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为新中国成立做了什么准备,中国党简史第一章主要内容?
五四运动为新中国成立做了什么准备,中国党简史第一章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简史》在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中就点出这一线索,即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在结束语中再次点明这一线索,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全书叙述中,也始终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从大事来看,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本身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阶段性胜利,就是党的初心使命的体现。在具体叙述上,从土地革命的意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等,都明确点出了党的初心使命。
五四宪法全文?
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体系,并以特殊的功能维护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提供合理平衡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平台,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五四宪法的基本内容:
(一)序言确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宣布:“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序言还规定实现总任务的三个条件是:统一战线、民族团结和同全世界人民的联合。
(二)总纲规定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规定我国主要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并规定国营经济是领导力量,保证其优先发展;规定保护公民的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等。
(三)第二章国家机构,分别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的性质、地位、组成、职权和工作程序。
(四)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居住和迁徙自由、住宅不受侵犯,通信秘密受保护;享有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等文化活动的自由,享有监督控告权;规定对于妇女、青年、儿童及国外华侨等的权利保护。还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若干项基本义务。
(五)宪法第四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首都。
五四宪法除序言外,共有106个条文,内容丰富,符合国情。它即总结了近一百多年来以及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的历史经验,又为我国走向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规定了切实可行的重大措施。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展出的五四宪法。
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主要成就?
1840的到1949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一、地主阶级学习西方1.林林则徐,魏源等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目的: “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外国书报;积极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所以他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军事技术(器物层次)形成新思想,在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但没有付之于实践。
2.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 60年代,由于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清政府内忧外患,急于寻求出路。目的:具体目的“剿发捻”(镇压人民革命);“勤远略”(抵抗外来侵略);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发起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经济:创办近代企业;军事: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海军;文教: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器物层次)是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晚清政府: 20世纪初,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又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实质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从1905-1911年进行“预备立宪”,但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经济:奖励实业;军事:编练新军;文教: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政治:“预备立宪”,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内容较全面,但却是骗局(主要是后者)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最终破产,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成熟的客观革命形势,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
二、资产阶级学习西方
1.早期维新派: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目的:抵制外来侵略,发展资本主义。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提出并宣传自己的主张经济:发展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理论上还不成熟,更未付之于实践,实际影响不大。但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康、梁维新派: 19世纪90年代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成为高潮。政治: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制度层次)昙花一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孙中山革命派: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为高峰,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学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国家学说,并把它发展为三民主义。(制度层次)功败垂成——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最终失败。
4.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派: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家一天天还下去;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思想与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目的: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掀起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民主与科学。民主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终于成为中国人民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三.无产阶级学西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义在中国传播的提供了思想条件。主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主要实践: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革命、反对美蒋的反动统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影响:历尽曲折坎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和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农民阶级对西学
(1)太平天国运动
A.拜上帝教太平天国并没有吸取西方的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却从西方寻来了已经腐朽没落的中世纪文化。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袖把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糅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以实现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愿望。
B.《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由于社会条件不具备,农民阶级不欣赏,根本未得到实施。说明农民领袖能接受西方思想但农民阶级却不赞同。
(2)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扶清灭洋”,在反侵略的同时也否定了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可见,固守传统 是农民阶级的本性,他们只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五四前各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主要主张?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
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党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一批先进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的。
奋斗目标。即: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