧。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证明了西欧各国的实力的削弱,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势力的削弱。二战前,英国和法国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掌控者。然而,1929年的经济危机却使英国和法国陷入了强烈的衰退之中,导致本已力量不足的英国和法国更加显得无力。力量削弱的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在德国的闪电战面前必然毫无反抗之力。
英法经济的衰退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还使得英法的军事力量衰退;英法的经济衰退不仅影响了其国内的发展,还影响了当时世界秩序的发展。英法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在国际上实行了绥靖政策。简单说,就是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保护英法的利益。具体一点说,就是通过对德国的妥协换得德国不侵犯其利益。然而,事与愿违。英法的绥靖政策让希特勒认识到了英法的软弱和其军事力量的强大。也就是说,英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和德国的横扫。
英法实力的衰弱和对弱小国家的出卖使得原本依附于英法的国家转换了阵营,使得德国的力量不断的增强。获得更多国家支持的德国才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
第4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德国资本的强烈的对外扩张性。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军事为政治服务;说到底,战争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最根本的原因都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军事为政治服务,政治为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后的德国,变成了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扩展到社会的各层面并控制了社会。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工业强国;这意味着德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然而,当时的原料和市场都已经被英国和法国瓜分殆尽,这就迫使德国必须以武力的方式进行原料和市场的掠夺,德国资本走上了武力扩张的道路。一战的战败,使德国资本的扩张性被压制住。然而,德国资本被压制的越久,其扩张的反弹性也就越强烈。被压制了20年之久的德国资本,其强烈的反弹表现为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
资本是贪婪的,德国资本也是贪婪的;资本不会停止扩张,德国也不会停止其闪电战——除非德国被打败。二战前,德国资本陷入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之中,这意味着德国资本不进行扩张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所以,德国又一次以战争的方式进行市场的掠夺,德国资本又一次以战争为手段进行扩张。最终的结果是,德国资本的扩张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德国资本的扩张又以闪电般的速度败退。
综上所述,德国在二战中横扫西欧实际上是德国资本利用了德国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进行了闪电式的生存扩张。最终,德国资本的扩张因为损害了世界人民的利益而最终失败。世界不应该以闪电般的速度扩张,世界应该以闪电般的速度进行经济建设和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