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遇复刻519先祖位置,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光遇复刻519先祖位置,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北魏汉化的巅峰,始于孝文帝迁都洛阳。
但,盛极则衰。
恰恰是迁都洛阳之后,北魏开始走向崩溃边缘。
孝文帝之前,北魏一直在进行汉化,并不是到了孝文帝才开始汉化。
所谓汉化,实际是胡人部落形态演化到汉人王朝形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部落到王朝,是政治改革;游牧到农耕,是经济改革;野蛮到文明,是文化改革。而核心是政治改革。
汉化或汉化改革,是胡人内迁以来的大趋势。这个大趋势从五胡乱华之时就开始了,甚至可能还要更早。
五胡乱华,胡人雄主辈出。但每一个胡人雄主身边的身边,几乎都站着一个汉人士大夫。
前赵刘渊,尊师大儒崔游;后赵石勒,礼敬谋主张宾;前秦苻坚,以寒士王猛为心腹。甚至,就连最后一个崛起的大夏赫连勃勃,也有一个王买德为他出谋划策。
为什么胡人雄主的标配都是汉人谋士?
这其实就是胡人在汉化。
上马打天下,却总归要下马治天下。
下马治天下,实际是组织政权的工作。而组织政权的工作,就是政治层面的汉化,即如何采取中原王朝的形式管理国家、治理百姓。这件事最重要,但胡人干不了,所以只能依靠汉人精英。甚至,即便是马上打天下,也要了然山川形胜、懂得纵横捭阖。这时候,还要依靠汉人精英。
慕容鲜卑先后建立了五燕政权,即前燕、后燕国、南燕、西燕和北燕。那慕容鲜卑依靠了哪个汉人谋主?慕容鲜卑缺乏定国级的汉人谋主。但,这不是因为慕容鲜卑不需要,而是因为慕容鲜卑的汉化程度最深。这一系鲜卑人自己就能搞定组织政权的工作。
拓跋鲜卑最为野蛮,汉化程度也最低。但,拓跋鲜卑的汉化最为生猛。
名士崔浩,先后辅佐了北魏三代国主。组织政权、组织战争,甚至编写国史的意识形态工作,全由崔浩打理。
汉武帝“杀母立子”,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的一时之举。而拓跋鲜卑则创制了“子贵杀母”的皇位继承制度,即“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汉武帝只是一时做法,而拓跋鲜卑则玩成了类世制度。
而最厉害的手段,是“离散部落”。拓跋珪将草原诸部落统统打碎,甚至包括自己嫡系的拓跋鲜卑,也照样打碎。打碎之后,再做重新编派为八部,由八部大人负责统领。
虽然成也部落制,但拓跋鲜卑竟能一手毁了部落制。这种做法,比刮骨疗毒可狠多了,相当于自我肢解后再自我重组。所以说,拓跋鲜卑虽然汉化较晚,却汉化得最为生猛。
但,这种汉化主要集中在政治层面,即部落制向王朝制演化。而所谓的王朝制,实际是百代皆行的秦政制,干脆点儿说就是中央集权。
部落制,是分权的;王朝制,是集权的。所以,胡人王朝的政治演化之路,就是从分权走向集权。
集权的标配,是官僚制。
于是,北魏汉化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移风易俗,而是如何建立官僚制。建立官僚制这件事,不是从孝文帝开始的,而是从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开始的。
北魏也有官员。但官员主要是拥有军队和军功的部落长。部落兵和部落长,不用北魏朝廷发工资。他们自己出去抢劫就行。但是,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就不能再抢劫了。因为你无论抢谁,都是在抢自己人。
于是,一众部落军事贵族们,开始贪污受贿了。贪污的收入,成了官员的主要劳动所得和生活来源。如果贪污的效率太低,那就继续抢劫。
一靠贪污、二靠抢劫,这是北魏官员的生活方式。所以,北魏官员,主要是地方官员,仍停留在部落政治的层面。自家部落才是人,而汉人和中原天下只能算牧场和牛羊。
为什么要禁止抢劫、为什么要禁止贪污?
这跟为什么要走向统一是一个道理,人类总是倾向于交易成本最低的交往方式。天天靠抢劫、贪污为生,这种方式看着爽,而实际上,交易成本特别高。所以,一直这么玩,拓跋鲜卑早晚会把自己玩死。
于是,奇女子冯太后出手了。
冯太后是北魏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的妻子。但文成帝拓跋濬死得早。所以,年纪轻轻的冯太后就与新继位的小皇帝,遭遇了主少国疑的窘境。这时候,彪悍的鲜卑贵族将军们肯定不听话。
但是,没想到,冯太后比这伙鲜卑贵族们还彪悍,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些人全都干掉了。但等小皇帝长大了,小皇帝献文帝也不听话了。于是,冯太后再出手,又把小皇帝也干掉了。
这之后,皇位传到了冯太后的孙子拓跋宏,也就是孝文帝手中。但是,孝文帝还是个孩子,所以冯太后只能二度临朝。
自公元465年寡居称制到公元490年去世,冯太后成为北魏朝堂的事实主宰。所以,北魏汉化改革,长期由冯太后主导。所谓孝文帝改革,在公元490年以前,实际是冯太后改革;在公元490年以后,直到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才算孝文帝改革。
在政治层面,汉化就是集权,而集权就是要健全官僚制。但北魏官僚竟长期以抢劫和贪污为生。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北魏官僚的生活方式,然后改变北魏官僚系统的政治生态。
于是,公元484年,冯太后仿效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规定在户调之外,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用以给付官员俸禄,即“始班俸禄,罢诸商人,以民事,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以前官僚们靠贪污和抢劫为生,但现在不用去抢了,因为国家给你们发工资了。如果以后再去贪污、再去抢劫,那就不是不发工资的问题,而是要你命,“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给官员发工资这件事,非常重要。
第一层回路是国家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然后百姓向国家交纳税赋。这一层回路,连部落制的草原政权都能做到。但是,王朝制的中原政权,还需要完成第二层回路。即:国家通过官员向百姓收税,然后再用收上来的税养活官员和养活政府。
这是王朝制或集权制的关键一环。而这一环还有扩展效应。那就是为了给官员发工资,国家就必须关心和组织社会生产。
于是,公元485年,均田令随即推出。国家为民制产。百姓拿着国家提供的土地资本去创造物质财富。而国家的税赋,也就有了直接可见的合法性依据。
五胡乱华,实际是草原部落制对中原豪族制的沉重打击。在这场较量中,中原的豪族制一败涂地。所以,北魏也要面临豪族问题。豪族垄断了地方的经济生产和社会治理,国家根本无法集中资源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局面下,什么均田令、班俸禄,甚至官僚制,全都没有用武之地。
于是,公元486年,三长制取代了宗主督护制。北魏建立了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的基层架构。邻、里、党各设一长,故称三长制。三长制的意义,一是瓦解和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二是将官僚制可以贯彻到最底层。
回过头来,我们重新梳理一下班俸禄、均田令以及三长制,就会认识到历史有时候就是押着同样的韵脚。
班俸禄完善了官僚制,而其本质则是中央集权加郡县制。这是始皇帝创立的制度,彻底的秦政秦制。秦政秦制一立,部落制想不瓦解都不行。在农耕的中原,这套算法的优势无可比拟。
均田令,实际是一种变相的土地私有。与始皇帝的“使黔首自实田”,其实是一回事。始皇帝时代,你家有多少田就向政府汇报有多少田,然后国家承认你的所有权,并以此为基础向你征税。而均田令,则是国家租给你多少田,然后承认你的使用权,并以此为基础向你征税。
三长制,更是如此。与秦汉的乡亭里制放在一起,你根本看不出什么区别。北魏的邻、里、党,与秦汉的乡、亭、里,仅是名称不同、颗粒度不同。认识起于分类、管理起于认识;分类了才能认识、认识了才能管理。三长制实际是对基层社会的重新分类和重新认识。完成了分类与认识之后,官僚制才能对接基层社会。到这个时候,政府才能收税,而集权也才能落地。
所以,北魏汉化,完全可以看做是对秦政制的复古。这套集权制度,被汉末以来的豪族形态瓦解后,又被北魏给恢复了。
在冯太后期间,北魏的汉化改革一直在走收益递增的曲线。
班俸禄、均田令、三长制以及更早的离散部落等,这些汉化改革一直给北魏带来统治收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国家有钱、国政稳定、国力上升,不仅能养官理政,还能扩军备战。
但改革也是有成本的。
最直接的成本,就是调整内部结构所耗费的大量资源。压制鲜卑军事贵族,需要花钱;赎买部族武装,也需要要花钱;完善官僚制和基层治理,还需要花钱。
如果汉化改革的收益一直能高于汉化改革的成本,即收益大于成本,那就是收益递增。换个烧脑一点儿的说法就是:如果每落地一项汉化改革的新增收益都大于新增成本,即新增收益大于新增成本,那就是边际收益递增。
而冯太后时期的汉化改革,就是这种趋势。
但是,边际收益在经历增长之后,一定会调头向下。因为新增收益不会永远高于新增成本。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定律。
当二者相等的时候,就达到了边际均衡点。北魏的汉化改革将在这个时候取得最大收益。而在这之后,继续投入成本进行汉化改革,就是收益小于成本,汉化改革将会得不偿失。
而这个边际均衡点,就是孝文帝迁都洛阳。
对于这个过程,我们无法量化到某个数值。因为所谓的成本和收益都不可能量化到具体数字和某个单位。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这个边际均衡点?
好处找不到、坏处看得见,就是判断的依据。
迁都洛阳能够带来三个收益:一是便于统治北方中原;二是便于统一南方;三是便于巩固皇权。
但问题是统一南方只是迁都洛阳的幌子。目的是迁都洛阳,手段是以统一南方为幌子。不说统一南方,鲜卑贵族们死活不答应离开平城、迁都洛阳。所以,孝文帝没想统一南方,而只想迁都。而鲜卑军事贵族们更没想统一南方。甚至,这时候,不是他们没想,而是实力不允许。
当初,崔浩之所以反对北魏从平城迁都河北,主要基于三点理由:一是距离产生美,东州之人不了解北魏实力,所以才会臣服北魏的统治,如果了解了,那就不是臣服而是造反;二是拓跋鲜卑太野蛮,举部迁到东州之地,就是去扰民添乱,所以不如呆在山西,虽然挨饿但还能吃到河北的租子;三是草原柔然虎视眈眈,一旦离开故地,云州和平城肯定控制不住。
这三点理由,前两点都被消灭了。但第三点一直是问题。那就是迁都洛阳之后怎么继续控制山西故地。最后,出问题的,恰恰是这个地方。
历经冯太后改革,北魏的官僚制已经初步形成。而且,孝文帝正是正当年富力强。所以,孝文帝的统治威信,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唯一让他不爽的,就是鲜卑贵族跟他的关系,太过平等。这伙人都是北魏的创始股东,所以难免各种不服。皇帝英明,那大家就真听话;皇帝任性,那大家不惯着。
既然是这样,那迁都洛阳到底还有什么好处?
就北魏而言,迁都洛阳的汉化改革,已经得不偿失,即好处找不到。而坏处却看得见,一是山西必然难以控制;二是孝文帝与鲜卑贵族的关系必然出现裂痕。
所以,这时候的新增收益已经不足以抵消新增成本。边际收益只能调头下降,开始出现边际收益递减。
虽然边际收益下降了,但北魏的国力还在上升。这就好比踩刹车减速了,但汽车仍会往前走,而不会向后走。只有边际收益持续下降,导致总收益也下降的时候,北魏才真正遭遇问题。
而孝文帝接下来的改革操作,则是一个不断拉低边际收益、不断抬高边际成本的过程。这些操作,从汉化的情怀来看,非常好;但从改革的效益来看,却非常不好。
以前的汉化改革,是触及筋骨。而迁都洛阳之后的汉化改革,则是触及灵魂。
首先是改衣服,原来胡服不让穿了,一律改穿汉服;其次是改语言,原来的鲜卑话不让说了,必须说汉语;第三是改姓氏,把鲜卑姓氏统统改为汉人姓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也称元宏,因为拓跋改姓元了。
同时,孝文帝还引了汉人的门阀制度,鼓动鲜卑贵族与汉人豪族联姻。这一点最要命。因为汉人的门阀制度恰是五胡乱华的重要原因。中原的汉人不是打不过胡人,而是豪族形态的汉人打不过部落形态的胡人。如果孝文帝恢复了汉人的豪族形态,那西晋怎么死,北魏也怎么死。
改衣服、改语言、改姓氏,甚至还要与汉人联姻改血统,当然还要改文化,也就是移风易俗,孝文帝改革比商鞅变法还要深刻。商鞅变法是利用人性,而孝文帝改革则是反人性。所以,不知道的话,你都会认为孝文帝是派到拓跋鲜卑的卧底。他是有多恨自己和自己的部族,才会做出这种程度的改革?
因此,迁都洛阳之后的汉化成本,一定会非常高。那会高到什么程度?
首先是太子不满意了,非要拉着一批鲜卑豪贵跑回平城。一旦太子跑回平城,那北魏就会出现两个中央、两个朝廷。而鲜卑贵族一定会支持太子而反对孝文帝。所以,孝文帝果断出手,亲自平叛。老子干服了儿子,随即就把太子给废了,还打了一百多棍。但是,还不放心,最后直接把废太子赐死了。
孝文帝不缺乏能力,更不缺决心。为了汉化,他连亲儿子都能干掉。这个操作已经超过秦孝公。于是,不满意的鲜卑贵族,在孝文帝面前只能忍辱求存。后来,孝文帝直接告诉这伙人:大家死了也没必要迁回故地安葬了,洛阳就是咱的家,死了就葬在洛阳。孝文帝汉化,不止是改活人,而是连死人也一起改。
公元494年到495年间,孝文帝终于实现了迁都洛阳。随即,就开始了对南朝的统一战争。但是,一交手才发现自己没有从前那么强,而南朝也不是以为的那么弱。甚至,南朝齐还搞了防守出击。
公元499年,在迁都洛阳4年后,孝文帝一命呜呼。孝文帝活着的时候,能够镇住鲜卑贵族。孝文帝死后,鲜卑贵族肯定要反复。
但是,孝文帝的雷霆举措在他死后仍然余威犹在。又是迁都洛阳、又是移风易俗、又是杀子立威、又是不换思想就换人,这套流程走完,直接干废了鲜卑贵族。关键是洛阳的确比平城好。这里的生活富足完全不是平城故地所能比的。所以,孝文帝死后,北魏也没有重新迁回平城。
那么,没有重新迁回平城是因为鲜卑贵族集体转性了吗?他们都被孝文帝的英明决策给说服了?
套用普朗克的一句名言,“新科学事实之所以胜出,并不是因为反对者都被说服了,而是因为反对者最终都死了……然后熟悉这个事实的新一代人长大了”。
所以,最大的可能不是反对派被说服了,而是要么被干死、要么被下课。而干死和下课,都意味着北魏自己消灭了自己的反对派。这就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的汉化成本。这个成本已经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在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之所以胡人雄主辈出,不是因为胡人基因变异了,而是因为胡人的部落制完胜中原的豪族制,是部落制撑起了胡人雄主。北魏统一中原,实际是拓跋鲜卑的部落兵成为北方最强,造就了北魏的历代雄主。而北魏历代雄主的支柱力量,就是鲜卑八部的胡人部落兵。你孝文帝把部落兵的领导层全给干掉了,那北魏还怎么继续强?
所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的汉化改革,不止是刮骨疗毒、也不止是伤筋动骨、更不止是自我肢解和改造灵魂,而是自废武功。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就是开始把北魏拉向崩溃的边缘。
此后,豪门出身的汉人士大夫崛起于北魏朝堂,甚至开始打压排挤鲜卑的军事贵族和武人士兵。公元519年,大臣张彝父子主张“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这就等同在制度安排上清洗掉鲜卑军人。鲜卑士兵群情激愤,追到尚书台骂街,“羽林虎贲几将千人,相率至尚书省诟骂,求其长子尚书郎始均”。最后,尚书郎张始均,被鲜卑大兵活活烧死。
最要命的还是山西故地的六镇军人。这伙人曾经是国之肺腑,却在20多年后混得连饭都吃不上。公元523年,六镇起义爆发,北魏正式跌落悬崖。北魏不仅失去了鲜卑军人的支持,而且还与鲜卑军人互为仇雠,甚至花钱请柔然出兵平灭六镇军人。
而此时的北魏军事实力,更是如同弱鸡一般,早已没了当初横扫天下的豪迈。公元528年,山西北秀容的契胡部首领尔朱荣,成为北魏的董卓,带兵冲到洛阳、制造了河阴之变。而公元529年则更是神奇,南朝梁的陈庆之仅率七千士兵就杀到了洛阳,要给北魏改朝换代。
为什么北魏迁都洛阳后会变弱、会崩溃?
一是节奏的问题。在胡汉还没有完全融合的大背景下,孝文帝实施了加速汉化的改革。这实际就是在制造矛盾,比如北魏大兵围攻尚书台事件。
二是支柱的问题。北魏支柱是拓跋鲜卑的部落兵。失去这伙人的支持,北魏别说与南朝竞争,就是自立北方都是问题。
三是边际的问题。汉化是方向,也是趋势,而且还是正确的方向和必然的趋势。但是,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如何平衡的问题。
四是选择的问题。汉化不是豪族制,而是集权制。豪族制的汉人打不过部落制的胡人。但是,冯太后改革复古了集权制,而孝文帝改革却是在重复豪族制。
既然如此,孝文帝为什么还要迁都洛阳?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汉化和汉化改革,就是北魏要造的桥和船。北魏的目的是国力强盛。但是,孝文帝把这个手段和目的给搞反了。为了汉化,当然是迁都洛阳。但为了国力,迁都洛阳则要慢慢来,移风易俗的汉化改革更要慢慢来。如果迁都能解决所有问题,那北魏名臣崔浩就不会阻止迁都了。
那孝文帝是愚蠢吗?看不到成本巨大、后患无穷吗?
这实际就是一种内卷。北魏在统一北方和扫荡柔然后,已经所向披靡。所以,之后的汉化改革才会如此顺畅。
冯太后改革时期,几乎一年一个政策。改革当趁好时光没,北魏恰在好时光。正是因为好时光上一路顺风,所以北魏朝堂积攒了太多的过剩精力。于是,接下来的操作就不是向外进取,因为外部无对手;而是向内演化,因为内部有情怀。这时候,内卷就出现了。
内卷的一个特点就是脱离实际的精益求精。改服装、改语言、改血统以及各种移风易俗,本可以慢慢来,而孝文帝却拿出巨大的精力和成本生硬推进。
而不断的精益求精,一定会走向内卷的极端,即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随处可见。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但权力最大的不是生产、销售和研发部门,往往是人事和考核部门。企业是如此,其他大的官僚化组织更是如此。久而久之,大家统统忘记了目的是什么。甚至,把手段当做了目的,然后拼命地造船、造豪华大游轮,拼命地造桥、造九孔赵州桥。而等船也造了、桥也造了,大家却忘记了过河。
战国难道还有另一个周朝吗?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特别的能反应中国古代历史的状况,每一次的分合都是一次民族的大融合,都能促进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只是苦了每个时代的人民了!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混乱不堪的局面。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划时代大一统王朝,是大秦帝国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其开创的政治制度被后世延用两千多年,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制社会。所以秦始皇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周朝的建立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国家,也是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周朝是由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的。周朝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始皇所灭。周朝总共延续了有32代37王,历经791年。
早期的周朝是商朝的一个小小的诸侯国位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朝是在周文王姬昌时期兴盛起来的,在周文王逝世以后,由姬发即位。
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和姜子牙率领大军在牧野打败商军,而纣王帝辛在鹿台自焚而死。从而商朝被周朝所取代,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封神时期。
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大肆的分封诸侯王,这也为后来周朝的灭亡埋下了根源!
由盛转衰周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昭穆时期,周朝的实力已大不如以前。在这一时期周朝西北的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尤其在周幽王时期,周朝连年战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周幽王还纵容官员大肆的垄断社会资源,使老百姓无地可种,无粮可交,无饭可吃!
在公元前779年,周幽王派大军攻打戎、狄失败。而此时期天灾频发,周朝开始处于内外交困时期,而周幽王哪?这个时候还有时间为了王后"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而正是周幽王此举加速了周朝的灭亡。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戎、狄杀死于宫内,西周也正式被灭亡。
周幽王被杀以后,由太子宜臼即位为王,是为周平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了今天的河南省洛阳(也就是古代的洛邑),因此称为"东周"。
东周春秋时期史学家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之间称为春秋时期。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大国土面积,大肆掠夺人口和资源,因而连年征战。在诸侯国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因而诸侯国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但是这样却促进了华夏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融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经过春秋时期激烈的争霸战争之后,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大的诸侯国。这个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称为"战国七雄"。
东周分东西在这个时期随着水利的兴起,铁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治形势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各诸侯国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大。而东周的实力却逐渐衰弱下来,一直到了周考王时期。
周考王于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周桓公。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自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是寄居于此周公国。周桓公死,其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周赧王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东西周正式分立,西周都河南旧于王城,东周都巩。同时,西周和东周常相互倾轧攻伐。 周赧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韩、赵一分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以巩附成周为东周,分别由东、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迁于王城,依附于西周公。秦始皇开始统一六国国此局面一直维持到了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最后一个周王周赧王病逝,秦始皇随之派大军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西周灭亡。在公元前249年,秦始皇派国相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今河南巩义)的东周公。因此周朝正式灭亡,历经791年。
而秦始皇也正式拉开了一统六国的战争,经过十多年的征战秦始皇终于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
湖北赤壁市人祖籍为什么大多来自江西?
在元朝,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湖北、广东、贵州一部分属于湖广行省;在明代,只有湖南、湖北属于湖广布政司;到了清朝,湖南、湖北分开,湖广不再代表一个省级行政机构,但是管辖两省的总督仍然冠以“湖广”二字,即湖广总督。赤壁市自古属于湖广范围内,赤壁人祖籍大多来自江西,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有关。下面就有关问题分别叙述如下:
一,移民的时间。移民最早起于唐朝,而今天重点讨论的江西填湖广发生在明清之际,尤以元末明初最盛,民间称为“洪武开坎”;以后在永乐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清晚期都有移民现象,时间跨度达到一千多年。
二,移民的原因。湖广自古为四战之地,南北要冲,是遭受兵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从1254年蒙古军在光化筑城开始,至1276年元军攻克潭州为止,宋元双方在湖广地区争夺战前后延续20多年,襄阳、荆州一带备受战火摧残;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红巾军与元军的厮杀,以及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大势力的拉锯战,湖北作为重要战场,人口伤亡十分严重。元未明初,由于湖广地区人口凋零,大量土地抛荒,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朱元璋采取了户部郎中张九皋的奏议:“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把“田野辟,户口增”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下令把稠密地区的人口迁移到人口稀疏之地。最后一次移民是清晚期,湖北是太平军与清军争夺相当激烈和频繁的地区,许多大的战争都发生在境内的主要城市。1856年以后,战局的中心转移到长江下游流域,湖北战争危害才明显减轻。成千上万的男子,甚至妇女被太平军虏走。仅1853年,被掠人口约为30至50万;还有自愿加入太平军的,仅1860至1861年之间,加入太平军的就有30万之多。从安史之乱后,湖北地区历次战乱中人口损失巨大,部分乡村出现百里无人烟状态,这种局面是导致移民潮的主要原因。
三,为什么移民主要来自江西?湖南、湖北人中除少数是土著后裔以外,绝大多数来自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省,在这些省的移民中,位居前三的是江西、安徽、广东。从大流域看,江苏、安徽、浙江、江西,长江流域移民呈现自西向东的趋势。“居楚之家,多豫章”,在这些移民中,又以江西移民最多,约占移民总数的90%,整个湖广人口中,江西人口占据60%--70%,江西移民主要出自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即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从分布上看,赣北多于赣南,从流域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迁出人数最多。
江西在历朝历代的战乱中所受的兵灾相对较少,又属于开发较早的地区,因此人口密度较大。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江西地区人口有4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元世祖至元27年(1290年),江西人口占全国的23.3%,居各省之首;至明代,江西人口在全国13个布政司中排第二位。江西由于人多,出现了人稠地狭,以及赋税过重的现象。该地区移民有政府强制引导的一面,又有自发寻找出路的一面。
四,移民规模。湖广地区经受战乱冲击之后,人口凋零,田野荒芜。待战火停息,江南狭乡百姓便迁入垦殖,他们与战乱南逃的中原百姓一起,根本改变了湖北人口的面貌。今天的湖北是一个移民社会,有超过80%的家族是移民,相应有90%以上的人口是移民的后裔。张国雄先生调阅了339个家族档案,其中只有22个家族世居湖北,属于土著,其余都是唐代以后迁入的,移民家族占总数的93.5%,可见该地遭受兵灾之惨烈,人口迁移之广大。自明太祖朱元璋一声令下,江西民众纷纷响应,沿途官府不敢怠慢,从筷子街、瓦屑坝进湖广的移民队伍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溯长江而上的船只首尾相连,绵绵不绝;真正奏响了江西填湖广的雄伟乐章。
“江右(指江西)之民愿徙楚者听。所至有山泽之利,荒弃多年,不在租税正数者,俱许其开垦,永不起科,亦可行也。诚使燕赵秦楚无遗利,江浙、三晋民不游食,则于国家命脉无小补矣。虽然,此其大概也,就中迁徙又有难易。越人之徒燕,十之而九,江右之徙楚也,十之而八”--(于慎行:《谷山笔厘》卷十二)。元末明初,湖北173.8万人中有69万人是江西移民,在湖北人口中占四成。南昌移民在湖南北部占绝大多数,吉安移民在湘南人数上占压倒性优势。
江西移民青睐遭受战争打击较重,人口稀少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以优先占尽地利,然后考虑其它地方。明朝由江西迁往湖广的人数占历代江西迁往湖广人数的63%以上,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移民主要是江西北部和中部的居民。与“江西填湖广”几乎同时进行的是“湖广填四川”,因为移民政策优惠,允许移民自主择居,自主圏地,大批江西人源源不断而来,造成湖广人口趋于饱和。湖广填四川第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主要原因是蒙古人屠川,致天府之国为人间炼狱,人口由1400万锐减到80万,经过元朝四川人口经济仍然没有恢复过来。明太祖为了充实四川人口,诏令狭乡之民迁川。这一次移民人数约为50万,大多是江西人入湖广后,鉴于人口饱和的现状,继续向西迁徒进入四川落籍。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明末清初,与张献忠、清军以及吴三桂的战祸有关,致使四川人口由恢复后的600万锐减到60万。为了充实四川户籍,大量湖广人口移民四川,这一次移民数量超过100万。朱德元帅祖籍广东韶关,据他回忆,他们家祖上也是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的。
五,迁徙路线。江西迁湖广的移民,先在南昌的筷子街(巷)或鄱阳的瓦屑坝(今瓦燮村)集中后出发,从水陆两路分别行走。从南昌筷子街到湖北的陆路为:从九江起,过龙开河,经洗心桥至瑞昌县,西过黄甲桥至界首(今阳新县界),接鄂州至阳新到武昌。从筷子街、瓦屑坝到湖北走水路有两条线。一条是从筷子街经鄱阳,过都昌、星子、湖口入长江,从湖口北渡大江80里至黄梅县;或是从湖口入长江,上溯22里入蕲州,190里入黄州,235里至汉口。第二条线是从鄱阳县瓦屑坝经都昌至湖口,由湖口进入长江后与从筷子街出发的水路移民路线相同(参照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三种。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江西移民进湖南以陆路为主;进湖北以水路为主,充分利用长江、汉水交通便利。长江中下游移民乘船溯江而上,一部分选择在鄂东定居,其余移民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分流。
六,移民的情形。江西移民响应明初政府诏令:“徙江西民实楚南”,一般以家族为单位,与同乡或亲朋好友结伴而行,择吉日启程,在江西指定暑衙领票,在某处登舟,在某处登陆,在某处歇店,在某处与同伴分手。“所至皆挂号,夜则老者投店,少者皆露处也”。沿途所经公所衙门,要向官差通报个人情况;老年人照顾其住店安歇,年轻的则露宿街头村野。有的老年人经不起长途跋涉,病死路上;有的老年人勉强撑到落居地,立即吩咐“起工造室,择吉安居”。量不久于人世,则交待后事,叮嘱子女们与邻为睦,立清界扺;记下祖籍地址;沿途所经城镇;因何原因到此;赶紧报上登籍,安家立业,不枉前程等等。
七,移民的结果。江西移民大部分以垦殖为主,使大量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一部分以商业为主,主要渉足米、布、盐、医药、书籍、当铺等多种行业。明清时期的湖南人军事思想发达,对商业不感兴趣;江西人则不同,对军事不感兴趣,对生意比较感兴趣。江西的江右帮曾跻身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他们每到一地赚了钱后,就集资修建万寿宫,用来祭祀家乡的得道神许真君以及作为江西商人的会馆,全国各地有万寿宫800多家。湖北汉口的万寿宫位于民族路,康熙年间由南昌、吉安、临江等六府商号集资建成,占地4000多平方。在湖南凤凰,万寿宫仍然是当地著名旅游景点。
如今,很多湖南湖北老人在祭祀祖先时,习惯在祭品猪头肉上插上筷子,这是纪念祖居地出自南昌筷子街的行为;湖广地区的人认江西人为老表,也是一种对迁出地的认同态度。
你认为河南省哪座城市最适宜养老定居?
信阳最适宜居住。信阳处在秦岭一一淮河的地理分界线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种农产品生长,是真正的鱼米之乡。民以食为天。首先吃得丰富多彩是第一大特色。鸡鱼肉蛋,瓜果蔬菜,地方品种特色鲜明,品种齐全,应有尽有。信阳出美食。做得精啊。固始鹅,潢川王八,罗山大肠,淮滨面包鸡,各具特色,一见之下,令人残涎欲滴。其次有山有水,空气清新,风景秀丽。这里有全国著的度假胜地鸡公山,有碧波荡漾的南湾湖,有香火鼎盛的灵山寺。这里空气质量极好,吸一口气,甜甜的湿湿的,让人舒服极了。其三信阳是著名的茶乡。全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个习着悠久的历史。陆羽说,淮南茶,信阳第一。古人不管咋说,喝了才知茶如何。泡一杯,香气四溢,不仅茶香宜人,隔着玻璃杯,看一眼就十分养眼。清明前后,茶山上漫山遍野的采茶姑娘,红红绿绿,配以甜美的采茶小调,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走进茶楼,品着毛尖,赏茶艺表演,真是妙不可言。其四,这里不光山美水美,可以喝茶品茗,吃地方名菜,饱一饱口福,你去羊山新区看一看。规划好,建筑精,道路宽,绿化美,休闲好,许多游人驻足,叹为观止。其五信阳铁路纵横,高速交叉,还有明港飞机杨,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上北京下广州,半天功夫而已。其六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富。不仅有何景明,司马光等文化、政治大家,而且还是邓颖超,许世友等革命家的故乡,是红色摇篮,是有名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来吧,朋友们,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一一信阳张开美丽的双臂欢迎您!
姓氏阳的由来?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将自己的小儿子姬樊封在阳邑(今河南济源),史称其为“阳樊”。
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间(公元前520~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为篡夺王位,于周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发动了叛乱。在此期间,阳樊为避王室之乱而奔居燕国。燕惠公接纳了阳樊,将自己的别邑唐(游猎玩耍之园区,今山西冀城)赐予他,此后燕国的别唐又改称为阳邑。后来燕惠公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启动了政治改革,欲重用下层有才华的官吏以取代贵族诸大夫,却遭到了上层贵族们的强烈反对,燕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有意思的是:当时齐国大夫高偃率齐军接应燕惠公,并将其保护起来后,也将其安置于阳邑(今山东临沂沂水)。燕国诸贵族拥立了新君,即燕悼公,并对要复立燕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迫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从此以后,燕国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就此在政治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各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灭燕国。
阳樊在此期间又不得不转迁至冀邑(今北京西南部),然后以自己原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子孙后代皆因之,成为阳氏一大族。阳氏族人大多尊奉阳樊为得姓始祖。
阳姓起源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带)鲜卑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顺利平定地方叛乱后,把彻底的汉化政策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谁敢阻拦,就会遭到最无情的惩罚。他的亲生儿子、十五岁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违抗父亲的汉化政策而送了命。
在元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莫胡卢氏改为汉姓阳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阳邑(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因此称阳处父,时人尊称其为“阳子”。晋襄公姬欢(姬环)执政时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一大批晋文公姬重耳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继去世,大夫赵盾和狐射姑等都升迁高层,但相互之间为权利时有争执。
在阳处父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扬,公子扬的孙子叫公子瑕。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阳(今湖北襄阳),号称阳匄。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十年,吴王僚即姬诸樊八年,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争夺江南霸主地位,出兵伐楚,当时吴军以公子光为元帅。楚平王排令尹子瑕偕司马蒍越迎战,可惜子瑕抱病出征,病逝于途中,楚军士气因此低落,行军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部)与吴军遭遇,楚军尚未列阵即自行溃退,结果楚国大败,损兵折将,失地丢人。
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襄阳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五
源于复姓,出自古代以阳为字的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在中国历史上,有带“阳”字的复姓四十余个,即:欧阳氏、高阳氏、靑阳氏、孙阳氏、子阳氏、周阳氏、泾阳氏、逼阳氏、梗阳氏、戏阳氏、鲑阳氏、叶阳氏、陵阳氏、鲜阳氏、栎阳氏、濮阳氏、太阳氏、两阳氏、老阳氏、安阳氏、成阳氏、南阳氏、咸阳氏、朱阳氏、索阳氏、螺阳氏、东阳氏、灌阳氏、襄阳氏、丹阳氏、风阳氏、平阳氏、凤阳氏、邵阳氏、溧阳氏、吉阳氏、阳高氏、阳信氏、昆阳氏、演阳氏等,大多是以地名形成的复姓。
到了秦、汉朝时期以后,这些复姓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多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阳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阳姓起源六
源于契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辽政权纳喇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纳喇氏,源为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孙耶律·大石之部众,史称黑契丹、哈剌契丹,世居西辽(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也迷里河即今新疆额敏河地区,东起土兀刺河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即今叶密里河流域广大地区),后被蒙古别速惕氏部落首领、成吉思汗属下大将别速惕·哲别击败吞并,逐渐成为蒙古别速惕氏部族民,汉义“太阳”。
元末明初,蒙古族纳喇氏族人中有取姓氏汉义改汉姓为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在明、清朝时期,满族中有引称纳喇氏者,满语为Nara Hala,后多冠汉姓多为那氏、纳氏、何氏等,亦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乃蛮部,是公元十二~十三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汉译又称乃马部、乃满部、廼蛮部、奈曼部、奈蛮部、耐满部,相传其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区,其族源可能同唐朝时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
在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别帖乞·屈出律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多有以先祖汗称“太阳汗”为汉化姓氏者,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时期开国男杨大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杨大巽,南宋末期著名将领,以功封醴陵县开国男(南宋王朝官爵,相当于县侯,五爵中的末位),逝世后葬于城北姜桥。杨大巽的次子杨霖,在元朝初期避难远遁,改姓阳氏,称阳霖。
至元朝时期政局平稳了,阳霖复迁回瓜畲(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瓜畲乡地区)。下传十二世至阳明季,族分今湖南醴陵鲤浦、湖南攸县东冲、江西安福瓜畲三大衍派,皆不复杨氏而沿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著名的瓜畲阳氏大族。
阳姓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十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王朝初期,有一个附庸的小方国,称阳国,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东临沂沂水)。由于阳国紧邻强大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出兵击破阳国,并将自己齐国之人迁入其都,阳国就此灭亡。
阳国亡国之后,原阳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为阳氏之始。
阳姓起源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阳虎,即阳货,姬姓季孙氏,是鲁国执政上卿季平子(季孙意如)的家臣,著名的鲁国大夫。鲁国季氏家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即季氏家族的大管家。在执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阳虎专权,自己执掌鲁国政事,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阳货之乱”。“阳货之乱”的社会背景,就是齐国势力的介入。阳虎与公山弗扰曾在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鲁定公姬宋五年,公元前505年)共谋囚禁了执政上卿季桓子(季孙期),关押在蒲圃(今山东曲阜南门外泰安一带),为此曾求见孔子征求意见,孔子拒绝与之相见。季桓子被迫与阳货订盟后方获释。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勾结“三桓”的一些子弟和家臣,谋刺季桓子于蒲圃,计划以季桓子之弟季寤取代季桓子,以叔孙武叔的庶兄叔孙辄代替叔孙武叔,自己则代替孟懿子。鲁国其他三家贵族即“三桓”联合起来攻击阳虎,阳虎的军队被叔孙武叔和孟懿子联手打败,只好退守自己的邑地阳关(今山东宁阳)。相持到周敬王姬丐十九年(鲁定公姬宋九年,齐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阳货看看自己势孤,遂奔逃齐国,不料齐景公见其无用了,根本就不收留他,无奈之下,阳虎又奔往晋国,投靠了晋国的赵简子(赵鞅)。据史籍《春秋左氏传·定公五年》中记载:“鲁阳货执季桓子。阳货欲见孔子。”在《左传·定公八年》中又记载:“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在季孙阳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阳虎氏、阳货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 分布
山东省的泰安市泰山区、新泰市,云南省文山州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阳朔区、临桂区、灵川县,甘肃省的东乡市、陇西县,河北省的玉田县,湖南省的道县、醴陵县、攸县,四川省的广元市朝天区、南充市营山县、南充市西充县(观凤、青狮、仁和、双河等乡镇)、泸州市泸县立石镇、毗卢镇、巴中市平昌县、自贡市、宜宾高县,广汉市,贵州省的威宁市,重庆市的梁平县,湖北省的广水市,江西省赣州市,江西省南康市,江西省上犹县,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阳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