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章(黄埔一期到六期名将排名)
刘玉章,黄埔一期到六期名将排名?
黄埔军校第一期,是整个黄埔军校出名将数量最多的一期,有: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贺衷寒、黄维、桂永清、范汉杰、俞济时、孙元良、余程万、刘戡、霍揆彰、侯镜如等人。
黄埔军校第二期,这一期出的名将有:郑介民、邱清泉、覃异之,聂绀弩等人。
黄埔军校第三期,这一期名将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质量挺高的,有:王耀武、戴安澜、曾泽生、方先觉、李天霞、康泽等人都是国军中能征善战之将。
黄埔军校第四期,这一期可出了不少名将,而且质量也高,有:张灵甫、谢晋元、胡琏、李弥、刘玉章、高魁元等。
黄埔军校第五期,这一期的名将只有一位郑庭笈。
黄埔军校第六期,这一期的名将有戴笠、廖耀湘、孙明瑾三位。
严重执行上级命令导致了失败的?
在国军将领中,杜聿明是黄埔一期,但在校期间反而比较老实,并不出众,但正如《特赦1959》里说的那样,在鄂豫皖围剿四方面军时,当时还只是团长的杜聿明立了大功,从此开始飞黄腾达,官运亨通。到解放战争结束后,他就被从昆明警备司令任上调任东北,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成为独当方面的国军高级将领。而且,他在东北旗开得胜,一路从山海关打到长春,把东北解放军赶到松花江以北,整个中长路都在国军控制之下,杜聿明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这时候得到了国军高层的承认。
1948年11月8日,杜聿明完成在指挥东北残余国军撤退的任务后,经北平转赴南京。在北平和傅作义吃饭的时候,杜聿明才得到了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华野包围的消息。到南京后,杜聿明先后见了顾祝同、何应钦、张治中等国军统帅部高层人员,到10日,才到国防部开会,讨论解救黄百韬兵团的问题,蒋亲自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表示,他连飞机都准备好了,会后杜聿明就赶紧去徐州指挥,抽调部队救援黄百韬。杜聿明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到南京后见到的几个人,其实都是来给蒋当说客的,是要让他去徐州指挥。
10日当晚,杜聿明就带了几个幕僚赶到了徐州。到徐州后,听刘峙说了当时的情况。之前在南京国防部会议上确定的计划是,以李弥兵团和七十二军守备徐州,邱清泉和孙元良两个兵团迅速东进,击破解放军在徐州和碾庄之间的阻援部队,救出黄百韬。但杜聿明到徐州后才知道,徐州剿总并没有执行命令,因为这时候邱清泉兵团还没有完全脱离与中野的接触,孙元良兵团还在宿县,第二天晚上才能到达徐州,李弥兵团在向徐州撤退时,一部被解放军消灭,黄维兵团还在来的路上。
福将刘峙和他的参谋长李树正对当时徐州战区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形成比较明确和完整的判断,反而被各方面汇集来的情况所迷惑,搞得非常混乱。加上国军各部队都习惯于夸大敌情,只要遇到解放军阻击,就谎报军情,说自己遇到了解放军主力。所以,当时邱清泉、黄维、黄百韬、孙元良、李弥几个兵团都声称自己遇到的是解放军的主力,都在和解放军激战中。到底解放军主力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徐州剿总情报部门也搞不清楚状况,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情报来供剿总参考。
比如这时候邱清泉兵团已经到达徐州外围的黄口地区,正在作战的对象是华野和中野的一小股部队,中野主力已经转兵南下,阻击黄维兵团去了,但邱清泉得到的情报却是他在黄口遇到的解放军部队就是中野主力部队。刘峙也搞不清楚状况,反而每天责骂黄维,说黄维按兵不进。实际上这时候黄维兵团已经在中野主力部队的顽强阻击之下,进展缓慢,而且正在掉进中野的预设阵地,进退两难,刘峙自从张克侠、何基沣起义之后,就惊慌失措,提心吊胆,完全不清楚到底邱清泉说的是真的,还是黄维说的是真的。
杜聿明综合当时各方面的情况之后,做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首先,杜聿明认为,不可能到处都是解放军主力,必然是有主次之分的;其次,他认为解放军目前的目标不是直接进攻徐州,而是围歼黄百韬兵团,其中一部分在徐州到碾庄之间打援;第三,黄口一带不可能是解放军主力部队,只是小股部队,甚至有可能是游击队。杜聿明这个判断是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到第二天,也就是十一日中午,邱清泉到达徐州,杜聿明见了邱清泉后了解到,中野已经转兵南下,徐州外围黄口一带并没有解放军主力部队,证实了杜聿明的判断。
杜聿明做出这个判断之后,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命令黄百韬兵团坚守七到十天,以李弥兵团守备徐州,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兵团向徐州西南方向的蒙城、涡阳一带会和,寻求与中野进行战略决战,并击破之,然后回师东向,与华野进行决战,解救黄百韬兵团。这个方案其实很接近杜聿明在东北指挥四平会战时的作战方案,即先对四平取守势,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本溪的解放军,然后再转向四平方向进行决战。也正是这个大胆抽调兵力的决策,让杜聿明在关键性的四平会战中取胜。
这个方案如果付诸实施,也就是以邱清泉、孙元良和黄维兵团共计十个军以上部队,形成对中野六个纵队的包围,兵力对比相当于三比一,而且中野当时严重缺乏重武器,阻击黄维兵团已经非常吃力,如果按照杜聿明的这个计划,邱清泉和孙元良两个兵团不是东进去救援黄百韬兵团,而是向西南方向去围攻中野,淮海战役的结果恐怕就不好说了。在三个大兵团的合围之下,中野要么是走,要么死扛。如果中野先撤,杜聿明再集中三个兵团一起东进,华野恐怕也只好放弃已经咬住了的黄百韬兵团。
所以,这个方案其实是上策。但这个方案的关键在于,黄百韬兵团究竟能不能按照杜聿明的设想,坚守七到十天。实际上,黄百韬兵团一直在碾庄坚守到了11月22日。虽然这是在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全力东进救援的情况下才达到的结果,但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方案实施,邱清泉和孙元良两个兵团转向西南进攻中野,中野支持不住,恐怕也只能由华野派原本负责打援的部队尾随邱李两兵团西进,至少是接应中野突围,否则以中野当时的势力,要安全转移出去,就不太可能了。
杜聿明这个方案马上遭到刘峙和李树正的反对,理由是黄百韬守不了那么久,如果这么打,就等于坐视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太冒险了。杜聿明心里还有些打鼓的地方在于,这时候邱清泉尚未到徐州,他并不确定中野主力是不是真的在涡阳、蒙城一带,万一邱李两兵团西进扑空,东边黄百韬兵团又被华野全歼,那就成了笑话了。所以,虽然杜聿明心里认为这是上策,但并没有坚持这个方案,而是很快就接受了刘峙的决定,采取了第二个方案,也就是后来实际发生的情况,调孙元良兵团北上,守备徐州,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向东攻击,救援黄百韬兵团,稳扎稳打。
结果,这个看上去最保险的方案导致了淮海战役国军的全面溃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黄维兵团也被全歼,接下来在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也被全歼,杜聿明本人被俘。国军在江淮以北的机动兵团基本上全部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解放的速度。如果按照杜聿明提出的第一个方案,即便是不能消灭中野,而且黄百韬兵团也没有摆脱被全歼的命运,最起码会和黄维兵团之后,邱清泉和孙元良兵团在外围,接应在徐州守备的李弥兵团向南撤退,这就是差不多四十万人的大兵团,以华野和中野当时的实力,要啃下来恐怕不太容易。
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陕西在近代史中确实出现过不少著名的军事将领,但是这些军事将领的数量与湖南、浙江、四川这样的省份相比起来是有着一定数量差距的。
浙江在民国之所以能出那么多著名将领,主要原因是有着蒋介石的存在,在蒋介石对浙江人的重用下,才使得浙江出现了那么多名将。
而湖南和四川的状况也差不多,因为很多将领都站在了历史的风口处,所以他们才能在近代史中打拼出了自己的名气以及事业。
陕西在近代史中能出现这般数量的名将,其实也跟这种风口效应的影响有关。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就算是一头猪,它顶在了风口中也能飞起来,更何况是一只顶在风口中的雄鹰呢?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陕西在近代史中的名将们。
胡琏胡琏是国军著名的将领,是黄埔第四期毕业的学生,而他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守卫重庆的石牌保卫战中。
石牌是一座卡在了前往重庆重要节点上的小镇,抗战时期,在重庆成为了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后,这座小镇的战略意义就变得极为重要起来。
胡琏就是凭借在这里抵抗住了日本地面部队对重庆的入侵,才开始扬名天下的。
后来在金门海战爆发后,胡琏的名声更是越发庞大了起来,从那一场大战过后,他开始拥有了金门王这样的称号。
在越战爆发后,美军甚至都有求于他,将他请到越南去参谋起了军事。
关麟征关麟征是陕西鄠县人,户籍现如今归属于陕西西安市,他是黄埔第一期毕业的学生,从资历上来说,是胡链的学长。
关麟征在蒋介石部下一直都发展得很顺利,在抗战爆发前,他就已经是国军阵营中的一名师长,在抗战爆发后他升任为了集团军的总司令,在1949年,他甚至升任到了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这样的位置上。
关于关麟征一直有着一个流传很广的流言,这个流言中有说到,关之琳其实是关麟征的孙女。
不过在实际上,关之琳和关麟征却并没有什么关系,关之琳的祖父虽然也是一名国民党高级军官,但是和关麟征的级别却是相差甚大的。
张灵甫张灵甫是陕西长安县人,户籍在现如今归属于陕西西安市,他个人的资历跟胡链是差不多的,一样是黄埔第四期毕业出来的将领。
在现如今关于张灵甫有两件事情是最出名的,一件就是他在1936年枪杀自己妻子而闻名民国的事件。
一件是在内部战争时期,他带领着蒋介石手下最武勇的整编74师战死在孟良崮的事件。
除了这两件事情之外,关于张灵甫还有着一件广为流传的谣言。
经常有人说张灵甫在抗战时期其实只是一个团长,但实际上张灵甫只是在抗战早期是一名团长,在抗战进入后期的时候,他早就已经升任到了74军副军长的位置上。
杜聿明杜聿明是陕西米脂县人,和关麟征一样是黄埔第一期的学生,同时他也是对蒋介石最忠诚的国军将领之一。
因为带领远征军回国穿越野人山损失过大的原因,所以他开始被人们称之为了无能之辈。
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只不过对蒋介石太过于忠诚,以至于铸下了不少错误。
所以说这就是陕西在近代史中所出现的一些知名将领,除了以上介绍的这四位之外,陕西的近代史中还有着其他许许多多的著名将领,只不过因为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二战中有哪些战役的指挥可以被称为决定胜负的神级操作?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纳粹德军的闪击战突击矛头是四个装甲军团,专业的称谓可以是“装甲集群”,这是一种比步兵集团军编制略小的机械化兵团,其中包括克莱斯特第1装甲军团、古德里安第2装甲军团、霍特第3装甲军团和霍普纳的第4装甲军团,这四位个个是纳粹名将,战争期间军团被升格为装甲集团军,一般下辖两到三个装甲军,是纳粹德军在几个方向战场上的骨干力量。
(霍特将军)
而在1942年的德军夏季攻势的“蓝色行动”中,希特勒对第4装甲集团军的使用完全可以称为“神级操作”,其后果之严重,几乎等于敲响了法西斯德国的丧钟。1942年6月1日,霍特大将(一级上将)接掌第4装甲集团军的指挥权,隶属于陆军元帅包克的“B集团军群”,此时该集团军下辖第48装甲军、第57装甲军、党卫第2装甲军,是南线德军最强大的装甲部队。
由于斯大林的固执己见,德军刚刚在哈尔科夫大败试图进行反攻的苏军,将苏军在南线的预备队消耗殆尽,德军顺势展开酝酿多时的进攻,“蓝色行动”正式开始。第4装甲集团军负责从左翼突击,与右翼的保卢斯第6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形成钳形攻势,目标直指斯大林格勒。新败的苏军在草原上根本无力抵挡德军坦克的凌厉攻势,一路向东退向斯大林格勒,一路往南退守顿河下游。
(包克元帅)
如果第4装甲集团军按既定路线跟踪追击下去,“B集团军群”的两路德军必然轻取这座城市,因为苏军根本没有时间和兵力组织纵深防御。此时德军最高统帅部面临重大抉择:是集中力量拿下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运输,还是把主要矛头指向高加索,以夺取那里的石油,因为南线德军的总兵力其实并不能满足同时完成两个作战目标,希特勒本人也有些举棋不定。
希特勒的第一波操作来了,他还是被石油的气味所首先引诱,并且鉴于第6集团军进展颇为顺利,苏军后撤已达300公里,因此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苏军已不足虑,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这么多兵力,遂于7月17日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转向,配合“A集团军群”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南侵高加索油田,而此时该方向上尚无激烈战斗,克莱斯特一时并不需要增援。
(克莱斯特将军)
但是缺少装甲部队的第6集团军进攻速度却一下子慢了下来,保卢斯只剩下本集团军的500辆坦克和27万人,从而给了苏军以宝贵的喘息之机,调集部队开始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短时间内就向城市周围的防御阵地派出了16个师,保卢斯兵力兵器只是略占优势,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进展十分困难,7月28日被迫转入防守态势等待增援。
希特勒开始了第二波操作,他见保卢斯久攻不下于7月30日宣布:“因为高加索的命运将要在斯大林格勒决定,所以由于这个会战的重要性,遂有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增强B集团军群的必要”!他不顾参谋总部和克莱斯特的坚决反对,再次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归建回援斯大林格勒,二战史学者一致认为这是影响德军命运的决定。气喘吁吁赶回来的霍特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由于苏军已经恢复到足够坚强,第4装甲集团军进攻也最终受阻。
(第四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
克莱斯特愤怒的回忆到:“第4装甲集团军本来可以在7月底兵不血刃拿下斯大林格勒,但却被调到南边来帮我渡顿河,而我并不需要它的支援,反而使我军的道路拥挤不堪;两周之后,当我需要坦克部队时,它又回师北上了,如果它没有被调走,我们早已拿下格罗兹尼油田”!
正是由于希特勒“神一般”的胡乱操作,霍特装甲集团军两头瞎跑疲于奔命,却没能帮助保卢斯和克莱斯特任何一方达成战役目标,德军有限的兵力反而陷于两个战场的胶着状态,最终在苏军的反攻下彻底崩盘,精锐的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被歼灭,克莱斯特也狼狈撤出高加索,150万兵力和大量技术兵器的损失,使德军在苏德战场从此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希特勒对自己的操作失误是不认账的,他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前线将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先后解除了A集团军群总司令包克元帅和B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的职务。
到9月24日,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也被迫“下课”,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元首是“英明”的,失败都是将军们的错误。
黄埔前四期名将?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
黄埔虽然没能像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法国圣西尔军校这四所学校一样进入四大国际军事院校,但是其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族入侵和国内统一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将领
黄埔主要将领分布在前几期,其中第一期名将最多,例如蒋先云、徐向前、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黄维等。而四期的人才最多,林彪元帅和郭沫若就是出自四期!
四期名将较多,林彪、张灵甫、谢晋元、胡琏、李弥、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洪水、唐天际、郭天民、曾中生、刘志丹、伍中豪、邱维达、段德昌……等都是四期优秀学员我国北方有哪些著名的将军之乡?
要说到北方的将军之乡,那陕西首当其冲。陕西自古就有“江南宰相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之说,帝王很多,将军自然也不会少,尤其是抗日名将更是英雄辈出。下面我们就看看陕西到底都有哪些将军。
(刘志丹将军)
刘志丹(1903年—1936年)红军高级将领刘志丹,陕西志丹县人,红军高级将领,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36年,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在山西战斗中牺牲。
胡琏(1907年—1977年)抗日名将胡琏,陕西华县人,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四期毕业。在抗战期间,胡琏参加了淞沪会战、湘北会战、枣宜会战及雪峰山会战。率第11师于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荣获青天白日勋章。
(胡琏将军)
张灵甫(1903年—1947年)抗日名将张灵甫,陕西长安县人,民国陆军中将,黄埔四期毕业。在抗战期间,张灵甫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上高会战、两次长沙会战、湘赣会战及鄂西会战。在雪峰山会战中获得美国金质自由奖章。
杜聿明(1904年—1981年)抗日名将杜聿明,陕西米脂县人,民国陆军中将,黄埔一期毕业。在抗战期间,杜聿明参加了淞沪会战、长城会战、昆仑关战役、缅北战役等。
(张灵甫将军)
杨虎城(1893年—1949年)爱国将领杨虎城,陕西蒲城县人,民国二级上将。杨虎城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坚持抗日,反对内战,联合张学良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被国民党抓捕并囚禁了十二年,后被杀害。
孙蔚如(1896年—1979年)抗日名将孙蔚如,陕西西安人,民国陆二级上将。追随杨虎城参与了西安事变,抗战期间参加了保定战役、忻口战役、旧关战役,中条山抗战中痛击日本侵略者。
(杜聿明将军)
赵寿山(1894年—1965年)抗日名将赵寿山,陕西户县人,民国陆军中将。抗战期间,参加了新安镇阻击战,漕河、阜河等战役,以及血战中条山等。解放战争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后任青海省长。
张耀明(1905年—1972年)抗日名将张耀明,陕西临潼县人,民国陆军中将,黄埔一期毕业,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抗战期间,参加了热河抗战,邯郸抗战,豫中会战及台儿庄战役等。
(杨虎城将军)
除了上述将军之外,陕西还有众多抗日名将,如邓毓玫(陕西咸阳)、刘玉章(陕西兴平)、董钊(陕西长安)、马师恭(陕西绥德)、仵德厚(陕西三原)、王劲哉(陕西渭南)、柳彦彪(陕西合阳)、何文鼎(陕西周至)、张坤生(陕西三原)、孔从洲(陕西西安)、马志超(陕西华阴)、马励武(陕西华县)、魏炳文(陕西西安)、王廷柱(陕西洛南)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