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瓶梅免费,龚玥菲演过天龙八部么?
新金瓶梅免费,龚玥菲演过天龙八部么?
没有。
2012年,龚玥菲出演了古装静态电影《新金瓶梅》。2013年4月龚玥菲出席上海国际车展。 7月,龚玥菲亮相2013南方超级汽车模特大赛总决赛,担任评委。现场龚玥菲演唱两首歌曲《火》和《痒》。 2013年龚玥菲主演的3D情色片《新金瓶梅》开机。 9月,龚玥菲进军歌坛,演唱了3D影片《新金瓶梅》主题曲《寻找西门庆》。
你心中的十大小说排行榜是哪几本?
由于人们的阅读偏好各不相同,所以难以确切地列出人们心中的十大小说排行榜。不过,以下是一些广泛被认为是经典或受欢迎的小说,它们可能在很多人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1.《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讲述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曾被称为“孤独一代”的代表之一。2.《1984》:这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著名小说,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政府控制下的世界。这本书已经成为了一部文化现象,其思想影响力广泛。3.《飘》:这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描绘了南北战争期间南方女性斯嘉丽的命运。这本书已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深受读者喜爱。4.《红楼梦》:这是中国小说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生活,强烈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5.《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是苏联作家斯特鲁加茨基的代表作,讲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被誉为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6.《追风筝的人》:这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阿富汗男孩的成长故事,深入地描绘了阿富汗的历史、文化和人性。7.《百年孤独》:这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的故事,被誉为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之作。8.《战争与和平》:这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讲述了1812年的俄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深入探讨了人性和历史的关系。9.《傲慢与偏见》:这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之一。10.《时间简史》:这是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代表作,介绍了宇宙的发展史以及现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是一本被广泛阅读的科普读物。以上这些小说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它们广受读者喜爱,影响深远。历史上都有哪些君王娶了自己的儿媳妇?
在跟朱温、李元昊这两位皇帝比起来,我反倒是觉得李隆基强娶儿媳杨玉环的手段,算是非常温柔的了,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卫宣公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卫宣公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迎娶自己儿媳妇的君王。
事情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齐僖公为了跟卫国保持良好关系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卫宣公的太子公子伋,以联姻来永结同好。
齐僖公的女儿名叫宣姜,古代有四大美人,而这宣姜虽然比不过四大美人,但也是春秋四大美人之一,其相貌可想而知。
当时恰逢公子伋在外出使他国,宣姜的美貌让公子伋的父亲卫宣公有了想法,便趁着公子伋不在强行把宣姜纳为自己的姬妾。
齐僖公的目的本来就是联姻,至于到底是嫁给卫宣公还是其儿子公子伋倒不重要,反正两国保持良好关系就行。
就这样宣姜就被迫嫁给了卫宣公,自己娘家人对此也是并没有表态,在那个年代中宣姜只好认命。
值得一说的是后来卫宣公去世卫国内乱,为了安抚公子伋的势力,宣姜的哥哥齐襄公又把妹妹许配给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顽。
朱温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可谓是臭名昭著,早年间因跟随黄巢和王仙芝参加农民起义而成名,后面为了荣华富贵又归附于唐朝。
天祐元年朱温为了防止唐昭宗李烨被敌人所利用,便让手下蒋玄晖弑君,随后不久便让继位的唐哀宗将皇位禅让给他。
除了弑君之外,朱温在私生活上也是十分的混乱,凡是被他看上的女子都逃不出他的魔爪,其中甚至还包括其儿媳。
早年间朱温娶了张氏为妻,在这段时间内朱温还是比较老实的,但随着张氏的病逝,朱温也开始随意起来。
因为朱温的儿子们长年在外领兵征战,所以朱温便常常把他们的妻子也就是自己的儿媳妇给叫到宫内服侍自己。
更可怕的是虽然朱温乱伦,但其儿子们并没有因此而感觉到愤怒,反而是希望自己的妻子可以获得朱温的宠爱,从而让自己成为太子。
不计算养子的话,朱温光是亲生儿子就有七个,这些皇子真是为了夺嫡什么事都能干的出来,在这方面朱温的一个养子表现最让朱温满意。
朱友文是朱温的养子,按理说养子是没有办法继承皇位的,但谁让朱友文表现良好,得知朱温喜欢自己妻子后,便让妻子在朱温身边争宠。
面对如此有“孝心”的朱友文,朱温也确实想把皇位传给朱友文,如果不是后面朱温的儿子朱友珪篡位,那朱友文还真就是后梁的第二位皇帝。
不得不说这一家的关系还真是乱,为了权力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可以放弃,真是奇葩。
李元昊李元昊是西夏王朝的开国皇帝,李元昊生性多疑且喜欢滥杀无辜,如果平定历史上制造杀戮最多的皇帝,那李元昊一定会上榜。
除了嗜杀之外李元昊还有一个好色的习惯,并且李元昊的好色甚至达到了畸形的状态,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抢夺别人的妻子来满足自己。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李元昊竟然将手伸到了自己儿子身上,没移氏本是太子宁令哥的妻子,但李元昊贪其美貌竟将其霸占为己有。
这一步导致了李元昊和宁令哥之间父子反目,于是宁令哥便刺杀了父亲李元昊,戎马一生的李元昊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栽到儿子手中。
值得一说的是宁令哥在杀死李元昊之后也没有继承西夏的皇位,而是被国相没藏讹庞抓住机会拥立了他的外甥为皇帝,也就是夏毅宗。
倒是宁令哥本人虽说是成功刺杀了李元昊,但最终什么也没落下,反倒是被国相没藏讹庞给杀掉了,实在是可悲。
李隆基如果按年代划分的话唐玄宗李隆基其实是应该排在朱温和李元昊之前的,但论抢夺儿媳的手段来看,李隆基应该排到最末。
李隆基登基初期还是将唐朝给治理的井井有条,一举开创了自“贞观之治”后的唐朝下一个盛世“开元盛世”
但在政绩上有所成就后李隆基便开始无心朝政专注于享乐当中,唐朝上下也是就此埋下了隐患。
李隆基有一个很喜欢的贵妃名叫武惠妃,就因为听信武惠妃的谗言,李隆基亲自杀害了自己三个孩子,而这一切不过是武惠妃一面之词,由此可见宠爱程度。
但没过多久武惠妃便病逝了,眼见爱人去世自己却无能为力,这让李隆基颓废了好一阵子,那一阵子真是茶不思饭不想。
虽说李隆基的后妃并不少但几乎没有人能跟武惠妃比肩,这时候就有人站出来告诉李隆基,你儿媳妇杨玉环就非常不错,甚至较之武惠妃更胜一筹。
半信半疑的李隆基便见了杨玉环,这一下可不得了,武惠妃什么的瞬间被抛之脑后,此时的李隆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得到杨玉环。
但杨玉环是其儿子李瑁的妻子,这如果直接将其霸占是不是名声不好?于是李隆基就想到一个办法,让杨玉环先解除婚约随后出家为尼。
等过了一阵子后李隆基又亲自下令让杨玉环还俗并且回宫,这下算是名正言顺了,朝中大臣也不敢反对,吃亏的也就只有李瑁一人。
只能说历史之大无奇不有,在现代看来很稀奇的事情在古代竟然有多个记载,实在是令人大开眼界。
虽说李隆基强行占有杨玉环成为很多史学家批评他的理由,但相比较前面的三位来讲,李隆基还真的是最温柔的一个。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二连哟,风云妹子在此谢过各位啦~
历史上真的有西门庆吗?
历史上真的有西门庆吗?他的原型是谁?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西门庆这个人,这暂且不说,咱们先来看看施耐庵先生的一些经历。
有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的生平事迹,在史料中记载极少,即使有一些记载也是相互矛盾。大多属于传说。有说施耐庵先生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
施耐庵先生父亲名为施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施耐庵先生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后人考证,施耐庵先生的这个进士,很可能是在张士诚统治时的产物,并不是元朝廷官方认可的。因为在当时的进士名录中没有找到他的名字。
关于施耐庵先生祖籍,一直传他是祖籍苏州,江苏兴化人,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但根据《施氏谱序》记载:施氏由苏州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
如果《施氏谱序》所载非虚,那么,施耐庵先生祖籍、出生地都应该是苏州,后来迁居到兴化,落脚在白驹场。这与他之后的经历也就不矛盾了。
据说,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施耐庵先生被张士诚聘为军师。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元末名士也都在张士诚帐下任职,做过出谋划策工作。张士诚投降元朝时,施耐庵先生坚决不同意,因屡谏不从,而赌气弃张士诚而去,回了老家苏州。
朱元璋攻打平江,战火波及到了江阴。施耐庵先生通过一个好友的关系去兴化避难。
施耐庵先生让大弟施彦明留在苏州原籍看家,自己带了妻子申氏、二弟施彦才和门人(学生)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先是在这里隐居,后遇当地豪族徐麒请他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先生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一边教书授徒,一边写作《水浒传》。
在新居之地,施耐庵先生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有趣的故事,都成了施耐庵先生后来小说创作的素材,经过加工、润色,在《水浒传》中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不过,我个人认为,施耐庵先生当初写《水浒传》的时候,或许并不是那么严肃。兴许他就是想戏写一个故事,借以抒发一下自己怀才不遇的内心苦闷。
我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咱们先来看看施耐庵先生传说中的所谓小说素材。
1,关于“三打祝家庄”
三打祝家庄,是《水浒传》的一场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在中国历史地名中,应该属子虚乌有。它的原型,就是施耐庵先生自己后来居住的这个祝塘镇。
2,关于武松打虎
小说《水浒传》中好汉武松在景阳岗打虎,写得是栩栩如生,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据说,这个故事纯属施耐庵先生的日常偶见。先生一日无事,到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一条大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
他突发奇想,就添油加醋写出了小说中那场惊心动魄的武松打虎。生活中的后阳岗,变成了小说中的景阳岗,兴化祝塘镇搬移到了山东,大黄狗变成了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3,施耐庵先生擅长画画。在坐馆教学生时,就经常教学生画画。
先生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且严谨。他每次教学生,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们都画好后,的确都实实在在掌握了,才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
这些画,后来都成了《水浒传》里的108将的人物形象。
4,拳打恶霸
一天,施耐庵先生在一座茶山上游玩。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他本身就是一个侠客,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恶霸见施耐庵先生理直气壮,自知理亏,只好偷偷地溜了。
事后,恶霸打听到施耐庵先生的住处后,花钱雇了一帮打手,围住施耐庵先生的居所。施耐庵先生武功高强,自然一点都不怕他们。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结果被施耐庵先生打的落花流水。有人认为,这可能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素材。
5,棒打无赖
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先生上街观花灯。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先生这才饶了他。
谁知第二天,那个恶少纠集了七八个地痞流氓前来报复。施耐庵先生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子,让地痞流氓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先生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了。地痞流氓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
施耐庵先生在写《水浒》时,就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和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去了-----
说实话,施耐庵先生假如只是凭着这些东拼西凑、信手拈来的事,当做素材拼凑而能够完成经典大作《水浒传》,我个人觉得,肯定远远不够,既不严肃,也不严谨。
我不揣冒昧,私自猜测,施耐庵先生因为才华横溢,原本只想写一个故事,抒发一下自己的苦闷情绪,结果这一起笔,写大发了,有点收不住了,在给小说里的主人公起名时,一不小心就弄了宋江、晁盖等人。这么一来,原本想写的一个戏谑故事写成了一个历史小说。
既然是历史小说,他自然就不能仅仅以原来道听途说的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东拼西凑。他必须得严肃对待自己的小说。因为自古以来,所谓文人墨客,不一定会特别看重吃喝等生活琐事,但对自己的作品,还是会非常认真对待的。这是文人墨客的通病。有道是“文以载道”,尤其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更是如此。
《水浒传》这部小说,之所以说它严肃,是因为宋江这个人历史上真有,晁盖历史上也真有,因此,这部书后来就成了一部很当回事的大部头小说了。
故此,说到施耐庵先生在小说中写的这个西门庆,我个人认为,也应该是随手拈来的一个人物。不过,他一定是集合了许多类似人物的特征,而并不是单指施耐庵先生认识的某一个人。
有人说,施耐庵写西门庆,是以明朝的严世藩为原型。
那咱们来看看严世藩这个人。
严世蕃(1513年4月27日~1565年4月24日),汉族,字德球,号东楼,小名庆儿,江西袁州府分宜(今江西省分宜县)人,明代大臣、嘉靖朝首辅严嵩之子。
严世蕃未经科举步入仕途,以严嵩的名势,先入国子监读书后为官,历官尚宝司少卿、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左侍郎。
据说,严嵩眉目疏疏,声洪而尖,符合民间百姓心目中刻画的奸臣形象。而严世蕃的相貌与其父并不相像,严世蕃奸猾机辩,通晓时务,熟悉国典,而且还颇会揣摩别人的心意,故而被称为嘉靖朝第一鬼才。
且不说严世藩和西门庆相似度有多少,只从施耐庵先生和严世藩的生卒年看,施耐庵先生根本就不可能认识严世藩这个人。施耐庵先生生活时间大概在约公元1296年—约1370年之间,而严世藩生活时间是在公元1513年~1565年之间。
也就是说,施耐庵先生去世143年以后,严世藩才刚刚降生。施耐庵先生写作《水浒传》,能够以严世藩作为西门庆的原型吗?假如是,那恐怕就成天大的笑话了。
什么是小说?还是鲁迅先生那句话说得好:“小说也如绘画一样,有模特儿,我从来不用某一整个,但一枝一节,总不免和某一个相似,倘使无一和活人相似处,即非具象化了的作品。”
据传,当初鲁迅先生所作的《阿Q正传》一发表,被鲁迅先生曾经指责过的张三看了,以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指他;被鲁迅先生指责过的李四看了,也认为阿Q是写他的。
其实,阿Q这个形象,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是一个“具象化了的”人物,是鲁迅先生对于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艺术创造,深加工后的艺术形象。
阿Q,原本是一个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先生观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所得,兼具、归类了许多人的形象、背景、优缺点。既不可能是专指张三一个人,也不可能是专指李四一个人。
鲁迅先生后来解释说,阿Q这个人物,其实是因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艺术人物形象,并不是专指某“一个特定的人”。这就是阿Q的典型性。
文学作品应该、也必须是“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据民间传说,施耐庵先生这个人很有本事,除了做文章,还会给人看病、卜卦、看命相面、看风水,而且还是个武术家。
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保奏他。说“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朱元璋一听,即刻下诏书到江阴召施耐庵先生进京。但施耐庵先生推脱有病,把圣旨谢绝了。
故此,我个人认为,施耐庵先生的《水浒传》,从被后世评为四大名著这一点来看,小说中的人物,能够被后世读者认可,并流芳于世,直到现在都经久不衰,就绝不可能以现实中哪一个固定的人物为原型。这些人物,一定是综合了多个人的脾气性格、家世背景、外貌特征。否则,《水浒传》的人物不会那么丰满,该小说更不会经久不息流传几百年。
即使是我们平素看的那些不入流的小说,其中的人物也不会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固定形象照搬到书上,也都是经过反复艺术加工的形象,或者被无限丑化,或者被故意抬高,绝不可能完全符合现实中的哪一个人的实际情况。
说到《水浒传》里刻画的主要人物,我个人揣测,应该大多取材于施耐庵先生效命的张士诚军中。施耐庵先生担任过张士诚的军师,他当然熟悉这些反叛朝廷的江湖人士。只可惜关于张士诚军中的将领们,史料记载有限,无法找到更多佐证。
不过巧合的是,宋江投降宋朝廷,张士诚投降元军。都是投降,得到的下场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宋江被主子下毒弄死了,张士诚是被后起之秀朱元璋剿灭后自杀了。宋江的水泊梁山有一百单八将,张士诚起兵时一共十八人“十八条扁担抗元”。
可见,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应该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真实写照,尤其是张士诚军中的将领最有可能。
至于说水泊梁山,估计是施耐庵先生后来长期居住之地的环境。在施耐庵纪念馆所处地方,旧名花家垛,传为施耐庵先生当年著书之所。这里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传》里的气息,凡到此来过的游人,都感觉的确像是《水浒传》描述的梁山水泊。
至于说《水浒传》里的军师吴用,是不是施耐庵先生暗指自己,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施耐庵先生一定是在张士诚手下担任军师时,因张士诚降元,并没有把自己的平生所学、所有才华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他在小说《水浒传》中终于找到了可以淋漓尽致、尽情挥洒自己抱负的机会,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另外,施耐庵先生不仅是一个饱学之士,还是一个“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义人士、武术高手,故此,他在描述鲁智深、武松、林冲这些草莽英雄时,一点都不觉得困难,甚至更加得心应手,随意发挥。
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景象,都属于顺理成章的发展过程,意外、偶然、惊喜、突发,往往蕴藏在平时可预料的范围之内。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石子收获石头。而文学作品则不然。大可以拟一个如盖房子一样的大框架,然后在里面刻意填充东西,随后雕梁画栋,画眉描眼,让这一切精致起来,活灵活现起来。还可以虚构出许多别出心裁、节外生枝的意外事件,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如果是纪实类文学作品,就会有很明显的原型特征。比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国作家冯德英的《苦菜花》,高玉宝的《高玉宝》,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大多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很相似的人物。这就是纪实类或人物传记类文学作品的独有特征。
然而,我个人揣测,对于像《水浒传》这种历史经典作品来说,不管这大框架里面的人物有多少,只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而不可能找到他们本人。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同样是四大名著的另外三部作品《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其实也无不如此。
红学家们争吵了几百年,也没弄明白《红楼梦》里面人物的原型究竟是谁。连最主要的两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都搞不清楚是现实生活中对应的哪个人。
《西游记》里的唐僧现实中倒是的确有,但在小说里,也是演绎多,而真相少。别的人物不提,单单唐僧那几个妖怪徒弟,现实中就不存在。
至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在中国历史上也都的确存在过,但也是用久的劣质木头门,外形像门,可是都拧了麻花,走了形。
从这一点来看,小说《水浒传》里的西门庆,也一定不是单纯地以现实中哪一个人为原型,他一定是综合、囊括了现实中年轻有为、脑子活泛、风流倜傥,又有钱有势、喜欢沾花惹草的很多男人的性格特征。
如果我们非要让西门庆这个人对号入座,说施耐庵先生当初写的是谁,不要说古代社会,就是现代社会,类似于(当然并不一定完全一样)西门庆这种人的影子恐怕也不在少数吧?但是谁又可以和西门庆完全相同呢?
或许有人会指出某一个人,说他是西门庆。我们恐怕只能是犹犹豫豫地说:“嗯,有点像,不过似乎也不全像。”这似乎有点像现实生活中有人指责某些抛妻弃子、嫌贫爱富的男人“你这个陈世美!”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只要是年轻有钱,风度翩翩,脑子活泛,左右逢源,黑白通吃,又喜欢沾花惹草,就可能被现实中的人们戏称为《水浒传》里的经典人物西门庆。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性取向是知情的?
宝玉挨打,黛玉哭着说“你都改了吧”,不能说明黛玉知道了什么。首先,以黛玉的年龄、经历,不可能懂这种事;其次,宝玉和蒋玉菡之间清清白白,宝玉不存在取向嫌疑。
黛玉从小就开始接受正统规范的贵族教育,成长在别人为她营造的洁净健康的环境中,她不可能懂那些混浊之事。六七岁之前,黛玉生活于父母的呵护之下。母亲死后,黛玉在奶妈、丫鬟、贾府派来的三等仆妇的簇拥下来到贾府。在贾府,她身边的配置有一个奶妈,两个贴身丫鬟,四个教引嬷嬷,五六个粗使丫鬟。
四个教引嬷嬷负责教她礼仪规范,指点纠正言行举止。另外还有寡嫂李纨带着她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做针线,学道理。
平时生活中,除了宝玉,几乎见不到其他男性。偶尔和贾琏、贾环、贾兰见面,也是在大众场合。若园子里进来男性,凤姐会先派人进园知会各处回避,沿途还挂上帘幕遮挡。
不接触闲杂人等,阅读的书籍多以诗词歌赋为主,只是在偶然间和宝玉一块读过《西厢记》,讲述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
黛玉成长于较为简单、封闭的环境,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电视、电影、书籍、网络,获取资讯的方式便捷,小小年纪就懂了很多难以想象的事务。
宝玉挨打有两个主要原因:一,金钏儿跳井;二,结交蒋玉菡。对这两件事的具体细节,她未必清楚,以她单纯的心思,不可能联想出什么“取向”。她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不过是不想见到宝玉再挨打受罪。
就像那次见到宝玉脸上有胭脂膏子时,一边擦拭一边说:“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定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黛玉这次也是劝宝玉避开挨打吃亏的事。
宝玉和蒋玉菡交往,与秦钟、柳湘莲、冯紫英、北静王等人交往一样,不涉及淫情。宝玉和蒋玉菡在冯紫英家的酒席上相识,蒋玉菡无意中说出一句“花气袭人知昼暖”,薛蟠喧嚷出这句酒令唐突了宝玉的袭人。
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跟随出来,再次谢罪。宝玉向蒋玉菡打听琪官,才知道眼前的这位妩媚温柔的男子正是久闻其名的琪官。
宝玉解下袖中扇子上的玉珏扇坠赠送蒋玉菡,蒋玉菡回赠给宝玉一条昨日北静王赏赐的、今早才系上的茜香罗汗巾。蒋玉菡又请求宝玉解下自己的汗巾给他系上。
汗巾是贴身之物,对于蒋玉菡和宝玉互赠汗巾,一直被人看作是暧昧之情。如何理解他们互赠汗巾,就成为他们之间是否清白的关键。
宝玉事先赠送给蒋玉菡的是玉珏扇坠,玉含君子之意,宝玉赠送玉珏,对蒋玉菡十分尊重,毫无亵渎之意。
蒋玉菡回赠汗巾,对宝玉有引诱之意吗?也没有。
“这条茜香罗汗巾是茜香罗女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的解下来,给我系着。”
这条汗巾是北静王赠送给蒋玉菡的,如果赠送汗巾,代表两人之间有暧昧,那么北静王和蒋玉菡之间岂不是有染?既然汗巾是北静王给蒋玉菡的定情信物,蒋玉菡怎么能轻易转送宝玉?
如果这条汗巾代表蒋玉菡对宝玉的暧昧之情,而宝玉也对其有意,宝玉岂能随手又给了袭人?
这么轻易地就转手赠出,说明赠送汗巾不含暧昧之意。就和皇帝赏北静王鹡鸰香念珠,北静王转手送给宝玉,宝玉又想送给黛玉,意思差不多。区别在于,汗巾是贴身之物,不是亲近或另眼相待之人,不会轻易赠送。
蒋玉菡也说了,“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蒋玉菡这是表达对宝玉的特别看重之意。
既然蒋玉菡对宝玉没有情色之意,为何非要送汗巾呢?
宝玉翩翩公子,儒雅识礼,已经令蒋玉菡心生仰慕。宝玉的赠礼是玉珏扇坠,出手阔绰,蒋玉菡想与宝玉平等结交,当然也不能回赠太寒酸。他唯有将自己身上的最爱之物送给宝玉,方显诚意。
茜香罗汗巾是贡品,稀罕之物,又是昨天刚得的新欢喜,将此物送给宝玉,最能表达蒋玉菡对宝玉的结交之诚。
我们看到蒋玉菡身系汗巾,宝玉也系汗巾,宝玉将蒋玉菡的汗巾系于袭人身上,袭人先系着,后来将这条茜香罗汗巾放入箱子里,另外又拿出一条系上。古人似乎都有系汗巾的习惯。现在蒋玉菡解下了汗巾,只有要宝玉解下他的来系上,否则衣不成体。
宝玉和蒋玉菡之间,有相互倾慕之意,这是对美好生命的一种纯洁向往,真诚又不含杂质的亲昵。
宝玉无取向可疑,而黛玉也不具“知情”的辨识力。这里只有关怀,没有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