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行动(莫斯科行动听的什么音乐)

2023-10-29 23:48:06 70阅读

黑豹行动,莫斯科行动听的什么音乐?

无地自容

由韩三平、刘德华联合监制,邱礼涛执导的电影《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以下简称《莫斯科行动》)发布预告,伴随着黑豹乐队经典歌曲《无地自容》的劲爆旋律,众角色登场,展开一场好戏。

黑豹行动(莫斯科行动听的什么音乐)

库尔斯克会战究竟有多惨烈?

从库尔斯克会战的伤亡看,对苏德双方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不过苏军依靠其家大业大很快就恢复元气。而德军在这时已经经不起摔这么大的跟头,即使是在有效的杀伤上与苏军相比不落下风,但是德军在苏军的“兑子”战术中丧失了战略的主动权。

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让垂死病中的德军又可以了。在曼施坦因的反击战后形成了一个正面长约400千米,而底部却不到110千米的突出部,就像一个“凸”字形从苏军的战线延伸出来。德军统帅部认为这是的千载难逢的进攻机会,他们可以在这里包围和歼灭进行防御的苏军。如果顺利,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的机动性大大增加。德军还希望,可以在战役中俘虏大量的苏联战俘,作为德国军火工业的劳动力,以增加德军的实力。

然而在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站后,除了苏联的春季春雪融化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疲软外,希特勒希望等待虎式和豹式坦克等德军新式武器,尽可能多地进行生产后,再发起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4月至6月,德国共生产了281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56辆是虎式,484辆是黑豹。在库尔斯克,总共使用了259辆黑豹坦克,大约211只虎式坦克和90辆费迪南德坦克狙击车,而这使得德军丧失了战机以及突发性,让苏军获得了111天的喘息机会。

而且在战前几个月前,苏军对德军的意图有先见之明,依靠其在瑞士等北欧国家的间谍网,以及由英国情报局提供的情报,苏军判断德军的攻击将落在库尔斯克突出物的颈部,因此建立了一个纵深防御工事,旨在摧毁德军的装甲部队。库尔斯克会战就如同中途岛战役一般,让德军的筹划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无法利用其机动的战术优势突破苏军的防御,势必是针尖对麦芒的正面对决。

(战前惆怅的古德里安)

德军集中了50个精锐师,其中有1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约占东线德军装甲部队的70%。而被称为德军之花的阿道夫·希特勒坦克师,骷髅坦克师,帝国坦克师,大日耳曼摩托化师都在列。德军动用了90万兵员,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2700辆坦克和火炮,还有重达56吨的虎式和45吨的豹式坦克,费迪南德坦克狙击车等。

苏军采纳了朱可夫等人先保持防御,然后利用坚强的防御工事抵挡并消灭德军的先头部队后,再发动进攻。为此苏军共投入133.6万人,1.9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2200架飞机。这相当于苏军总兵力的26%,26%的迫击炮和火炮,35%的飞机和46%的坦克。

从双方的战斗投入上看,苏军的兵力和武器略高于德军,但是德军的重型坦克在火力和装甲上比较有优势。

1943年7月4日,突出部的南面战斗开始,德军步兵在主攻前发动进攻,占领了炮兵观察站的高地。在这些攻击中,沿着第一道主防御带的一些指挥和观察哨所被占领。到了16:00,装甲掷弹兵师,第3和第11装甲师占领了苏军的前沿阵地。在22:30左右,瓦图京命令沃罗涅日方面军的600门大炮、迫击炮和卡秋莎火箭筒,轰炸德军前沿阵地,尤其是党卫队第二装甲军的装甲部队。

7月5日清晨,苏联空军对德国机场发动了大规模突袭,希望在地面摧毁德国空军。这一努力失败了,苏军空军部队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与德国空军损失的26架飞机相比,苏联空军在7月5日损失了176架飞机。在北面作战的苏军第16空军的损失比第二空军的损失要轻。直到7月10日至11日,苏军才开始获得南面的制空权。在北面制空权也是势均力敌的竞争,直到7月7日苏军开始获得制空权,并在余下的行动中保持下去。

在堡垒行动期间,德国空军共出动27221架次支援作战,损失193架次(每次架次损失率为0.709%)。7月5日至8日,苏联部队共出动11235架次,战斗损失556架飞机(4.95%)。尽管德国部队表现出色,但德国国防军现在缺乏战略储备。1943年秋季,由于英国和美国对意大利和德国的空袭,只有25%的德国空军战机在东线作战。

德军选择使用步兵师进行最初的攻击,并由火炮和德国空军支援。这样做是为了最大程度保存装甲师的实力,一旦苏军的防御工事被攻破,就可以将其装甲部队使用在刀刃上,迅速穿过防线并向库尔斯克挺进。

但是苏军雷区处于其炮火覆盖范围,这使得德军扫清穿过战场的道路既困难又昂贵。直到7月5日早上8点,穿过雷区的安全通道才被扫除。德军的45辆费迪南德坦克狙击车,12辆被地雷摧毁。这些大多数战车的后来被修理并重新投入使用,但是非常大的车辆很难回收,就只能扔在战场上了。

苏军用大约90辆T-34坦克进行反击,在3小时的战斗中,苏军装甲部队损失了42辆坦克,德军损失了2辆虎式坦克,另有5辆因履带损坏而无法动弹。战斗迟滞德军非常长的时间,让苏军第13军第29步枪兵团(最初部署在第一条安全带后面)向前推进并封锁突破口。

进攻第一天,德军第四十七装甲军就停滞不前,到了第二天也只推进了约9.7公里。德军到达了第二道防线上戒备森严的小镇波尼里,该镇控制了通往库尔斯克的公路和铁路。为此德军付出了1287人死亡和失踪,另有5921人受伤的代价。

罗科索夫斯基命令苏军在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支援下,于7月6日反击德军第九集团军。但由于配合不力,7月6日凌晨,在预备炮击之后,苏军只有第二坦克军第16坦克团开始反击。第16坦克兵团出动了大约200辆坦克,攻击了德军第505重型坦克营的虎式坦克,迫使其余坦克撤退到第二防御带奥尔霍瓦特卡村周围。德军伤亡惨重,但它未能突破苏军在奥尔霍瓦特卡的防御带。由苏军第29步枪兵团第307步兵师保卫的波尼里,也在7月6日受到德国第292和86步兵团的协同攻击,德军第78突击步兵师和第9装甲师也加入战斗,但德军仍无法将波里尼的苏军赶走。

在7月7日至10日的三天里,德军将力量集中在双方都认为至关重要的波里尼和普罗霍罗夫卡。作为回应,罗科索夫斯基从前线的其他部分抽调部队进入这些地区。德军在7月7日袭击了波尼里,经过激烈的巷战,占领了半个城镇。第二天早上,苏联的一次反击迫使德军撤退,随后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反击,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多次交换了对该镇的控制权。到7月10日,德军已经占领了该镇的大部分地区,但苏联的反击仍在继续。

波尼里和附近的253.5高地的来回争夺战中,双方都有严重伤亡,它被双方军队称为“迷你斯大林格勒”。在7月10日,德军在奥尔霍瓦特卡和附近的特普洛村,莫德尔动用了约300辆德军坦克发动了强有力的协同攻击,并且出动了德国空军在北面突出部的所有可用空中力量支援,但未能穿透苏军的防御工事。7月12日,苏军发动库图佐夫行动,对奥廖尔的突出部进行了反攻,这威胁到了莫德尔第9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

在突出部南面,曼斯坦因的将主攻任务交给霍斯的第四装甲军,他的对手是第四装甲军的是苏军第六集团军。苏军建造了三条坚固的防御带,以减缓和削弱进攻的装甲部队。尽管他们得到了德军将于7月5日凌晨3点发起进攻的情报,但沃罗涅日方面军前线司令部仍然无法确定德军的具体的主攻方向。为了扰乱德军的进攻节奏,朱可夫于7月5日凌晨2时20分下令,向德军阵地实施炮火反准备。

苏军的炮击轰炸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造成德军坦克装备和人员的大量伤亡。虽然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小时,但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仍然按计划发起了进攻。在损失36辆坦克后,德军艰难的越过了苏军的反坦克雷区,猛攻苏联第67近卫步兵师的防线,面对德军3个师的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难以抵挡被迫后退,瓦图京于是把方面军预备队调了过来,以期能把德军挡在第二道防线外。

但是德军还是于6日在苏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并强渡了佩纳河。由于德军的进攻比预计的要猛烈的多,瓦图京被迫取消了原定于7月6日的反攻,而将计划用于反攻的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线后方以支援步兵进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侧翼打击德军。这一天,德国空军出击了超过1000架次,完全压制住了苏联空军。经过一天激战,双方都受到了很大损失。

在6日傍晚,瓦图京向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增援,后者在得到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后,立即把草原方面军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2和第10坦克军353辆坦克调往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时瓦图京接到斯大林亲自打来的电话,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别尔哥罗德方向的突破。在7日的战斗中,德军只向前推进了数公里,未能达成突破苏军防线的任务。第二天,德军仍然顽强地继续他们的进攻,而瓦图京也在计划反攻,为此他向最高统帅部请求把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调给他指挥,他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这些部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

7月9日是库尔斯克会战关键的一天,瓦图京指挥部队继续在正面抵挡德军向奥博扬推进,同时在两翼连续发动反击,虽然这些反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败,但却使德军无法全力以赴的攻击他们的主要目标。德意志国防军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斯将军见无法从正面突破奥博扬,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党卫装甲军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村庄。接下来的两天,德军的进攻还比较顺利,他们攻到了普罗霍罗夫卡村庄,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上演了。

战后很长时间,史学家们一直认为在1943年7月12日苏德双方共有12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罗霍罗夫卡激战,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也因此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随着大量资料的解密,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于1993年的苏联档案资料公布,使得研究者们发现这次坦克大战的规模要比原先认为的小得多,双方直接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只有约600辆。其中德军不到200辆,苏军约400辆。7月12日晨,经过一天的战斗,伤亡惨重的两军各自退出了战场。战后苏联第一代的战史宣称尽管代价惨重,他们击毁了德军400辆坦克。经过修正后的数字发现苏军战术上失败了,而且不完全是因为德军,他们的很多坦克掉进了自己的反坦克壕。

在这天的坦克大战中德军虽然宣称以3辆坦克左右的被击毁的代价 ,摧毁了苏军约100多辆坦克,实际上他们却没能守住普罗霍罗夫卡村庄,而随后源源赶到的苏军援兵使他们的防线将更加坚固,而且苏军的大部分受伤坦克因为坚守的成功导致有很多会被修复。

在“堡垒行动”中,德军252至323辆坦克和突击炮被摧毁。到7月5日,库尔斯克会战开始时,只有184辆现役黑豹坦克。在两天之内,这一数字下降到了40辆。在希特勒下令停止堡垒行动之后,古德里安在1943年7月17日对黑豹进行了以下初步评估:

由于苏军的进攻和德军的机械故障,德军战斗力在最初的几天里迅速下降。到7月10日晚上,前线只有10辆现役黑豹坦克。25辆黑豹坦克损失,其中23辆被击中并烧毁,2辆在行军接近时起火。100辆黑豹坦克需要修理,其中56辆因撞击和地雷受损,44辆因机械故障受损。60%的机械故障可以很容易地修复。大约有40辆黑豹已经修好,正在前往前线的路上,大约有25辆还没有被修理部门找到。7月11日晚,38辆黑豹坦克在前线,31辆报销,131辆需要修理。大量损失的一天是7月10日有81辆黑豹坦克被击中,证明战斗激烈。

7月10日西线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盟军有进一步在意大利或法国南部登陆的威胁,使希特勒认为必须停止进攻,把部队从库尔斯克转移到意大利,堡垒行动停止。根据德国军事医学数据统计,德军在堡垒行动期间,共有54182人伤亡。其中,9036人死亡,1960人失踪,43159人受伤。第九集团军伤亡23345人,南方集团军伤亡30837人。

克鲁格对这一消息表示欢迎,因为他知道苏军正在对他的部队发起大规模反攻,但曼斯坦因并不那么赞同。曼斯坦因的部队刚刚在迷宫般的防御工事中战斗了一个星期,他相信他们即将突破到更开阔的地形上,这将使他能够在机动战斗中摧毁苏军装甲部队。希特勒暂时同意允许在突出部分的南部继续进攻,但第二天,他命令曼斯坦的后备部队第二十四装甲军南下支援第一装甲军。

随着7月14日“罗兰行动”的启动,攻势在南部继续进行。三天后,即7月17日,党卫队第二装甲团奉命结束进攻行动,开始撤退,标志着罗兰行动的结束。一个师被调到意大利,另两个师被派往南方去迎接新的苏联进攻。德国情报部门严重低估了苏联后备部队的力量,苏军很快就开始进攻了。在曼斯泰因战后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他对希特勒在战术战最高潮时取消行动的决定持高度批评态度。然而,由于苏联后备力量的数量远远大于他所意识到的,曼施泰因宣称的险胜的真实性值得商榷。这些预备役被用来重新装备遭受重创的苏军第五近卫集团坦克军,他们在几周后发起了别尔哥罗德-卡尔可夫攻势。结果是曼施泰因的部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他们几乎没有获胜的机会。

苏军的反攻计划是在德军在库尔斯克进攻达到强弩之末后开始的。随着德国在北方的势头放缓,苏军于7月12日,对库尔斯克凸起正北面的位于奥廖尔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了库图索夫行动。布良斯克方面军在马基安·波波夫的指挥下,攻击了奥廖尔凸起的东面,而由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指挥的西方方面军则从北部进攻。苏联的先头部队伤亡惨重,但在一些地区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突击危及了德国的补给线,并让第九集团军有被包围的威胁,第九集团军被迫完全转入防御状态。莫德尔向希特勒请求放弃奥廖尔,并后撤至哈根防线,最终在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后,意大利退出战争的迹象十分明显,希特勒不得不放弃奥廖尔,将第二党卫装甲军调去稳定意大利的局势。

7月31日德军向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线撤退,撤退途中,德军实行了焦土政策以期望能阻止苏军的快速进攻推进。8月5日苏军攻克了奥廖尔,并继续追击退却中的德军,10日解放了霍特涅茨,15日进入卡拉切夫,至16日苏军的进攻基本结束,战线逐步稳定了下来。

“库图佐夫行动”减少了奥雷尔凸起的面积,向西推进了150千米,为解放斯摩棱斯克铺平了道路。在37天的战斗中,苏军击溃德军15个师,歼敌20万,坦克1044辆火炮2402门。同时苏军的伤亡429890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辆。这次反攻使苏联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将其保留到战争的剩余时间。

苏军在突出部南部的鲁缅采夫行动计划目的是摧毁德军第四装甲军和陆军分遣队,并切断南方集团军群的南部延伸部分。在“堡垒行动”期间,沃罗涅日方面军遭受重大损失后,苏军需要时间重新集结和整编,将进攻推迟到8月3日。两周前,苏军通过顿涅茨河和米乌斯河向顿巴斯发起了转移注意力的进攻,吸引了德国预备役部队的注意,并削弱了将面临主要打击的防御力量。这次进攻是由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发起的,目的是对抗南方集团军群的北方翼。苏军穿过德军阵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突袭。到8月5日,苏联解放了别尔哥罗德。

到8月12日,已到达哈尔科夫郊区。苏军的前进最终被德军党卫军第二和第三装甲师的反击所阻止。在随后的坦克战斗中,苏军在装甲方面遭受了严重损失。经过激战,该市于8月23日获得解放。在鲁缅采夫行动中,苏军歼敌约20万人,自身伤亡255566人,损失坦克1864辆,火炮423门,飞机153架。苏军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的胜利,标志着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束。

库尔斯克会战期间总共有239名苏军士兵因英勇无畏而被授予苏联最高荣誉称号“苏联英雄”。1943年7月和8月,德军在东线的弹药消耗量最大,7月消耗236915吨,8月消耗254648吨,很多都是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使用的,上一次的峰值是1942年9月的160645吨。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库尔斯克会战的惨烈。

而根据德国军事医学数据统计在“库图佐夫行动”中,德军有14215人死亡,11300人失踪(假定死亡或被俘),60549人受伤。在鲁缅采夫行动中,共造成25068人伤亡,其中8933人死亡和失踪。

到7月16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声称损失161辆坦克和14门突击炮。截至7月14日,第九集团军报告称,他们总共损失了41辆坦克和17门突击炮。这些损失为109辆IV型装甲车、42辆豹式坦克、38辆II型装甲车、31门突击炮、19辆费迪南德坦克狙击车、10辆虎式和3辆火焰坦克。在德军结束对库尔斯克的进攻之前,苏联开始了反攻,成功地将德军重挫。因此,1943年8月11日的一份报告显示,黑豹坦克的总减记数量增加到156辆,只有9辆可操作。德军被迫撤退,在战斗中失去的坦克越来越多,同时也放弃和摧毁受损车辆。7月和8月,整个东线损失了50辆虎式坦克,约240辆受损。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他们对库尔斯克的进攻中。在7月5日至18日期间,600辆到1612辆坦克和突击炮受到损坏。

在7月和8月期间,整个东线被摧毁的德军坦克和突击炮总数达1331辆,其中760辆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毁。苏军每摧毁一辆德军装甲车,苏军就损失5辆装甲车。然而,苏联大量的装备储备和快速的坦克生产速度使苏联坦克军能够很快更换丢失的装备并保持战斗力。苏军修复了许多损坏的坦克,许多苏军坦克为了让它们继续战斗,他们曾一辆坦克修复了四次。到8月3日,苏军坦克的兵力恢复到2750辆。而德军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生产周期过长,也不易修复,在坦克数量和战斗力上无法快速恢复。

根据历史学家克里斯特·伯格斯特伦的说法,苏联空军在整个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北面损失了677架飞机,在南面损失了439架飞机,伤亡人数尚不确定。柏格斯特伦的研究表明,在7月12日至8月18日期间,在德国的进攻和库图佐夫的反攻行动中,苏联的空中损失总计为1104架次。

根据历史学家弗里泽报告说,德国空军损失524架飞机,其中159架在德军进攻中损失,218架在库图佐夫行动中被毁,另外147架在波尔科沃德茨-鲁米扬采夫行动中损失。在审查德国空军军需官的报告时,伯格斯特伦给出了不同的数字。7月5日至31日,德军报告681架飞机丢失或损坏,其中德国第八航空军为335架,第六航空舰队为346架,共注销420架,其中第八航空军为192架,第六航空舰队为229架。

由于若干因素,双方战斗人员的伤亡情况难以确定。由于德军下定决心回收和修理坦克,装备损失的统计更加复杂。德军一天失效的坦克,往往在一两天后就被修复了。而且由于无法获得在二战结束时被没收或可能已经销毁的德军单位记录而无法具体掌握伤亡数据。其中许多被转移到美国国家档案馆,直到1978年才公开,而其他的则被苏联拿走,但苏联拒绝证实它们的存在。不过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库尔斯克会战使得法西斯处于覆灭的边缘,德军大量的人员和坦克的损失使得胜利的天平开始偏向了苏军。

钢铁侠的索科维亚协议是什么?

索科维亚协议(SOKOVIA ACCORD)最早出现在漫威电影《美国队长3:内战》当中,是一部用来约束复仇者联盟成员的协议。世界各国政府对复仇者强大的力量而感到恐惧,加上他们不受管制在世界各地执行任务时都会对城市造成破坏。

世界各国政府再也无法容忍复仇者再这样肆意妄为,于是联合国出台了该项协议,要求复仇者的成员必须公开亮明自己的身份接受政府的监管,且必须在政府允许的情况下才可行动。

该项协议得到了世界117个国家的同意,其中也包括黑豹所在的国家瓦坎达。

航空母舰长度一般只有三百米?

如果对军事装备有所了解的,不难发现,现代大型航空母舰舰体长度都在300m左右。半个世纪以来都没有大的提升,难道是人类还没有能力把航母的长度增加到400米甚至更大。当然不是,其中是另有乾坤,说来就话长了。

公路上的车辆为什么不能造的无限大无限长?因为受到车道宽度的限制。茫茫大海上看似天马行空,航母造得再大也装得下,实际上,公路上有车道,海上也有航道,过往的船只也要受到航道的限制。

以传统的航母大国美国为例,纵观它的航母发展历程,航母个头是越造越大。

二战前的航母也就一两万吨,到了二战时,建造的埃塞克斯级主力航母已经达到了三四万吨,二战后建造的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被称为“超级航母”,排水量已经达到了六七万吨。其改进型小鹰级更是达到了8万多吨,一共建造了四艘。

在小鹰级航母建造期间,美国于1958年着力打造全球首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企业号航空母舰的满载排水量已经达到了9万多吨,该级航空母舰原计划建造六艘,后来考虑到一些技术不成熟,就只建造了首舰。

企业级航空母舰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8座核反应堆,作为对比,此后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都只有两座核反应堆,而这两座核反应堆的输出动力几乎跟企业级的八座相当。这说明企业级航母作为历史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它的核反应堆技术还有待加强。

此后建造的10艘尼米兹级航母有排水量,跟企业号相当,后几艘因为加装的厚重的防护装甲而达到了10万吨。福特级也略有增加,满载排水量11万吨左右。总的来看,从第一艘航空母舰企业号算起,半个世纪以来的美国航母的吨位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卡到了10万吨的关口,从企业级,尼米兹级,再到后来的福特级,吨位都有所增大,不过跨度不大。吨位加大主要体现在装甲防护上,就长度和宽度而言,基本保持一致,长度都在330m左右。

难道航母不是越大越好吗?舰体越大,载弹量,载机量,载油量都会相应的增加,威力也会相应的加大。答案是航母并不是建的越大,越长就越好,就技术上来讲,造更大型的航母应该问题不大。

世界最大的游轮“海洋和谐号”,总吨位22万吨,长362米,高64m,相当于20层楼高。这个还不是人类建造的最大型轮船,新加坡的原油运输船“诺克耐维斯号”全长达458米,吨位达到了恐怖的82万吨,相当于10艘尼米兹级航母的吨位。

既然比航母体型要大得多的货轮能够造出来,那造更大型的航母应该也不在话下。当然,造航母肯定比造货轮要复杂的多,标准也要高的多,这些技术和材料上的问题,只要有需求,有项目,以目前的科技实力应该问题不大。

之所以没有往更大的吨位发展,确实是没有那个必要。

人类军事史上造出过很多的庞然大物,结果都是昙花一现,如二战时巴黎大炮和古斯塔夫巨炮,其中古斯塔夫巨炮口径达到了惊人的800mm,完全可以轻松塞进去一个人。

一枚炮弹重达七吨,全重达到了恐怖的1350吨,操纵极为繁琐,要1400人才能操纵它。相当于一个团的人就为了一门炮,这门炮太重太大了,只能依赖于铁路。在缺乏制控权的情况下,就相当于是一个活靶子。

这种巨炮没有普通火炮那么强的机动性和通过性,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

还有著名的虎王坦克,虎王坦克是在虎式坦克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它比虎式坦克更重,达到了近70吨,比现代的主战坦克还要重。但由于德国的一些技术跟不上,就显得有些鸡肋了。它的发动机只有700马力,现代同吨位的主战坦克普遍都装备有1500马力的发动机。

虎王坦克的发动机不仅马力不足,而且相当耗油,它的最大行程只有140km。以现代眼光来看,炮的威力也不出,主炮口径只有88mm。在使用范围和生产数量上,虎王和虎式坦克加起来都不如黑豹坦克,谢尔曼坦克,T34坦克。

虎王坦克是二战时德国片面追求更大,更重坦克的要求,但它的发动机技术和传动系统跟不上,就如同小马拉大车。

这就引出下面要说的话题,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发要考虑各项性能均衡和匹配。我觉得有几个理由不适合建造更大更长的航母。

1,航母造的太大,难以通过一些重要的航道,如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是一条黄金水道,它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枢纽。这条运河太重要了,太平洋上的船只如果不取道巴拿马运河。那就要绕整个南美洲大陆一圈,那是将是上10000公里的遥远路途。

在平时的时候,也就是消耗一些燃料和补给,如果在战时,那可就是贻误战机。很多人都说美国的军舰都造的长宽比大,也就是体型细长。一个原因也就是为了能够顺利的通过巴拿马运河。

也不是说10万吨级的航母就是通过巴拿马运河的上限,造个12,15万吨也能过,只是比较麻烦了。就好3米75的车道,一般的车辆宽度3米以内就能轻松通过,当然造3m5也能勉强通过,只是就麻烦了很多。

2,航母造的太大太长,对港口码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航母造的越长,势必它的宽度和吃水都要相应的增加,就无法在一些军港内停泊。这让我记起了空客a380的遭遇,这种巨无霸的飞机又大又豪华,载客量更是惊人,超过了波音747。

是一款极佳的干线客机,可这种飞机也面临不小的挑战,除了载客量不足外,很多小一点的机场根本就无法起降它,有的机场为了能够起降这架庞然大物,不得不加长跑道,改扩建机场设施。

3,航母三百多米的甲板长度已经完全够用。

对航母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航母主要的攻击武器是配备的舰载机,以美军为例,它一个航母就配备一个舰载机联队,一个舰载机联队有各式飞机七八十架。

无论是八万吨的小鹰级,10万的尼米兹级,还是11万吨的福特级,它们的甲板长宽都差不多,每艘航母都配备有四部弹射器,四部拦阻索,其中弹射区的长度也就100m左右,降落区200多米左右,一般100m左右的距离也能停下来。

二者加起来刚好300m左右,航母都是斜角甲板,空出来的区域也能停放战斗机。现在的主力舰载机一般也就20m左右的长度,全重在30吨上下,包括最新列装的舰载机体型也差不多大小。现代航母还能够做到同时起降几架战斗机,换句话说,300m的舰体已经完全够用。

4,造更大的航母所需要的预算将呈几何般增长。

福特级航母的建造费用已经高达130亿美元。尼米兹级最后一艘布什号的造价高达68亿美元,最开始的几艘仅需要十几亿美元。

可以说是一艘抵2艘以上,即便算上通货膨胀,福特级的造价也是贵得惊人,连财大气粗的美国也有些吃不消。如果建造更大型的航母,那建造费用肯定是大幅度增长。

从经济层面来说,建造更大型航母也不划算,假如造一艘15万吨级航母的钱可以抵两艘福特级。可它的战斗力未必有两艘福特级那么强大,那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了。就算造船厂有那个实力建造,美国政府和国会那一关也很难通过。

就如同朱姆沃尔特级隐身驱逐舰,比起阿利伯克级,无疑要先进的多,战斗力也强的多,可就是造价过于昂贵,美国最后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原本计划建造二十多艘,只建了三艘就戛然而止。

5,建造更长更大的航母,在技术和设备上还是也有一定的挑战性。

不是说没有能力建造,而是要建造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就以造船厂来说,造10万吨级航母已经是轻车熟路,各种设施也完全能够应付的过来。

突然要建造20万吨,甚至30万吨级的航母,船厂内的各种设备就未必能够应付得了。船越大,各种零部件也就越大,所需要的场地也越大,这些都需要船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换。

技术上的诸多难点,我们局外人不懂,就推进系统而言,要推动30万吨级航母以30节的高速行驶,就算是福特级的2座最新型核反应堆也做不到。简单粗暴点的办法,就是像原企业号一样,增加核反应堆数量。那就要挤占宝贵的舰体空间,如果重新研制功率更大的核反应堆,那将要耗费相当多的物力财力和时间。

6,航母造的更大更长,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国的辽宁舰和山东舰,英国的伊丽莎白级,美国的小鹰级,尼米兹级和福特级。他们之中吨位小一点的是六万多吨,大一点的达到了11万吨。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舰体长度都在300m左右,其中我国山东舰舰长315米,尼米兹级332米,福特级333米,也就是说,尽管吨位相差了几万吨,可长度差距并不大。假如造一艘20万吨的航母,估计舰体长度也难以超过400米。

舰载机数量比10万吨级的要多那是肯定的,不过要增加一个联队的数量估计很难。退1万步讲,即便能塞下两个舰载机联队,实际作用要达到两艘航母的战力也不太可能。

航母的战斗力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战斗机的出动率。以前的蒸汽弹射器日出动量约为120架次,福特级的电磁弹射器增加到了160架次,高峰时能达到270架次。这是一个舰载机联队(75架),在配备四部弹射器的前提下。

假如航母吨位增加了1倍,载机数量相应的也增加一倍。那弹射器的数量是否也要增加一倍?达到8部弹射器,如果按目前弹射器的技术性能,要想日出勤率提升一倍,那将意味着要装的8部弹射器,相应的还要装8条拦阻索。

而20万吨级的航母相对于10万吨级的,它的舰体长度和宽度并没有相应的增加一倍。也就不太可能装得下一倍的弹射器和拦阻索,日出勤率也就不能达到10万吨级航母的两倍。

从技术上来讲,福特级上的电磁弹射器目前都不太成熟,要研发性能更强大的弹射器难度更大。而简单粗暴的靠增加弹射器数量来提高航母战斗力,就显得有些鸡肋,这样算来的话,航母造的更长更大,并没有成倍优势。

总的来说,300米左右的航母舰体长度,已经完全够用,并不会出现起降困难现像,顶多就是看着比较拥挤而已。我觉得每一种武器装备虽然谈不上会有上限值,但一定有一个最佳值。

就拿火炮来说,火炮的口径是五花八门,特别是二战时期,主流的就有105mm,120mm,122mm,155mm,152mm,203mm。现代主流的口径就只有155mm(美式)和152mm(俄式)。比它更大的,更小的都成了小众。口径大意味着威力大,可更大口径却面临淘汰。

又比如战斗机,不管是三代及四代机,还是五代机,它们的长度一般在20米左右,满载的重量在30吨左右或以下。以目前的科技实力,研制一架30多米长,60吨重的战斗机应该不在话下。可世界各国都不研发装备这种更大更重的战斗机。

其实航空母舰也是这个道理,并不是越大越长就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航母的长度已经够用了,完全没必要再造得更长更大。

为什么美国10位前防长提醒?

1月3日,10位美国前国防部长联合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文章认为,美国的大选已经结束,关于选举舞弊的问题,法院也给予了回应,州长们进行了认证,选举人团也投了票,现在该到了国会清点和认证的时候。这显然是针对共和党将在1月6日“挑战”选举结果的问题,言外之意是奉劝共和党议员及特朗普“别折腾”了。同时,这些前国防部长还有“警告”特朗普不要发动军事政变之意。

这些前防长虽然在信中没有直接提到特朗普发动军事政变的问题,但却直言提醒了文职官员和现役军人不要介入大选,否则会面临严重的后果,甚至刑事处罚。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现役军人不得介入政治,而本次美国大选的争议显然是个政治问题。所以,根据规定,军人不得介入。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前国防部长的未雨绸缪,但实质上则是他们感受到了“军事政变”前的气氛。意欲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告诫军队不要卷入这场大选纷争。

8这些前国防部长郑重其事的告诫,看似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及军人的政治操守。但实质上是在警告特朗普不要发动军事政变。直白的说,他们都是反对特朗普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也并非“一碗水端平”了!由此可见,特朗普确实得罪了太多的人。

特朗普曾发誓要“抽干华盛顿沼泽”。当时,特朗普也许只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快”,未成想,却得罪了多个领域,多个层次的群体。比如,华尔街大佬,科技巨头,所有建制派精英,以及美国主流媒体。所以,特朗普遭到了联合围剿。而这些前国防部长们显然也属于建制派精英。因为,尽管他们曾领导过国防部,但他们并不是纯正的军人,只是文职官员而已。

其实,这些前防长们在担任国防部长时,就早已不是现役军人了。根据宪法规定,国防部长属于政府序列的文职官员。在担任政府官员时,他们必须脱离军队7年以上,如果遇到不满7年的特殊情况时,必须通过国会“特批”。所以说,这些前国防部长们早已是妥妥的建制派精英。所以,他们不可能喜欢特朗普。

在这10名前国防部长中,有两人是被特朗普炒了鱿鱼的,他们是马蒂斯和埃斯珀。估计,这俩人肯定是“恨死”特朗普了。由此可见,这10位前国防部长专门发文警告军人不要介入大选,实际上就是在拆特朗普的台。以便使特朗普在决定实施“紧急状态法”时,军队不听他的指挥。说白了,他们这些人也“怕”特朗普会孤注一掷的实施“戒严”。搞不好的话,他们中的有些人会被特朗普当做沼泽中的“怪物”。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便不难发现,美国现在的政治生态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那就是,除了中下层民众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外,其他各层次的美国精英们几乎都想将特朗普“打倒”。其中最出风头的自然是媒体和科技巨头,比如,扎克伯格,杰克·多西,盖茨等巨头都是特朗普的坚定反对者。主流媒体自然也更不例外。这不,《华盛顿邮报》在最新爆料中又将特朗普与佐治亚州州务卿拉芬斯珀格的通话内容给“抖落”出来了,并引起了轩然大波。目前,民主党及媒体正在对特朗普的电话录音“口诛笔伐”,就连“当选副总统”哈里斯也亲自披挂上阵了!称特朗普是“犯罪”。不过,特朗普似乎不为所动,仍然在号召支持者在1月6日走上街头抗争。

继向支持者发出“1月6日华盛顿见!”的呼吁后,特朗普的最新推特又在向支持者发出“战斗号令”:白宫椭圆大草坪!6日,我在这里等你!显然,特朗普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1月6日的国会认证会上。因为,在这次国会参众两院的联席会议上,多名共和党议员将挑战拜登获胜的“选举结果”,特朗普团队还将在这次会议上“出示”喊了很久的大选舞弊“证据”。而在国会大厦外,特朗普将带领支持者举行示威抗议活动,以向国会大厦内的议员大佬们“施压”。想来,1月6日的华盛顿定然会“热闹非凡”。

从某种角度来说,1月6日将是特朗普通过“和平手段”翻盘的最后机会。所以,真正的“危险”其实是在1月6日以后。假如特朗普1月6日的挑战再失败的话,特朗普也将没有退路了!那么,没有了退路的特朗普会不会“孤注一掷”的实施“紧急状态法”,在几个摇摆州实行戒严,并重新选举呢?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而这10位前国防部长此时发文警告,其实就是这种“可能性”的最好“注释”。

黑豹为什么在国内反响一般?

从影片本身的质量来看,艺术设计是真的不错,主演的颜值和身材都在线,特效很棒,这些都算是以往漫威电影的强项,因此并没有给人特别惊艳的感觉。背景展现非洲风情算是比较有新意,然而这些有点并不能掩盖剧情上的老套。从剧情上来说,这基本就是一部非洲版的哈姆雷特,或者说是非洲真人版的狮子王。但是剧情本身明显的bug确实没有。在两人都穿着刀枪不入开挂般的黑豹战衣互殴的情况下要如何战胜对手呢?影片在前面埋下了伏笔,因此最后这一点也解决的合情合理。

然而北美那边传来的票房超过了美队系列,口碑也很高,导致中国观众在《黑豹》没上映前抱了很高的期待度,带有一种起码又是一部《美队2》质量级别的大作的错觉,抱着这种期待度去看《黑豹》,结果就是有一点点的小失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那为何北美口碑会如此之好,中国观众却并不买账。真的是众口难调吗?我觉得这是由于多方面造成的,那就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试着分析一下吧。

首先,从观影人群来说一下这部影片造成这部作品口碑两极化的原因。

《黑豹》做为一个起源电影,这部是漫威首部以黑人为主要角色的超级英雄电影,而且里面女性角色非常抢眼,因此北美观影的人群中黑人比例和女性比例是漫威各系列电影中最高的。

电影所展现的非洲的风土人情一方面大屏幕上很少出现,因此很新颖;另一方面对于黑人群体来说,非洲风情和黑人文化能天然地形成共鸣,这是她们熟悉的风味,因此接受度很高,外加是以黑人超级英雄的电影,动作和特效也都到位,对黑人群体来说很有带入感。

前面也提到了黑人群体是主要观影群体之一,而本片尽管剧情一般,但是非洲背景、强势的女性角色设定和首部黑人超级英雄这些讨好了北美两大观影群体,自然北美口碑节节上升。

而纵观国内主要是喜欢漫威系列电影的年轻人去观看这部影片,对于非洲风情和黑人超级英雄并没有天然的情感上的偏好,没有共鸣方面的加成,因此他们更看重的是影片本身的剧情和质量。在北美票房和口碑上面提到的加分不会影响到中国的观影群体。

其次,由于地域原因,片子里表达的一些想法其实是北美观众可能更为感同身受,因为他们身处其境。比如反派最后那句“不自由,宁可死”也是表达了黑人对以前黑奴制度的愤怒和坚决抵抗。影片中也有隐约地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愤怒,还有关于难民问题处理都稍稍带到了一些,这些都是欧美国家一直在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他们感受度会更强一点。看到主角最后说“智者造桥,愚者造墙”这句时,北美观众大概都会心一笑吧。这些观点的认同度也确实会影响到人们对于片子的评价度。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那些观点不错,但是由于自身并不在这个环境中,认同感和程度都不会那么强,毕竟事不经人不己知。

再者,从时间上来说,北美是率先上映的,而中国是延后上映的,中间有个时间差。当北美的高口碑和高票房发酵到中国时,也吊足了中国漫威迷的胃口,变相提高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标准。给中国的观影者带来了对此片过高的期待,然后观影过后确实是觉得剧情上比较一般,过于平直铺叙,实际感受和期待的落差,还有此片的风格还是和以往的漫威电影有些雷同,观众对于大场面的漫威电影其实是有些审美疲劳,也是导致此片在中国口碑走低的原因之一。

*主欧美电影和漫威等相关和花絮,有兴趣可以关注【扶好镜框】。

*影评都是个人原创,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另外也请多多点赞和留言,支持一下作者。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