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耀斌(PPP项目为什么最后大多都进行不下去了)
史耀斌,PPP项目为什么最后大多都进行不下去了?
之前,我们公司先后参与过10多个PPP项目的谈判、采购,最终只有一个项目顺利落地,其他项目不了了之,没有任何下文!为何会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其实是有很多的!
1、PPP项目被“玩坏了”PPP项目测算当中,有两个衡量指标,其中除了物有所值测算之外,还得推算出当地财政的可承受能力!
而很多地方的财政,从长远来看,根本就不具备支出的能力,这样的项目,不可知的风险往往比较多,肯定是难以实施的!
比如,2016年的河北某县,我们受邀参与磋商的一个PPP项目。当时,这个贫困县财政收入才7、8个亿,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30多亿,才勉强达到“收支平衡”!一旦未来上级转移支付减少,政府又无法通过其他渠道来融资,又该靠什么来支付PPP款项呢!
另外,很多地方政府,有一个普遍的意识,认为只要是政府推出的PPP,民间资本一定会抢着做的!殊不知很多项目,本身质地就不行,再加上当地经济比较落后,又有几个企业“敢”参与呢!
2、地方政府“捆绑式”推出PPP项目PPP项目最为看重的是可持续经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本来,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医院、学校,都是不错的PPP项目。
可这些项目,往往体量并不大。而很多政府,为了加快本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想当然搞起来“捆绑式”打包出售。
比如,一个投资3亿元的医院,非得加上几条市内道路;一个几千万的污水处理厂,另外还得承建文化广场。
医院、污水处理厂,或许会有不错的长期受益,但道路、文化广场,没有任何的现金流,全部是靠财政来支出。这里面就会遗留很多的隐患,尤其是PPP项目合作期限会长达20年、甚至30年的情况下!
3、民间资本比较看重短期的收益对于很多民间企业来说,参与PPP项目,前期建设施工阶段,一定是亏损的;而到后期,要靠项目现金流(或政府补贴)来弥补亏损、获得收益!
这么一来,除非项目运营方有非常强大的融资能力,否则,项目将难以为继。而很多企业,一窝蜂的上马PPP项目,初期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旦后期融资不畅、资金链出现问题,恐怕PPP项目就很难再推进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