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骑士版328,为什么东晋只派八万人迎战呢?
元气骑士版328,为什么东晋只派八万人迎战呢?
淝水之战,为什么东晋只派八万人迎战呢?
淝水之战,为何东晋只派八万人迎战?八万人够了,骄兵必败不骄傲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虽然较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谈不上精彩,但却给后人留下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典故,以及轻敌冒进、骄兵必败的警示。
不是东晋只派八万兵,而是举国兵力尚不足十分,再一筛选也就这么多啦。西晋自八王之乱遭灭国后,司马氏在王谢等贤臣良将辅助下,在建康(南京)建立了偏安一隅的东晋政权。忽闻前秦来犯,举国一片惊慌。
自东晋开国后,内部长期动荡不安,形成两个军政中心,一个是长江上游的荆州(西部),一个是下游的扬州(东部),东晋帝国广阔的西部实际上一直处于军阀的控制之下,朝廷能控制的,只不过是东部几个州而已。
在东晋历史上,一而再地出现地方军阀威逼中央朝廷的现象。自三国以来,由于荆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作为帝国在西部抵御外敌入侵的屏障,谁主政荆州,谁就手握重兵。东晋是中国历史上皇帝权力最弱的朝代,这种政治惯性之下,对地方军阀没有很强的控制力。在淝水之战前,曾爆发过王敦之乱,苏峻、祖约之乱,后来又出现桓温,要不是他死得早,东晋可能就被他篡权了。
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不似哥哥那般飞扬跋扈,无意染指朝政,积极改善与朝廷重臣谢安的关系。由于桓冲谦冲,谢安持重,东晋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当时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谢安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表面上看,谢安挂了五个军区司令员的头衔,看起来似乎实力不弱,实则不然。除了扬州之外,他都督的豫、徐、兖、青四州,多半被前秦占领,有名而无实。
当苻坚以百万之众大举南侵,谢安派出八万人马迎战。这八万人,不是整个晋国的兵力,而只是朝廷所能动用的东部诸州的兵力,不包括桓冲控制下的西部诸州。因此,我说晋国不是以举国之力迎战前秦,甚至连半国之力都没有,只是以东部几个州迎战。
那么西部的桓冲有多少兵力呢?比朝廷要雄厚得多!在淝水之战前夕,桓冲曾以十万之众进攻前秦控制的襄阳,可见他的兵力之多,要远远超过朝廷。桓冲控制下的部队,朝廷根本是无法染指的。
苻坚大举南侵,目标是东晋首都建康,这是属于朝廷的势力范围。当时桓冲提出要派三千人入援建康,谢安婉言拒绝了。说实话,三千人真是杯水车薪,能顶个屁用。桓冲首先考虑的保卫荆州,面对前秦史无前例的庞大军队,他也不敢派出更多的军队交给朝廷。对此,谢安回复桓冲说:“朝廷已有应急方案,士兵武器都不缺,这支部队应留在西部以防备敌人入侵。”三千人意义不大,干脆不要了。因此,最终迎战苻坚的,只有八万人。
其次,兵贵精不贵多,与其拼凑几十万乌合之众,不如用好“北府军”这把尖刀。如果谢安非要临时征兵几十万迎战,当然不是不可能。但临时征兵有几个问题:第一,军队毫无战斗力,有时还能添乱;第二,引发社会动荡。后来东晋权臣司马元显为扩充自己的力量而大举征兵,诱发了孙恩起义,这便是一例。
东晋的这八万人马,是以“北府军”为核心。谢安是比较有危机意识的,在八年前,他就十分担心前秦入侵,于是大力加强国防,打造一支强大的武装,这就是以谢玄为首的北府军。北府军组建后,多次参加对前秦的战争,在战火中茁壮成长,屡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东晋抵御外来侵略之重器。
我们复盘淝水之战,会发现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人太多!乌合之众太多!淝水之战是个奇迹,因为前秦军队并不是被东晋击败的,而是自己乱掉的。有人一喊“秦军败矣”,整个前秦阵营大乱,最后无法控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被招募入伍的乌合之众添乱。
为了一战平定江南,苻坚采取每十丁征一兵的原则,其中良家子弟凡二十岁以下且有材勇者,皆授羽林郎。当时良家子弟前来报名参军的有三万余人,还都自带马匹,组成一支青年羽林军。苻坚的弟弟苻融告诫说:“少年羽林军那些个良家子弟都是富二代,不习兵事,只会拍马屁罢了。陛下要是轻信这些人,恐怕后患无穷,到时追悔莫及。”
在淝水之战前,前秦军队横扫天下,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怎么可能发生骚动与混乱呢?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引发骚动与混乱的,必定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在此之前,前秦的常备军大约在30万左右,突然扩充到百万,也就是三个兵里,有两个是新兵。大家想想,一旦新兵出现混乱,如何制止得住呢?
因此,我认为谢安宁可坚持以八万精兵迎战,而不刻意地拼凑更多的乌合之众,是完全正确的。再者,前秦军虽号称百万,在淝水战场实际上是三十万,有经验的老兵更少。
在淝水之战前一年,苻坚的计划是动员九十七万兵力。后来南侵时,具体的数量是步兵六十几万,骑兵二十七万,所有兵力大约九十万,称百万雄师也不算过分。但这些军队并不是同时投入战场的,前锋兵团三十万人抵达前线时,较偏远的地区的凉州兵团、幽州兵团、冀州兵团、蜀汉兵团等尚在昼夜兼程赶路。
从人数对比看,东晋八万人马,比起前秦三十万人马,也是很悬殊的。但是正如我前面分析的,前秦军队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毫无战斗力的新兵蛋子,以此推算,秦军前锋的三十万人,大约只有十万人比较有战斗力,这样一比,差距就没那么大了。
比如淝水之战的开幕战洛涧之战,当时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军,大破五万秦军,秦军死一万五千人。按理说,秦军实力不应该如此不济,要知道前秦曾以六万之众,击破三十万燕军,灭掉前燕,实力不是吹出来的。后来前秦又消灭仇池、前凉、代,完全统一北方,武力之盛可见一斑。五万秦军打不过五千北府军,只有一个解释,这支秦军主要是新兵。
综上所述,淝水之战时期的东晋政治和军事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首先是皇族,弱鸡般存在。皇帝的手上压根就没有多少兵。东晋的主力军事武装实际上是掌握在士族手上的。
其次是士族,真正拥有权力的群体。这个群体没有统一的领导,因为能把士族统一,就意味大权在握,可以篡权了。所以淝水之战前的士族,都是割据自立,拥兵自重。
当时拥兵自重的南方士族主要分四大块,分别是江东士族、荆州士族、益州士族以及岭南士族。不过益州当时已经被前秦攻陷了,这一群体被排除在外;岭南士族因为离前线太远,也跟他们没关系。所以真正跟前秦干仗的,只有荆州士族和江东士族。这也就是说,东晋和前秦的战争,是一场东晋和前秦的总体战。在江东和荆州都有战事。只不过主战场(淝水)在淮南,所以给人一种错觉,就是前秦八十七万大军讨伐东晋,而东晋只派了八万人迎战,好像东晋只有八万人似的,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前秦与东晋打的是总体战,江东和荆州都有战事。前秦军把主力(约三十万)部队放在了淮南,这是当时江东士族的地盘。前面也说了,东晋的士族割据自立。前秦打江东,这事与其它地区的士族无关。毕竟仗又没有打到他们的家门口,犯不着卖命。另一方面,作为次要战场的荆州也有战事,不可能竭尽全力的去帮江东。因此,淝水之战的八万晋军,其实就是江东士族的武装力量,也可以说是东晋中央朝廷的武装力量。
以当时江东士族的财力来说,这八万人真不算少了。毕竟士族的权势再大,也只是个土豪而已,以一家一姓的所能控制的人口财力,不足以支撑豢养一支过于庞大的军队。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东晋的问题,纵观整个南北朝的军事对抗史,都是如此。比如南朝军队数次北伐的兵力数字,军队人数却少得可怜,一般只有数万人,几乎很少见到超过十万的记录,远远少于与其对抗的北朝军队。
所以为何淝水之战时,东晋只有八万人?因为这是当时江东士族(以谢家为主)和东晋朝廷所能动员的极限了。毕竟淝水在江东士族的地盘上,苻坚的目标也是东晋朝廷的所在地。其它地方的士族认为跟他们没关系,都在坐立观望,不派兵支援。
说到这里,有一个疑惑就产生了。为什么江南士族会对前秦南侵如此不上心呢?难道他们不怕做二等公民?这是因为,士族之间也存在相互兼并的现象。被北方胡人统治虽然不好,但是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更重要。士族的私兵是他们安身立命的资本,怎么可能拿去给谢安和朝廷当炮灰呢?那些世家大族们没有在背后给谢安捣乱,没有给前秦当带路党,已经是对谢安和朝廷最大的支持了。
总的来说,前秦与东晋打了一场灭国级的总体战。这场总体战,前秦全线出击,不是只打江东,而是江东和荆州一起打。使得东晋不可能把兵力全调到一个地方。如果把兵力全部调入淝水,那么西线的荆州肯定会崩溃。并且朝廷本来也调不动荆州的兵马,这是士族政治的弊端。至于淝水之战,只是这一场前秦与东晋总体战中的一次战役而已。东晋在这次战役中派出了八万人。但这八万人不是东晋的所有武装力量,只是江东士族(谢氏)的全部力量。以当时的政治结构来说,八万人已经个不小的数字了。
被中原各国视为半开化的偏远之国秦国为什么能最终统一天下?
秦国的国君原姓氏是赵氏,周孝王时赐姓嬴。原本是世代为周天子养马,周孝王时赐予秦地,既甘肃天水。史记: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周孝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910—前896年。所以说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成为附庸。公元前828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西周是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又把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又任用士治理。大夫就是介于卿大夫跟士之间。周宣王让秦仲讨伐西戎,结果让戎人杀死。周宣王再让秦仲五个儿子率军讨西戎,反败为胜。于是周宣王任命秦庄公为西垂大夫。西周分封制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庄公虽然称公,但连诸侯都算不上。就是说连子爵都算不上,这里的公只是秦人尊其位并非爵位。就跟楚国只是子爵,跟周天子要求加爵。周天子不理会,楚君于是把三个儿子都封王。这时还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而是西周时期,后来楚君又怕周天子打他,去掉王号。
秦嬴一族因秦仲之死,走上复仇道路。其长孙世父立誓不杀戎王,不敢继承君位。把君位让其弟秦襄公。世父在跟戎人的战争中给俘虏了,后来给放回来了。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戎人攻打西周,并杀死周幽王。秦襄公率军勤王,跟犬戎力战有功。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去成周洛阳。西周原本直接管辖的是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阳。分别拥有宗周成周各六师的军队。宗周六师主要是保卫镐京,成周六师主要是征伐不听话的诸侯。周平王封秦襄公为伯爵,赐岐山以西的土地。就是后来的关中西部。周平王还跟秦襄公立誓,只要能驱逐犬戎人。岐山至丰河的土地也归秦国。岐丰之地就是后来的关中中部,咸阳西安一带。但是岐山以西除天水是秦国的,其余皆是犬戎。岐丰之地又让犬戎所占据。所以说周平王只是给秦国画了一个饼而已。秦襄公于是积极征讨犬戎,进攻到岐山让犬戎杀死。秦国用了二十年在秦文公时终于把地盘东扩到了岐山。史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秦宁公率军攻打盘居在关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国,毫王战败逃往戎地。史记: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即长安一带,这时距离秦成为诸侯已经五十七年了。秦成为诸侯八十二年的时候秦武公攻打盘居在邽、冀的犬戎,拿下了两地。邽冀两地在汉代时属天水郡。
秦成为诸侯一百一十年后,秦国迎接来一代雄主——秦缪公(秦穆公)这时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先后争霸。秦缪公的策略是东出争霸,在位其间东扩至黄河以东。缪公一继位就东出攻打晋国茅津。缪公招纳四方俊杰为已用。百里奚、丕豹、公孙支、由余等皆是他国人才。公孙支举荐百里傒,于是缪公以五羖羊皮从楚人手上赎回。据史记缪公跟百里傒聊了三天,把秦国军政事交给他。史记: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公孙支主张对晋采用收人心策略,加以军事行动。例如晋缺粮,秦国大方的借给。俘虏晋惠公却送回晋国。秦国成为诸侯一百二十四年,秦缪公任用百里奚和公孙支两位俊杰把秦国东扩到黄河。史记:是时秦地东至河。秦缪公灭掉河西的梁国,并灭掉河东的芮国。秦国的地盘推进到黄河以东。
因东进受到晋国的阻挡。秦缪公于是继续实行蹇叔的先打好基础解决后顾之忧,再趁机东出策略。这时由余来到了秦国,由余原本是晋人,流落到戎地。秦缪公用离间计离由余和戎王。由余于是投秦国,秦缪公向由余询问伐西戎策略。由余在西戎多年熟悉西戎风土公人情。史记: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秦缪公于是向西用兵,一举灭掉犬戎所建立的十二个国,扩地千里。秦缪公用蹇叔和由余向西扩地千里,称霸西戎。史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时秦国成为诸侯一百四十七年。三年后秦缪公去世,如果再给秦缪公十年时间未必不能东出争霸。秦缪公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成为盟主。因为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都是招开了会盟的。秦缪公死时陪葬的大臣一百七十七人。我认为他们是自愿的。秦缪公连令秦军全军覆没的孟明等人都不愿处罚,把罪过归咎于已,那里会舍得自毁秦国根基。他们是为了报秦缪公知遇之恩,甘愿随缪公于地下继续争霸。如此多的人才陪葬也使得秦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再东出。史记: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秦国国君继续实行东出策略,但受到强大晋国阻拦。到了战国初期时国夺得秦国河西之地,秦国只能退守关中。山东六国视秦国为半开化之国是因为秦民跟犬戎杂居,很多礼仪制度都受到影响。史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发布求贤令。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其内容都是借鉴前人并进一步深化,秦国开始逐渐变强。这时以魏齐为最强。史记:秦始复彊,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彊。我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魏齐争霸,秦国坐收渔翁之利:
公元前356年诸侯来朝见魏惠侯,标志着魏国霸权建立。古本《竹书纪年》载: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韩)厘侯来朝。同一年赵、齐、宋、燕会盟,不用说是针对魏国的。这是齐国应对鲁、宋、卫、韩等国去魏国的事。史记赵世家:十九年,与齐、宋会平陆,与燕会阿。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魏国当然不能忍了。魏国派庞涓率军攻打赵国并围邯郸城,赵国向齐国求救。公元前353年魏国攻破邯郸,齐、宋、卫联军援救赵国。楚国派景舍以救赵为名攻占魏国雎、间等地。秦国趁机攻破魏国安邑少梁等。齐楚两国都是等到魏赵两败俱伤才救援。战国策:(齐国)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楚国)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魏国成功攻下邯郸,庞涓率军救援襄陵。齐国在桂陵埋伏一举击败魏军。战国策: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但是邯郸还在魏国手上。公元前352年齐、宋、卫围魏国襄陵。史记魏世家: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竹书纪年》:宋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只能跟魏国联合抗秦了。西线的魏韩联军反攻秦军。韩国看到诸侯围襄陵而不能胜,于是派军前往襄陵助战。魏国大梁守军切断齐宋卫联军的后勤。魏韩联军在襄陵大破齐、宋、卫联军,并把联军包围了。楚国一看不对劲停止进攻。齐威王请楚将景舍出面跟魏国求和。《纪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此次魏、齐、赵皆受到重创,好处尽让秦楚得去。
公元前351年魏国把邯郸还给赵国。史记赵世家: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而秦国继续进攻河西之地。魏国跟齐楚讲和了,跟韩赵结盟了。这时把注意力放在西线。战国策: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孝公的反应: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昧,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商鞅对秦孝公讲: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从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说明魏国的力量还是很强大,商鞅于是去见魏惠王。劝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周朝时王就是天子,先行王服就跟后世称帝差不多意思。魏惠王高兴的要死,马上按照天子礼仪制度准备。战国策:乘夏车, 称夏王, 朝天子,天下皆从。俨然以天子自居。齐楚两国皆怒,诸侯也是有不满的。我们才是公、侯、伯、子、男,你就王了还以天子自居。战国策: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这也是马陵之战诸侯围攻魏国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343魏国进攻韩国,原因就是韩国这小弟不太听话,该打下屁股了。再者灭掉韩国,魏国就能更好的沟通东西两地。因为中间隔着韩国。其次韩国没有来逢泽会盟。齐楚太强,先打弱的韩国。《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而史记是讲庞涓率军攻打韩国。然后齐国救援韩国,围魏国大梁。庞涓率军回救,双方在马陵交战,魏国大败。结合两本史料我认为事情可能是这样的:穰疵率军攻打韩国,齐国扬言进攻大梁。庞涓魏太子申率军先打或者阻击齐国。因为在桂陵之战的前科,魏惠王这次有所准备。齐国准备救援韩国了,于是庞涓率军跟太子申一起击齐军。史记:齐败魏兵於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说明太子申跟庞涓一起率军跟齐国交战。齐国这次采用的策略还是以前桂陵之战的策略,都是在魏国跟韩国打的两败俱伤时出击。秦赵等国趁火打劫也攻魏国。赵国攻打魏国首垣等地。史记:公子刻攻魏首垣。秦国在河西击败魏公子卬的军队,但是诈盟并非正面。史记: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齐争霸的结果:魏、韩、赵重伤,齐国力竭。秦楚无伤并得到地盘,秦国得到的地盘最多。秦国还嬴得变法的时间。魏、韩、赵三国去朝见齐威王,齐国得到名。史记:其後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於博望,盟而去。
秦国东进蚕食三晋,南下蚕食楚国: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带着一班小弟去徐州朝见齐威王。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齐也尊魏为王。但魏惠王是带着一帮小国去朝见齐宣王。史记:於是齐最彊於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所以虽然互尊为王,但王跟王地位是不一样。魏国本意这是转移关注点呀。战国策: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徐州相王事件标志着魏国从霸主跌落。齐虽然胜而成为霸主,但胜而力竭。这时齐、秦、楚三国为强。齐国在养伤,秦国准备东进,楚国要取齐而代之。
徐州相王的事楚国知道了非常不满。战国策: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楚国马上率军攻打齐国,燕国趁势进攻齐国。 齐宣王马上遣使带上礼物到赵国,楚国得知赵国出兵连夜退军。而越国也是起了跟齐国争霸之心,但让齐国忽悠地去攻打楚国。史记: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齐国虽然从魏国接过霸主位置,但齐国并无力保持。把魏国从霸主神坛拉下来的虽然是齐国,但齐国只得到虚名。而秦、楚都从魏国得到地盘,特别是秦国得到的地盘最多。齐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反而引来楚国的讨伐。齐国跟楚国的争霸之战时间很短,楚国先胜后败。楚国转而攻打越国、巴国。
在赵、韩、魏皆重伤的情况下,齐楚争霸之际,秦国实施东进策略。公元前335年秦国开始东进,攻下韩国宜阳。公元前331年秦国攻打魏国河西,斩杀魏军八万并俘虏龙贾。公元前330年魏国被迫献上河西。公元前329年秦国渡过黄河攻下魏国汾阴、皮氏、焦。公元前328年魏国献上郡十五县予秦国。魏国为了对抗秦国而联盟其他国家,标志事情相王。325年魏韩两国巫沙相王。魏韩两国去朝见齐王,以求齐国支援。这一年秦国也自称为王。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即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但是战国时的联盟常常是不稳固。今天结盟,明天互相攻伐。秦国从三晋夺得大片土地,实力大増。
公元前323年秦国借道于韩魏攻打齐国,双方在桑丘交战。以齐国的胜利交终,秦王派使者向齐国谢罪。战国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秦、楚、齐三国互相牵制,都怕其中一方联合另一方。而韩、赵、魏、燕等则依附于秦、有齐、楚。时而事齐攻秦楚、时而事秦攻齐楚、时而事楚攻秦齐。但在这一段时期秦国得到地盘是最多的。 公元316年秦国灭掉蜀国后,秦国进攻楚国夺得汉中六百里。史记: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秦国资助韩、魏攻打齐、燕两国,秦国则是继续攻打楚国。秦国为防齐国援助楚国,秦昭襄王把弟弟送到齐国为人质。泾阳君质于齐。秦国攻下楚国:汉中、召陵、新城、新市、唐眛、另取八个城池等
在这段时间秦国从三晋、楚国得到大片土地,实力大增。得上郡、汉中郡,还有二十座城池。唯有齐国还能跟秦国对抗,但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双方难以直接对抗。秦国派张仪破坏了齐楚结盟。虽然这段时间六国时常合纵伐秦,但往往是心不齐。秦国连横破坏合纵,三晋时在秦、齐、楚三国间勿横纵。
秦国联合四国重创齐国,继续蚕食魏、韩、赵、楚:
公元前288年秦齐两国互尊为东西二帝,以示两国地位在五国之上。史记: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公元286年齐国灭掉宋国,引起诸侯的恐惧。宋国是仅次于七雄的国家,齐国一旦吞并必然实力大增。一开始齐国灭宋,秦国也并没有反对。但是齐国接着南下攻下齐国淮北,向西进攻魏、韩、赵。并想灭掉周王室,自己当天子。淮泗一些小国纷纷向齐国称臣,诸侯恐惧。史记: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三晋联盟进攻齐国,在济西大败齐军。此次楚国并未出兵,有坐山观虎斗的意思。楚王的想法认为秦国始终是他的大敌。燕国继续深入进攻齐地,齐国只剩下聊、莒、即墨三城。公元279年齐国收复失地。齐国虽然复国,但从此不复往日。而且跟各国结下深仇,这也是日后秦国攻五国而齐国不援助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282年秦国攻下魏国安城,公元前281年攻下赵国两座城池。公元前279年攻下赵国光狼城,攻下楚国黔中。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国鄢、邓。公元277年攻下楚国郢,置南郡。公元前276年攻下楚国巫郡,及江南部分置黔中郡。公元275年攻下魏国两城。公元前274年魏国再次战败,献三县予秦国。公元前273年攻下魏国蔡阳、长社,魏国献南阳求和。公元271年秦国置南阳郡。公元前267攻下魏国邢丘、怀。公元前265年攻下韩国九座城池,公元前264年攻下韩国南阳。公元263年攻下韩国十座城池。
从公元前282年—公元263年的二十年间秦国夺得: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阳郡。(秦国灭六国后全国一共三十六个郡)三十一座城池。
秦国重创赵国,继续蚕食:
赵国是后期虽然能跟秦国对抗的国家。战国有四支强军,分别是魏武卒、齐技击、秦锐士、赵边骑。魏齐皆已衰弱,只剩下赵国。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因为韩国根本无力保卫上党郡。太守于是把上党郡十七城献给赵国。史记:秦击我於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赵成王得知非常高兴,但也询问了他人的意见。平阳君赵豹反对接受,认为这是韩国祸水东移。接着赵王又召见了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告诉他们上党郡的事。他们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过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孝成王说:“好。”于是派赵胜去接受土地。赵国于是发兵占领上党。廉颇领兵进驻长平。史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但是赵国从接受上党之初就注定失败。有三个原因。双方国力悬殊、独食难肥、外交失误。廉颇虽然是名将但也数败于秦军。不得已坚守不战。即使没有所谓的秦国反间计,廉颇再继续坚守下去赵国粮草供应也撑不住。所以赵王数次下令让廉颇出战击退秦军。赵括为将后主动出击,他也只能是主动出击。如果他还像廉颇那样坚守不战,那就没有意义了。秦军因此在长平包围40万赵军。秦昭王马上亲临河内督战,下诏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为激发士气下令所有立功者赏赐民爵一级。同时集中国内所有大牲畜运力向前线运送粮饷,倾全国之力与赵国作战。史记: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而赵国却无力支援长平赵军。四十万人断粮还坚持四十六天,可见赵军也是顽强抵抗。 长平之战时赵国已经无法供应大军粮草,向齐国借粮,但齐王不给。史记: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而秦国虽然也艰难,但总也比赵国要好。秦国在长平大胜后还有力量进攻邯郸,说明其粮草还是能继续供应。秦赵邯郸之战又打了三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
赵国跟秦国交战,并没有联络交好于各国以为援。长平之战大败后,赵王才割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跟魏国订立盟约。把灵丘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这些事情在接受上党郡时就应该做的事情。后来秦国包围赵国邯郸。情况危急时赵王才派人向楚魏求救。本来上党郡一旦让秦国占领,秦国以后也是能直接进攻魏国。这本来是劝说魏国很好的理由,再者魏国跟秦国也是百年世仇。而楚国跟秦国也是世仇。当时要是派人联络未必不能成。如果能劝说魏楚趁秦国主力尽在长平,让他们趁机收复失地也未必不可行。后来毛遂就是拿楚秦世仇来劝说楚王。
一开始赵军跟秦军交战不利。赵王召见楼昌与虞卿说:“我军在战场上不能取胜,都尉也阵亡了,我要卷甲赴敌与秦军决战,你们看怎么样?”楼昌说:“没有好处,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说:“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和谈主动权的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计一下秦国是要击败赵军,还是只是吓唬一下呢?”赵王回答说:“秦国已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击败赵军。”所以说赵国向秦国求和是错误的。秦国已经举国之力跟赵国开战,没有得到好处岂肯罢休。虞卿献策:联合魏楚以逼迫秦国议和。只要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这样,与秦和谈才能进行。”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主张,反而派人去跟秦国议和。史记: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
赵王又召见虞卿说:“我已派平阳君到秦国求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你认为这事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在秦国了。郑朱是个显贵,他进入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把郑朱来秦一事大肆宣扬给天下诸侯看。楚、魏两国一见赵国到秦国求和,必定不会援救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援救大王,那么和谈就不可能成功。”应侯果然把郑朱来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扬给天下诸侯派来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们看,不肯和谈。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于是邯郸被围困,遭到天下人耻笑。史记: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长平之战赵国受到重创,秦国又继续围攻邯郸三年。魏楚等国救援赵国,不然赵国很有可能灭亡。秦国也受受到重创,但得到上党郡十七城。公元前256年周天子想合纵诸侯攻秦,反被秦国所灭。从公元前282年—公元256年的二十年间秦国夺得: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阳郡、上党郡。三十一座城池。秦国灭六国后全国一共三十六个郡。有三个郡在岭南。所以七国加上一些小国是三十三个郡。这时秦国拥有:陇西郡、北地郡、巴郡、汉中郡、蜀郡、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阳郡、上郡、内史等。秦昭襄王继续蚕食。虽然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但秦国也力竭。秦昭襄王却继续攻打邯郸,打了三年。列国援军赵国,秦国大败。不然秦国统一的时间会提前。接着秦国二十年间又夺得韩国阳城、皋、巩、十三城。魏国吴城、高都、汲、篸、有诡、二十城。赵国二十县、三十七城。虽然五国多次合纵伐秦,但都不能悍动。除了五国不能同心协力外,还有就是因为秦国太强。
列国时友时敌,秦国各个击破:
秦国能集中力量东得益于其地利。秦国关中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秦军也可一战。秦国南北并没有大敌。北边是义渠国,南边是巴、蜀两国。这些国家并没有能力给秦国造成威胁。而列国则需四处防守,分散了力量。比如魏国,在魏齐争霸之际分兵八万驻守河西。还要南防楚国,北防赵国。楚国西防秦,北防三晋,西防越国。齐国南防楚、越、西防三晋、北防燕(常趁齐国跟他国交战之际在北后捅一刀)韩赵既西防于秦,东防于齐。赵国还要北防匈奴。这也是列国数次联盟攻秦反而战败的原因之一。 (各国所筑长城)
列国为了利益,今天同盟,明天攻伐。所以秦国能从中取利。秦国亦是如此而取利。列国难以全力对付秦国,因为不知道其他国家什么时候会在背后捅一刀。 齐楚结盟,秦国派张仪诈许六百里地,于是楚国跟齐国断交,后来发现上当了。楚国派军攻打秦国,结果大败。六百里汉中丢了。齐国也并没有援救楚国。楚怀王大怒,再举倾国之兵跟秦国决战。韩魏两国趁机在楚国背后捅一刀,楚军不得不回援。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韩魏两国忘了秦国从他们两国夺得那么多土地了。秦国打嬴了楚国,却还半个汉中给楚国以求盟约。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秦国这样做是怕楚国跟齐国联盟。楚怀王已经派屈原使齐了。楚王讲不要地只要张仪这个人。张仪去了楚国,但楚怀王却没有杀了张仪。屈原从齐国回来后问楚王为啥不杀掉张仪。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 齐国于是联合韩魏攻打,楚国向秦国求救。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於秦,三国共伐楚。两年后秦、韩、魏、齐攻楚国。第三年秦国独自攻打楚国。楚国把太子送到齐国当人质,两家联盟。秦王因此写信给楚国相邀会盟,趁机扣留楚王。秦国则交好于齐国,嫁秦女给齐王。迎妇于秦。
在秦国东进之际,列国常做背后捅刀的事情。而且列国互相攻伐,今天友明天敌。今天魏赵攻齐,明天魏赵相攻。今天赵国攻魏,明天魏齐攻赵,后天齐赵攻魏。 列国常联盟互伐,秦国也参与其中。今天敌人,明天朋友。下面列一下部分联盟,主要昭襄王时期。秦国也并非远交近攻。而是近交近攻。秦国打的最多的是三晋,联盟最多的也是三晋。 下面列一下史记记载各国联盟
韩赵攻秦、韩魏齐攻秦、韩楚抗秦、韩周魏攻秦、韩魏攻秦、魏齐韩攻秦、魏韩赵抗秦、赵魏攻秦、赵韩抗秦、楚魏赵抗秦、楚齐韩魏伐秦......
韩秦攻楚(在此之前秦两次攻韩)、韩秦攻楚、韩秦攻楚(在此之前秦两次伐韩)魏秦攻楚、魏秦抗齐楚、齐魏韩抗楚秦、秦齐魏韩攻楚......
韩秦攻齐(在此之前秦国三次攻韩)、秦赵韩燕攻齐、秦赵攻齐......
韩秦抗魏赵、魏秦攻燕、韩齐攻魏、齐魏攻赵、赵齐攻韩、秦魏赵韩攻燕、韩魏楚攻燕......
除了联盟外列国也是互相攻伐,主要还是因为利益。列国互相攻伐必有损伤,秦国则成为最大利益获得者。在这段时秦国获得的土地最多。秦国从三晋、楚那里夺得土地,又助其对抗他国。到了秦始皇时秦国已具备灭国的实力,即使列国联盟也会因为利益而分裂。秦国能形成优势还有很多原因。比如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三代皆是明君。后面三代孝文、庄襄、秦始皇也是明君。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同时列国即使有明君也不是连续六代都是。
厦门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民宿?
厦门,一座阳光暖暖的,时光慢慢的城市。
爱厦门的人,多半是爱她的文艺、闲庭信步。
来厦门的人,大多不会错过诗意的曾厝垵。
就在曾厝垵的繁华里,矗立着这么一间与众不同的民宿。门外的熙熙攘攘,丝毫不能影响门内的悠然自得。
聊天、喝茶,在「OR间·有度」,只闻花香,不惧喜悲。在「OR间·有度」,阳光能暖一点,再暖一点;日子能慢一点,再慢一点。
NO.1 | 壹
技术宅的一瞬民宿念头
未曾想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
探访「OR间·有度」,是在那个阳光正暖、海风轻柔的午后。在「OR间·有度」的茶室,我们见到了创始人老朱。一杯茶、一段时光,他静静地说着属于「OR间·有度」的故事。
说起跟曾厝垵的缘分,老朱略显兴奋。2001年,还在厦门大学求学的他,就时不时的沿着环岛路曾厝垵路段跑步,跑累了,就慢悠悠地在曾厝垵小渔村里寻得片刻的安静。曾厝垵承载着他的整个青春,这也是当初他选择在曾厝垵开始民宿梦的因子。
程序员的不善言辞、死板、不好沟通,在老朱身上完全没有痕迹,他没有大家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老朱的民宿梦萌芽于老友间的一个饭局,2011年,曾厝垵310号——“哦啊间(OR间)”的成立,让老朱的民宿念头不再是一个念想。而2012年,曾厝垵452号——「OR间·有度」的开启,让老朱的民宿梦,获得了力量与坚定。
「OR间·有度」是2个多年好友相知、20个成员相熟的果实,「OR间·有度」的这群人,他们活的自在潇洒,安然享受自己的圈子。
NO.2 | 贰
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
一处有温度有态度的居所
老朱想做的,是独立的、有个人风格的民宿。因这份简单的初心,「OR间·有度」才会少了些商业气息,多了点艺术和人文格调。
「OR间·有度」是一群有态度的人做的一件有温度的事。民宿有没有温度我们无法讲述,但你自己一定能感受。
“客人若心情不佳,他看风景都不觉得美。唯有抛却烦心事,才算真的走进了厦门。”带着这种心境,老朱都快成了知心大哥,经常拉着客人一聊就是一宿。客人舒心的笑了,老朱就踏实了。
老朱把「OR间·有度」当成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家园,把游客当成倦游返乡的家人,与游客常有一种神交已久的故人之感。
“一个客人就是一本书,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听着他们的故事,于我自己、于「OR间·有度」都是一种沉淀。”在用心聆听这件事上,老朱乐此不疲。
“温暖”“感动”是在「OR间·有度」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客人远道而来,如同归家。在这里,客人可以完全放松下来,在与民宿主人的谈话中,一点点了解和感受厦门生活。
“游客对一座城的美好记忆,凝聚于细微的温暖,「OR间·有度」愿做记忆点。”
在厨房,游客大展厨艺,来自天南海北的一群人,分享各地美食;开车陪客人领略各大景点,放肆玩、放肆笑;凌晨两三点负责叫客人起床,一起看日出;还有那临时起意,开始的狼人杀......
这样的「OR间·有度」好似一个乌托邦,纯净和自由,它有着一个简单质朴的灵魂,无需许多繁琐的赘述,就能用精神和细节感染到你。最后,你会发现,你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NO.3 | 叁
木头储存的阳光味道
每一件家具都是精心挑选
「OR间·有度」4层独栋,整体颜色以白色为主,在极简中带点中式的设计风格,清新独特。
「OR间·有度」共13间房,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的,保证居住者安静的私密空间体验。
房间整体呈现了简约的调性,以白色为主。大白墙充斥着白纱帘,仙气十足。木头是暖黄色的,一种优雅尊贵的感觉。浅色原木的搭配,让白色的背景空间看起来一点都不冷清,反倒充满了温暖,干净的感觉。
空气中似乎还能闻到木头储存的阳光的味道,看不出设计的痕迹,却更像是家,简洁利落,亲切舒适。
卫生间干湿分离,规则不规则的形状都在细节处呈现精致。
清早,太阳,透过纱帘射进来的光,就是那种一睁眼,阳光跟自己都在的愉悦感。
「OR间·有度」里那些器物,温柔有质感,每件都饱含心意、精心挑选。从毛巾到香皂,沿用白色为主色调的清新文艺设计,感受着「OR间·有度」的品质感。
楼梯走廊间装饰画很有韵味,偷得浮生半日闲,让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白天见识了厦门的热闹。等夜晚降临,回到「OR间·有度」,温暖的灯光,自由的清风,远离喧嚣,褪去浮躁,和自己相逢。
NO.4 | 肆
民宿让我遇见许多故事
我想讲给你们听
一个民宿就是一个用情颇深的故事,里面沉淀着来来往往的客人的故事。让民宿更接近现实生活,也许这才是民宿的本质。在其他民宿纷纷归于商业化,「OR间·有度」独守一方静谧的天地。它面积不大,但有纯净和自由的灵魂,那些“初识挚友”是「OR间·有度」最珍视的。
有了美好的客人,「OR间·有度」才被打造成了温暖的所在。「OR间·有度」这家店的故事,是由这些天南海北的家人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
“开「OR间·有度」,让我遇见了许多故事。将来若有机会,我想把这些客人的故事写成一本书。”
说完,老朱笑了,仿佛见到了那些故事中的匆匆友人。
匈奴政权算不算一个国家?
在两晋百余年的大乱世当中,匈奴族作为“五胡乱华”的主力之一,曾先后建立过汉赵(前期称汉,后期称赵,亦称前赵)、北凉、胡夏等3个政权,并都在正史当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作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匈奴族王朝,汉赵帝国由南匈奴首领刘渊创建,并一度灭亡过晋朝,其功绩令人瞩目。那么,刘渊是如何创建汉赵的?他的帝国最终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一 草创基业
早在先秦时期,游牧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便出现在中国史册当中,并屡屡南下侵犯中原。秦朝末年,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族,然后吞并周边邻国,从而建立起一个地跨东亚、北亚和中亚的大帝国,其实力之强,使汉朝在建国后的百余年间都不敢与其争锋。直到汉武帝即位后,匈奴才在汉朝的接连打击下走向衰弱,并在西汉末年分裂成北匈奴、南匈奴两部分。
内迁五胡分布图
匈奴分裂后,北匈奴继续占据蒙古高原与中原为敌,结果在东汉中期遭到毁灭性打击(87-89年),被迫逃往中亚,200多年后又侵入东欧,从而引发欧洲空前的民族大迁移,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南匈奴则依附于汉朝,起初居住在河套地区,等到曹操执政后,又被划分为左、右、南、北、中等5大部,分别居住在今天陕、晋、冀3省的北部。本文主人公刘渊,正是南匈奴左部帅刘豹的长子。
刘渊生于曹魏嘉平三年(251年),自幼聪慧过人、文武全才,深受宰相王昶等人的赏识。从曹魏末年到晋惠帝末年(约264-304年),刘渊一直在洛阳做人质,期间虽然继承其父的职位,但始终无法回到故乡。直到永安元年(304年),刘渊利用晋朝深陷“八王之乱”的良机,以回到根据地招募军队、帮助丞相司马颖打内战为借口,才得到后者的允许,回到阔别40年的故乡。
刘渊创建史上第一个匈奴族王朝-汉赵
然而,刘渊回到南匈奴后却食言自费,非但没有率军援助司马颖,反而在左国城自立为王,从而建立起中国史上第一个匈奴族王朝,时在永兴元年(304年)十一月。由于匈奴长期与汉朝和亲,因此刘渊自认为体内流淌着刘氏皇族的血液,故而将国号确定为汉,史称汉赵,并建造汉高帝刘邦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而蜀汉后主刘禅也被追谥为孝怀皇帝,以此来彰显自己是汉室正统。
二 达到巅峰
除了南匈奴外,在西晋建立前后,还有其他4个人数众多的异族迁居内地,即鲜卑、羯、氐、羌,中原统称他们为“五胡”。其中,除鲜卑跟中原保持较为亲密的关系外,其他4个民族由于长期遭受残酷的民族压迫,都痛恨西晋的统治。正因如此,刘渊建国称王后,立刻打出推翻晋朝的旗号,并积极笼络包括汉族叛军首领王弥、羯族义军首领石勒等在内的势力。
汉赵与其他政权对峙图
刘渊采取的反晋策略相当奏效,短时间内便攻占并州、冀州大部分郡县,成为河北地区的统治者。永嘉二年(308)十月,刘渊正式称帝,并派皇子刘聪、皇侄刘曜、大将石勒等人进攻西晋的都城洛阳。然而,由于中原军民的顽强抵抗,刘渊生前终究未能见证西晋的灭亡。永嘉四年(310年)八月,刘渊带着满腹遗憾离世,太子刘和即位,但几天后便被弟弟刘聪弑杀,后者随即自立为帝。
刘聪称帝后,继续执行其父生前制定的灭晋国策,多次派刘曜、石勒等人进攻中原,最终在永嘉五年(311年)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5年后(316年)又攻陷长安、俘获晋愍帝,正式完成灭亡西晋的目标。此时,汉赵的实力达到巅峰,疆域包括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之地以及甘肃南部,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是当时唯一有能力统一天下的政权。
汉族历次大规模南迁路线图
西晋灭亡后的百余年间,中原陷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的混战当中,史称“五胡乱华”。为躲避战乱,河南一带的汉人逃到今天安徽、江苏、湖北等省,陕西、山西的汉人则穿过湖北进入洞庭湖流域,其中的一支又迁徙到了江西赣州,而山东和安徽北部的汉人最后进入福建北部。这便是汉族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被迫南迁,史称“永嘉南渡”或“衣冠南渡”,人数大约有150万人。
三 走向灭亡
正所谓“胡虏无百年之运”,汉赵的巅峰期很短,随即便走向混乱、灭亡。究其主要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汉赵政权的本质是以刘渊父子为核心、各支反晋武装的松散型大联盟,一旦完成灭亡晋朝的总目标,或者刘聪的继承人难以服众,势必会导致联盟解体;二,汉赵皇族之间、皇族与外戚之间内讧不断,导致元气大伤,并给“敌对势力”提供取而代之的良机。
刘聪死后,汉赵陷入分裂
大变故首先发生在汉赵皇族内部。东晋太兴元年(318年)七月,酒色蚀骨的刘聪病死,荒淫暴虐的太子刘粲即位,但很快便被国丈靳准弑杀,皇位也被篡夺。靳准弑君篡位后,杀光留在都城平阳的刘姓宗室男女,并派人向东晋称藩。刘聪的堂弟刘曜闻讯后举兵讨逆,在途中接受群臣的拥戴而称帝,时在当年十月。不久,刘曜平定叛乱,并诛杀靳准全族。
刘曜平定靳准之乱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关陇地区,意在征服氐、羌等民族,消灭西晋残余势力,吞并前凉政权。为此,刘曜在称帝后的次年(319年),便将都城由平阳迁往长安,并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然而,就在同年,实际控制河北、山东等地的大军阀石勒,因为长期和刘曜不和,遂在襄国自立为天王,国号也是赵,史称后赵。
前、后赵对峙形势图
石勒僭号称王后,频频派军进攻前赵,两赵之间混战连年,使中原军民死伤相枕,郡县化为废墟。咸和三年(328年)十二月,刘曜亲率大军讨伐后赵,结果洛河以西战败被俘,并在次年初遇害。刘曜死后,后赵大将石虎率军攻破上邽,将避难于此的前赵太子刘熙及其王侯、公卿、将军以下3000多人全数杀害。至此,汉赵帝国彻底覆亡,前后仅存在24年时间。
参考书目
房玄龄(唐):《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崔鸿(北魏):《十六国春秋》,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