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空中黔课,还记得新兵连夜间拉紧急集合闹过的笑话吗?

2023-11-10 00:44:08 70阅读

动静空中黔课,还记得新兵连夜间拉紧急集合闹过的笑话吗?

新兵连的紧急集合一直都是每一个新兵最紧张的事情,但是每一个新兵又都必须面对,只有这样做为一个新兵才能真正的成长和得到锻炼,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

动静空中黔课,还记得新兵连夜间拉紧急集合闹过的笑话吗?

其实新兵连的紧急集合也是每一个当兵的人印象最深的,也是一生都是难忘的,我就记得在新兵连的时间内,最害怕的也是紧急集合,我记得在新兵连期间,每天晚上睡觉以前都会将脱下的衣服、鞋帽有持续的放好,有的新兵还在休息以后偷偷的将衣服重新穿好,但是这样的事情都会被每晚都检查后重新穿上。

我记得第一次紧急集合哨吹响以后,由于我们是三个班住一个宿舍,一下子乱了起来,睡在宿舍两头的还好一些,而中间的就不行了,一下子衣服都穿乱了,等到大家都冲出宿舍以后,还有两位新兵在争一条裤子,都说对方是穿自己的,在争执中班长一声令下,都出去集合,结果两个人一个光着腿,一个只穿了一条腿就跑了出去,在集合的队伍才穿好裤子,而另外一位战士却光着双腿在新疆零下20度的气温当中跑了两圈,后被新兵连领导看到才回到宿舍,避免冻伤,等到紧急集合结束,才知道原来一个战士的裤子被身边的一位战士打在了背包里,结果被班长一顿臭骂。

其实在紧急集合当中出现的笑话很多,这其中也只有当过兵的人才会知道,这就是【乡里乡韵】的分享,欢迎关注交流

你认为毛泽东诗词?

毛主席的诗词被公认为是无产阶级的艺术巨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美珍品。可以说,是毛主席诗词振兴了中国现、当代诗词,使之有了蓬勃的生机,再造了中国诗词史的辉煌。毛主席的诗词,不但在现当代诗人中独领风骚,就是与历史上的历史诗词名家相比也很少有人与之比肩。大诗词家柳亚子先生大赞毛主席的诗“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毛主席诗词风格多样,有的典雅,有的通俗,有的含蓄,有的晓畅,有的庄重,有的幽默,有的豪放,有的婉约……,笔者认为毛泽东诗词意境最深的当属《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一九三六年二月,当时毛泽东主席亲自率领红军抗月先锋队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分两路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前线去对日抗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带时适逢天降大雪,面对着漫天飞舞的大雪以及银装素裹的壮丽河山,毛主席素来喜爱雪,展眼远望辽阔雄浑的这北国雪景,纵目黄河上下,放眼长城南北,雪盖冰封,白茫茫浑无涯际,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心情十分振奋,诗兴如潮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

《沁园春 雪 》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的上阕写景,诗人以“背负青天朝下看”的审美视野,纵览北国壮丽河山,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静态的景给写活了。

诗的下阕论史,历史上的那些英雄豪杰都是所生活的那个历史时代的巨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他们又都有着“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即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对广大人民进行残酷统治、剥削与剥夺,让人民群众陷入了贫穷与愚昧境地的一面。

千秋功罪,诗人对秦皇、汉武等人给予了美学意味的评说。

词的最后三句是全词中最具伟力的诗语,雄视百代,超越往古,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肩负历史使命的自豪与完成历史使命的自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共奔小康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丑也是最有力的美军A?

A10丑吗?除了绰号“疣猪”比较丑以外,A10的外表算是很优美威武的吧。

A10“雷电”的成名源于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大量出动的A10攻击机作为对地攻击的主力,对萨达姆集团的军队展开了狂轰滥炸,铺就了一条“血肉与钢铁焚烧之路”。这一战,A10打出了自己的威名,但也是最后一次大放光芒了。

A10攻击机的一战成名,与它长久以来的憋屈和籍籍无名有很大关系。长期不受各方待见的这款攻击机尴尬了前半生,才好不容易在海湾战争上为自己正了名,端的是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励志故事。

美军对A10攻击机存在着很若有若无的微妙情感。一方面因为A10性能的短板,不断操作着让A10退役的动作,一方面又因为A10一次又一次的无可取代,让它留在了部队中,成为服役了相当年份的“老员工”。结果吵到至今,仍然没有个切实的定论。

A10最初是越战结束后,美国军方谋求替换A1“天袭者”攻击机而设置的计划。而战功赫赫堪称神器的“天袭者”虽然是一款螺旋桨战机,却着实没有那么好取代。

这个名为A-X的计划名动当时,美军为新一代攻击机计划招标了国内几乎全部的飞机制造企业。最后诺斯罗普的YA-9和费尔柴尔德的YA-10计划入选。最后YA-10打败了对手成为了A-10。费尔柴尔德为了赋予它不一样的意义,将二战本厂的著名战机“雷电”之名用在了A10之上。

下图就是被打败的YA-9

可惜随后的岁月基本是A10不被待见的年代,整个70年代A10横空出世又迅速籍籍无名。F16、F15和F18计划的展开,让空军看到了别的东西,他们认为“在超音速打击的时代,攻击机过时了”。1975年被分配给部队的A10就是个被嘲笑的小角色。

然后陆军也与空军打起了嘴炮,他们坚定的认为,对地攻击任务已经可以让空军“滚粗”了,陆军今非昔比的强大武装直升机部队可以轻松完成任何前线火力支援和打击任务。

结果我们可以预见A10爹不亲娘不爱的场面,美军望着似乎真的已经“过时”的这款亚音速攻击机有些拿不定主意,考虑到它那门能打到停机的30mm炮威力,于是决定让它们统统去做专职低空轰炸机,抵御苏联的钢铁洪流。

但是明星产品F16突然在以色列星光四射了,就这样切断了A10所有的退路——1981年,以色列使用8架F16编队,通过各种战术飞行,成功避开雷达轰炸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

于是美国军方对A10的最后一点耐心彻底丧失,他们认为这是一架没有前途的,已经过时的武器,可以被那些多功能的超音速战斗机取代了。A10机型连对地低空轰炸这种任务都没了资格,军方的计划是,要么退役,要么改过自新。

在80年代最后的岁月里,煎熬着的A10机群被拆出了100多架进行改造,它们被计划用于取代塞斯纳OA-37B“蜻蜓”侦察战斗轰炸机。下图就是蜻蜓。

改造后的OA-10侦察攻击机也就打打白磷弹,制造一些定标的烟雾,以及火箭弹的火力侦察任务,它们几乎丧失了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而其余绝大部分A10,都因为F16的迅速普及换代,而进入了战备物资的封存仓库。

幸亏这是80年代的最后几年,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A10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实战机会来证明自己。在“沙漠风暴”行动中,A10攻击机大杀四方,勇不可当。参战的144架A-10攻击机共出动8100架次,打掉了900辆坦克,2000作战车辆以及1200个火力据点。成为美军名副其实的死亡之翼和开路先锋。

在常规打击之外,A10还负担了此前被认为“不具备”的多任务能力,它游走战场,利用滞空时间长的优势,对伊军时不时隐蔽开机的“飞毛腿”导弹进行了搜索和摧毁,拔掉了不少雷达站和导弹发射阵地。

著名的“死亡之路”80号公路,是伊拉克军从科威特逃回国的必经之路,遭遇联军两头封堵后,挤成一团的伊军遭遇了密集的火力点名,其中A10攻击机掀起的贫铀弹烟尘和小牛导弹的尾焰是最突出的景色。一个攻击路径下去,就是不断被挨个点名“敲沙罐”的伊军人马,坦克瘫痪,装甲车被打爆,人员被撕裂。

这场轰炸还导致了国际上的一些情势发生改变,促使国际社会在随后的年代里迅速缔结了《国际禁止集束炸弹公约》。因为A10携带了大量的“MK20石眼集束炸弹”对伊军进行倾泻式的轰炸,这些东西轻易就能覆盖5000米范围,落下无数的子弹药杀伤人员。

不过中美俄至今不签这个条约,这是题外话。

第一次海湾战争A10可是美名骂名出够了分工图,甚至还发生了A-10击坠敌机记录,先后两架伊拉克军用直升机被A10用30毫米旋转机炮从天空揍了下去。

最为神奇是还是A-10惊人的生存能力,它完美继承了前辈“天袭者A-1”壮实到接近无赖的身板,浑身遍布蜂窝,却总是修补下蒙皮就OK了,远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机身被干300个洞7天修补再上战场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整场战争8100次任务,妥善率达到95%,只被击落了4架,还有3架被揍成蜂窝煤后坚挺的飞回了机场,战争结束后美军懒得废时间修理破烂,直接报废。另外还有数目不详的几架A10坠毁在起降过程中,具体情况不清楚。

经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洗礼,A10终于证明了自己,美国军方也通过一系列的军事磨合,发现了F16毕竟还是不能取代这些前线攻击机。所以A-10虽然仍然在缓慢的退役,但起码军队对他有了信心,在随后对南斯拉夫的“贵族铁砧”行动以及第二次海湾战争中,A10都有相当程度的亮相。

随着新世纪慢慢的推进,美军的F35计划也开始推行到了相当的程度,这款被命名为“闪电”的“肥电”,又开始抢夺A10的生意,只是似乎截至目前并未成功。A10仍然死硬的犟在自己的座位上。

也许它在等待下一场战争能像海湾战争的荣光那样,让自己起死回生返老还童。但应该这回是真的没机会了。

麦地驱麻雀最有效方法?

1、养猫:猫会吃掉麻雀,找一只猫来易把麻雀赶走且不会回来。

2、数码语音驱鸟:这种类似于超声波驱鸟,不过其声音是模仿天敌、同类警告等声音,吓退鸟类。需要事先观察,要驱赶的鸟类,选择相应的声音。

3、稻草人、假人等:此法最为传统,把稻草扎成人样,吊在空中随风飘动,利用动静驱鸟。

溪边一诗描绘了什么?

自古以来,诗人都喜欢借景抒情,他们寄情于自然,在自然中寻求一片宁静,借此来安抚自己遭乱的生活、不顺的仕途,如遭遇仕途不顺的陶渊明回归田园,王维寄情于自然,范成大不满政治借景抒情等。而对于儒释道精神贯穿文化发展的中国,儒释道精神一直影响着我国诗人的成长,他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佛道玄学,在生不逢时的社会中,选择消极避世,与自然为乐。

而唐代诗人吴融也不例外,生于晚唐战乱纷争时代的吴融,经受过仕途的不顺,官场的黑暗,国家的飘摇,在辞官归隐后,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咏物诗,这些诗要么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心志,要么表露自己恬淡安逸的心境,而《溪边》就是表露作者心境的诗作代表。

《溪边》一诗全文溪边花满枝,百鸟带香飞。 下有一白鹭,日斜翘石矶。诗文解读:动静结合的景物下,蕴含着自然的禅意

全诗运用通感、咏物、拟人、动静结合等手法,寥寥几句便勾勒了一幅傍晚时分的山水花鸟图,阅读起来,极富有灵动感,细思起来,却又有些许禅意,表达了诗人追求闲适恬静、安逸坦然的生活状态,以及消极避世的社会现状。

首句:溪边花满枝

诗人一开始就交代了自己所处的地点,他驻足在一条小溪边,溪边的“花满枝”便是最优美的自然环境,溪边不同于家中的花园经过人工雕琢,而是自然地鬼斧神工,让花草聚集在小溪边,添了春夏之日的盎然生机,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自然恬静。

次句:百鸟带香飞

第二句是对首句的对比,首句表达恬静的自然,却在第二句说鸟飞的动景,一静一动,仿佛打破了诗人欣赏花的安静,但这起飞的鸟儿是被拟人化了,说它带着花香飞走了,而“鸟儿闻花香”本身就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动作,实则是作者将嗅觉“通感”给鸟儿,闻到了香气,恨不得带走它,略显自然的可爱;而一个“百”字,交代了鸟的数量之多,更是加强了自然环境的对比,凸显大自然的活动尽显飘逸空灵之美。

三句:下有一白鹭

第三句是诗人在鸟飞之后,惊觉到的,可以看得出来,诗人本想好好欣赏这溪边的小花为何开的如此灿烂,却未曾想到被鸟惊到,鸟飞之后,蓦然看到一只白鹭,白鹭仅有一只,诗人孤身一人,遥遥相对,仿若自己成为那一只白鹭,驻足欣赏溪边美景。

尾句:日斜翘石矶

这句诗的意思是,白鹭站在石头上眺望夕阳,“日斜”交待了时间,正值夕阳西下,一个“翘”字显得这只白鹭的调皮可爱,站在石头上看夕阳,静态中亦有动态的白鹭相辅,透露着深深的禅意。

阅览整首诗,有一小溪,溪边有花;有一群鸟,鸟中带香;有一白鹭,鹭赏夕阳。句句均有动静结合之意,体现了禅学最极致的美,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长寂,动静不二 ,直探生命的本源。

诗意背后:社会混乱下的无奈隐逸

自懿宗起,唐朝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农民起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都不断地动摇唐王朝的统治,社会疲惫,文人更是无法解脱,在这种环境下,晚唐的文人多选择隐逸,而这种隐逸是无奈的选择,更是走投无路的举措。如李商隐、杜牧等,多是以“物哀”的写法描写景物,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悲痛,而吴融正是这个时代晚唐诗人心境个案的表证。

吴融入仕颇为坎坷,参加了二十年的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功名,人至中年,才考取御史一职,初为官期间,吴融一路高升,身居高位时他对现实漠不关心,可被贬黜时,也写过咏史诗来表达自己遭贬的忧愤,所以,在古代“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下,吴融一直把做官当做最高尚的时期,以至于他曾因为遭贬写下非常怨愤,如《渡汉江初尝编鱼有作》中写道:

“啸父知机先忆鱼,季鹰无事已思护。自惭初识查头味,正是凄凄哭阮途。”

此诗中,作者对为官的执念非常深,才会以“凄凄哭”去形容自己的心情。

对于晚唐诗人来说,科举之路不顺畅,便回去寻求一个高洁的内心世界,这是晚唐诗人无可救药衰世的一种不自甘命运又无可奈何的表现。吴融也算是这样群体中的一个,他用内心的平静去对抗腐败的政治,摆脱世事困扰。

中晚唐时期,我国禅宗佛学已经形成,诗人吴融也常与僧人交往,祈求通过隐逸来拯救自己的失望。在诗人吴融心里,他所谓的归隐和陶渊明笔下的“心远地自偏”有相似之处,吴融也觉得,归隐不一定要“游五湖”“戏沧江”,故他在诗作《山居即事四首·其四》中说道:

无邻无里不成村,水曲云封重掩门。何用深求避秦客,吾家便是武陵源。

作者认为,只要心无杂念,内心恬淡,即使身居闹市,也可以体会到归隐的乐趣。所以,诗人看到溪边的美景,便真切地体验到自然的寂静,这与他希翼通过美景,安抚自己的心境有关,他控制住自己要欣赏好这自然,通过一静一动的对比,意在说明,外界的混乱,内心的宁静,二者选其一,作者宁愿看着溪边的静物,若有“群鸟飞起”“白鹭驻足”,它们只不过是静物的装饰而已,总会离开的。

诗人时刻想要塑造一个恬淡廖静的内心,但实质上却是对自己无奈归隐的反抗罢了。

诗人背后:孤独凄凉,宛若一只白鹭

据柏俊才《吴融年谱》考证,吴融在16岁的时候就开始科举考试,一直到44岁,辗转29年才考取进士。仔细想一想,范进自20岁考官,54岁中官,历经34年,一朝中举,其人已疯。那吴融呢?44岁的年龄已经没有了李白那样“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命不凡,也没有苏轼那样“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情,有的只是时光消失的黯然,步入中年的苦恼。只不过,还未等他好好苦恼,就又被贬谪到其他地方,从头起步,入仕途中的这么多年,他从未感受过自然的生命价值,所以他开始追求自然的乐趣,以诗为伴,在诗中流露出对自由闲适的向往。

《溪边》这首诗中,作者观察甚微,小到溪边的花儿,大到西边的夕阳,从小事物到大宇宙,是一幅画面感极强的对比,但却在夕阳下透露出淡淡的忧伤。正如陆机在《文赋》中说: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诗人在仕途失败后,开始对时光进行追忆,深深地体会自然的变化,显示了对生命的重视,对个人生活的留恋享受。学者王萍评价道:

以吴融为代表的晚唐后期诗人 ,孤芳自赏,宛如萧瑟秋风中的江上芙蕖 ,不自甘命运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在孤独和寂寞中独自品尝生命的滋味 ,即使是春暮和秋寒, 他们也要尽情展现夜来香一般的幽怨和灿烂 。

以吴融为代表的晚唐诗人,孤芳自赏美景,可见他内心的凄苦无人诉说,只能借助景物抒发,才会有《溪边》中,群鸟携花香飞走,留的“白鹭”一人卧在石头上看夕阳西下,诗人的孤独意识油然而生。

结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晚唐诗人吴融在《溪边》中对景色“一动一静”的描写,将自然的禅意表达到极致,让人感受到“物我合一”“物我同化”的境界,他对自然的观察由小事物入手,却展示了自己孤独寂寥的内心,他也曾想过建功立业,却不曾想到考官近三十余载,时光早已疲惫了心灵,他也怕失去官爵,才会在被贬后的日夜哭诉自己当年的不是。归隐是他无奈的选择,归隐也是摆脱世间伤心事的唯一捷径,就像陶渊明笔下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样,吴融也觉得,只有心走出了纷乱,身在哪里,都是隐逸。

作者:蔡小记

参考文献:王萍:静中相对更情多———简论晚唐诗人吴融诗歌创作中的人文情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