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防御战怎么打,为什么总有人认为反舰导弹打不穿战列舰?
舰炮防御战怎么打,为什么总有人认为反舰导弹打不穿战列舰?
因为有人对反舰导弹的威力过度自信,认为导弹就是无敌的,而这种想法曾经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这么认为。首先能不能打得穿和命中爆炸效果是两回事。由于现代战舰基本没有装甲,所以现代反舰导弹基本不用穿甲体导弹,而是使用半穿甲爆破战斗部,但是这种半穿甲战斗部的穿甲能否击穿我是抱有疑问的,如果能击穿那威力又如何呢?能否击沉?这也是我的一个疑问。
日本神风自杀飞机撞上平洋舰的装甲将飞机提前引爆但是由于有着装甲的保护在装甲外部爆炸,对军舰并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只不过是留下一个痕迹而已。
首先,战列舰退出海军主力舰的位置是因为海军各种因素决定的,而不仅仅是导弹一种。至于说导弹能不能击穿战列舰的主装甲、以及击穿之后能有多大伤害、能否击沉这是一个系列问题,并不是说你只要反舰导弹就能打得穿。而且有穿甲体的反舰导弹和半穿甲体破甲战斗部的反舰导弹威力也是不一样的,特别是针对于有装甲防护的战列舰。像1967年埃及击沉以色列1700多吨的冥河反舰导弹自身就高达2.5吨,而且还是带有穿甲体的,即便是这样击沉1700多吨的驱逐舰,都还要三枚导弹,那几万多的战列舰你以为好欺负的啊?
就是这个玩意,击沉一艘7700多吨的驱逐舰都还要三枚导弹,而且它是带有穿甲体的,
还有就是有半穿甲体破甲战斗部的反舰导弹就算能击穿厚重的装甲,但是它的原理跟穿甲体的动能穿甲是不一样的,就好比陆军用的反坦克使用的破甲弹类似。而且但穿甲体并不具备穿甲能力,在接触战列舰装甲的时候就有可能将装药提前引爆,那这样对战列舰基本上没有啥伤害。当然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仅凭这一两句并不能详细的概括,但是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过分的迷信导弹的威,。现代的反舰导弹主要是针对于现在没有装甲保护的现代军舰。
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残酷战役?
许多军史爱好者会想当然的认为,中国远征军之“驻印军”在缅北反攻时期定是摧枯拉朽,毕竟其主力新一军是全套美式装备,另有美国空军大力支援。而事实上,在野战和从林战中或许如此,但城市巷战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驻印军经历最残酷和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是1944年5月爆发的“密支那战役”,这次战役的艰苦和复杂程度确实少为人知。
(新一军军长郑洞国)
密支那是缅北重镇,位于伊落瓦底江西岸,是纵贯缅甸南北的铁路终点和水陆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向东百里,便是我国滇西的腾冲。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时,就曾经计划过密支那会战,结果由于英军的单方面撤退而流产,而驻印军自缅北反攻时,一路杀来的胡康河谷尽头,便是密支那。
1944年5月,在新一军主力(廖耀湘新22师和孙立人新38师)还没有完全突破胡康河谷的情况下,日寇缅甸方面军却在另外一个方向发起了对印度的“乌号作战”,英国人手忙脚乱并要求重庆政府向缅北增兵,以便加大进攻力度牵制日军。于是从滇西空运调来的新编第30师、新编第50师等部队纷纷到达缅北,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麾下兵力骤然富裕起来,但将这些部队全部投向狭窄的河谷作战显然是不明智的。
手握重兵的史迪威信心爆棚,决心模仿太平洋上的蛙跳作战搞搞“跳越式”奇袭,拟用一支中美混合部队秘密长途奔袭密支那,封闭胡康河谷内残留的所有日军,进而一举歼灭。他将本次行动代号命名为“眼镜王蛇”,动用了美军特种部队“5037团”和驻印军的新22师一部、新30师和新50师各一个团以及英军的别动队,混编成三个纵队遂行作战任务。
日军缅甸方面军所属的第33军司令官本多材政中将,亦深知密支那乃连接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的要点,是阻止中国远征军缅北和滇西两支部队会师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密支那尚未发生战事时,就已经派遣了一个步兵联队驻扎,番号是有“丛林之虎”之称的第18师团114联队,联队长丸山大佐,该师团兵源地北九州,士兵中不乏矿工出身,擅长挖沟打洞,密支那整个城区被他们挖成了地下蚁城。
(日军33军司令官本多中将)
1944年5月17日凌晨,“眼镜王蛇”行动正式开始,隐蔽潜行至密支那机场的中美混合支队第2纵队突然发起攻击,一举占领机场并引导其他二个纵队顺利机降,至次日中午,驻印军已有三个团到达战场,兵力火力对城区日军构成绝对优势,密支那指日可下,行动貌似取得完全成功,美国报纸已经开始大肆报捷了。然而上至史迪威下至驻印军官兵,都高兴的太早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夺取城区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和苦战。
中美混合支队的司令官由美军“5037团”指挥官梅利尔准将担任,这厮被顺利夺取机场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驻印军各部队长的建议,在没有切断日军增援途径的情况下,仓促命令各部投入到攻城战斗,不仅进展缓慢,更要命的是日寇援军不断抵达越打越多,原本密支那城内只有第114联队部和一个大队约1200人,发觉机场被袭后,丸山大佐立刻将附近的两个大队收缩回城区死守,同时呼叫第33军司令部火速增援。
(史迪威和新一军孙廖两师长)
梅利尔指挥失误的恶果继续显现,5月30日,由日军第56师团步兵团长(三单位师团专属职务)水上源藏少将率领的第二批援军也进入密支那,包括第18师团113联队一部和第56师团工兵联队约计3000余人,使密支那的守军数量激增至6000余人,水上少将全面接管了指挥权。得到强援的日军抵抗更加疯狂,而如果梅利尔能及早切断日军的增援路线,只有区区1200名鬼子的密支那,原本是可以一战而就的。
1944年5月23日,面对焦灼的战局,史迪威携新一军军长郑洞国飞抵密支那,当场撤换了作战不利的梅利尔,换之以自己的参谋长柏特诺准将为前敌总指挥。岂料这个家伙更无实战经验,并且对中国军官心存轻视,盲目的命令中美联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日军“地道战”的打击下伤亡极其惨重,每天却只能推进50到200米,柏特诺反而诬蔑中国军队“逡巡不前”,将新编第30师师长胡素(黄埔一期)撤职遣送回国,引起广大驻印军官兵的愤慨。
(黄埔一期胡素)
鉴于柏特诺的无能和无果,史迪威于6月25日再次换帅,将其免职另以魏赛尔准将指挥,并委托郑洞国督战,实际上从此以后是由老郑亲自指挥。黄埔一期的郑洞国认真考察战场之后,以对壕作业方式和较好的步炮协同,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逐步压缩日军活动空间,至8月初基本肃清了密支那日军;8月3日夜,新编第50师师长潘裕昆组织敢死队100余人突入日军指挥部,次日黎明水上源藏自杀,部分日军渡江逃跑,密支那克复。
密支那战役历时近三个月,以驻印军为主的中美混合部队毙伤日军5000余人(击毙约3000余人,生俘70余人),反攻缅北的第一期作战任务完成,但自身付出了6000余人的伤亡,这也是驻印军伤亡最大和最惨烈的一次战役,而美国将领的瞎指挥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密支那战后,史迪威晋升四星上将,郑洞国中将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得到三个师补充的驻印军重新整编,扩建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支精锐。
战舰能使用舰炮和防空炮摧毁来袭的鱼雷吗?
过去倒是有拿舰炮对付来袭鱼雷的做法,因为大型的舰炮确实可以击出弹幕造成鱼雷失灵。但这种打法并不一定靠谱,因为观测鱼雷的方法有限,只能通过声呐听音和瞭望观测人员肉眼识别;且重型舰炮和副炮不一定有这个反应速度,因此就算打到了,那也是瞎猫碰耗子。
所以过去的军舰一般不指望什么大炮来对付鱼雷,与其拿舰炮费心思射鱼雷,不如早点把发射鱼雷的鱼雷艇和驱逐舰搞沉。
历史上德军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巡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格奈森瑙”、“沙恩霍斯特”两艘战巡与“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逮到了脱离编队独自回港的英国航母“光荣号”。航母很快被战舰们击沉,但与此同时两艘英军的小驱逐舰却先后对德军战舰们发动了多达十几个波次的鱼雷攻击。
在烟雾的掩护下“热心号”驱逐舰通过鱼雷拖住了德军战巡“沙恩霍斯特”,并迫使对方降速进行规避鱼雷的缠斗。但德舰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躲过了对方全部的雷击。“热心号”最后沉于德舰的副炮打击。另一艘“阿卡斯塔”号驱逐舰紧接着拉烟并发动了攻击,连续几次攻击后,麻痹大意的“沙恩霍斯特”被鱼雷轰中,最后活生生的被拖回去大修。
此战如果不是“光荣号”航母成员的麻痹大意,警惕性不足,开战后飞行甲板又倒霉的被重炮打坏,就凭这两艘驱逐舰的优秀表现,配合上舰载机的话说不定战斗的结果会翻个面。
但这场战斗也凸显出战舰对付鱼雷的真实情况,即:有准备的情况下可以大几率的被动躲避密度不高的鱼雷,但军舰主动防御和对付鱼雷的手段相当匮乏。起码“沙恩”、“格奈森瑙”和“希佩尔”都没搞出事什么大炮打鱼雷的把戏。
二战时除了提前规避鱼雷,大型战舰防雷就主要靠“防鱼雷网”阻隔或干脆就是驱逐舰去舍身阻挡。再要不就是靠自己的“防鱼雷舯部”硬扛。炮击鱼雷当然有,但绝对不是正规战术,军舰大部分时候面对鱼雷都是被动的。
那么又到老王煮栗子时间了:1943年11月14日,以美军战列舰“衣阿华”为首的特混舰队护着罗斯福出访参加盟国绝密会议。结果舰队中美军赫赫有名的“祥瑞”弗莱彻级驱逐舰“威廉·D·波特尔号”在训练演习中昏头昏脑的对着“衣阿华”真的喷出一颗鱼雷,把战列舰上总统一行都快吓尿了。
危机时刻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衣阿华”一边转向,一边使用舰上各种大小火力对着鱼雷狂喷,据说连总统保镖都掏出M1911射击了。
于是...别想多了,炮击连个篮子用都没起到,衣阿华最后是靠转舵险险躲过去的。鱼雷爆炸的位置离战舰仅300米。
罗斯福为此写了日记:“Monday,军事演习,波特尔朝我们误射一颗鱼雷,俺啥都瞧见了,还好没命中。”(据说当时真实情况是罗斯福对保镖说:bring me to the starboard side, I want to watch the torpedo 把我弄右舷去,我要看鱼雷!)然后几个保镖把他轮椅团团扑住。
从此“波特尔”号臭名远扬,每艘见到它的友军都会拍来消息:“don't shoot! We're Republicans! 别开火!我是共和党的!”(罗斯福是民主党)
当然,那是二战,现代海军其实有主动对付鱼雷的战术方法,不过也不是靠主炮。现代战舰的主炮口径比较小,虽然射速较高却仍然比不上二战的舰炮火力。而且电磁波穿水问题现代仍然无法有效解决,所以对付鱼雷仍然以水听声呐为主,只是经过计算机和现代仪器帮助的声呐要比二战灵敏的多。
至于近防炮这类防空火力打鱼雷倒是真有其事,不过目前仍然是门正在研究发展的军事科技。这种技术主要是在近防炮等机炮的弹药上下功夫,采用“超空泡弹药”技术,让发射出去的机炮弹丸具备穿透海水的能力,不至于拍进水里几米就撞得粉碎和失去动能。
按照美国人的野心,“超空泡弹药”不仅能拿来怼水雷怼鱼雷怼水下的一切,还能从水下的炮台发射,让潜艇或水下炮台拥有炮击能力。
但是,要想很靠谱的防御鱼雷还是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要知道现代鱼雷普遍采用了末端战术,定深比二战的更高,在接近军舰后一般选择扎下深水,从船底进行龙骨爆破,近防炮就算安装特殊弹头也不见得能很好的防御。一颗鱼雷能给予近防炮的反应时间比反导还少,如果遇到的是超空泡鱼雷和传闻的超音速鱼雷,那干脆没法子防了。
所以现在的美军“ramics system”遥控机载扫雷系统也就是个“扫雷”系统罢了,仅能穿穿水打个水雷,反鱼雷怕是得要点运气才行。
实际上现代海军反鱼雷主要使用的是“深水炸弹”,这种装载了大量高能炸药的武器威力无穷,能在海中造成各种定深的爆炸和巨大的水压。而且与二战那种沿着船帮子往下滚的深弹不同,现代深弹多使用火箭发射。
许多童鞋应该看过军舰舰艏的那个多管火箭发射器,那就是深弹的发射筒。只要预判好鱼雷的速度、深度和路线,将深弹打出去形成水中的弹幕,拦截起鱼雷还是稍微能靠点谱的。
专用的“反鱼雷鱼雷”现在也有了,比如俄罗斯的Paket E/NK远程反鱼雷系统,它可以通过自身的M-15鱼雷对来袭鱼雷进行拦截。鱼雷采用了惯性控制+末端主动声呐制导系统,通过80公斤的TNT炸药,采取近炸方式攻击来袭鱼雷。
总之,现在就是这么个现状,靠舰炮、近防炮打鱼雷有相关战术,但并不见得那么好运气能让你施展。而且就算是尖端反鱼雷技术,面对现代的鱼雷也不见得好用。所谓的“反鱼雷鱼雷”英国人在马岛战争的时候就用过类似战术,打出去的鱼雷几百发,效果有没有天知道。
鱼雷这个东西从一战、二战那会儿就是地位相当高的武器,今天其实也是一样。只是各国不愿意透露相关内容,得不到资讯的媒体也无米下锅做不出报道而已。海上鱼雷战法比导弹可玄乎的多,比如几十年前就出现的“航迹鱼雷”,它能从老远的地方追着军舰航迹下手,还能自动调整航速和区分目标。
所以像航母舰队这样的大目标可从不放心自己的菊花,海军的重要船舶也总是需要一艘驱逐舰或护卫舰来挡航迹。
对付这种鱼雷靠炮是不行的,反鱼雷装置也存在探测问题。最可靠的办法是发现疑似目标后投下“气幕弹”,将舰船的声纹信号暂时掐断,然后通过诱饵模拟航迹进行规避。
现在战舰如何应对大量快艇围攻?
如果是单艘驱逐舰被导弹快艇使用狼群战术围攻,那就有点类似于被舰载机饱和打击的情况,因为一旦射过来的反舰导弹数量超过了驱逐舰的火力通道,必然会有反舰导弹进入到末端防御圈。近防炮能不能拦下来就是未知数了。
比如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只有12个火力通道,通过3部SPG62火控雷达分时照射目标,引导防空导弹拦截。如果导弹艇群一次发射超过12枚导弹,伯克级就难以招架,如果再多一倍,阿利伯克必沉无疑了。
伯克级驱逐舰火力通道受到火控雷达数量(红圈里的锅盖天线)制约
如果是052D情况则会好很多。052D的HHQ-9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只需AESA雷达提供大致方位,HHQ-9飞到预定位置雷达开机搜索即可。因此052D没有火力通道限制,理论上可以应对更多导弹艇的袭击。052D的近防炮射速更快,威力更大,拦截效率也更好。052D不需要给HHQ-9做火控照射
说完防御,我们说说驱逐舰对导弹艇的反击。
驱逐舰对付导弹艇可以说“有一万种办法”让它活不下去。用大型反舰导弹打导弹艇都属于有点浪费。派直升机发射轻型反舰导弹就够用了。黑豹直升机携带4枚AS-15TT轻型反舰导弹
直-9D携带4枚YJ-9E轻型反舰导弹
更不说现代化的大型驱逐舰普遍装备有大口径舰炮,比如阿利伯克装备的MK45是127mm,俄式驱逐舰普遍装备AK130 双管130mm舰炮,我国的052D装备130mm舰炮。这种口径的炮弹重量27kg左右初速能达到800多米/秒。导弹艇通常只有200吨上下的重量,轻的甚至100吨,中上一发就得沉。驱逐舰的主炮完全可以在10km甚至更远距离上以相当高的首发命中率精准射击导弹艇。所以导弹艇打驱逐舰千万不能恋战,打完赶紧跑。
如果进入目视距离,除了主炮,近防炮,单管30副炮,甚至侧弦的大口径机枪都可以拿来射击。不过这种情况通常只会出现在反海盗的情况下,导弹艇不会傻到进入到这个范围内。
052D的730近防炮
056上的30副炮,主业是射击漂雷
大口径机枪
这些家伙一起开火的话驱逐舰能打出战列舰的范儿……
除此之外,驱逐舰的中远程防空导弹此时完全可以当反舰导弹用。比如美国的标准-2,标准-6就具备反舰功能。1988年,美国首次开了,防空导弹击沉导弹艇的先河,由辛普森号护卫舰发射的4枚标准-1MR击沉了伊朗一艘200吨的导弹艇。从效率上来说,防空导弹打导弹艇毁伤效果不怎么好,但防空导弹数量多,反射间隔短,仍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标准-6发射瞬间
海红旗-9 装药量达到180公斤,比鹰击-83都高,如果增加反舰功能比标准-6效果好的多。
除以上之外,我们最后来看一下俄式反快艇:
俄式反海盗.jpg
榴弹炮和山炮是一回事吗?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黄浦江下,无授权禁转!
山炮是适用于山地作战的轻型榴弹炮。它重量较轻,口径一般在105毫米以下,火炮可以拆解成数个部件,便于使用骡马背负进行机动,亦可用马匹拖曳和用人力搬运,是战地作战的主要支援武器。
(二战时期由中国军队操作的美国山炮)
在抗日战争前的中国,由于道路不便和骡马牵引力量不足的原因,非常注重山炮这类轻型火炮的建设和装备,在当时全国生产山炮的兵工厂中,尤以位于山西的太原兵工厂所制山炮最为著名,1920年,阎锡山在太原兴办了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一代著厂的光辉历史便由此开始,设有枪,炮,炸药等厂,之后工厂逐步增添设备,1926年,又新增了钢制炮弹和炮弹铜壳生产设备,1927年年初,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改组为太原兵工厂,在当时中国的兵工厂中,太原厂算是生产相当完备的兵工厂。
(太原兵工厂的火炮车间)
既然有了兵工厂,那么制造火炮便是重中之重了,从1923年开始,太原兵工厂开始仿制日本的六年式山炮。但由于技术基础薄弱,首先仿制完成四一式的炮架,并结合德国造克虏伯山炮的炮管和日制六年式山炮的炮架,制成晋造一二式步兵炮。一年之后,太原兵工厂终于完成了六年式的仿制工作,制造成晋造一三式山炮,口径75毫米,最大射程六千米。这款山炮的性能比当时上海兵工厂制造的沪造克式山炮更为先进,在引进瑞典博福斯公司的M1930型山炮前,是中国军队装备中最先进的山炮。一三式山炮自量产开始,到全面抗战开始时,共计制造了数百门,远超日军当时制造的“六年式”山炮数量。这些山炮武装了9个炮兵团,在日寇兵临山西时,这些部队将成为中国军队手中的一张王牌。
(晋造一三式山炮)
(侵华日军)
七七事变后,日军沿平绥线由平津进犯,大有进攻山西之势,为了保卫乡土,在山西的中国军队大举北进,迎战入侵的晋北的日军,双方主力遂在忻口展开会战,此战中国军队投入了9个炮兵团,两百门山炮投入战斗,发射炮弹数万发,以前所未有的炮兵火力给日军以猛烈的打击,中国军队能和日军在忻口鏖战长达二十三天之久,炮兵之力功不可没,据统计,忻口会战日军死伤高达上万人,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虽然此战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结束,但是当年中国军队不畏惧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纪念。参考资料:《山西文史资料全编》《抗战时期国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