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礼(果郡王母亲舒太妃历史原型)
胤礼,果郡王母亲舒太妃历史原型?
纯裕勤妃陈氏
舒太妃,电视剧《甄嬛传》中的人物,原著小说中角色为大周朝隆庆帝宠妃阮嫣然,电视剧改为果郡王之母,其历史原型为康熙帝的妃嫔纯裕勤妃陈氏。
纯裕勤太妃陈氏,是二等侍卫陈希阂的女儿,满洲镶黄旗人。本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宫女,却不知何故,突然被康熙临幸,并在康熙三十六年生下了一个儿子,名为胤礼。就是《甄嬛传》里面的果郡王原型。康熙机缘巧合临幸了陈氏,过后却又像忘记了她的存在一般,一直没有给她能亲自抚养儿子的位分。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陈氏才被封为勤嫔。这时的胤礼已经二十一岁,早就过了需要母亲抚养的年龄。陈氏虽然是宫女出身,但是她很聪明。在康熙晚年,她带着亲生儿子胤礼站对了队。
雍正登基,胤礼改名允礼,被封为果恭亲王。雍正其他兄弟大都因参与夺位而被圈禁或被杀,所以雍正十分珍惜与允礼的感情,一直重用允礼。勤嫔也母凭子贵,在雍正四年被封为皇考勤妃。勤妃深谙后宫生存法则,自然也知道王朝生存法则,所以她总是教育允礼,要忠于皇帝、要为皇帝分忧、不可僭越本分等。令允礼对雍正忠心耿耿,雍正也很信任允礼。
雍正去世的时候,曾命果亲王为新帝乾隆辅政。乾隆元年,乾隆命果亲王允礼总理宗人府事务,封果亲王生母为皇考纯勤太妃。乾隆三年果亲王去世,乾隆怜惜果亲王因无儿子继承爵位。遂将弟弟弘曕过继给果亲王,袭果亲王爵位,勤太妃也终于有了个孙子。乾隆十八年,勤太妃去世,乾隆帝亲自为勤太妃祭酒送行。
宥胜还珠格格演的谁?
宥胜没有演过《还珠格格》。
《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中,宥胜并没有出演任何一个角色,他在其他的电视剧中有出演过。
宥胜是香港的一位演员和歌手,他主要在香港发展,因为他在娱乐圈中积累了一定的人气,所以他参加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广受观众喜爱。
在《还珠格格》中,宝藏太监的角色是由刘以达所扮演的。
果郡王允礼现在多少岁?
允礼二十五、六,甄嬛只有十七。
当甄嬛入宫数月后,遇到了假称是果郡王的皇上后不放心的向佩儿打听果郡王。佩儿说果郡王二十五,六岁。历史有果郡王也有甄嬛,但他们的故事不是那样的。允礼为康熙的第十七个儿子,她的生母勤妃出身低微,果郡王并不受宠,所以九子夺嫡中没有他,没参与夺嫡便那剧中那样逍遥自在,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
1684年康熙哪个皇子出生?
1684年康熙没有皇子出生。一、长子承瑞,生于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二十,夭折于康熙九年(1669年)五月二十四,年三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
二、次子承祜,生于康熙八年十二月(阳历是1670年1月)夭折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年两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承祜是康熙帝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子,如果他不夭折,就没有后来的皇太子胤礽(承祜同母弟)什么事了。
三、第三子承庆,生于康熙九年(1670年)闰二月,夭折于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年一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惠妃那拉氏。承庆也是康熙帝皇长子胤禔的同母兄。
四、第四子赛音察浑,生于康熙十年十二月(阳历是1672年1月)夭折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年三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赛音察浑是康熙帝诸子中唯一一位具有蒙古名字的皇子,是由孝庄太皇太后所起,意在使康熙帝不忘外藩蒙古亲族,以及期盼他可以像土谢图赛音汗察浑多尔济一样强壮(可惜未能如愿,赛音察浑只活了三岁)
五、第六子长华,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出生当天即夭折,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
六、第八子长生,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夭折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年三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
七、第九子万黼,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月,夭折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年四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贵人那拉氏。
八、第十二子胤禶,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夭折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月,年两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贵人那拉氏。
九、第十九子胤䄔,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夭折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六月,年两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贵人郭络罗氏。
十、第二十四子胤禨,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正月,同年三月夭折,只活了一个多月,因年幼,不序齿。生母平妃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之妹)
十一、第三十五子胤禐,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出生当天即夭折,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贵人陈氏。
李卫当官王爷是谁?
一共有五位王爷和一个太子,分别是太子胤礽,四皇子雍亲王胤禛,八皇子廉亲王胤禩,九皇子胤禟,十皇子胤娥,还有十三皇子怡亲王胤祥。
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都有哪些?
亲王和郡王是同一王爵体系中的不同等级;藩王本身就是指的有藩国的亲王或者郡王。
亲王在传统封建社会里,处于第一等王爵,地位仅次于皇帝。亲王通常只有会在皇族的近支血脉里传承。
比如隋朝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总之越往后这个亲王爵位越值钱,不随便给。
但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存在,那就是实力已经可以和皇权抗衡的情况。
比如清初的吴三桂和尚可喜,由于实力太强大,几乎可以称为清朝的“合伙人”。所以虽然他们是汉人,虽然他们不是皇族近支,远支都没戏。但是清朝为了稳住他们,还是给了亲王封号,享受亲王礼节和待遇。实际上可以理解,因为清朝如果不给,人家自己就可以自称天子,面南而王了。
而郡王这个王爵出现得比较晚,一直到西晋,历史上才有“郡王”的记录。
是西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自己的大臣孙永时,发明的“郡王”。不但孙永是郡王,而且孙永的儿孙还可以继承郡王王爵。
但是唐宋以后,“郡王”也开始值钱了,成为了仅次于“亲王”的一等王爵。
比如唐朝时,太子与亲王的儿子等都被封为了郡王。“郡王”就属于第二等王爵。到了清朝的时候王爵越来越值钱。基本上在亲王和郡王之下还有贝勒(就是王的意思),贝子(小王的意思)等爵位才轮到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而且在亲王这个段位上还有八个加强版,叫“铁帽子王”,可以享受世袭罔替。
郡王的成份也非常复杂,有宗室子弟,比如亲王的儿子就可以成为郡王;但更多的是蒙古、新疆、西藏这些藩地的那些因为满蒙联姻而勅封的蒙古王公们。比如《大宅门》里的詹王府里的蒙古王爷詹王爷就是“郡王”。
《雍正王朝》里胤禛和胤祥去江南筹赈的时候,胤禛是四贝勒,胤祥是十三贝子;回来后,胤禛成了雍郡王,胤祥成了十三贝勒。都升了一级。八大山庄被围的时候,胤禛被封为了雍亲王,而胤祥被打入大牢。最后雍正成了皇帝,胤祥成为了怡亲王,死后被追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藩王是清朝康熙解决三藩以前,仍然拥“分封建藩”时有封地的亲王或者郡王等等。
所谓的“藩”就是“分封建藩,拱卫皇室”里的“藩国”。所谓“藩王”就一定有自己的“藩国”属地。
“藩王”和“藩国”可谓历史悠久,可谓是国中之国,麻雀虽小,五胀俱全。汉朝的晁错削藩,导致的“七国之乱”,里面提到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都可以被称为藩王。
朱元璋把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都分封建藩了,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拱卫自己的嫡系儿孙千秋万代。比如封朱樉为秦王,就藩西安;封朱棡为晋王,就藩太原;封朱棣为燕王,就藩北平,等等。
当然除了宗室以外,还有藩镇割据的武将也有可能称为藩王。但一般得到皇室认同,也是经过册封的,所以本身也可能是亲王或者郡王。
比如清初的“三藩”,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都可以称为“藩王”。但是,其中吴三桂和尚可喜都是亲王,而耿精忠是郡王。在清朝达到王这个级别的汉人,也就他们仨,结果下场都不是太理想。
此后清朝取消了“分封建藩”,也就没有现实意义中的藩王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