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昭陵(昭陵六骏都各叫什么)

2023-12-20 10:00:10 63阅读

唐太宗昭陵,昭陵六骏都各叫什么?

昭陵六骏分别叫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和什伐赤。六骏中,有侍者牵引的飒露紫塑造最为精采。飒露紫曾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虽然中箭依然坚持没有倒下,画面选取的正是丘行恭为飒露紫拔箭的刹那情景,粗壮膘悍的丘行恭,右手拔箭,左手推抚,身子后倾,目光温和,疼爱之情溢于画面。受伤的马驯顺地伫立,马头与丘行恭紧紧相贴,也极富感情色彩。飒露紫前腿紧绷,后腿微屈,极细微地描绘出了战马的强忍剧痛的动态。在细节刻画方面,此作较为逼真,摄人心魄。

其余五匹,拳毛騧为李世民平刘黑闼时所乘,特勒骠为征宋金刚时所乘,均作徐步行进状,双耳竖起,目光有神。身中九箭的拳毛騧,起步轻捷,头部前昂,更显得英俊坚毅,透出久经沙场神骏的不凡气质。白蹄乌、青骓、什伐赤分别为李世民与薛仁果、窦建德、王世充作战时乘骑,皆作奔驰之状,四蹄腾空,鬃毛飞扬,突出了飞奔的动感和勇猛的冲势,呈现出冲锋陷阵时的雄姿。六匹骏马以不同的动作、神情、气势,表现出共有的轩昂雄健气宇。

唐太宗昭陵(昭陵六骏都各叫什么)

昭陵是哪个州的?

亚洲。昭陵

其他含义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

昭陵多少人修建?

三万余人修建!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李世民墓昭陵六骏是哪六匹马?

“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这是636年长孙皇后去世之际留下的遗言,李世民尊重长孙皇后的选择,并且也认同之前虞世南提出的依山为陵的俭葬制度可以让盗墓贼少光顾点的观点。于是李世民就在九嵕山开建昭陵,这将是他和长孙皇后的安息之地。

昭陵是大唐第一座依山为陵的陵墓,之前唐高祖的献陵还是堆土为陵。李世民对于自己的陵寝格外的关心,为了不至于被后世打扰,他做了很多安排,在长孙皇后下葬之后,李世民撰写碑文,其中写道:

“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用意自然是想断了盗墓者的挖掘心思,但是这毕竟是帝王陵墓,即便李世民真的不放金银财宝,而只是字画书籍等,后世谁又会真的相信呢?

过了不到三百年,昭陵就被盗了,盗墓者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盗墓贼温韬,温韬将关中十八唐帝陵都问候了个遍,其中进入昭陵的事情就被记载在两五代史中,当时就是乾陵是温韬想进而始终进不去的。这是李世民始料未及的。

昭陵地面上的东西也遭到了破坏,昭陵祭坛的东西两边曾各三座石刻骏马浮雕像,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为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騧。这六匹马可不是一般的马,它们都是唐初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战马。

白蹄乌:纯黑色骏马,四蹄为白色。曾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仁杲。薛仁杲割据陇西,是薛举的儿子,薛举本来实力强悍,一度大败唐军,却在618年猝然病逝,其后薛仁杲继承父志。不久,李世民率大军征讨薛仁杲,经过两个多月的僵持后,李世民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这一战中李世民所骑的战马就是白蹄乌。

特勒骠:黄马白喙,毛色黄里透白。曾跟随李世民平定征讨宋金刚。宋金刚依附于刘武周,并建议刘武周南下取太原,于是和唐军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619年冬天,李世民奉命征讨刘武周和宋金刚,在这一战中,尉迟敬德降唐,第二年,刘武周和宋金刚大败双双逃往突厥,都被突厥杀死。当时李世民所骑的战马就是特勒骠。

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此三匹马曾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和窦建德。其中飒露紫的前胸中了一箭,丘行恭在帮它拔箭。620年开始,李世民率军征讨王世充,所到之处各地纷纷投降,王世充的洛阳城成了一座孤城,不得不求救于窦建德,窦建德在吞并孟海公之后支援王世充,结果李世民把这两个割据势力一起灭了。此战中,李世民骑了三匹战马。

拳毛騧:黑嘴黄马,毛作旋转状。此马曾跟随李世民平刘黑闼叛乱,身中九箭。621年,李渊下令处死窦建德,不久,窦建德的旧部以刘黑闼为首反叛,徐圆朗也起兵响应,他们很快就攻占了大部分原来占有的地盘。622年,李世民率军平叛,刘黑闼带着一千余人逃亡突厥。李世民回师,这一战中,勇将罗士信被刘黑闼所杀。此战中李世民所骑的就是拳毛騧。

现今,飒露紫和拳毛騧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个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乐游原上望昭陵中的昭陵指的是?

《乐游原上望昭陵》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是作者久立昭陵之上,极目远望,遥观昭陵,怀念太宗,感叹昔去今来,物是人非的兴亡之感,故云“此景堪悲切”。

唐太宗昭陵六骏展示了什么唐代文化?

昭陵六骏的文化意义;昭陵六骏已经不仅是大唐太宗皇帝宣扬文治武功,警示后人的祭器,而已成为集中展示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实物载体,它本身所固有的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承继了一种磅礴大气,积极向上的民族发展精神,昭陵六骏也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追忆先祖伟业,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国宝重器。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先后骑乘过的六匹战马。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李世民为了纪念曾经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战马,诏令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制图样,工艺美术家阎立德设计并组织施工雕刻,把这六匹马分别刻制成高1.5米,宽2米,厚0.3米的青石屏,列置于昭陵北麓的祭坛上,是为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

石刻昭陵六骏造形或屏息静立,或飞跃驰骋,刻工精湛,铮铮露骨,栩栩如生。“特勤骠”是一匹毛色黄里泛白的战马,曾载李世民夜行二百余里,激战数十仗,一举击败了臭名昭著的“儿皇帝”刘武周,收复了黄河以东山西等地。“白蹄乌”现已残损甚重,但其疾速飞奔,势不可挡之状却仍保留得淋漓尽致,再现了当年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县内)大战之时,该马势若凌云,所向披靡的无畏气概。“飒露紫”是石刻六骏中惟一一匹兼刻人物图像的战马,艺术家们紧紧抓住该马胸部中箭,大将丘行恭为其拔箭时欲拔不忍的瞬间动作,真实地表现出一种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青骓”和“什伐赤”都是李世民与窦建德势力在武牢关大战时的坐骑,二马各中五箭,一役具损。“拳毛 ”是李世民率兵平定刘黑闼时的战马,该马身中九箭而亡,充分显示了李世民连年征战,浴血疆场的艰辛,也留给了后世子孙以“勿忘历史”的谆谆告诫。

从雕刻手法来看,昭陵六骏打破了历代帝王陵墓所列置之石刻都是圆雕作品的模式而采用浮雕工艺制作,其最早源自于古代印度的佛教石窟寺文化。唐代的能工巧匠冲破了传统观念的羁绊,大胆吸收并采用带有浓厚佛教文化特色的高肉浮雕法刻制昭陵六骏,达到了传统儒学兼融佛教文化相统一的更高境界。石刻昭陵六骏以其经典独到的艺术魅力和无比悲壮的英雄史诗默默地诉说着一代名君唐太宗的辉煌人生。

然而,使人痛心的是,二十世纪初,一批美国不法商贩勾结国内盗贼却将昭陵六骏中的“拳毛 ”和“飒露紫”打破并盗运出国门,流落于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浮雕在时隔四年之后的二次盗卖活动中被爱国人士奋力夺回,幸免于难,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时至今朝,岁月沧桑。昭陵六骏已经不仅是大唐太宗皇帝宣扬文治武功,警示后人的祭器,而已成为集中展示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实物载体,它本身所固有的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承继了一种磅礴大气,积极向上的民族发展精神,昭陵六骏也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追忆先祖伟业,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国宝重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