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三国志民夫,后勤对战争来说有多重要?
盗版三国志民夫,后勤对战争来说有多重要?
战争的胜负虽然由许多因素决定,但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后勤。如果后勤补给跟不上,再周密的计划、再勇敢的将士也无济于事。没有物资,便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连像隆美尔这样的战术家也要大声疾呼:
大丈夫抱负如何伸展?隆美尔到了非洲后,希特勒要求他只防御不出击。但他坚持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率领并不是很强大的非洲兵团,一改意大利军队以往的颓势,打得英国人一路败退。
现在,就剩下重要的港口——托布鲁克。但它易守难攻,是重要的桥头堡,谁拥有它,谁就能相对容易得到补给,它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也是为什么英军放弃了所有地方,但丘吉尔依旧下令死守这座孤城的原因。
一路胜利的德、意联军却止步于该城,几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城内的守军有着充足的补给,让隆美尔一筹莫展。但这枚钉子不拔掉,攻入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就无法达到,他不得不改进攻为围城。同时,继续东进埃及。
久攻不下,他把原因归咎于意大利军队。说他们根本就是一群贪生怕死、毫无纪律的乌合之众,看到对方坦克,就四散奔逃,这情况和1917年时并无区别。(他曾在一战后期和意大利军交战)
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补给跟不上,此时希特勒关注的重心在苏联,没有把北非战场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就连保卢斯视察过战况后,认为非洲军团的补给难以持续,攻下埃及的可能性并不大。
为了固守埃及,丘吉尔增调了200多辆坦克,并下令向轴心国部队发动代号为“战斧行动”的反攻。然而,拥有优势装备的英军大败而归。这次战役,他们损失了100辆,德军只有12辆。
但是,接连的胜利,并未彻底扭转轴心国在北非的形势,英、美两国的物资补给能力,让英军很快就得到补充;相反的是,德、意联军的补给越来越成了问题,尤其是在意大利地中海舰队屡次吃败仗之后,他们的补给就更困难了。
得到装备和兵员补充的英军,很快就发动了新一轮反攻。双方展开了一场装甲大会战。德国的88mm高射炮立了大功,犯了兵力分散错误的英军第七装甲旅141辆坦克中的113辆被击毁。
但即便如此,长久相持之下,德、意联军缺少战车,缺少汽油,补给不力的劣势再次凸显。虽然,英军损失大大超过德、意联军,但是他们有不断的补给,实力提升很快,一时间此消彼长。
当隆美尔得知有一支强大的英军部队从南方包抄过来,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便撤走了部队。部队一撤,托布鲁克的围自然就解了。
是役,双方损失大抵相当。
这是他在非洲战场的第一次撤退。他采取速战速决的背后,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补给困难。他只有通过快速解决战斗,来减少自身的消耗或者夺取敌人的物资为己用。
这种战术的有效破解,就是持久战、消耗战。一旦形成旷日持久,战事久拖不决,比拼消耗的时候,后勤的作用就显现了。说白了,没有实力和对方拼下去,也就只有早早退兵了。
正如孙武在《作战篇》中提到的“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就是说,在作战中只听说过指挥水平不高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为了讲究指挥技巧而让战斗旷日持久的现象。从来就没有,因战事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印第安人真是纣王的后代吗?
印第安人是商朝为躲避周人改朝换代发动战争迁徙过来的说法很居多,而且直接与纣王有关,他被奉为商朝末代君王,真实名字应叫帝辛,由于他和夏桀一样因沉迷女色败坏江山。封神榜恰恰把帝辛所宠的苏妲己描写的如此阴险毒辣,有目的性的先从大商将臣入手,炮烙,挖心,酒池肉林样样都用上派场,一件件将大商强有力的免疫系统给剥蚀掉,然后刺激西岐就犯,扣押周文王,残烹杀其子伯邑考,竟然把做成的肉羹送给文王吃,文王见势只有强忍吞下,这也为他以后反商埋下伏笔。
而妲姬残忍不止如此,还陷害其父母苏护家眷,小说巧妙利用苏妲己以狐狸精为本性,无非就是想阻止六百年大商国运。由于帝辛本身残暴,又被狐狸精和琵琶精迷得团团转,加上姜子牙师兄申公豹不怀好意,只图荣华富贵,想处处和他比,也让大商在比试中,能者之士慢慢变少,以至于周武王姬发牧野大战灭了商朝,帝辛没办法不想坐亡国君只有在朝歌鹿台自焚,他却没料到自己由于好色,亲天神女娲,还提龌龊诗,已至造成这样后果。
其实小说归小说,但事实还是帝辛本人问题,才导致的亡国。商朝一灭亡,自然被后起的周朝所替代,但有人要问了,在当时情况下,在不发达的海上航行条件下,商族人不可能越过全球最广阔的太平洋无缘无故的去美洲,更别提会是印第安人,因为当时简陋的社会水准不允许,原因商朝处在半原始的奴隶社会状态。但有根据商朝一部分去了朝鲜半岛这是有历史记载的,是其兄弟箕子见大商国运日渐衰落,牧野之战一败涂地,不得不带领商部分残余北迁化外之地保存实力,还带了礼仪文化。
所以商朝如果灭亡真的去了美洲那应是假设命题,虽然假设话这么说,但避讳不了事实,确实商与印第安人有所文化联系,尤其是雕刻物和文字,语言方面,这又作何解释?更蹊跷的事就是发现在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亚利桑那州多个岩壁发现了雕刻的一些商朝甲骨文,这令考古学家深信不疑,最后探测居然比哥伦布早了2800年,算起来恰恰就是商朝。
而且据中国本身古书《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海外东经》也有记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说明这个扶桑国的存在就是美洲的原型。
不止如此更有利的佐证就是美洲本土产的蜂鸟居然早在中古代飞到中原,这是有历史记载的,肯定有人带入。除了通往太平洋一说以外,还有美国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这个亚洲与美洲分界线也许在4万到1.8万年以前曾结有冰形成长廊,也许当时从朦胧原始社会到商朝就已经对这条路所熟知,而且通过它知道有个美洲,所以就有他为什么到商灭亡后极力去美洲寻求生存的原因,也许就是通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殷商灭亡后,征东夷大军突然消失,这也给占据江山的周人一些谜底,所以商朝也有可能是渡过太平洋抵达了美洲。
在墨西哥奥尔梅克祭祀中心发现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有学者破译其上的刻的是:蚩尤、少昊、帝喾、简狄、多妇、契、等,很明显。
由于印第安人有着很有情节的祭祀活动和一些祭祀所发生的活祭的行径,一个典型奴隶制社会,也会同样把人带到商朝那段历史,尤其是河南安阳商王大墓的发掘。哥伦布发现美洲时遇到印第安人,自称殷地人,通过口音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殷商人,他们也是黄种人,崇拜一种像龙的动物,也许是华夏原始的龙,所以这种文化共同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华夏的第一位皇帝?
关于我中华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我个人认为是功大于过,如果没有始皇帝的大一统思想,可能我们国家会像欧洲那样分裂成许许多多的小国家,甚至讲不同的语言。光是这一点就为我们中国民族打下了万世不倒的基础!
正面评价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中国其后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先进於西方、从而在经济文化上也发达於西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确立了中央的权威和集权。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秦始皇还广泛统一了其他各种制度,包括全国的水陆交通建制(车同轨)、全国的文字(书同文)、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国的币制(钱同币)。他还试图统一全国的思想(焚书坑儒),但由於手段过於暴力而没有完成(统一思想要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而得以初步完成)。应该说,正是由於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的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凯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建设,才使得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才使得中国在以后几千年中都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经历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灭亡,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历史基础。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位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於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有人认为,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战争时期,秦始皇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造成的「官逼民反」。有人认为,后世儒家倡导依靠教化而施行人治,治国不依法而依人情礼制,甚至由君主一言而决,致使至今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在经济上,秦始皇重视农业,重视土地的政策。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秦始皇还大力发展了全国的水陆交通,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并在西南地区修筑「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此外,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统一币值,也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秦始皇在统治期间还发兵南征北讨,扩大了国家的版图。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载「北扩千里」,「百越之地,尽皆俯首」。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为了大力开发南越地区,秦始皇强令50万人口迁移进越族地区与越人杂居,促进民族之间长期的融合和统一。 为了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屡次侵犯,秦始皇强令修筑了长城抵御匈奴,至今,万里长城已经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最主要的象征性标志之一。
总之,秦始皇对于全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对于中国版图之确立、对于中国民族之传承,都有著极其关键的作用,堪称「千古一帝」。所谓「功莫大过秦皇汉武」,其意就是指在文治武功方面,历代君王无秦始皇之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也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历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对秦始皇大加褒扬的不乏其人。例如,西汉名臣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非圣人意也,势也。」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在《中国文化史》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裏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汉之政治,多沿秦法,间参以儒家之言。」「秦、汉政体,虽为君主专制,而其地方行政,犹有周代人民自治之遗意。」「秦、汉之时,人民言论甚自由,而地方之事,多由人民自主,民治且盛于官治也。」「秦以专制,为后世诟病,而其实人民转有自治之权。」秦俗「重男女平等」,「秦不专责女子以节义」,对男子也有对等的要求。「第执「焚书坑儒」一语,遽以为秦之对于古代文化摧灭无余,是实不善读史耳。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始人和前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对秦始皇的评价也是甚高,他不仅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还说过:「孔夫子是有些好处……但秦始皇比孔子还要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一些人骂了几千年。」在某些场合,毛泽东甚至说他自己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当然,毛泽东对于秦始皇也不是完全肯定,他也说过:「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后,丧失了进取方面,志得意满,耽於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就包括反对秦始皇,这也是完全正义的。」
负面评价
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生活奢侈,不仅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15年即告覆亡,而且也开启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集权统治。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从汉武帝以后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识分子阶层)。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筑工程,包括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规模均极为庞大,动辄劳动举国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这些工程也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国家安全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这些工程是功大还是过大,一直是史学家的争论点。对于长城,有人指出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可见,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作用微乎其微。
历代文人对秦始皇大加批判的同样不乏其人,例如: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唐朝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评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但也有很多史学家指出,要区分秦始皇的个人性质的「暴」和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因为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有很多是不得不藉助暴力来完成激烈巨大的社会变革,这种「暴」,实质上是在大转型、大变革背景下产生的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和秦始皇个人并没有太大关系。
百姓是自愿跟随刘备迁徙还是被胁迫?
应该是自愿跟随刘备迁徙。一是刘备在新野时,确实对百姓好。自从刘备到来,新野的百姓就逐步过上了安逸富庶的生活。当时有歌谣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足见刘备有爱民之心。当时司马徽、徐庶、孔明等贤士对刘备都有耳闻,以致徐庶、诸葛亮都先后扶保刘备。
二是新野百姓恐惧曹操。对比刘备爱民如子的表现,曹操就显得残暴多了。新野百姓久闻曹操凌驾于献帝之上,作威作福。自己窃取汉相,欺君罔上,杀害贵妃、国舅以及忠良之臣;又闻曹操有百万虎狼之师,军队虽然也有纪律,但是烧杀抢夺之事, 屡有发生。老百姓听说曹操要来,能不怕嘛,因此宁肯跟着刘备跋山涉水,远走他乡,也不愿意留在新野受无情的涂炭。
三是刘备在逃亡的途中,一直没有抛弃百姓,始终与百姓朝夕相伴。为了等待百姓,军民每日行程只有十余里,途中还要兼顾逃难百姓的生活和安全;过河时让百姓先乘船,到襄阳也不进城打扰百姓。由于携民过江,耽误了行程,导致被曹操大军追上,才有血战当阳,败走汉津口之战,刘备折了糜夫人,差点将太子阿斗失陷曹军。老百姓是更加佩服刘备。
四是到达江夏后,刘备和刘琦对随行的百姓都有适当的安置,让他们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当时,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三人都成就霸业,也正是如此。有诗赞刘备曰:
皇叔仁义世无双,
救危扶困美名扬。
多为病弱让居所,
总因清廉拒贪脏。
携众渡江失亲眷,
保民过河弃兵将。
久占人和成帝业,
蜀民鼓腹歌刘郎。
全国现存十大古建筑?
一,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间半,是世界最大的宫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它在故宫三大殿中是最大的一座,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最大的木结构宫殿。故宫是中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收藏着90多万件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有许多稀世珍宝。故宫中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以香妃的故事最为著名。 故宫的建筑体现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由于中国古人信奉阴阳五行说,因此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内廷。
二,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系舟岛,是梵文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拉萨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罗山。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红幡,交相映辉,红、白、黄3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布达拉宫是一项建筑创作的天才杰作,整体为石木结构,宫墙全部用花岗岩垒砌,最厚处达5米,墙基深入岩层,外部墙体内还灌注了铁汁,以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同时配以金顶、金幢等装饰,巧妙地解决了古代高层建筑防雷电的问题。数百年来,布达拉宫经历了雷电轰击和地震的考验,仍巍然屹立。布达拉宫主要由东部的白宫,中部的红宫及西部白色的僧房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众多的建筑虽属不同时期建造,但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修建,使整座宫寺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而又十分协调完整,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成就上达到很高的水平。
三,慈禧太后的寝宫——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20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四,道教宫殿式建筑——永乐宫
永乐宫修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欣赏元代壁画的机会。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点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原址在永济县永乐镇,故得名。相传这里是吕洞宾故乡。20世纪50年代末,因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永乐镇成了水库所在地。为了不使这些文物掩没,经过精心的筹划,将宫殿内所有960多平方米的壁画完整的揭取下来,运至芮城的新址,即今之永乐宫。布局疏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为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永乐宫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宫内保存着举世闻名的元代壁画艺术,三清殿和纯阳殿内的壁画尤为精美。
五,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陵园建制仿都邑,陵墓周围呈回字型,筑有内、外两重城垣,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基址。
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园。秦始皇自即位起,就修骊山为陵墓,并六国后,征民夫七十余万人治骊山,挖成又大又深的地宫,宫内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并令工匠做了防盗的机驽,以水银为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长明烛。秦始皇陵的建造,承袭了前代帝王陵园制度又加以发展,奠定中国封建帝王陵园的建筑格局。它地上的王国模拟于地下,视死如生,是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著称于世,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六, 唐陵中的杰作——乾陵 。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它因山为坟,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陵园周长40公里,由内外两城组成。外城遗迹已难寻觅,内城遗址犹存,面积2.4平方公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门,门外均有石刻,当年陵园内还有献殿、下宫、画像词堂等建筑。据记载,唐后期曾重建殿宇378间,初建时的规模显然更加庞大。现乾陵遗存的主要是朱雀门外的神道和其两侧的石刻。长长的神道两侧有两组残存的土阙和石刻114件,石刻有华表、翼马、朱雀、石马、石人、石狮等,多用整块巨石雕成,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气势伟岸,富于质感,反映了盛唐的国威和工艺水平。
乾陵的建筑质量极高,墓道用石条密封,并在缝隙中灌铁水,极难开启,因此成为唯一没有被盗的唐代皇帝陵墓。乾陵的范围很广周围有17座陪葬墓,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
陵不仅外观宏伟,修建坚固,内藏也十分丰富。李治生前酷爱书法,广为搜集,临终遗嘱把他所收藏的书字埋在墓内,李治和武则天均处于盛唐时期,且据勘查,乾陵虽经1000多年,却未被盗过。由上可以想见,乾陵内部的文物一定十分丰富,极其珍贵。
七,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595~605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是用石块拼砌成弯曲的拱作为桥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桥面,以行车走人。而赵州桥的特点是“敞肩式”,即在大拱的两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桥结构中最先进的一种。她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敞肩型石拱桥,被世人公认为“天下第一桥”。赵州桥正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其设计者是隋朝匠师李春。赵州桥是正常的交通运输桥,它的桥身弧线优美,远眺犹如苍龙飞驾,又似长虹饮涧。尤其具有艺术特色的是栏板以及望栓上的浮雕。充分显示了隋代矫健、俊逸、浑厚、严整的石雕风貌。整个大桥堪称一件精美的艺术珍品,称得上是隋唐时代石雕艺术的精品。
八, 天下绝景——黄鹤楼。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之巅,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自古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直被认为是“唐诗七律压卷之作”,很多人都能背诵。因这首诗,成就了黄鹤楼“文化名楼”的地位。 黄鹤楼素有“千古名楼”,“天下绝景”之誉,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不同,科学技术的水平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黄鹤楼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现在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于1981年重建,1984年落成的。黄鹤楼外观为五层建筑,高51米,里面实际上是九层。中国古代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9”为阳数之首,与汉字“长久”的“久”同音,有天长地久的意思,所谓“九五至尊”,黄鹤楼这些数字特征,也表现出其影响之不同凡响。
九,江南名楼——岳阳楼 。
湖南岳阳市著名古建筑,它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前身是三国时(215年),吴国鲁肃练水兵士构筑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谪守岳州,在此修楼,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于是名声更大,成为我国南方一大名胜。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岳阳楼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
十,中国第一塔——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在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原名闲居寺,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离宫,后改建为佛寺。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间,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历史。 嵩岳寺塔,高大挺拔,雄伟壮观。因没塔棚木梯,游人走进塔去,却登不上塔顶,塔棚和木梯哪里去了呢?传说是寺里的和尚放火烧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