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庶子称雄,共有多少个诸侯国?
重生三国之庶子称雄,共有多少个诸侯国?
谢邀!@悟空小秘书,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春秋战国时期到底有多少个诸侯国一直是具有争议的话题,史籍中记载和考古发掘已证实的也存在着一些冲突。看以往回答多集中于历史记载方面,那么根据考古发现证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有哪些呢?
需要说明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大多是西周时期分封而来。为此小编整理了一些已经证实的封国都城遗址以及诸侯国墓地,用以说明当时存在的诸侯国。
一、都城
1.燕国
燕自周初召公受封到被秦所灭,约历四十余代,大约存在800余年,他是诸封国中最北最远的一个封国。关于西周时燕国的封邑,文献中记载很少,现在明确可知的燕都是今易县之燕下都,属战国时期。
1962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发现城址,发现燕侯墓地及带字甲骨文,学界一般推测遗址为西周时期燕国都城所在地。
2.鲁国
鲁和燕一样,也是周初主要封国之一。《史记·周本纪》、《鲁周公世家》中都有记载,目前考古也证实曲阜为鲁国的都城。鲁国从周初受封到被楚(前249年)所灭,共历近800年(778)年。在这近800年中都城始终在曲阜而未迁它地
3.齐国
齐是周初封国中最东边的封国,到春秋时成为五霸之一。齐自太公始封营丘以来,曾两次迁都,第一次是胡公徒都薄姑,第二次是献公迁都临淄。依文献记载,临淄自献公始都到被秦攻占(前221年),长达6百余年,历经西周晚期和整个东周。是东周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在淄博进行过普遍勘探和重点发掘,探明临淄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
4.郢都紀南城
东周时期楚国多次迁都,但郢都时间最长,是楚国势力最强盛时期的都城。自楚文王由丹阳“始都郢”(前689年),到前278年为秦所攻占,长达400余年 。几乎整个东周时期楚均以此为都。郢都因在紀山之南,故又称紀郢。后人称之为紀南城,其地在湖北荆州城北5公里处。这是我国南方先秦时期最大的一座古城。
(注:上述城址图来源于社科院主编《中国考古学两周卷》)
二、墓地
主要有三门峡虢国墓地、山西侯马晋侯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山西翼城霸国墓地、河北邢台南小汪——葛家庄邢国遗址、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以及中山国墓地等。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存在上述已经得到考古证实的诸侯国外,可能部分诸侯国尚未被考古发掘证实,但也可能存在永久无法证实的情况,原因有三:
一、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吞并小国是时常发生的事情,这点史料中已经有所记载。
二、近年不断发现的东周时期的城址数量很多,军事防御性很强,一般有壕沟围绕,部分还有城墙遗存发现,可以佐证战争之多。所以很可能造成那些存在时间很短的诸侯国就此消失不见。
三、以往史籍中记载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或存在谬误。
欢迎留言讨论!
(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大家如何看待这段记载?
《左传》记载的“晋景公之死”非常诡异,一代君主掉厕所里淹死了,这是何等窝囊?更离奇的是,他的死期竟然被巫师算出来了,于是让这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晋景公之死《左传》记载,晋景公做了一个怪梦,梦中有一只披头散发的大鬼恶狠狠地对他说:“你杀了我的子孙后代,这是不义!我到上帝那里告你,现在已经得到允许可以报仇了。”然后恶鬼把晋景公的大门和卧室门都给拆了,景公非常害怕,躲进了里面的房间,恶鬼也跟进来拆里面的房门。
晋景公醒来后一直纠结这个梦,于是派人到桑田这个地方找来巫师解梦。
巫师听完晋景公的梦后,皱着眉头说:“大王恐怕是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了。”晋景公听完瘫坐在椅子上,本来就有病在身,如今显得更加憔悴。
由于心理压力增大,晋景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大臣们纷纷出主意,有人还特意跑到秦国去请名医。秦桓公听说晋景公病重,专门派了医生为他看病,结果医生还没到,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
梦里晋景公的病变成两个小孩,他们在窃窃私语说:“完了,这次他们请来了厉害的医生,我们危险了。”另一个小孩说:“怕什么,我们躲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他们能拿我们怎么办?”
后来秦国的医生给晋景公把脉诊断,说了梦中同样的话:“你的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艾炙不行,针刺也不行,药物更是到达不了那里,没办法治了。”
晋景公听完,竟然与梦中的话完全一致!于是认为这个医生确实厉害,赏了他很多礼物,并安排车马送回秦国。
六月丙午这天,晋景公听说麦子收回来了,便派人拿新麦子熬粥。等庖人把粥端到他面前的时候,晋景公突然想起了什么,吩咐手下去桑田把当初解梦的巫师叫来,指着碗里的麦子粥说:“你说我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如今新麦子就在这个碗里,你还有什么话说?”
巫师笑而不语,晋景公恶狠狠地说:“把这妖言惑众的家伙拉出去砍了!”
杀了巫师后,晋景公正准备喝麦子粥,突然觉得腹中发胀,急忙跑到厕所方便,结果失足掉进粪坑里淹死了!
当天早上有一名宦官做梦,梦到自己背着晋景公升天,到了下午他真的把景公从厕所里背出来,于是他就成了晋景公殉葬之人。
《左传》记载的内容就这些,这段内容有一个特别,那就是所有情节基本上都围绕着“梦”在展开。晋景公做恶梦,巫师解梦,病危时再次做梦,临终前大臣也做梦……
这么多的梦,让人感觉这样的史料充满玄幻,不够真实。
但是《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又是一名史官,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认为这是他对晋国的一种蔑视和报复。
影响《左传》的个人感情左丘明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还曾经一起到过周王室参观当时的国家级的“史料馆”,回来后孔子写了《春秋》,左丘明写了《左传》。
左丘明是鲁国人,他的《左传》也是以鲁国为主线,但当时鲁国人对晋国人的态度并不友好,特别是鲁国的史官们对晋国可谓是恨得咬牙切齿。
这事应该从齐国讨伐鲁国开始说起,公元前589年春季,当时的鲁国虽然是鲁成公主政,但季孙氏掌握着实权,整个鲁国的综合国力并不怎么强大,齐国因此趁机夺取鲁国的领地。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鲁国被欺负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同为姬姓的晋国。晋景公也念彼此都是宗亲,便派兵与鲁国一起结盟,重新夺回失去的领地。
鲁晋这次结盟完全是出于兄弟情义,但晋国觉得自己无条件帮助鲁国,理论上就应该比对方高出一个等级。
公元前587年,鲁成公特意带着礼物前来拜见晋景公,结果却遭到对方很不礼貌的对待,鲁成公一气之下与晋国决裂,回去就与吴国结盟。
鲁成公这一举动显然过于冲动,大臣们也劝他不能和晋国闹得太僵,毕竟对方确实是个不错的靠山,于是鲁成公又一次与晋国重新结盟。
公元前581年,鲁成公又一次带着诚意前往晋国拜访,恰巧晋景公在这个时候病故,于是鲁成公被“强行”留在晋国,参加了晋景公的葬礼。
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是很不符合礼制的,晋景公与鲁成公都是诸侯国的君主,而且同为姬姓,如果是周天子驾崩,鲁成公就应该尽君臣之礼参加葬礼,但晋景公与他的身份是平等的,自己却被安排成臣子的位置出现在葬礼中。
这件事传到鲁国后引起鲁国人极大不满,史官们是这样记载的:
“十年,成公如晋。晋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鲁讳之。”
鲁国的史官们对于晋国“强留”国君的事非常不满,两国人也因此结下梁子。
从这些事件来看,那一时期的鲁国人与晋国人肯定是有矛盾的,所以左丘明会把晋景公的死写得如此窝囊。但是作为一名史官,一般不会写完全没有根据的事出来,所以《左传》记载的晋景公之死,有些应该是事实,但里面肯定也有杜撰成分。
晋景公的死亡真相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晋景公的死很简单:
“十九年夏,景公病,立其太子寿曼为君,是为厉公。後月馀,景公卒。”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晋景公本来就是有病,而且在景公十九年(公元前581年)的时候,他自己也感觉到时日无多,于是立太子寿曼做国君,也就是后来的周厉公。
晋景公完成国君的权力交接后,又过了一个多月才死,可见在这一个多月里他的状态应该是非常虚弱。这时候《左传》的作者左丘明还没有出生,他的这部著作也是晋景公去世一百年左右才写的,所以晋景公去世前发生的那些事并非他亲眼所见。
但是史官们还是可以接触到很多相关史料,有些来自官方记载,有些则来自民间传说。左丘明记载晋景公上厕所的事,应该是他通过某些途径得知,然后结合自己对晋国的不满,增添了一些带有个人情绪的描写。
有人说古代的厕所与猪圈一起,晋景公掉下去不至于死。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晋景公是堂堂的诸侯王,他根本不需要在自己的宫廷内养猪,更何况古代的王公贵族对猪肉并不感兴趣,那时候的羊肉才是上品。
晋景公临死前一个多月已经病危,他极有可能在上厕所时发生意外,但有没有掉下去就不好说了,根据《左传》最后的记载,有一名宦官背着他从厕所出来,并且宦官被殉葬。我觉得这样的描写更多是在丑化晋景公,因为当时孔子是非常反对殉葬的,他曾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激烈言论。
最后就是左丘明写晋景公时用的词,“陷而卒”,我们看《左传》中写鲁国的国君,从鲁隐公到鲁定公的死,他都用了“薨”,只有鲁哀公复归后“卒于有山氏”。
古代“薨”一般用于诸侯王的死,“卒”则用于士大夫。左丘明只对鲁国的国君用“薨”这个字,由此可见他在写《左传》时的立场,并没有把其他诸侯国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
结语晋景公在历史上还是一位不错的君主,战功赫赫,不仅把楚庄王从霸主地位上拉下来,还力挫当时强大的齐国,而且还压制了国内赵氏家族的势力,把国内外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晋景公的一世英名,还是逃不过鲁国史官们的铁笔,一句“陷而卒”让他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掉进厕所里淹死的君王。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秦献公为何没有传位长公子嬴虔?
应该说大部分人知道秦国的长公子赢虔,都是从《大秦帝国》这部小说中了解到的,那么我们就先从小说的内容来说,秦献公为什么没有传位给赢虔,而选择了弟弟嬴渠梁呢。
秦献公的长子赢虔,是秦国著名的猛将,任秦国上将军之职。但是也是武人脾气,性格如霹雳烈火,但内心却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弟弟嬴渠梁。
而次子嬴渠梁,相比于大哥赢虔有两个优势,一方面是献公正妻所生的嫡子。另一方面他性格沉稳,文武兼备,善于动脑子,在少梁之战中,就是他抓住魏军分兵的战机,生擒了魏国的老丞相公叔痤。
同时,在秦国国内,虽然秦献公赢师隰没有立太子,但是在两位公子中,基本都认为嬴渠梁是继承人。
赢虔在秦军中,隐隐有统帅的形象,但是文武百官之中,嬴渠梁的威望要更高一点,赢虔也很服气自己的弟弟,经常维护他的权威。
秦献公在临终前,交代嬴渠梁的三件事,说明了他为什么要选择仲公子嬴渠梁作为太子,继承国君之位。
第一是不要急于复仇,他认为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征战,秦国已经打光了,成为一个烂摊子了。秦国接下来必须要富国强兵,这一重任唯有嬴渠梁可以承担,长子赢虔不是这块料。
第二是要善待臣下,秦献公担心老大脾气暴躁,万一臣子得罪了赢虔,他脾气上来了,非把人砍了不行。
第三就是要兄弟齐心,赢师隰担心未来兄弟二人因为利益产生争执。其实在这方面老爷子看得还挺准的,嬴渠梁性格包容,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赢虔看似内明,其实小心思不少,因为与商鞅的私仇,在自己的府邸蛰伏了八年,最后联合老世族,诬告商鞅谋反,车裂商鞅,险些被老世族利用,破坏了变法的成果。
秦献公一方面是为了秦国的未来,唯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把秦国带出深渊,这个必须要仲公子嬴渠梁来实现。另一方面对两个儿子的性格有准确的认识,所以将国君之位传给嬴渠梁。
正史中,公子虔为什么没有获得君位呢?
首先,秦献公要确立自己君位的合法权,必须要维护传统的宗法继承制公元前415年,秦灵公赢肃去世,本该继承国君之位的赢师隰,被他的叔祖父赢悼子抢了君位,年仅十岁的赢师隰开始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公元前385年,赢师隰联合秦国庶长返回秦国,重新夺得秦国国君之位。他能够顺利复位,一方面靠的是他提出实行新政,带领秦国走出贫弱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依靠是他曾经是秦君之位最合法的继承人,他被叔祖抢夺君位,获得秦国贵族的同情和支持,所以大家愿意配合他夺回国君之位。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遭遇,他不愿意看到秦国再陷入争夺国君之位的混乱中,所以他必须要维护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为自己的君位背书,更是保护合法的继承制度,确保未来的安定。
其次,公子虔是否为长子,不得而知,小说可不是真正的历史史书中记载,秦献公有两个儿子,嬴渠梁和赢虔,《奉氏族谱》中记载,秦献公生二子,长子嬴渠梁,次子赢季昌。
史记中并没有赢虔的单独传记和生平介绍,仅在《商君列传》中有只言片语地提到。
所以,依靠这些内容,是不足以说明赢虔就是秦献公的长子,甚至其是否为献公的儿子都存在疑问。
最后,赢虔的才能,应该是极为平庸的《大秦帝国》中将他描述成为秦军的统帅式的人物,但是在正史中,也只有他的两段记载,一次是嬴驷违法,作为太子老师的赢虔被处罚。
第二次是,秦国迁都咸阳后,推行第二次变法,赢虔再度犯法,被施行了劓刑。然后他闭门谢客,八年没有出门,孝公去世后,跳出来诬告商鞅。
正史中看不到他任何展示自己才能的表现,净看到违法乱纪的行为了。那会不会是他有功绩也没有记载呢,那可能性不太大。
参见秦孝公的两个儿子樗里疾和嬴华,他们随军参战,或者领兵作战的记录都有所记载,功绩突出的单独列传,参与较少的出现在别人的列传中。
反观赢虔,仅仅出现在商鞅的列传中,在献公、孝公时期的战争中,并没有出现他的身影,恐怕他是真的没有什么才能,没啥机会参与吧。
总之,不论从身份,还是从能力上,赢虔都没有继承君位的资格,秦献公又没有老糊涂,怎么会传给他呢!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曹操与司马懿的相处过程中,充斥着许多精彩的桥段,比如鹰视狼顾、三马食槽、不可托付兵权等等。
照此看来,曹操一定是十分清楚司马懿的能量和野心,并且保持着足够重视的防备心态。可为何曹操去世前,不当机立断为子孙后代根除司马懿这个潜在的后患呢?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活着的时候,对司马懿究竟是怎么样一个态度。
曹操进入“挟天子以令诸侯”阶段后,十分注重笼络人才,为此还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招聘口号。世家大族出身的司马懿,正是曹操猎取人才的重点对象。
对于司马懿其人,和诸葛亮“卧龙”、庞统“凤雏”这样的称呼相比,他的外号“冢虎”,给人的更是一种阴沉之感。说起来,这其实也和司马懿的人生经历颇为匹配。
和诸葛亮等人活跃于三国前中期不同,司马懿不仅出场较晚,而且他身上较多的故事,在于对朝局的争权夺利,和背叛、隐忍、阴谋密不可分。
为了彰显这位“冢虎”不简单,小说里说他 “有鹰视狼顾之相”。
所谓“鹰视”,就是说一个人的眼睛像老鹰一样锐利,这还算是正常人的范畴。
而“狼顾”就厉害了,说司马懿脖子不动,脑袋可以像拧麻花一样转到后边。
如果一个人把这两种特征结合在一起,那么说明他天生就是一个会背刺老大的二五仔。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一开始小编还觉得这只是作者,为了增加艺术效果而添加的口嗨和瞎掰。后来才发现,原来就连《晋书》都曾经这样玄之又玄地形容司马懿!
《晋书》里说曹操听闻司马懿的这两项特性,猎奇的他还专门叫来司马懿验证了一下,结果就像传言里说的那样,司马懿果然“非常人”,脑袋能180度转到后边脖子上。
看到这点曹操也担心了,于是就对他起了杀心,最后还是素来和司马懿交好的曹丕为他说情,再加上司马懿一看大老板要杀自己,为表忠心开始废寝忘食地做一个曹家打工人,这才免了杀身之祸。不过,《晋书》对司马懿的描写,实在令人感到有些牵强,先不说脑袋调转这种违反人体结构的操作,光是《晋书》本身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就值得考量一下。
《晋书》并非曹魏、两晋,或者宋、齐、梁、陈南方四朝的官修史书,而是时隔400年后唐朝人修的。它虽然被评价“记载完备”,但最大的特点却是经常将一些小说、志怪之类的资料一并夹杂进去。
像司马懿“狼顾之相”的记载,就属于这类。
除了这本时隔四百年的《晋书》外,曹操因担忧司马懿而亲自召见的故事,不仅没在《三国志》中出现,就连《魏略》也没有记载。从这点上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以及曹操的警惕戒备,极有可能不是真的。
另一个问题,则出在当时曹操和司马懿的地位不对等上。
如果曹操是在强行征辟司马懿后,把对方招过来表演转脑袋绝活,那当时的曹操至少也53岁了,相比之下,司马懿那时候还是一个不到30岁的大小伙子。
想想看,你们单位的大领导,跟刚来报道的大学生中间隔了多少层级关系?曹操那时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曹丞相,而司马懿则只是他招募过来文学掾(没有品秩的吏员)。
如果你是大领导,你会担心给自己写报告的笔杆子有一天会篡你位么?
事实上,不仅仅是司马懿本人,当时的司马家族最大的官,也就是他爹司马防所担任的京兆尹。
想想看,曹操一直以来面对的都是什么人,外敌刘备、孙权、张绣、袁绍,内敌就更不必说了,各路世家大族和拥帝一派的死忠,在这些人面前,司马懿就是个小弟弟,哪里用得着曹操下场动手。更大的硬伤则出在时间节点上。
曹操曾经两次征辟司马懿为官,第一次没能成功,第二次时曹操已经成了丞相,司马家族不敢再次拒绝,司马懿这才乖乖上任。
在这之前,他和曹丕没有丝毫交集,直到他在曹操这边崭露头角后,才跟曹丕这边搭上了线。所以说,《晋书》中所载曹操对司马懿动了杀心后,是因为曹丕从中求情才没有下手,搞乱了曹丕和司马懿两人见面和结识的顺序。
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曹操是不是高度提防着司马懿?
实际上,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就没有将注意力放到司马懿这个目标过小的潜在敌人。倒是跟司马懿一起当秘书的杨修,因为太爱表现和参与储位之争,被曹操砍了脑袋。
而另一方面,人的野心是一步步膨胀的。在一开始,司马懿作为一个被迫进入丞相府的文学掾,恐怕不太可能有那种想要当皇帝的痴心妄想。但人是会变的,尤其是随着自己的官职和权力越来越大,他的欲望和野心也会随之增长。而等到司马懿从无害青年,最终成长为心怀异志的“冢虎”时,曾经让无数雄杰喟叹和惊惧的曹操,早就已经离世了。
由此可见,曹操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发现司马懿的野心。当时跟曹操掰手腕的,只是刘备、孙权这些有地盘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司马懿还上不了这块台面。
又或者司马懿,也没有想到自己将来能问鼎天下,所以根本谈不上跟曹操步步为营地耍心机。
隋朝军队主要领导者是谁?
实际上,除了炀帝之外,杨氏皇族还陆续有三、四个后人被立为隋帝,直到630年才彻底宣告结束。从他们身上各自引出的历史大事,共同构成了隋末风云变幻的时代大势。
长安幼主——义宁帝杨侑
关键词:李渊起兵、傀儡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位接续隋炀帝皇统的,是代王杨侑(隋恭帝)。杨侑(605-619年),隋炀帝嫡长孙,元德太子杨昭之子。
炀帝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杨昭、齐王杨暕、赵王杨杲。三个儿子之中,以杨昭最为贤良有德,被朝野誉为最合适的接班人。
可惜的是,大业二年(606年)七月杨昭不幸病逝,年仅22岁。炀帝对长子的早亡痛心疾首,转而把感情倾注到了几位嫡孙身上。
当年八月,1岁多的嫡长孙杨侑被封为陈王,后来又徙封为代王。
炀帝虽然为政暴虐,但对子孙们的认识却相当到位。次子齐王杨暕德行不足,是以虽然储位空缺,却迟迟不立为太子。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京师长安需要宗室子弟镇守,炀帝也没有选择轻浮薄德的齐王杨暕,而以时年8岁的孙子、代王杨侑为京师留守,以老成持重的刑部尚书卫文升辅佐之。
大业十二年(616年),炀帝南幸江都郡,又把代王留在长安镇守。按照以往惯例,皇帝出巡,留下来监国的非太子莫属。
频繁的留守任务,一度令人联想,炀帝是否已决定进行隔代传位。
隋炀帝即位的第八个年头,以知世郎王薄起义于长白山为标志,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大起义揭开了大幕。
613年又经杨玄感叛乱的搅扰,大隋朝江山已成土崩瓦解之势,自塞外至岭南,从关西到江南,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蔓延全国,隋炀帝被隔绝于江南,无法返回中原。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天下群雄都已看出隋朝已难以为继,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趁势起兵反隋,参与到群雄逐鹿的大潮之中。
隋朝因为防备突厥,把河东方向的精兵都集中在太原,故而李渊起兵无人能敌,除了刘武周、屈突通稍稍制造了些麻烦,其余全无阻力,李渊没费什么劲便攻入关中、占据长安。
代王杨侑成为李渊的囊中之物。
当时天下大势,李密率瓦岗军横行于中原,王世充王世充占有东都、号令豫西南诸郡县,幽燕有窦建德、罗艺,陇西有薛举,荆湘岭南有萧铣,江淮有杜伏威、辅公祏(读音同石),赣闽有林士弘,隋炀帝孤悬于江都一郡,已成万民唾弃的独夫。
李渊审时度势,果断地于大业十三年(613年)七月,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硬生生把炀帝顶成太上皇。
李渊集团中高士鹰扬、虎臣济济,在当时的众多起义者中居于顶级段位,被这样一个要实力有实力、要手段有手段的集团裹挟,义宁帝杨侑的命运可想而知。
12岁的杨侑得以苟活下来,当了个随声附和小傀儡。李渊以杨侑的名义,册封自己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唐王,军国大事无论大小,全部由大丞相处置。
义宁二年(618年)四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杀死隋炀帝及随行的大部分隋朝宗室、外戚,率骁果军北上。
隋炀帝一死,隋朝皇统的号召力事实上已经丧失,李渊再抱着一个傀儡,既不方便又没什么作用,便于政变的次月,逼迫杨侑逊位,唐王李渊即帝位于太极宫,建国号大唐,改元武德。
义宁政权前后享国不到一年,杨侑被封为酅(读音同西)国公,于次年五月被毒死家中。
杨侑死后被谥为隋恭帝,因为他是炀帝的嫡长孙,从法统上说最为正宗,又系李渊尊立的,故而唐朝人修《旧唐书》时将杨侑视为隋朝最后一位皇帝。
王世充的傀儡——皇泰主杨侗
关键词:王世充、瓦岗军、被架空的皇泰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
越王杨侗(604-619),元德太子庶子。大业二年沾了死去的父亲的光,被封为越王。
大业九年、十二年两度担任东都留守。东都洛阳是隋朝的副都,是关东的政治中心,作为东都的最高负责人,杨侗实际上是隋炀帝的政治代表。
大业九年杨玄感之乱时,东都洛阳被乱军围攻,杨侗与樊子盖协力防守,击退了叛军。
大业十三年,瓦岗军兴起于河南,李密、翟让率军进攻东都洛阳。杨侗与留守官段达、元文都等人商议,认为瓦岗军不过是一群饥饿的流民,只要以重兵攻击,他们便会像其他乱军一样星落云散。
在这个愚蠢而狂妄的想法指导下,洛阳草率地派出2.5万军队出洛阳迎击瓦岗军。
洛阳军民也一致认为饥民不足畏,高官显贵们纷纷派子弟从军参战,企图捞取战功。就连国子监的学生们也屁颠屁颠地跑来参战,仿佛洛阳城外种着一片人头,等着他们弯腰收割一样。
隋将刘长恭、房崱(读音同则)统军出战,结果在仓城(在今河南巩义)被李密击败,刘长恭狼狈逃回洛阳,士卒死伤过半。
这一战大长瓦岗军士气,李密在仓城筑洛口城,获得了隋朝屯积在洛口仓的大量粮食。稍后又派军队袭击洛阳外城,毁坏了上春门,杨侗被迫将外城居民全部迁于宫城。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洛阳守军尚有20余万,但这个说法无疑有相当大的水分,其中可能包含大量役夫,真正的战兵不多,所以仓城之战隋军才派出2万多人。
面对瓦岗军日益严重的威胁,杨侗尽全力确保洛阳城外兴洛仓的安全,派遣3路军队共1.5万人,分别据守丰都市、上春门和邙山,筑起9座大营,以防备李密。
瓦岗军随即倾全力争夺兴洛仓,洛阳留守官段达亲率7万兵出战,被瓦岗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兴洛仓易手。
李密随即在仓外开挖堑壕加强防备,全靠城外粮仓接济的洛阳城陷入绝境。越王杨侗遣使到江都求救,炀帝遣江都郡守王世充率江淮兵1万余人入洛增援。
越王杨侗会合诸路援军共10万余人,以王世充为总节度官,与李密隔洛河对峙。
王世充在江淮起家,起初与诸路起义军作战也是意气风发、逮谁灭谁,不料到洛阳之后连败三阵,被李密打的坚壁不敢出战。
杨侗又派洛阳守城兵力7万人增援王世充,王世充整军再战,一度从洛阳反推回巩县仓城附近,结果因为诸军序列杂乱,指挥不统一,渡洛河进攻时出现严重失误,被李密抓住机会反击,隋军大败,损失5万余人,王世充退回含嘉城(洛阳城外据点),闭城再也不敢出战。
李密则追击至洛阳城外围,占领了洛阳东北角坚固的小城金镛城,洛阳城诸门紧闭,吓得不敢派一兵一卒出城反击。
屡屡被人围殴、但总能逃出生天的的杨侗,这次似乎真的绝望了。
爷爷困在江都杳无音信,诸路大军被李密打的叫爸爸。那位被誉为起义军杀手的王世充似乎和其他败将一样,不久之后便要淹没于农民起义军的汪洋大海之中。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奇怪,就在杨侗行将绝望之际,事情出现了转机。
宇文化及弑炀帝后,带领骁果军精锐北上,声称要返回关中。骁果军是当年隋朝东征高句丽的主力军,战斗力相当强悍。
这支军队由江都北上彭城(今徐州)后,对称霸中原的瓦岗军造成了严重威胁,瓦岗军重要的后方基地黎阳被宇文化及攻下。
李密不得不从洛阳前线抽调主力去应付宇文化及,双方对峙于黄河两岸,大战一触即发。
洛阳的留守官员们得知炀帝已死,随即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改元为皇泰,杨侗因此被称为皇泰主。留守官员段达、王世充、元文都等七人执掌朝政,人称七贵。
皇泰小朝廷面对新的形势,想出了一招驱虎吞狼之计。
杨侗下旨拜李密为太尉、魏国公,命令他消灭宇文化及,为隋炀帝报仇。
李密表面上接受皇泰主的命令,暂时稳住西部战线,调头以主要兵力进攻宇文化及。后来李密虽然胜了宇文化及,但主力部队也死伤惨重,等他回过头来再打洛阳时,形势已发生重大逆转。
王世充与李密势同水火,不愿与李密讲和,和元文都等贵臣意见严重不和。
元文都策划发动政变杀死掌握兵权的王世充,王世充先发制人,发兵围攻皇泰主的皇宫,杀死元文都等杨侗嫡系人物,并以自己的亲信士兵进入皇宫担任宿卫警戒,从而彻底控制了洛阳的大政,皇泰主的所有权力被剥夺干净。
王世充又抓紧时间恢复军力,乘李密元气大伤之机,与其大战于邙山,李密屡胜而骄,可惜实力已是今非昔比,一仗过后李密被打的溃不成军。
李密惨败之后无法立足,跑到长安投降了唐朝。
王世充从世声名大振,渐渐有自立之心。
当时关中的唐朝已成为洛阳最大的敌人,李渊也已废杨侑自立,隋朝的旗号不再有什么号召力。皇泰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便废皇泰主杨侗,矫诏隋主禅位,即位为大郑国皇帝。
杨侗降封为潞国公,王世充遣人赐以毒酒,杨侗悲泣说:“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北史》卷71《隋宗室诸王传》)
言毕饮下毒酒,不料药力不够,一时半会儿死不了,旁边的人便将其勒死。杨侗死后也被追谥为恭帝,但正史中一般未予承认。
后隋遗孤——杨政道
关键词:江都宫变、遗腹子、东突厥
在长安、洛阳两个恭帝之外,塞外还有一位后隋皇帝杨政道。杨政道是齐王杨暕的遗腹子、炀帝的孙子。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炀帝时,将炀帝满门儿孙全部杀光,见齐王妃子还怀着孕,也要把她杀死以绝后患。
炀帝的萧皇后苦苦向宇文化及哀求,这才免于一死。
宇文化及率军北上,萧皇后和杨政道的母亲也被裹挟于军中。
宇文化及在黎阳郡被瓦岗军击败,又在聊城被窦建德击败生俘。杨政道大概在此期间降生,真可谓生而艰难。
窦建德俘获萧皇后等人并未下毒手,大概孤儿寡妇的没什么危险,没必要枉担一个杀降的罪名。
后来突厥听说萧皇后和炀帝遗孙尚在人间,便遣使搬请祖孙二人到突厥去。
窦建德当时正与唐朝为敌,不想也不敢得罪强大的突厥,便礼送萧皇后和杨政道入突厥。当时主政于漠北的是东突厥处罗可汗,处罗可汗对萧皇后祖孙十分尊重。
为何这位处罗可汗这么热心呢?原来他的父亲启民可汗与隋朝另有一段渊源。
隋文帝开皇年间,处罗之父启民可汗号为突利可汗,原本只是突厥北方一个小部落的首领,突厥的共主是都蓝可汗。隋文帝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扶植势力弱小的突利部,用以制衡强盛的都蓝可汗。
隋文帝一方面屡屡发兵打击都蓝,一方面把占领的土地划给突利可汗,还把一位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突利。
突利可汗十分感激,上表陈奏说:“大隋圣人莫缘可汗,怜养百姓,如天无不覆也,如地无不载也。……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
处罗可汗因此对隋朝颇怀好感。杨政道入突厥后,处罗可汗于唐武德三年(620年)立其为隋王,这就是所谓的后隋。
当时因为中原大乱,大批汉人军民逃入突厥避难,处罗把南朝汉人全都划归后隋所有,在萧皇后的主持下,后隋继续奉行隋朝正朔,按照隋朝原有官制设立百官。
为了避免尴尬,处罗允准后隋定都于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以示独立之意。后隋极盛时,有部众近万人。
因为其地与中原互不相接,处罗又对其毫无敌意,故而得以安然存在。
处罗可汗又想南下攻取并州(今山西太原附近),好让杨政道正儿八经地居住在自家土地上,诸臣劝阻,处罗说:“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此恩不可忘!"结果还未出兵处罗就病死了,这件事便没了下文。
如果觉得处罗非常讲义气,那就错了。处罗这一系列行为,其实是突厥对唐政策的一种体现。
李渊自太原起兵后,突厥就一直在北方小动作不断,时不时地派兵骚扰,或是唆使刘武周等人进攻河东。
突厥事实上对中原一直怀有侵掠之意。立隋室遗孤为王,包括攻打并州给杨政道居住,都是突厥为南下中原找的借口。
处罗死后,比较嚣张的颉利可汗上位了。
这位可汗对南朝一贯不太友好,对唐朝用兵也往往不加遮掩,本来就只是个幌子的后隋政权,重要性难免就下降了许多,成了个真正的摆设。
但萧皇后祖孙也因此在塞外优游岁月,与世无争地过了10年安定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讲,杨政道实在是隋朝皇室后代中最幸福的一位了。
到了唐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派名将李靖、李世勣等率兵消灭了东突厥,萧皇后和杨政道都被俘送至长安。
此时隋朝已经灭亡十几年,唐太宗对前隋宗室也不再有什么戒心,他大方地封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没有职权的闲散官员),萧皇后则闲居于长安,直到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皇后以81岁高龄辞世。
杨政道后来官做到尚衣奉御,为皇帝管理御用衣冠,是个品级不大、毫无职权的虚职。
唐朝这样对待杨政道,也算得优容了。唐高宗永徽初年(650年),一生颠沛流离的杨政道病逝于长安,享年32岁。
隋炀帝之后的傀儡皇帝,还有一位秦王杨浩。他是炀帝弟弟秦王杨俊的儿子,江都变乱中侥幸未死,一度被宇文化及立为天子,但旋及被废杀,事迹全无可叙,就不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