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游戏,怎样去阅读一本书?

2023-10-30 22:08:06 69阅读

边城游戏,怎样去阅读一本书?

谢邀,首先送你14个主题书单,这是我今年正在读的,目前已经读完了182本书,预计300本全年,围绕这14个主题,提升14个能力。

再次,2017年上半年读过的书单也附上。

边城游戏,怎样去阅读一本书?

最后,一些读书感悟,也附上,供参考

1个读35本书(感悟篇)还有方法篇,奈何篇幅太长了,下次再回复

2年前,我是一个拉低全国人均阅读量的人(小于5本/年)。

1年前,我开始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开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个月前,我每月读书量大概在4-8本,这对于坚持读书的人来讲只算是平均水平吧。

这个月,当我回过头做月度总结的时候,仔细数一数读过的书,发现自己读完了35本。

而且,现在我不仅明白自己要读哪些书,为什么要读,怎么读;我也开始在简书上坚持日更写作,开始做PPT、思维导图,在线上做主题分享、和小伙伴们拆书、抱团进步。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为我自己总结一下:一个27岁男中年如何从1个月读不完1本书,到现在1个月读完35本的经历,也希望能给小伙伴们带来一些启发,做一些参考。

1、步行时代(1个月0-1本)

步行时代的读书,或许都不叫读书,而应该叫“随手翻翻”、“拿起看看”。我从不会主动在网上买书,也不会下载电子版。

除非在机场候机、火车站候车的时候会走到书店看一看,平时我路过实体书店都不会往里面迈一步。

偶尔看到朋友圈有人发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或在咖啡厅、地铁上有人看书,一般都会两个态度:一是“哇,好厉害”,二是“装AC”。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在读书的步行时代的我,对“读书”完全没有概念,既不在自己的计划表里,也不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

读书?你谁啊?Who Cares?

读书的步行时代

2、单车时代(1个月1-4本)

经历了20多年漫长的步行时代,我突然开始为自己焦虑,快三十而立的人,家业一无所成。于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各路大神一样成功,从哪里入手呢?思来想去,只好从读书开始吧,谁让咱笨,想不出别的好办法呢。

终于,我开始迈入了读书的单车时代。记录里,第一本书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还特意去搜寻了三毛的真实录音(链接在这),当时还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好吧,作为一个男士,这事我表示很无奈)。

或许正因为这本书,也或许三毛的录音触动了心灵深处,我发现书真是一个充满未知和魔力的世界。所以,我开始主动去读书,但作为一个读书小白,既不会买书、选书,更不懂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所以只能做到偶尔周末有空的时候翻一翻。

而且单车时代的我,读书往往很难坚持读1个小时(骑车久了也累呀)。有时候感觉读书很痛苦,书中讲述的内容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看它干嘛呢?有什么意义吗?

不过,虽然很痛苦、有很多疑问,但单车时代的我,多少还是挂念起读书来,没事的时候看看书吧。

读书,I Care You!

读书的单车时代

3、汽车时代(1个月4-8本)

又经历了漫长的1年多的单车时代(加起来也不到20本),这期间我考上了博士,作为一个工作后再考博的人,最直接的压力就是未来几年将不再有稳定的工作收入。

最开始的时候,我经常早上醒来感觉心慌。因为以前有工作,上一天班就能拿到XX元(年收入/365天,请自行脑补数字)。现在没有工作了,每天一睁眼,就感觉今天又丢了XX元,这个揪心呐。

所以我就想,那我该做什么事,能和这XX元等价,甚至这件事的价值超过XX元呢?这样不就心理平衡了吗?又思来想去,我还是选择了读书。原因嘛,还是自己笨,想不出别的办法。

所以我开始真正的、主动的、积极的去读书,也给自己入手了Kindle,开始在当当、京东、百度网盘等各种渠道买书、下载电子书,也正式迈入了读书的汽车时代。

汽车时代的读书量有了大幅的增加,每个月稳定在4本以上,关键是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觉得读书很有乐趣,而且发现书籍很有营养,就好比一日三餐一样,每天都需要读一点书来给大脑增加储备。

读书,I Need You!

读书的汽车时代

4、高铁时代(1个月8-20本)

当你有了汽车,就是拥有了新科技,科技发展是指数型爆炸的,所以从读书的汽车时代迈入高铁时代并没有花很久,大概6个月左右。

读书的高铁时代与前面三个时代的本质区别在于:你不用自己走路、不用自己蹬车、不用自己开车了,而是只要坐着就好了。所以就腾出了时间和空间,开始对读的书进行“思考”。

我认为,读书的高铁时代是读书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也可能就是所谓的“读书能改变命运”这句话产生的起点吧。

在高铁时代,我在读书中、读书后开始“不安分”的去思考(谁让自己在高铁上坐着闲得慌呢)。虽然这个时期形成的观点并不深刻,但对于涉及到自己读过的书中的内容,还是可以具备自己独立的分析和判断的。

读书的高铁时代也衍生了另外一个产物,因为我们腾出了两只手(不用握车把手、方向盘了),所以就开始了“写作”。这时候我姻缘般的遇到了简书,恩恩爱爱、亲亲我我,也就有了这日更的100多篇文章。

所以,我在读书的高铁时代会潜意识的给自己提要求,你要读书、要写作、要如何如何,不然在高铁上闲着也是闲着,多无聊啊。

读书,I Want You!

读书的高铁时代

5、航天时代(1个月20-50本)

人是充满欲望的,在地球上玩久了,总是惦记着啥时候能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所以从读书的高铁时代,也就被这股欲望的力量,推到了读书的航天时代。挑战自我,坚持提升,开启高效学习的精进之路。

但从地面到太空,这必然会有本质的变化,高铁和航天飞船完全不是一回事,用的燃料也有本质区别,用开高铁的方法开飞船,那顶多和海平面肩并肩,所以,我们要按照航天时代的模式进行读书。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任何一个宇航员都必须学会开航天飞船,以防发生了意外事故,必须保证有人能驾驶飞船安全返回地球。而这必备的开飞船技能就是正确的读书方法(你想呀,连飞船都不会开,怎么能飞天呢)。

但光会开飞船也是不够的,每个人在飞船上都有各自的任务,宇航局可不是送我们去走太空舞步的。所以你还要至少会做PPT、思维导图、手绘、做笔记等等中的一项技能,这样你在航天时代才不会落伍。如果这些技能我们都会,那就快来当船长吧。

此外,航天飞船也不是漫无目的上太空的,不然燃料不足怎么办,所以肯定得明确的知道,到底是去月球呢,还是去水星呢,还是去冥王星呢?而这个目的性,就是主题阅读。这也是无数读书大咖倾力推荐的读书方法,经典、有效地一塌糊涂。

掌握了正确读书方法,又会主题阅读,还会一系列酷炫的PPT、手绘等辅助技能,你的阅读速度和读书效果就会有质一般的飞跃。相信我,你会爱上这种前所未有的读书快感。

读书,I Love You!

读书的航天时代

6、传送门时代

科技的发展永无止境,读书的时代也会不断变迁。一年300本的阅读量并不是读书的终点,也不应该是我们读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书籍只是知识的载体,我们读书是希望从书籍中将知识提炼出来,并加以吸收和内化。所以读书的航天时代再向前发展,就是传送门时代,这也是我们真正追求的时代目标。

在这个时代,书籍就是知识的传送门,知识和我们分别站在传送门(书籍)的两边。读书,就是将知识从左边传送到右边的过程,让知识融入到我们的身心、思想,让知识重塑一个全新的自我。

读书,For Life Long!

读书的传送门时代

7、总结:你的时代你做主

以上就是我的阅读极简史,在经历了四个读书时代后,目前我刚刚进入航天时代。而且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梳理清楚了自己的读书历程,也更加清晰地知道“我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可能无法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无法通过读书改变世界,但至少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

我们将成为一个时刻充满自信、饱含思想、蕴含智慧、内心无比强大的自己,甚至现在都无法预测到的,比这个还要优秀的自己。

所以,请坚持读书,用未来一个更加闪亮的自己,惊艳当下的读书时代。

哪部电影是赔钱电影?

《蝙蝠侠与罗宾》

投资:1.1亿$ +2500万以上的宣传费用

票房:本土1.07亿 还算凑合,没有倾家荡产

亏本指数:★★★ 上榜理由:就算是蝙蝠侠本人来也无法挽救票房危机了

1997年的蝙蝠侠与罗宾是整个系列的第四集,在当时一集不如一集的情况下,华纳迫切希望这一部蝙蝠侠能够再现英雄电影辉煌

当初,怕自己分不清蝙蝠侠和蜘蛛侠,所以只打算看其中一部,秉着中国人的本性,便一眼相中了那只喜庆的红蜘蛛。所以一直以来都没看过蝙蝠侠系列。不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马上就要出来的这部亲爱的希斯的遗作,我决定看完它。

早上,吃过早饭,便开始了我的高谭市一日游。

不得不说,看第一部时,我就被波顿吸引了。一直以来都很欣赏波顿的作品,如此瑰丽的想象,哥特的风格,像个孤独的孩子不被世人理解只是一味固执地讲着属于他的童话故事。看的出来波顿的努力,纵使是一部商业大片,波顿也尽力保留着他的风格。所以,影片开始便是黑色的基调,哥特的风格,以及永远没有阳光的高谭市。并不像看《蜘蛛侠》,波顿的《蝙蝠侠》是带着文艺气息的商业片,所以还有些许闷(也有可能是我本身没睡醒)。不过,我整个人依旧被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小丑所深深吸引,他把小丑演绝了,让我不禁担心起希斯了。至于蝙蝠侠,不知是否就应该如此诠释,我总觉得演的并不到位,没有表情远不及咱们的草根红蜘蛛可爱。

迫不及待地看了第二部。片头的那段抛弃企鹅人的戏让我无比激动,我恍然间觉得我不是在看《蝙蝠侠》,而是波顿的其他影片,类似《理发师陶德》的那种。浓郁的哥特气息,猫女和企鹅人的形象都诠释地很到位,而蝙蝠侠也似乎找到了感觉。一切都那么和谐。比起第一部,这部无疑有过之而无不及。(看了后两部,更觉得这就是蝙蝠侠的巅峰)然而,真弄不明白,多好的片子怎么会是少儿不宜?

早知道了第三,四部名声不好,所以收起了刚才把《蝙蝠侠》当文艺片看的心态,准备了几袋薯片,一杯可乐,一篮水果继续我的旅程。

果然,才适应了黑色的眼睛被突然而来的色彩吓坏了,看着片头那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名字,我毅然地撕开了一袋薯片。的确如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影片开始蝙蝠侠便郑重其事地穿上他的盔甲,(真搞不懂为什么镜头总是拉到了蝙蝠侠的臀部?)然后各大主配角依次亮相,一场恶斗开始......

可惜了第三部两大配角的表演,双面人和谜天大圣(觉得他和齐天大圣是有血缘关系的),虽比不上小丑华丽,但足够让人眼前一亮,他们无疑是影片最大的亮点。其次,便是那场罗宾一家人的空中杂技表演了(他们的表演比蝙蝠侠的出场要吸引我)。

至于第四部,养眼及YY之用(有史据的:1954年美国一著名精神病学家公开反对出版该漫画,理由便是蝙蝠侠和罗宾是一对恋人,有伤风化。)。可惜了,制片方要赚钱,导演只得将两人分开,甚至让他们为了乌玛.瑟曼起内讧。不过,纵观此片,个人依旧觉得两人真配。仔细看他们的对白和眼神,就是幸福的一家嘛。尽管比不上《夜访吸血鬼》,不过乔治.克鲁尼+闷头小帅哥还是够我YY了。而乌玛.瑟曼饰演的毒藤女尽管妖冶,不过总让人觉得比不上猫女。至于冰冻人,无疑是四部中最烂的反派了,演的太过做作。

看到此时已到晚餐时间,留下一部晚上在看。

PS:依旧喜欢一二部中的蝙蝠侠,尽管第一部没趣的很,不过第二部就很有味道了。

真想砸了第三部中的蝙蝠车,瞧那拉风的小样了!!

至于第四部,简直对他们的衣服无语了

孩子学少儿编程有用吗?

我家孩子六岁了,学习编程已经两年多快三年了吧,报的是编程猫,至于说学到了具体的什么程序,或者说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暂且不讨论,先说说他学习以来一些变化。

首先是沟通能力变强了。每次做完作品后,都有一个视频打卡的过程,就是需要小朋友介绍你做的什么,怎么做的,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刚开始的时候,他总是说得很小声,而且逻辑性也不强,慢慢的他就能够完整阐述他的作品了。作品上传完后,老师会做点评,他也会互动了。还有就是在上直播课的时候,老师会提问,刚开始是不敢回答,慢慢地也能够去抢答了。

其次是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强了。除了网上的课程以外,还会有很多游戏,教材等等的会邮寄到家,对于里面的小游戏,或者是手工之类的能够自己动手去完成。在刚开始的时候,大人还需要去帮助他完成作品,后面就告诉不会的自己再去多看几遍视频。每次做完作品,如果最终没有到达想要的效果,都会自己去寻找问题出现在哪里,然后再去修改,直到达到想要的效果为止。

再次就是自信心增强了。每次做完作品后,达到想要的效果了,他都非常开心,而且还会让我和他妈妈去玩他做的小游戏。在阶段课程结束后,会有奖杯,奖牌什么的,拿到这些东西,明显能够感觉他的开心。

第四就是做事更有条理性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明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什么时候能够同时进行(这个可能大家都能理解,在编程过程中即使是相同的东西,如果顺序不对,可能都无法达到最终效果)。而这种思维,或者说是行为习惯对他的日常行为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第五,时间观念和耐性都变强了。平时让他写个字,背首诗,不是这里动动,就是那里摸摸,如果不提醒他,他也不会主动去学习。但是对于编程似乎记得很清楚,有时候我们都忘了他有课,他自己还会提醒我们。一般简单的十几分钟,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如果遇到不懂的,或者难一点的,中途出错了的,会花费一个小时,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喝水、上厕所,他能够持续坐下去。在平时,只有看他喜欢的动画片时,才能持续这么久。

还有他的逻辑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小贵。

安徽芜湖房价还会涨吗?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芜湖市人,从以前到现在目睹了芜湖市房价从几百元到一万多一个平方,而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始终在提高,工资收入与房价很难成正比,因为芜湖城市的建设发展速度比较快。

从去年上半年在一万元以内一个平方到现在一万五左右一个平方,其实芜湖市地理位较好,交道发达便利,地属皖南长江边城适应人生活居住,因此造成外地人来芜湖市很多,房价与南京,合肥差远了,芜湖市又是安徽省第二经济发展城市属于二类地区,现在又在建设城市轻轨道交通和客运飞机场,从各个区的土地招标拍卖价格来看,我个人认为芜湖市的好地段房价到今年年底应该肯定是会涨到1万5~2万左右一个平方。

芜湖作为安徽省一个核心城市,芜湖交通非常发达,芜湖港是安徽省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港,也是国家一类口岸。芜湖的工业也非常发达,有著名企业奇瑞公司,海螺水泥集团,航空等大公司在工业和贸易这一块,芜湖确实是安徽比较优秀的。所以在安徽,芜湖这对双核城市未来几年的位置都不会动摇。

对于近几年来芜湖市的房价始终在涨希望大家给予评论!

您还知道其他的原因吗?欢迎留言给我们分享哦!

印刷体词典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这个问题其实是肯定的,但是印刷体词典会用一个其他的方式存在!

我们以《牛津大辞典》为例,来进行分析:

记得,前一段时间,《每日电讯报》刊载了一则新闻,似乎是在纸质书的棺材上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近日宣布,鉴于互联网与电子图书的影响,已经有126 年历史的《牛津大词典》(The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正在修订的第三版可能不会推出纸质版本,而只是在网络上推出电子版本。出版社的发言人表示,目前并未完全排除推出纸质版本的可能性,“只要届时有足够多的订单就行”。然而,考虑到目前通用的《牛津大词典》第二版高达750 英镑的售价,以及20 册60 公斤的重量来看,前景不容乐观。

从未盈利的《牛津大词典》

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真正的英语词典由塞缪尔·约翰逊博士(SamuelJohnson)花费九年时间独立编纂,于1755 年发行。直至1884 年《牛津大词典》出版,它才被取代。第一版《牛津大词典》从第一册到最后一册出版完毕共历时44 年。第二版在1989 年出版,总共20册,至今共售出约3万套。过去10多年里,由80 名学者组成的队伍始终忙于修订和更新《牛津大词典》第3 版,不过目前只完成了28% 的词条,彻底完工估计还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虽然《牛津大词典》在全球范围内名声如雷贯耳,但却从未盈利过。词典的修订工作每年需要花费700 万英镑,令出版社入不敷出。“这些都属于长期的修订计划,根本就无法从中盈利,但我们还是决定要坚持这么做”,牛津大学出版社总裁Nigel Portwood 如是说。在解释为何要取消发行纸质版时,Portwood 表示,面对电子书的浪潮,纸质词典可能最多也就只有30 年的寿命了,之后很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词典的纸质书市场不断萎缩,以每年百分之几十的速度递减”。

《万物的意义:牛津大词典的故事》(The Meaning of Everything:the Storyof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一书的作者Simon Winchester 表示,词典走向在线模式的大趋势其实“一早就能预见得到”。“大概六个月前我还坚信纸质书很可能会一直存在下去,但自从iPad 出现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我自己书架上就有两套完整的《牛津大词典》,但我从来都不会翻开它们,因为我使用的是网上的《牛津大词典》,平均每天都会在线查阅几次。同样情况也发生在其余许多参考书上,相信不久的将来,我都只会在线查阅参考书了。”事实上,早在十年前,《牛津大词典》便已推出网络版本,每月点击率达到200 万次,用户每年付费240 镑,便可随时在线查阅,而且网络版本不断更新,最近的一次更新在今年年底,将会加入大量历史词条,令检阅变得更加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每日电讯报》网站上,这篇新闻后面的网络跟帖中,网民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不少人为《牛津大词典》不再印刷而惋惜,但也有网民表示何种载体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承载的信息不变。诚然,文字还是文字,相比纸质词典,电子版有诸多好处,比如更节省空间、随时随地便于查找等等。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来得容易,去得快”(Easy come,easy go):相比活动两下手指就能轻松获得答案,经过把一本词典从书架上取下,悉心翻阅页码,最后逐行查找到这个词语的过程后,你会更珍惜劳动所得,希望把这个单词牢牢记住,而不是过眼就忘。

记录英语词汇新趋势

好在牛津出版社表示,普通用户更加熟悉的同样由该出版社发行的单本《新牛津英语词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of English)还会继续印刷出版下去,大家也始终能在书店里买到。《新牛津英语词典》1998 年首次与读者见面,与《牛津大词典》相同,也曾经过两次扩充修订,2003 年发布了扩充后的第二版。不过,与《牛津大词典》努力加入被人遗忘的历史词条不同,《新牛津英语词典》标榜的是“忠实记录英语词汇使用的新趋势”。

上月出版的第三版《新牛津英语词典》又扩充了2000 个新词,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热点新闻或事件。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词语莫过于是Vuvuzela(呜呜祖拉)。《新牛津英语词典》赋予它的含义是:“一种长形的塑料乐器,喇叭状,演奏时可发出巨大的噪音,常被南非的足球迷们使用。”经过了今年的南非世界杯后,恐怕所有人都不会对呜呜祖拉感到陌生。这种产自中国浙江的塑料小喇叭原本是南非当地人用来驱赶狒狒等野兽的,结果到了世界杯上成为了南非人为喜欢的球队助威或者骚扰讨厌的球队的利器。如今,呜呜祖拉已经从南非世界杯走向了全世界,你可以在印第安纳州的校际联赛上听到它的声音,也会在达拉斯的开学典礼上被它惊到。欧足联则未雨绸缪地明文在自己举办的比赛中禁止了它。

还有许多新词与社会发展有关。比如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人们时不时地要提醒自己和别人chill pill(冷静下来,固定用法是take a chill pill)或者chillax(平静下来,放松一下)。前两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又导致人们只能staycation(在家过假期),而没钱外出度假,这都要怪toxic debt(有很高违约风险的债务,如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次贷危机)。还有一些与时尚有关,比如专门观察预测时尚发展动向的人被称为cool hunter,而对时尚后知后觉的人则被称为cheeseball。容易大惊小怪的人是fussbudget,消极的人是hater,扫兴的人是buzzkill。

最有趣的一个新词莫过于是bromance(兄弟情,两个关系特别好但又不涉及同性恋的男人)。香港影评人迈克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论曾拍过《刺马》、《独臂刀》、《边城三侠》等武侠电影的香港导演张彻作品中的“断袖疑云”,张彻晚年在写回忆录时还为自己辩驳了一番。时至今日,张彻只要说“我拍的只是bromance”,即是一句抵一万句。此外,张彻的徒弟、刚刚拿下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吴宇森的电影中也充斥着bromance,不然《纵横四海》中周润发甘愿把钟楚红让给张国荣的桥段又该如何解释呢?

新加入的2000 个词汇中有很多都来自网络与新媒体,比如microblogging(微博):以博客形式撰写的简短文字;netbook(上网本):英特尔创造的名词,专指用于上网的笔记本电脑)、dictionaryattack(字典攻击):破解密码的一种方式;paywal(l 收费墙):网站为保护收费内容而设置的付费门槛;tweetup(推搭):Twitter 上的网友在现实中见面;defriend(拉黑):将好友拉入黑名单中。

此外,还有一些外来词也被加入到《新牛津英语词典》中,比如日语中的hikikomori(家里蹲)。Hikikomori 与英语中的nerd 有些相似,但覆盖的含义更广。但它与日语中的otaku(宅男)是有较大区别的。相对而言,家里蹲比宅男更消极一些,宅男多有自己专业的研究领域。对于早已将日语中的“宅”字拿来自用的中国人来说,就更没有太多区别了。

一边是大部头的纸质词典即将被电子词典取代,一边是新词不断被加入到词典中,似乎这都是词典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想要多说一句的是,假如你对纸质词典情有独钟,自然可以继续使用下去,至于没能被收入其中的新词,不妨寻求网络的帮助,能被灵活的运用才是词典存在的最大价值,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存在价值,“词典之死”的日子还离我们很远很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