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龙(中国远征军的人员编制与装备)
刘伯龙,中国远征军的人员编制与装备?
中国远征军编制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长官 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英(继任) 总参谋长 史迪威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新编第96师(师长) 余韶 游击支队 黄翔 工兵团 李树正 装甲兵团 胡献群 炮兵团 朱茂臻 汽车兵团 洪世寿 骑兵团 林承熙 第6军(军长) 甘丽初 第49师(师长) 彭壁生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暂编第55师(师长) 陈勉吾 第66军(军长) 张轸 新编38师(师长) 孙立人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伯龙 新编第29师(师长) 马维骥 另司令长官部直辖36师(师长) 李志鹏 (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总参谋长 萧毅肃 副总参谋长 司可庄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宋希濂 副总司令 黄杰 第2军(军长) 王凌云 第9师(师长) 张金廷 新编第33师(师长) 杨宝 辎重团 段寿清 第6军(军长) 黄杰(史宏烈继任) 预备第2师(师长) 顾葆裕 新编第39师(师长) 洪行 辎重团 郑殿起 通讯营 冯行之 战车防御营 梁中介 第71军(军长) 钟彬 代军长-陈明仁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又军 第87师(师长) 张邵勋 第88师 (师长)胡家骥 辎重团 吴涛 集团军直辖第36师(师长) 李志鹏 第200师(师长) 高吉人 第5军炮兵营 指挥官不详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第53军(军长) 周福成 (赵镇藩继任) 第116师(师长) 赵镇藩(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师长) 张玉挺(王理寰继任) 辎重团 刘宝华 第54军(军长) 方天 阙汉骞1944年7月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1944年4月转隶新六军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1944年4月转隶新六军 第198师(师长) 叶佩高 第36师 (师长) 李志鹏 1944转隶54军 工兵第2团 林松 通讯部队 指挥官不详 第8军 何绍周(军长) 李弥(副军长) 荣誉1师(师长) 汪波 第82师(师长) 王伯勋 第103师(师长) 熊绶春 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 第6军山炮营 辎重团 雷震波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炮兵部队指挥官 邵百昌 工兵部队指挥官 傅克军 通讯营 滇康缅特别游击区总指挥 郑坡 驻印指挥系统(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总指挥 史迪威 副总指挥 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 郑洞国(兼任,孙立人、潘裕昆先后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胡素(唐守治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李鸿继任)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 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李涛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 黑格准将 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队队长 韩特上校 美军第5307混成旅(代号加拉哈特部队)指挥官 梅利尔准将 飞虎队 (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 指挥官 陈纳德少将 第一次远征远征军的装备主要是国械和部分德械装备 第二次远征 则是美械装备 但国内远征军的火力远不如驻印军的强劲
含有刘字的诗词?
有关刘字的诗词:
1、刘伯龙如鬼笑何,居然幻境蚁南柯。
2、刘郎潇洒水为居,水碧山青画不如。
3、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
4、刘郎之后更苏郎,不枉随人入健康。
5、刘家古寺城南曲,选得僧坊共醉吟。
6、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
7、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
8、刘伶耽於酒,渊明玩於菊。
好奇的想知道我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哪些经典的书法作品?
五胡十六国时期,实际就是西晋(265——316)晚期到南北朝(420——550)初期的一个历史阶段。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时期前后的时代背景和书法与书法名家。三国、两晋时期的书法与书法名家:
三国(魏、蜀、吴)(公元 220—280 年) 两晋(西晋、东晋)(公元265—420 年) 史称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位书法大家——钟繇和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史上新的一页,为后世树立了楷、行、草书法的艺术典范。此后,历代学书者无不师法“钟、王”。除“钟、王”以外,还有索靖、陆机、卫夫人、王献之、王珣等人,也都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钟繇(yóu) (公元 151—230 年)字元常,河南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因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后世把他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善楷、隶、行三体,尤以楷书见长。他的代表作有五表:《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和《力命表》
三国(魏)·钟繇楷书《宣示表》局部:
索靖(公元 239—303 年) 字幼安,西晋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官至雁门太守和酒泉太守,拜左卫将军。他擅长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较有影响的书法家。著有《草书势》一篇。他的传世作品有:《出师颂》、《月仪帖》、《草书状》,均被收入宋刻《淳化阁帖》。
西晋·索靖章草《月仪帖》局部:
陆机(公元 261—303 年) 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他的章草作品《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晋·陆机《平复帖》:
卫夫人(公元 272—349 年) 东晋著名女书法家。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名铄(shuò),字茂漪(yī),自署和南,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传说,她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她的书法师承钟繇,颇善楷书,传世作品有楷书《急就章八行》,被收入宋《淳化阁帖》,著有书论《笔阵图》一篇。
晋·卫夫人楷书《急就章八行》: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 字逸少,号澹(dàn)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是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博采众长 , 精研体势 ,独创了婉转流畅的书风。他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各体皆精,被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现存墨迹均是摹本。他的代表作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序》;草书《十七帖》、《初月帖》等。其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王羲之草书《初月帖》:
王献之(公元 344—386 年) 字子敬 ,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系王羲之第七子,书法诸体皆精,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尤以草书著称。他的书法与父齐名,后人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二王”。传世代表作有:《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东晋·王献之行草书《鸭头丸帖 》:
王珣(公元349—400年) 字元琳,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因获封东亭侯,故被时人称为王东亭, 官至辅国将军、尚书左仆射。他是书圣王羲之之侄,也是东晋书法大家,尤善行、草书。作品有信札《伯远帖》和草书作品《三月帖》。
东晋·王珣草书《三月帖》: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与书法名家
南北朝 ( 公元 420—589 年) 中国历史上南北方多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分裂时期。南朝(公元 420—589 年),是东晋之后,建立在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北朝(公元 386—581 年),包含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个王朝。南方的四个王朝与北方的五个王朝,统称“南北朝”,共历时一百六十九年。
南北朝时期 , 是中国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的书法,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产生了南、北两派。南朝书法,继承东晋遗风,以名帖墨迹的行、草书为主。北朝,以北魏碑刻(魏碑 )的楷书为主。南派推崇帖学,北派推崇碑学,故此,形成了“南帖北碑”、“南行北楷”的格局。
魏碑 传世众多,书法风格各异。其中包括:碑刻、造像记、墓志铭、摩崖刻石四种,传世作品均为拓(tà ) 本。碑刻和造像记,大多用笔方棱刚毅;墓志铭,圆柔妍美;摩崖石刻,则雄伟奇绝。这一时期的著名碑刻代表作有:《郑文公碑》、 《嵩山高灵庙碑》、《爨(cuàn ) 宝子碑》、《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广武将军碑》、《高贞碑》等;著名造像记有:《姚伯多造像》、《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 (xiè ) 伯达造像》、《魏灵藏造像》等;墓志铭有:《张黑女墓志》、《刁遵莛墓志》、《司马景和墓志》、《元瑛墓志》、《元怀墓志》、《元倪墓志》等;摩崖刻石有:《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水牛山文殊般若经》、《匡喆 ( zhé ) 刻经颂》等。
魏碑·《石门铭》局部:
魏碑·《高灵庙碑》局部:
魏碑·《张猛龙碑》局部:
南北朝时期,留下姓名的书法家多为南朝上层的达官显贵。由于北朝书法家多为庶民,书不署名,大都没有留下姓名,有据可考者屈指可数。
羊欣(公元 370—442 年) 字敬元,泰山南城 (今山东新泰)人。东晋晚期、南朝(宋)著名书法家。他是王献之的外甥,颇得二王之法,擅长行草书。著有书法史著作《采古来能书人名》。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帖》、《大观帖》、《闲旷帖》等。
南朝(宋)·羊欣《暮春帖》:
王僧虔(公元426—485年) 字简穆,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四世族孙。他师承祖法,擅长楷、行书。传世墨迹有《刘伯龙帖》、《王琰帖》,并著《论书》一篇。
南朝(齐)·王僧虔《刘伯龙帖》局部:
郑道昭 ( 公元 455—516 年 ) 字僖伯,荥 (xíng) 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北朝(魏)著名书法家,善正书。清嘉庆、道光年间,在山东云峰山、天柱山等处,发现郑道昭所书碑刻40余处。其中,以《郑文公上碑》、《郑文公下碑》最为著名。他的书法用笔洒脱,舒朗大方,被誉为“魏碑之圣”。《郑文公上碑》现存山东平度天柱山之阳;《郑文公下碑》现存山东莱州(旧称掖县)云峰山之阴。
北朝(魏)·郑道昭《郑文公碑》局部:
寇谦之(生卒年不详) 北朝 ( 魏 ) 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人,也有说是北京昌平人,精通道术,擅书法。他的书法体兼楷、隶,笔法方圆并用,字体形态古拙自然。传世书迹有《嵩山高灵庙碑》。
北魏·寇之谦《嵩山高灵庙碑》局部:
南北朝之后,进入我国历史的隋唐时期。
凭栏诗句?
凭栏
[作者]
吴锡畴 (宋)
刘伯龙如鬼笑何,居然幻境蚁南柯。世间知止人应少,天下难言事最多。梧叶凄凉依节序,雁声依约自关河。凭栏莫起悲秋意,老色何妨借酒酡。写格律诗不能用成语吗?
成语当然可以用,而且用的也非常多,但是用好不容易。 因为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而格律诗除了排律以外都比较短小,在填小词时也是如此,诗人用字非常讲究效率。因为诗词要用最少的字表达多重的意义,因此直接使用四个字的成语不太容易。
一、很多成语来自于格律诗、词苏东坡留下的很多成语都来自于他的格律诗和词,如:
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雪泥鸿爪”成为今天的成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里的“明日黄花”来自于词。《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二、古人用成语如苏轼的明日黄花这个词,南宋时就有人用。
虞俦七律《九月八日游报本寺》
诗翁怀抱十分秋,探借重阳作胜游。莲社政须陶靖节,竹林未羡阮陈留。逢僧应说无生话,顾我何如不击舟。明日黄花须斗酒,莫将容易换凉州。方岳七律《漫兴》
秋风寂寞断过从,只有残书伴夜蛬。官职到头三口石,世情对面九疑峰。人间浪漫老元结,鬼物揶揄刘伯龙。明日黄花定何似,无钱相待若为容。三、成语与用典很多的成语本身也是典故,而用典在诗词中比比皆是,比如莼羹鲈脍、秋风鲈脍的成语典出《世说新语。说鉴》: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司马光五律《送张学士两浙提点刑狱》
朝家重典刑,书府借时英。钲鼓喧江下,云山拂眼清。秋风鲈脍美,书日锦衣荣。勿似朱翁子,空令守邸惊。辛弃疾《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又如风声鹤唳这个成语,宋朝曹勋《送谢景思从辟督府二首》
艰垒师行遂坦夷,中兴仍待老文辞。上公固已虚油幕,硕画旋看赞鼎司。气隔龙荒朝陇蜀,令严虎旅肃旌麾。风声鹤唳天威振,会风棋余折屐时。又如对酒当歌这个成语,杜牧《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杜牧的这首七律,不仅用了对酒当歌,还用了雪舟相访,这个典故也来自《世说新语·》:“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结语诗词中四个字的典故非常多,而这些四个字的典故几乎都是成语, 比如:巫山云雨、近水楼台、马革裹尸、百尺竿头、击楫中流、沧海桑田.....
@老街味道
急求含若字的诗词?
和刘后村杂兴-全宋诗-胡仲弓
近学时妆越样新,空遗畎畎处忠臣。
烛之武老未为老,刘伯龙贫可是贫。
造物不应推若辈,江山亦合助诗人。
挂冠神武当年事,明哲从来要保身。
《诗·小雅·宾之初筵》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肴核维旅。
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
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
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白礼。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
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
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宾之初筵,温闻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
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醉既止,威仪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
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其俄,屡舞傞傞。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
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
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美要眇兮宜修。——《楚辞》
征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赶月明归。”
(《池州翠微亭》)南宋名将岳飞
特 找不到
第一解认为前一特是「特地」,即专诚到来;后一特是独自。特特寻芳便是一个人专诚到来寻芳。第二解是拟声词,特特是马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