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手旗旗语,有哪些关于北洋水师?
海军手旗旗语,有哪些关于北洋水师?
这方面的冷知识挺多的,下面随便写十条大家看看:
一、日本拥有铁甲舰的历史比清政府早,数量也更多。早在幕府时期,德川幕府就在法国订购了一艘铁甲舰,那就是“甲铁”号。此后日本又先后购买了“龙骧”、“扶桑”、“比睿”、“金刚”四艘铁甲舰。之后才有北洋水师购买“定远”、“镇远”之事。
而清政府第一艘铁甲舰也并非“定远”,江南制造局在1875年下水的“金瓯”号虽然只是一艘蚊子船,不过其水线有装甲带,从定义上来说,也属于铁甲舰。因此这才是中国第一艘铁甲舰。
“甲铁”号铁甲舰
二、北洋水师里口径最大的火炮是“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主炮。不过因为其倍径只有25倍,炮管短,因此炮弹穿甲能力反而不如“平远”上所用的26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只和“致远”等舰使用的21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差不多。
三、按照最初的设计方案,“定远”除了4门305毫米克虏伯主炮外,副炮将用210毫米克虏伯火炮。不过后来监造官刘步蟾认为新式的克虏伯150毫米长倍径火炮威力和旧式210毫米火炮相当,所以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换成了克虏伯150毫米火炮。
四、最早建议从陆军中选择一个老成持重之人出任北洋水师提督的实际上是沈葆桢,而不是李鸿章。沈葆桢认为现在船政学堂的学员太年轻,还没有经过足够的考验,不知道谁能胜任。但是创办水师迫在眉睫,不如从陆军中挑选合适人选。李鸿章最后接受了他的建议。
而且丁汝昌能出任北洋水师提督并非因为他是李鸿章的亲信,此前他实际上已经赋闲多年。而也正是因为赋闲多年,才会轮到丁汝昌来坐这个位子。真正李鸿章的亲信此时早就是功成名就,像刘铭传这种更是成为了地方大员,北洋水师初期只有几艘蚊子船,初期连个正经职位都没有,他们才没兴趣来呢。
五、北洋水师丁汝昌的权限其实没想的那么大。像北洋水师的后勤都是由旅顺营务处负责,丁汝昌只有在使用炮弹时才能去请领所需部分,日常炮弹储备什么的他根本没法管。所以虽然丁汝昌多次提出增加炮弹储备,没人理他也没办法。
六、按照职务来说,北洋水师内部排名第二的并非刘步蟾,而是北洋水师左翼总兵林泰曾。只是因为刘步蟾能力强,所以后来事实上成为仅次于丁汝昌的第二号人物,把林泰曾挤了下去。
刘步蟾
七、福建船政学堂曾经派遣学生去英国留学。不过其中刘步蟾等人因为此前有留洋经历,因此在这次去英国留学时安排他们直接上舰实习,没有参加考试。而大家熟知的邓世昌则因为不是福建人,留学经费是福建出的,所以虽然成绩优秀,却没有轮到留学资格。
八、北洋水师里按照职务来说,排名第四的就是邓世昌,第五则是大家熟悉、但是评价完全相反的方伯谦。重用邓世昌的原因很简单,他是军官中少数不是福建籍的,正好用来平衡。至于方伯谦虽然是福建人,但是他为人圆滑,主动向李鸿章、丁汝昌靠拢,自己也不用福建同乡,也是平衡的棋子。
邓世昌、琅威利和“致远”官兵合影
九、通常认为在长崎事件中,采取强硬态度的是英国教习琅威利,最后丁汝昌克制双方才没开战。不过根据目前清日双方的会谈纪要和向国内的汇报看,丁汝昌的态度比琅威利强硬得多。而根据日方记载,琅威利还多次私下和日本代表会面,泄露北洋水师情报给他们。这也是后来李鸿章、丁汝昌越来越排斥琅威利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根据英国海军部记录表明,琅威利在北洋水师里的目的并不简单,涉及到了英国控制北洋水师的企图。这也是双方最后撕破脸的最直接原因。
十、“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火炮炮弹口径虽然大,但是其威力有限。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发射的305毫米炮弹至少有10发击中了日舰。不过只有其中一发击中“松岛”堆积在甲板上的炮弹并引发殉爆,造成“松岛”重创。其他大部分炮弹造成的破坏有限,其中“西京丸”更是中了4发305毫米炮弹不过轻伤而已。
以上随便列举了一些冷知识,如果要了解更多欢迎关注,陆续会写出来。
如果邓世昌真的撞沉了日本军舰?
甲午黄海海战中,如果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撞沉了日本军舰,或者说北洋海军军舰击沉了日本军舰,哪怕是只击沉一艘,这场海战的战局显然会发生大的改变,甚至是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作出上述的判断,并不是出自一厢情愿的假设,而是有着一定的凭据。这种可能性主要源于当时日本联合舰队混乱的内部情况。
尽管黄海海战参战的日本联合舰队拥有新锐的巡洋舰,拥有高射速的火炮,以及拥有高威力的炮弹,但是这支舰队绝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铁板一块,而是内部问题矛盾重重。
A 指挥层面
参加黄海海战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指挥层面上有很大的隐患。舰队中事实上同时存在着3名高级指挥官,从职位高低排序,依次是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常备舰队司令长官兼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海军中将、常备舰队司令官坪井航三海军少将。
(黄海海战时,日本海军在现场的最高职务官员——军令部长桦山资纪)
(日本海军常备舰队司令长官兼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尊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为师叔,为人性格谨小慎微)
(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的战术灵魂人物——海军大学校长兼常备舰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坪井航三直接决定了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战术运用,但是由于出身长州藩,在萨摩藩人物居多的海军中遭到排挤,黄海海战后背负了很多原因本不在他的指挥错误责任)
尽管黄海海战中伊东祐亨是战场最高指挥官,但是日本联合舰队事实上是由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两支独立的编队构成,而第一游击队处在常备舰队司令官坪井航三的指甲统驭下,是否能够很好地理解、执行伊东祐亨的命令就存在有不确定性。
更复杂的是,舰队中还有一位伊东祐亨的顶头上司,即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桦山之所以当时会在舰队中,其实是对伊东祐亨此前过于畏手畏脚的表现不够满意,而直接上阵督战。此时,如果军衔、官职高于伊东的桦山在海战中做出了发号施令的举动,势必会直接影响伊东的权威和指挥,造成混乱。
(日本联合舰队原计划采取的战术,即避开北洋海军的舰首方向,直接从北洋海军的右翼绕向北洋海军火力薄弱的背后展开攻击)
(由于发生指挥混乱,坪井航三错误理解了伊东的旗语信号,率第一游击队横过北洋海军阵前,本队也只得将错就错,由此造成了之后发生的遭北洋海军军舰冲击的一系列问题。)
在具体的战斗过程中,因为这种指挥架构本身的问题,联合舰队其实发生了一连串的指挥混乱。首先是常备舰队司令官坪井航三错误理解了伊东的命令,率领第一游击队从左至右从北洋海军阵前经过,杀向北洋海军的右翼,直接导致了日本联合舰队军舰侧翼展开在北洋海军阵前的不利局面(伊东的命令愿意是要求第一游击队从北洋海军阵形的左翼方向绕攻向背后)。
其次,当第一游击队运动到北洋海军阵形的右翼末端,即将实现包抄向北洋海军背后时,由于伊东祐亨发出的命令未能被第一游击队充分理解,造成了第一游击队非但没有绕向北洋海军背后,反而掉头返回,与本队的航路发生冲突混乱的严重失误。
再次,当第一游击队和本队发生航路错乱时,北洋海军抓住机会猛攻日本本队的掉队军舰“赤城”“扶桑”“比叡”等,在“西京丸”上看不下去的军令部长桦山资纪此时不顾战场指挥纪律,直接升挂旗号,对第一游击队进行指挥,客观上造成了联合舰队当时令出多门的严重指挥乱局。
不仅如此,在黄海海战中还暴露出了一些日本军舰舰长不遵从统一指挥、自行其是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一旦北洋海军击沉一艘日本军舰,将会给本就指挥架构混乱的日本联合舰队带来更严重的指挥问题,是可以预期的。
B 士气、战斗意志层面
参加甲午黄海海战时的日本海军,其士气、战斗意志也并非后来日方所宣传的那么高昂。
从1885年北洋海军装备头等铁甲舰“定远”“镇远”之后,日本海军对北洋海军的心态就长期处于“羡慕嫉妒恨”的状态,尽管到了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已经通过装备新式巡洋舰、速射炮、烈性炸药炮弹等,开始超越北洋海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式巡洋舰、速射炮、烈性炸药炮弹的威力和战场价值,事实上都是在黄海海战发生之后,通过战场的实际运用才得到真正确认的。也就是说,在黄海海战爆发时,日本海军对这些新式兵器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把握和自信。而且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号一级铁甲舰,尽管已经老态龙钟,但毕竟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因为黄海海战时,日本海军没有一艘一级铁甲舰,而用巡洋舰来和铁甲舰来作战,在当时还是没有任何获胜先例可循的冒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海军尽管从1890年代开始,大量购造了包括“吉野”“千代田”“秋津洲”“松岛”“严岛”“桥立”等崭新的军舰。但是这些军舰要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有配套的训练有素的舰员,而短时间内快速猛增的军舰,对日本海军的人员配置、培训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黄海海战时参战的日本军舰,普遍存在着舰员训练不足的问题。海战中,日方因为自己的操作原因而报废的火炮,远多于被北洋海军打坏的火炮。而海战开始前,伊东祐亨之所以下令全军抽烟,就是为了排解紧张的情绪。
甲午战争中日本巡洋舰“高千穗”上官兵们的摆拍照片。
这种背景下,甲午战争爆发,以及黄海海战爆发时,日本海军从士气、战斗意志层面上,是一种怯生生的状态。
可以设想,当时新锐军舰也并不多、对与北洋海军进行主力会战提心吊胆的日本海军,在踏上对外侵略的第一步时,一旦发生诸如“松岛“吉野”等新锐军舰被击沉,必定会产生遭遇当头棒喝式的效果。不仅在黄海海战战场上,可能会发生日本联合舰队立即退出战斗的情况,甚至于在此后的甲午战争战局中,日本海军将会采取何种战略,也会受到这一损失的影响,日本海军极有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退守姿态。
与当年定远在世界水平比如何?
现在的055驱逐舰和当年的定远舰怎么比呢?是要历史呢?还是比性能呢?他们都属于不同时代的军舰,都有自己的使命,定远舰完成了历史使命,而055驱逐舰的目标是民族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定远舰是清朝末期,从德国订购的所谓的钢铁巨舰,排水量是7000吨级别,曾经被称为亚洲第一军舰。定远舰参加了当年的甲午海战,中国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多数被击沉。而定远舰是虽然经历过多次海战,但有幸能够生存下来的少数中国军舰,现在定远舰的1:1模型已经成了历史教育的基地。
而中国的055驱逐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2,500吨,在世界的驱逐舰中只有美国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了,排水量15,000吨,但是美国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只造了三艘而停止了建造。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确很先进,的确很科幻,但先进的有些不实用了。美国当年想从大洋海战转向从海攻击陆地,转变很多年之后,美国发现自己错了,于是美国又重新开始了海洋大战理念,所以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不得不下马。
而055驱逐舰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航母编队的持刀侍卫长,是为整个航母编队服务的。而整个航母编队是为了保护海外利益而组建的,保护的是中国利益和需要保护的世界利益。中国不像美国一样想从海对陆进行攻击,美国凭什么从海上对其他国家进行攻击呢?美国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是超级隐身驱逐舰,难道以美国的实力还想偷袭别国吗?
军队是如何传播信息的?
崤山小虎第222条回答。
通信对于军队传递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古代传递信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快捷,但也有其独特的办法。
一、烽火。“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这里边的烽火台,就是古人传递预警情报、紧急军情的重要手段。
边境发现敌情、有敌军入侵征召等情况,白天燃烧干草,参杂牛粪、湿植等用来发出浓烟;夜晚则直接燃烧明火;以此后方便知道前方有敌情,自然会出兵救援。同时烽火台还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二、旗语。旗语不仅是古代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现代作战中依然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说旗语是一种既古老且实用的通信方式。
不仅从影视剧《亮剑》中能看到旗语的影子,就是目前世界各国海军依然由通用的旗语。当然旗语的内涵相当丰富了,我们今天就不讨论了。
三、金、鼓。“鸣金收兵”和“一鼓作气”这两个成语大家都听过吧,“金”和“鼓”是古代传达军事号令的普遍方法。
鸣“金”就是鸣“钲”,意思为撤退。击鼓就是“鼓”声,意思为进攻。故《荀子 汉兵》有:“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四、传令兵和斥候。传令兵主要就是把信息在将领和军队前线之间进行传递。
而斥候也就是侦察兵、探马等,把前线或阵地收集的情报像将领进行汇报,也起到了传递信息、通信的作用。
五、驿站。驿站不仅适用于军队的军令,也适应于官府的政令。是中央集权后的产物,用于地方将军情、政情汇报于中央。
我们常说的“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都是驿站的驿卒传递信息的加急程度。
总得来说,古人传递信息自然有其独特的门道,但主用、常用的就这几种。当然还会有信鸽、信灯(灯火)等。可能还有一些小虎也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大家都说自古评论出大神,小虎期待大神的指点。
题外话:大家好,麻烦关注下,顺便点个赞。小虎作为一个老兵自媒体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谢了。
为什么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输了?
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的失败只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器不利,北洋舰队虽然整体规模和排水量接近日本联合舰队,但是除了平远号装甲巡洋舰,广乙号鱼雷巡洋舰为90年代下水,其他的早已服役多年,最老的超勇,扬威号由于使用时间的问题,最大航速根本都不到10节,使得整个舰队受制于超勇级的航速很难进行对日本舰队进行穿插撞击。并且日本军舰普遍使用了英制速射炮配合高爆燃烧弹,无论是在火力密度还是二次损伤日本方面都要远远高于中国。
第二:战术问题,由于北洋海军中的各舰有着很强对前火力,所以北洋海军自然的采取了当时比较主流的雁型阵。整个舰队横向排成一列,以舰首对敌减少受弹面积,看着阵型并没有什么大问题,然而海战一开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被日本火炮重伤,旗语手也被炸死,并且北洋海军没有备用旗舰,使得北洋水师各舰很快就失去了统一指挥,各自为战,时刻保持舰首对敌的战术各舰也并没有执行,使得整个舰队被日本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夹击攻击,腹背受敌。
第三:其他水师的不作为,假如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能和北洋舰队一起参加大东沟海战,结局可能就是完全相反了。南洋,北洋,广东的巡洋舰,鱼雷艇,炮舰的数量,远远大于当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假如当时的中国集结所有的海军力量前往日本佐世保军港进行攻击。可以很轻松的把日本联合舰队堵在港口里,最后迫使日本撤军。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即使清朝舰队取得了大东沟海战胜利,也并不一定会取得陆地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