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a三国志孔明传,孔明醒来发现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秋风五丈原原来是南柯一梦?
gba三国志孔明传,孔明醒来发现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秋风五丈原原来是南柯一梦?
三国时期的刘备能够建立蜀汉政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刘备没有诸葛亮之前是什么样子?投靠刘表,驻守在荆州最北边与曹魏接壤的新野县,这里是刘表与曹操的前线,刘备就像是投靠刘表的雇佣军一样,靠出卖武力,换取刘表的后勤支援,最重要的是,刘表给了刘备一块安身之所,否则刘备又要四处流浪,到处投靠了。
刘备手底下的人才基本上是武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还有像孙乾、简雍这样没啥才能但忠心耿耿的跑腿级别的人,此外还有一个为刘备提供资金的幕后金主糜竺以及糜氏家族,就算后来加入刘备的徐庶也算的话,刘备这个势力仍然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政治集团,只能勉强称为势力。
刘备
因为没有诸葛亮的刘备,有政治理想但是没有政治纲领,有战略目标但是没有战略规划,有很强的战斗力但却是半个打工仔,所以刘备最需要的就是像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政治家,你可以想像刘邦如果没有萧何会如何?曹操没有荀彧会怎样?而诸葛亮就是刘备的萧何和荀彧,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渴望。
其实,诸葛亮与刘备是互相成就的,刘备需要诸葛亮这样的政治与战略人才,诸葛亮也需要刘备这样雄主为他提供一片施展才华的天地,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出将入相,成为像管仲、乐毅那样的名相名将,然后名垂青史,这是一个士人所能获得的最高政治地位,也是诸葛亮出山的目标。
诸葛亮的故事按他的平生经历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分别是: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秋风五丈原,代表了诸葛亮三次重大的转变,三顾茅庐让诸葛亮走出隆中开始出仕,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成为刘备之后蜀汉政权的实际掌舵人,秋风五丈原让诸葛亮带着未尽的事业、未完的理想遗憾地离开了那个世界。
诸葛亮与刘备
诸葛亮从8岁开始跟随叔父诸葛玄从山东来到荆州投靠刘表,16岁开始在隆中耕读,直到27岁才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诸葛亮为什么要投靠刘备呢,荆州当时是刘表主政,况且诸葛亮在荆州依靠联姻与荆州豪强士族都拉上了关系,投靠谁不好,投靠一无所有的刘备?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襄阳豪族蒯祺,蒯褀是蒯越和蒯良的族兄弟,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山民是庞统的堂兄,很少有人知道庞统和诸葛亮其实是亲戚关系吧,诸葛亮自己娶了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诸葛亮的岳母与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同时还是襄阳大士族蔡瑁的亲姐姐,诸葛亮一下子和荆州的蒯家、庞家、黄家、蔡家都有亲戚关系。
诸葛亮编织了如此一张庞大的人际关系网,投靠谁不行,非得投靠刘备?
诸葛亮与刘备在谈论隆中对战略
先用排除法,荆州之主是刘表,刘表最大的雄心壮志是守住荆州这三分田,在北方诸侯混战之际,刘表在荆州办学校,收留中原流亡到荆州的士人百姓,兴建避难所,安抚百姓,实行仁政,把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如果刘表放在盛世,那绝对是治世之能臣,可惜的是刘表是生在乱世之中的地方官,他忽视了一点,乱世之中虽然暂时过得再好,也迟早有一天会再起兵戈,如果不趁机整顿武备,将来发生战争怎么办?
再说了,刘表这个人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当时荆州的很多名士不愿意投靠他,比如庞德公和司马徽,刘表几次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出山,名士韩嵩劝谏刘表送儿子到曹操处当人质并归降朝廷,刘表怀疑韩嵩有异心就想杀他,后被刘表后妻蔡夫人劝谏,治中邓羲看出天下形势,也劝刘表不要与袁绍来往,劝他归降曹操,刘表不同意,反而疏远了邓羲,一系列的大是大非面前,刘表显得分不清,这也是诸葛亮不愿意投靠刘表的原因,再加刘表没有统一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所以诸葛亮尽管就在襄阳,也没有投靠刘表。
三顾茅庐
除了刘表之外,诸葛亮能投靠谁?江东的孙权,已经有自己的哥哥诸葛瑾,益州的刘璋,诸葛亮认为他暗弱,不是投靠的主,北边的曹操在当时更是人才济济,坐拥中原及河北人才,多诸葛亮一个不多,少诸葛亮一个不少,诸葛亮只能投靠一个能被重用而且有发展前途的人,这个人诸葛亮看来看去,只有刘备合适,所以诸葛亮投靠刘备。
一、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是几个原因促在一起形成的,首先是诸葛亮和刘备都需要对方,按理来说诸葛亮需要刘备的需求比刘备需要诸葛亮的需求要大,刘备没有诸葛亮也是一样打天下,虽然不能成大事,但是诸葛亮没有刘备,就只能继续待中隆中当隐士了,这显然不是诸葛亮的理想。
所以,徐庶、庞德公、司马徽等人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因为推荐的人多了,而且有份量,所以刘备开始重视诸葛亮了,再加上诸葛亮在荆州地区有相当的人脉,刘备对诸葛亮的需求开始强烈,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白帝城托孤
二、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出山后 ,刘备势力开始成为政治集团,标志就是诸葛亮为刘备提供了隆中对战略规划,同时为刘备建立了稳定的基层政权,这是刘备主政徐州时所不具备的能力,也是刘备丢失徐州的原因之一,但有了诸葛亮后,刘备就无需操心这些,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能力和人脉,为刘备组建了基层政治结构和中高层政治结构,拉拢了相当多的荆州人加入,这是刘备集团发生质变的关键原因。
从此之后,刘备集团突飞猛进,211年进益州,215年拿下益州,217年发动汉中之战,219年拿下汉中,到达势力最顶峰,基本上完成了隆中对的早期规划,这是相当神奇的,这里有一大半的功劳是诸葛亮的,所以当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作为托孤首席大臣的人就只有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的托孤是交心之托,刘备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蜀汉政权的稳定、不成器的儿子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成为整个蜀汉政权实际上的掌舵人,而皇帝刘禅只是国家名义上的象征,这个时候诸葛亮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努力,为蜀汉东奔西走、南征北战,直到累死在北伐的路上。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三、秋风五丈原
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魏军死守不战,诸葛亮也别无他法,只能在前线不远的后方屯田,期待北伐长期化,但是,诸葛亮的身体由于长年操劳,长年征战,已经吃不消了,病死在前线,没有完成自己毕业的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人生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即使诸葛亮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是死亡,知道蜀汉最终的结局是灭亡,他也当初也会毫不犹豫地出山辅佐刘备,因为这是他的理想,是他的使命,是诸葛亮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假如新冠病毒在曹魏爆发?
感谢您的问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就算新冠病毒在曹魏爆发,诸葛亮有疫苗,蜀军全员免疫,北伐照样不可能成功的,原因如下。
1.按照当前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及致死率来看,诸葛亮北伐时统帅的蜀军数量在最多是10万人,但是曹魏当时的兵力保守估计在20万,并且当兵的都是青壮年,身体素质都很好的,感染的几率也不会高的。
根据当前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容易入侵老人等体质比较弱的人群,并且致死率大概在2.3%,如果按照曹魏的用兵力20万来算,2.3%的致死率也不过死亡不超过5000人,绝大多数的兵力尚在,抵抗蜀兵的进攻仍不在话下,所以从用兵力上看曹魏依然占据优势。
2. 可能会有人说,如果曹魏的统帅感染新冠病毒,群龙无首,蜀军不就有机会了吗?答案是不可能的,这只是演义里的说法,实际上当时的曹魏实力是三国里面最强的,无论是从军事人口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比蜀国强太多,就算司马懿染病,会有第二个司马懿出来统领,就算蜀军北伐一时得利,长久也难以为继,曹魏土地广阔,北伐途中的各个城池都有兵力把守,如果蜀军孤军深入,后方的粮草补给会越来越困难,最后就是拼消耗也会把蜀军耗死的,这也是演义里司马懿最后坚守不出慢慢消耗蜀军的原因。
综上所述,就算新冠病毒在三国里的魏国传播,诸葛亮的北伐也不会成功的原因分析。
我们应该向诸葛亮学习什么?
文丨李怡
学习——改变——成长
向有成就的人学习,期待在新时代的今天也能拨云见顶。
还记的东吴大都督周瑜口吐鲜血临死前那句话吗?“既生瑜何生亮,君未归,孤何安。”敌人眼中的你或许才是更真实的你,可见诸葛亮的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重温下这位三国时期的谋士、军事家、政治家人称“卧龙先生”他的大智慧。
时间回到三国时期~
正确的选择自己事业前进方向和道路★择主(识人):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争霸,诸葛亮才能焯著为什么会选择辅佐刘备而不是其他诸侯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①价值观:诸葛亮和刘备有这相同的价值观就是要匡扶汉室江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爱国,自古就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说法。
②慧眼识人1:当时皇帝昏聩,刘备除了有皇室血脉,师出有名为人更是宅心仁厚,未来能给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
③慧眼识人2:刘备少年时以织席贩履为生家境中落,然而却能得到关、张二人的忠心协助,我们都知道关、张二人眼境非常高,对刘备却是十分忠义,可见刘备的个人魅力是一个能成就大事之人。
有人会想诸葛亮才华横溢为什么不自立为王与群雄逐鹿中原呢?主要有两点。
①师出无名。②没有家底。
所以诸葛亮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辅佐贤君,匡扶汉室。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这么一句话把自己比做管仲、乐毅,我们都知道管仲是名相,乐毅名将,由此可见在出卧龙之前诸葛亮对自己已经有了清晰的定位。
每自比管仲 乐毅是时人莫之许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能力的人一般都三条路。
①像曹操一样自己打天下
②像周瑜一样帮别人打天下
③找个清净的地方隐居
诸葛亮满腔抱负一定会给自己找个好老板,在没找到之前他选择了在卧龙隐居,刘备出现后就出山建功立业帮其打天下。
★格局:
在存世的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诸葛亮格局的莫过《隆中对》和《出师表》。
《隆中对》:
刘备是在徐庶去许都探亲临走前向刘备推荐的他的好友诸葛亮,他希望刘备可以得到诸葛亮的协助最终能夺取天下。徐庶走后就有了后面的三顾茅庐。我们都知道《隆中对》是刘备第三次去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为其分析的当时时代的形势及方略。
①形势:董卓之后群雄并起,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现在已经拥兵百万,要避其锋芒;孙权经营江东已有三世,有人有钱打不得,但可与之交好引为外援。
②方略:宜州刘璋昏庸但他哪里土地肥沃,张鲁占据汉中物产丰富。建议刘备占领荆州和宜州入蜀,与西修好,与南安抚,联合孙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对内励精图治待时机在谋取中原。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他隐居卧龙,依旧能对当时杂乱的诸侯关系中理出一条清晰的战略路线,如果没有足够的高度,亦是看不清时局。直至蜀汉政权的建立无不印证这诸葛亮战略路线的正确性。
《出师表》
《出师表》虽然重点是诸葛亮出师北伐时向蜀汉后主刘禅写的激励文书,但其表中亦有对三国后期时局的分析判断。
良好的品性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忠诚敬业
①诸葛亮随刘备出山以后按隆中的战略规划一步一步的实现,直至建立蜀汉政权。对内他很好的处理了地方上民族之间的矛盾,对内部治理和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成就。
②刘备为关羽报仇失败后退守白帝城,病危之际托孤后主刘禅给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是这么记载的: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续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由此可见刘备对诸葛亮十分信任,才有了流传后世的“托孤白帝城的”的故事。这也是因为诸葛亮的忠贞才有了刘备的无限信任。
③诸葛亮出师北伐之时的《出师表》更多的阐述自己和先帝“匡扶汉室,还于旧都”的“初心”,体现着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贞。可惜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拒渭水时病逝。《蜀相》有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传世与后人。
出师未捷豹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博学多识
诸葛亮在南阳的时候每天都读书,才有了身在草庐三分天下的透彻分析,只需要大量的阅历和知识做依托才能有这般见地。诸葛亮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即使在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有像诸葛亮的才华。分享几个有名的小故事给大家品味一下。
①空城计:马谡街亭失守后司马懿大军压境,城中兵马已经全部调遣在外,危机时刻,诸葛亮坐在城头饮酒抚琴,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诸葛亮悠闲的坐在城头,心中有疑不敢贸然进城,待查明实情后赵云帅大军已到,这就是有名的空城计。多一门技术救了自己也救了城中百姓的性命。
②舌战群儒:曹操想联吴灭蜀,诸葛亮自荐去东吴充当说客,东吴多人向诸葛亮发出责难,都被诸葛亮驳的无法辩解。
③教子有方:诸葛亮临终前写了一封家属《诫子书》,文书中可见诸葛亮的品格、博学。也写出了一个父亲的期望。文书教会我们“宁静志远”,平静的心态是学习的基础。做人要“节俭养德”,在现今物质社会里节俭要成为要成为每个人身体力行的事,拒绝浪费。《诫子书》还还告诉我们志向和兴趣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前提和永恒动力。
还有譬如“木牛流马”、“奇门遁甲”、等无一不体现着诸葛亮的博学多才。所以广泛的学习一定是我们事业登顶的基本要素和助推器。
识人诸葛亮识人用人自是有一套,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诸葛亮有《七步识人术》分享给大家。
①问之以是非观其志。
②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③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④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⑤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⑥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⑦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刘备“三顾茅庐”也反应出诸葛亮对刘备的考验。
小结
现在有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大多都没有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吻合的工作主要有几个原因。
①选择专业时对社会认知和发展方向了解不够以致毕业后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②专业知识学习不精,无法胜任专业岗位。
③其他各方面原因。
人生一定不能枉来一次,要活出个样儿来。
★我的梦:一个人要尽早树立自己的职业规划或人生规划,然后为之奋斗一生。如孔明般“匡扶汉室,还于旧都”。
★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一个人前进的方向,所以从小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然能力越大对社会危害越大,父母和老师和社会都应积极的传递正能量,自己亦要把握自己。如孔明般忠贞爱国。21世纪的今天亦要爱国。
★格局观: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的高度。孔明如果每天躬耕于南阳种西瓜,每只想这如何把西瓜种好,也不会有今天驰名宇内的诸葛亮。
★学习:学习不能茫学、死学。如《诫子书》之意:“志向和兴趣”才是永恒的动力。只有不断学习和充电才能支撑起自己的梦想,才能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识人:社会是个大染缸,“识人”可以避开陷阱避开非议,与善为伍,一个挚友或许有天他会与你并肩同行或者伸手可以拉上你一把。
学习可以明智、可以解惑。关于孔明、关于梦想、欢迎留言交流。
关注我,期待追梦路上与你同行。
如何评价把三国演义当做历史的人?
首先,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够读书识字的,而正史通过文言文传播是很困难的,老百姓不喜欢正儿八经的东西,都喜欢带有夸张色彩的东西,而演义就恰恰弥补了这些,所以直到后来为什么说评书和说相声的人能够得到最底层人民的喜爱,就是因为它的风趣、夸张、易懂,而历史就在这个时候被夸大了,但是老百姓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这就是历史,所以直到现在《三国演义》还经常被看做历史,评述、相声功不可没。
其次,其对中国民间的影响太深了,大家不知道正史,就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三国演义》,在小的时候就先入为主,认为其是历史的原版。其实也无所谓,没有绝对真实的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只是当代史。
而对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大家都很熟悉,众所周知,它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加工而成的,所以《三国演义》的全名叫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写作《三国志》的,是晋朝杰出的史学家陈寿。他写《三国志》的过程中,还有过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呢。
陈寿在开始写《三国志》之前,曾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他翻阅了原先三国留下的各种文献记录,又搜集了大量的私人笔记资料;还到许多重大事件发生的地点做过现场勘察,决心把这段历史写得真实、准确。由于他准备得充分,所以,到正式动笔时,写作的速度非常快,没有多久,就写成了数十卷。朋友们读后,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写的简朴实在,准确生动。希望他这部宏伟的历史著作能够尽快问世。
可是,有一段时间,陈寿忽然停笔了。人们看见陈寿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常常陷入沉思。大家都很奇怪:到底出了什么事呢?
原来,不久前一个亲戚来看过陈寿,发现陈寿正写到《诸葛亮传》这一章,就问陈寿打算如何写诸葛亮这人。陈寿犹豫了一下,说诸葛亮当然是一位功不可没的历史人物。亲戚听了很生气,责备陈寿忘记了家仇。
陈寿一家在三国时是蜀国人,他父亲曾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员将官。一次,他父亲办事犯了错误,被执法严明的诸葛亮狠狠训斥了一顿,还按军法惩罚了他父亲。陈寿的父亲愧悔交加,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慢慢地,他郁郁成疾,终于一病归天了。后来,陈寿又受到宦官的迫害,处境十分凄凉。为此,陈寿一家认为是诸葛亮使他们落到这步田地,心中十分怨恨。
现在,陈寿被这位亲戚一说,不禁也徬徨起来。他想,诸葛亮一生励精图治,公而忘私;而且南征北战,百战百胜,的确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按理说,应该实事求是地把这些写出来。可是,自己一家人的遭遇又使他在感情上对诸葛亮有些别扭。而且,如果照实写了,亲戚们也不会原谅他。到底该怎样写呢?他心里很乱,所以干脆停下笔来,想理清自己的思绪。
这天,一位朋友来看他,陈寿憋不住,就把心里的苦恼讲给朋友听。朋友听后,没多说什么,只讲了一句话,他说:“人们都称赞司马迁的《史记》,说‘其文直(正直公允),其文核(准确无误),不虚美(不假意赞美),不隐恶(不隐瞒丑恶的东西)’。你这部《三国志》是否也能做到这些呢?”
朋友的话一下子让陈寿醒悟过来。是啊,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诚实无私。当年,司马迁宁肯得罪皇上,也要尊重事实,秉笔直书。现在,我难道能为自己私人的恩怨而歪曲历史吗?那我就是千古的罪人了!
感情上的疙瘩一解开,陈寿的笔又飞快地动了起来。很快,《诸葛亮传》就写成了。陈寿还特地把这一章拿去给朋友们看,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生怕自己有什么写的不公正的地方。
结果,《诸葛亮传》成了《三国志》一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章节。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把这一章选出来,做为优秀的历史传记来欣赏呢。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学家的治学态度,建议大家再去翻翻这方面的记载,他们中间确实有不少人敢讲实话,不为私心和强权所动,实事求是地描述了历史。由于他们的勇气,我们今天才能了解到古代社会中那么多生动而感人的故事。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
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文化价值:
三国演义是小说,其中有些故事是虚构的,或是张冠李戴的!要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建议看三国志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诸葛亮的布衣是用什么材料缝制的?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布衣”的原意指的不过是粗布做的衣服而已,但是自从夏商周以来的阶层分化,为了和穿丝绸的贵族区分,就统统把社会地位不高,一般都只能穿麻布衣服的普通老百姓代称为“布衣”。
图注:94版《三国演义》里社会地位高的陶谦和地位较低的仆人穿着衣物完全不同。
但是布衣只能说明社会地位不高,不能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真才实学,荀子说过,古代的贤人们,在没有发迹之前,贫贱的时候也不过是穿着布衣,是一个匹夫而已。
《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然后我们来看诸葛亮的“布衣”是怎么回事。汉代的时候因为纺织产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丝制的绫罗绸缎等漂亮的衣服。而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诸葛亮虽然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实际上以诸葛家当时在荆州的势力范围而言,是不可能真的穿着最低级的“布衣”去下地干农活的。
诸葛亮虽然年幼丧父,一大家人就跟着叔叔来荆州避乱。在荆州的这么些年里,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先后嫁给了荆州四大豪门中的庞家和蒯家,自己娶了四大豪门中黄家的女儿……
而且诸葛亮还有花费大量的财力和时间去学习知识,关注天下大势,结交荆州人才……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穿着布衣去干这些事情呢?
图注:94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1次出场时的人物形象。
另外,在穿着体验上,布衣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国时期中国大陆压根没有棉花的存在,古人普通人制造衣服的材料首选是麻。
《说苑》里写夏禹的时候”衣裳细布“。因此夏朝的时候就有布了,老百姓一般以麻衣为主,也有用秋后干黄的植物草茎编以为服。(选自《中国风俗通识·夏商卷》)
图注:94版三国演义中,织席贩履时期的刘备穿着布衣。
麻有下面几个好处:
1、麻比较常见。
麻在中国比较常见,人们可以比较方便的采集。
2、麻比较结实
麻因为其植物纤维的原因,制成布后非常结实,不宜损坏。
3、麻比较便宜
图注:94版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时期刘备的穿着。
因为麻布的制作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原料也比较好采集的原因,麻布价格较低,易于百姓接受。
至于穿着舒不舒服,那就是次要问题了。在汉代,当一个普通人年老之后就有一定的特权了,其中就包括可以穿丝质的衣物。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所以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穿的衣服大部分还是丝制品,布衣只是自谦而已,大家不要当真。
最后再闲聊一句配图的问题,在中国古装剧中,无论是老版的三国演义还是老版的红楼梦,在人物服装这一块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所以以史为鉴,在选择配图的时候尽量会参考老板的三国演义。
不是不想选择如今的影视剧高清照片,而是如今的古装影视剧,往往都是华丽有余而细节考证不足,可以说遗憾了。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