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壳,为什么弹壳不用赛璐珞制作?
弹壳,为什么弹壳不用赛璐珞制作?
赛璐璐是指塑料所用的旧有商标名称,是商业最早生产的合成塑料。它受热后变软,冷却后变硬,其中所含碳素纤维极易燃烧,以及其稳定性差,易开裂,根本不可能用于弹壳的制造。
做弹壳的首选材料是黄铜,黄铜的延展性好,导热性快,刚度适中,成型容易,这些特性对生产和使用子弹很重要,特别是对手动退壳枪械,黄铜弹壳可以轻松退出,如果用的是钢制弹壳,则可能由于弹壳膨胀而难以用手动退出。缺点是成本高。
由于现在的枪械绝大部分是自动退壳,所以用优质软钢(外表经过防锈处理)替代价格昂贵的黄铜。
回收太费事扔了又可惜?
回收是费事,但都是钱啊,尤其是二战时期大规模作战,弹壳都属于战略资源肯定得回收啊!当然二战跟现代不一样。
二战时期:
二战初期海战还是被巨舰大炮所统治,一场海战下来,会打出去无数发炮弹,产生无数弹壳,战争打的就是钱,这些炮弹弹壳一般都是铜制的,这都是战略物资,战争白热化的时候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大规模战争各国都会回收铜制弹壳。就拿二战英国来说,德国占领法国后,用潜艇封锁英国本岛,英国国内物资匮乏,一多半的铜矿都会用于弹壳生产(包括炮弹跟子弹壳),这种时候舰炮的弹壳是必须要回收的;德国更不用说了,以一己之力对抗半个世界,铜矿更是缺乏的要命,更得回收,德国为了节约铜很多弹壳都是复合弹壳;日本更不用提了;美国铜矿多,财大气粗有可能会浪费些,但是战争后期他也是要回收的。
再来说说舰炮,不是所有的舰炮都产生弹壳,相对来说大口径舰炮是不会产生弹壳的,它采用的是弹、药分离发射,比如406毫米口径的舰炮,发射时先装弹头,后装发射药包,发射药包放多少都是提前计算好的,像这种就没有弹壳;而如果是130毫米舰炮,那么它就是定装弹,发射药跟弹头一体的,发射时就会有弹壳。不光舰炮就是陆军用的火炮都是如此,大口径采用的是弹、药分离,不会抛出弹壳。
当然回收弹壳这事都是战后清理战场时干的,正在海战时肯定顾不上收集弹壳,对陆攻击时可能会边收集边开炮。这些抛出的弹壳肯定要占地方,搞不好也会掉到海里,如果弹壳在军舰上收集要方便一些,如果掉到海里有机会也会捞一把。
现代舰炮:
现代军舰都是超视距作战了,主要武器都是导弹,舰炮用到的就很少了。平时训练、巡逻、打个海盗啥的会用到舰炮,产生的弹壳不会很多;尤其现在铜矿匮乏的国家,普通弹壳都是用钢制的,很廉价,不回收二次利用也无所谓;不过现代很多弹壳都用于艺术品了,那些坦克飞机的模型一类,我家里还有好几个这种模型。就像军舰上的近防炮,比如730近防系统30毫米口径7管加特林机关炮,一秒钟蹦出来N发弹壳,这种也会回收。
我是铁血步兵1927,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补充。同时欢迎各位战友关注我!如果不回收弹壳会发生什么?
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子弹都离不开士兵。战争时期它们是士兵们保家卫国的重要武器,和平年代它们是士兵们进行训练和军事演习的必备武器。那么子弹打完后,会留下大量弹壳,这些弹壳如果不捡起来会有什么后果呢?
第一,弹壳如果不捡起来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因为子弹打完后剩下的弹壳会有少量火药和铅的残留,火药中含有硫,而硫和铅都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尤其是铅,它们不但会对水源、土地和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会给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危机到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子弹打完后剩下的弹壳如果不捡起来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弹壳如果不捡起来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大家知道弹壳主要是由黄铜和钢铁制成的,据了解1吨铜的价格约4.4万元,1吨钢的价格约0.3万元,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铜和钢铁制造的弹壳如果进行回收再利用,可以有效节约成本,避免浪费资源。另一方面,铜和铁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铜和钢铁不仅仅只在军事武器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其它方面应用也十分广泛。因此,子弹打完后剩下的弹壳如果不捡起来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第三,弹壳如果不捡起来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首先,捡拾弹壳可以便于清点弹药,有效防止子弹私藏,一旦有子弹流入社会,势必会危机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对于新式武器装备,都处于保密状态,为了不泄露军事机密,试验完毕后必须捡回弹壳。
精良和优秀哪个好?
"精良"只表明在该领域中、属性一类中做得好和到位。"优秀“说明在该领域出类拔萃,无法超越了。精良大多用来形容器或物的精准程度很好;而”优秀“形容或说明的事物范围更广,可以形容器物的好坏,可以适用于一个属性群体和领域、以及个人的品性或成绩。例如:这把游标卡尺在制作得很精良。是说这个器物做得精确到位,符合高要求的规范。而”精良“这个词不能用来形容具体的人的品性、业绩。
又比如说:这个人的成绩很优秀;这个组队(团体)在比赛中显得很优秀;这个仿古瓷器做得很优秀;这个人很优秀。”优秀“这个词的涵盖内容就显得广一些。
弹壳可以回收再造子弹吗?
可以回收造子弹的。只不过,这样的成本比直接用黄铜制造子弹的成本要高很多。
我们印象中的子弹基本上都是锃光乍亮的。
当然,这种子弹是新出厂的样子,一枚子弹在存储过程中如果不加防护弹壳是会迅速的氧化的。而在击发之后,子弹更会由于在高温、发射药腐蚀和潮湿的作用迅速氧化得不成样子。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子弹壳的黄铜已经不适合再继续制造弹药了,需要再次精炼后才可以再制成黄铜带做成子弹。
简单的说一个故事吧,精炼黄铜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
这个东西叫做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制造的纯铜香炉。
相传明宣宗时期,从西域得到了几百斤的优质精炼黄铜,明宣宗十分喜欢,于是就铸造成了供寺庙使用的香炉。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当年的黄铜虽然是精炼的,但是依旧不纯。史书记载:制造宣德炉的黄铜依旧再经过了12次精炼,原来的一斤铜精炼后还能剩下四两而已,损耗率达到了75%。
实际上目前的工业生产中对黄铜的精炼依旧是一个损耗十分巨大的工艺,和明代的工艺区别并不大。方法很简单。在熔化的铜中撒入以硼砂为主要成份的精炼剂。这样硼砂会结合铜内部杂质漂浮到铜水表面,去除表面浮渣就可以得到精炼铜。
在这一个过程中铜本身的成本实际上并不高,更高的是能源成本。而子弹在击发后,除了氧化意外还会参杂进发射药中的各种元素成分。为了去除这些杂质元素成份,精炼黄铜的作业要经过3-5步才能彻底的清除干净。
这样一来,子弹熔化后的“黄铜”使用成本还就真的比粗胚黄铜的成本要高出很多了。
所以实际上回收弹壳再做子弹本身是一个并不划算的操作。
同时,再说另外一种形式——复装弹。
很多国外的枪械爱好者往往喜欢复装弹。
但是要注意的是复装弹往往适合于栓动式步枪,在自动武器上抛壳是这样的:
子弹壳为啥会飞出来,我们要看下枪机的结构
枪机上有两个很重要的东西,第一个是撞针孔左边的抓壳钩,这个抓壳钩复炸抓住子弹的边缘将子弹从枪膛拉出,同期枪机撞针孔右侧还有一个圆柱形的抛壳挺负责在枪机退到底的时候将子弹弹出。
由于弹出子弹的速度很快,于是在出弹口的位置还会放置一块阻铁。防止子弹无规则跳跃。
基本上自动武器射击后弹壳就成了这样了,也就失去了复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