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跳塔,你们会玩一些小小的游戏吗?

2023-10-19 07:00:03 84阅读

球跳塔,你们会玩一些小小的游戏吗?

我只玩迷你世界,王者荣耀,吃鸡😂😂😂有时候也会玩一些悠闲的小游戏来放松心情,求大家支持,谢谢😘😘😘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体现了他晚年什么样的境遇?

杜甫的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一千多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寒夜里,一位落魄、孤独,但内心执着的爱国主义诗人的感人形象。整篇采用叙事的手法,细腻地描述了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受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这首诗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杜甫的一生非常坎坷,几乎都是在政治风云的动荡中度过的。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也是杜甫离开故乡后,遭遇仕途不顺、多次被贬、四处漂泊不定的境况下创作的一首诗。

球跳塔,你们会玩一些小小的游戏吗?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方面非常体恤百姓的疾苦,但同时杜甫也有很豪放的一面。杜甫从少年开始,心里一直有远大的志向。只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如愿以偿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但他那颗忠君爱国之心却始终不变。可谓:壮志难酬,痴心不改!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河南省巩义人。唐肃宗时,官拜左拾遗。后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中年更是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凋敝境况。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他的诗流传甚广,妇孺皆知。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孩童都能背诵出几首。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深刻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以及那颗纵然报国无门,但却永不泯灭的拳拳报国之心。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这首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公元761年的深秋。正是杜甫由于替当朝宰相房琯“兵败”之事说情,并多方营救他,触怒了唐肃宗而被贬后的第三年。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可不料到了农历八月底,草堂遇大风、先吹破屋顶,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彻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深邃、隽永的诗篇。诗中写的虽是他自己的几间茅屋,但真正表达的却是心底深处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感。

全诗可以分成四个段落来理解。第一段是前五句。

我们来看这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文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生动地描述了秋风呼啸时发出的声响,由此引出后面一系列“连锁反应”,让诗人手足无措,始料不及,却又那么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眼前。

试想一下,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他屋顶的层层茅草,更悲催的是:“茅飞渡江洒江郊”。这里的“飞”与上句的“卷”承上启下,告诉读者:被风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茅屋旁边,而是被风吹得“飞”过了江,然后四处飘散,“洒”在了江郊。

以至“高者挂罥长林梢”,吹得高的挂在了树枝上,弄不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吹得低的掉进了水塘,也很难收回。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这里看似普通的客观描写,却比抽象地抒情更富表现力。这几句诗所展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纷洒在江郊的各处,却无能为力。因此,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瞬间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竟被“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而抱跑了。

如果诗人不是年老无力,而是年富力壮,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接下来“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两句字面意思是说,这群孩子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

这里不过是诗人为表现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激愤心情而已,绝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这才有了“唇焦口燥呼不得”,作者用了一种自嘲般地句子表达了他此刻无可奈何的心境。

诗人同期创作的另一首《又呈吴郎》诗中的第三句则为其做了最好的注解:“不为困穷宁有此”。作者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反观“群童”若不是因为他们家里也十分困穷,就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而这一切,都为结尾做了伏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目睹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用得很凄凉,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薄凉,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

然而诗人当他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他想到的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他分明立即联想到的是和他有相似处境的无数穷人和寒士,同他一样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在凄风苦雨之中煎熬的百姓。难能可贵。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楚和自己的境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农历八月,天气并不太“冷”,但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从床头的天窗落下来,雨一直在不停地下,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在眼下这种境况下,诗人何以能入睡安眠?

“长夜”是作者一方面自己屋漏、身寒、觉夜长,另一方面联想眼下的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更觉得长夜漫漫无尽头。“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第四段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到这里,诗人笔锋一转,使读者为之一振!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一气呵成。语句高亢,构成了一种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饱受磨折的老人,跳出了狭小的自我,联想到天下贫寒的读书人和穷苦百姓的疾苦,而且想象着如果他们能够住上遮风挡雨的房子,他们一定会开颜欢笑的情景。

诗写到这里,一个爱国诗人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但杜甫不是普通的爱国诗人,他还是一代“诗圣”。因此诗到结尾处,“诗圣”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句将全诗推向高潮。

由此,我们深深地理解了,杜甫的这首诗绝非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晚年的痛苦境遇,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 “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

在这样一个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 ”,而且是 “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据史书记载,杜甫的晚年生活十分落魄和凄凉。写过这首诗的九年后,杜甫在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年仅58岁。当时,他的儿子们无力将父亲送回老家安葬。直到四十年之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百般筹措,一路乞讨,扶柩千里,将杜甫移葬故土河南洛阳。想到这些我唏嘘不已。

杜甫在世时鲜为人知,但后人给了他极高的评价。杜甫的灵柩移葬故土时,当时首屈一指的大文人元稹为他写了墓志铭。由此奠定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诗圣”地位。

我记得北师大教授康震在诗词大会上讲解杜甫这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篇时,动情地说了一段话。他说:“杜甫的精神和诗圣的境界是薪火相传的,它们传到了元稹,传到了韩愈,传到了白居易,传到了后世百代。人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并且在向杜甫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诗圣的温暖和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鼓舞 。”

所以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在风雨交加的寒夜里,一代诗圣给我们高高擎起的道德的光辉,他不仅温暖着当世之人,也将永久地温暖着千百年之后的我们!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