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刚形成就结束了)
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刚形成就结束了?
既然刚刚形成就结束了,自然也就不会对我国气候产什么影响了啊!不过,厄尔尼诺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台风季又要开启了,这将是整个夏季可能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因素。
西北太平洋1号台风“黄蜂”已经减弱为热带气旋消失,巅峰为14级的首台可以说对菲律宾影响非常大,在菲律宾中部登陆之后,直接抛物线路线北上,整体上来说对我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是海洋区域的大风比较明显。
而如今我们又需要注意一个风暴了,那就是孟加拉湾气旋风暴"安攀",从风云卫星图像可以看到,该气旋体积非常庞大,基本上整个孟加拉湾都被波及到了,就算是陆地区域,它的外围风圈已经完全抵达周边多国,所以这是一个令人比较担心的“印度台风”。
根据中央气象台认为,“印度台风”安攀将会持续升级增强,如今已经达到了9级状态,风速为2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92百帕,预计到5月20日的时候达到巅峰强度,为15级特强气旋风暴,风速为48m/s。所以这又是一个爆发性的气旋风暴。当然这个气旋上面我们说了,要影响多国,接下来“安攀”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并向印度东北部到孟加拉国西部一带沿海靠近。而在19-22日阶段,“安攀”将先后影响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缅甸西部和北部、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西藏南部、云南西部等地。
所以这个气旋预计将影响6国地区,我国主要就是西藏。云南等地,需要注意下。主要可能是后期的降雨影响比较明显,但是从降雨的预报来看,分布的区域也不多,所以后面出现变动我们再来观察,整体上来说,“印度台风”是可能超过西北太平洋的1号台风黄蜂的,所以后期我们也重点观察一下。
然后我们来看看没有台风和气旋的影响,我国的天气变化如何。从风云卫星云图来看,我国主要的天气变化分布在华南,江南,东北等地,都是以降雨的天气为主,中央气象台也持续发布了暴雨预警,其中华南西部和南部、福建北部和西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等地降雨很明显。
在5月17日14时至18日14时阶段,主要的降雨是分布在华南,江南,其中广东,广西的降雨分布非常多,已升级,有4个暴雨点,其中珠江三角洲福建最强降雨量预报达到了120毫米,所以是大暴雨的模式,其他大多数都是以大到暴雨为主,这就是短时间的降雨情况,而到了5月18日08时至19日08时。广东地区的降雨还会升级,比如今的降雨预报还要强,其中广东南部和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最强降雨量已经从120毫米升级到了130毫米,所以是不断的提升之中。到了5月19日08时至20日08时,降雨南压,基本上就消失了。
所以整体上而言,这波雨水的发展还是较强,可以明显看到降雨的转变。而这一波之后,在20-22日,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还将有一次强降雨过程,这也说明了南方的降雨是一波接一波,所以雨水会明显的增强增多,当然夏季来了,降雨会明显的增加是正常的,本身来说,夏季的天气也是属于“复杂”模式,特别是雷雨相对较多,短时间的大太阳可能瞬间变化,来一波大雨之后然后再次出太阳,所以夏季的“蒸笼天气”也是比较偏多的, 高温与降雨的共同到来。
这可能也算是一种极端性天气,特别是突发性的对流天气影响是最大的,大风冰雹是最为常见。综合接下来一周左右的降雨量来看,在广东,广西,福建等3省大范围地区的降雨都是达到了100毫米到250毫米的累积降雨量,所以是偏多的, 50毫米到100毫米的累积雨量就更多,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南方的整体累积雨量还是不小,就看在什么时段能够出现,我也会继续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查看。
今年冬天是否会出现冷冬?
感谢提问,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对太阳黑子、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冷冬的概念全面了解一番,才能分析出太阳黑子活动对地球温度的影响。
太阳黑子前面我们讲到了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因此太阳活动的强烈对地球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
太阳黑子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发生在太阳光球层上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明显的一种活动现象。
虽然名为“太阳黑子”,但它其实并不“黑”,而且实际上它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在4000度左右,相比太阳光球6000度左右的温度明显要低很多,因此看上去要暗淡很多。一般情况下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基本上都是成群出现,并且一旦大黑子群具有旋涡结构时,就预示着太阳上将有剧烈的变化。
关于太阳黑子的形成,目前尚无科学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太阳磁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现有科学研究来看,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且黑子爆发对地球的磁场也会产生影响,在黑子数量增加最显著的年份,这种磁极颠倒的状况与历史上若干地球变冷时期的相关太阳变化类似,但至于黑子数增加是否预示着地球将会变冷同样尚无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直接导致全球性气候反常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的东南信风减弱,造成原本在信风作用下自东向西流动的南赤道暖流活动也随之减弱,下层冷水上泛补充较少,使得大范围表层海水温度增高或难以降低。
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虽然就全球而言年降水量明显比正常年份要多一些,但它同样会造成一些地区出现旱的旱涝的涝,比如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各国将遭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南亚至大洋洲一带的许多国家则出现严重干旱,而我国也将受其影响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由于将明显增多或明显减少,对当地的生产生活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冷冬冷冬和暖冬都是气象学上的一种名词,分别表示冬季平均气温低于或高于常年值的一种现象,即某地区某年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低于或高于常年值(也称“气候平均值”)。以我国为例,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且常年值取最近30年的均值,目前最新的冬季气象平均值取的是1981~2010年这30年的平均值。
最近我国的一些地方先后迎来了入秋以来的首场降雪,就在昨天纬度相对较低的湖北神农架也不例外,但相比去年的首场降雪却足足晚了21天(去年首次降雪时间是10月1日),如果单看降雪时间的先后,能不能判断是暖冬还是冷冬呢?
很显然,判断某一区域是暖冬还是冷冬,简单的抠一下定义就能搞清楚,讲的是一整个冬季相比最近30年的均值,而冬季还未来临或者还未结束,怎么可能有完整的数值呢?
而且,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混为一团,可能连续几天出现雨雪天气并且非常湿冷就将其与冷冬联系起来。
实际上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焚烧化石燃料和石油等化学物而使得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之一就是某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什么是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
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是指厄尔尼诺现象的最大暖中心在热带东太平洋,即NINO3区域的现象。
在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中,海温正距平主要出现在热带东太平洋,同时伴随着信风减弱、太平洋东部表面海水变暖等现象。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通常每隔3至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一般约为9个月。
这类厄尔尼诺事件已被研究得比较透彻,对其生成和发展机制的研究也较为深入。科学家一般认为,东部型厄尔尼诺的主要驱动力是太平洋大气-海洋环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如信风变化、海表面温度变化、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转化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反之亦然。因此,在判断厄尔尼诺事件的类型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指标。
厄尔尼诺对中国影响?
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接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
厄尔尼诺现象虽发生在距离我国比较遥远的东太平洋,并不对我国的天气气候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但它仍然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中国,所以不少气象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否是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一个强信号。不过,我国的天气气候变化还要受其因素的影响,不应简单地把任何气候异常都归结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也不能说厄尔尼诺发生后必然对中国气候产生某种特定的影响。以下是近年来有关厄尔尼诺对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研究成果的简要汇集。
关键词一、暖冬
冬季,亚洲大陆受强大的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而海洋上相对暖和得多,气压相对较低,空气从高压部分流到低压部分,从大陆流向海洋,因而我国大部盛行来自高纬度的西北气流,常有寒潮和冷空气天气过境,气候寒冷而干燥。冬季风的强弱是导致我国冬季冷暖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往往较常年偏北,冷空气活动也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强。
据统计,近50年80%的厄尔尼诺年中国出现了暖冬,1990年代厄尔尼诺频繁发生,中国连续出现暖冬。因此,在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出现暖冬的机率较大。
关键词二、干旱和洪涝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国家,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南季风盛行的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到内陆地区,产生丰沛的降水。我国东部的雨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向北推移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5月,副高的位置偏南,我国雨带维持在华南地区;6月中旬到7月,副高向北推移,跳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多雨天气,这就是著名的江淮梅雨;7月中旬,副高再次北跳,雨带移到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处于副高控制下,进入伏旱期;8月中旬,副高达到最北的位置,东北、华北、河套进入雨季。8月下旬副热带高压开始向南撤退,东部地区的雨季相继结束。由此可见,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副高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过长或者过短,比常年偏强或者偏弱,都会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旱涝异常。
厄尔尼诺年的夏季,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哈得来环流加强,导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但西太平洋海温降低,大气对流活动减弱,却使副高位置偏南。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对厄尔尼诺的响应要落后几个月,因而往往厄尔尼诺发生第二年这种相关关系更加显著一些。另外,受环流形势的影响,冷空气活动比较偏南,加之夏季风偏弱,暖湿气流北上势力不强,因此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季风雨带也随之偏南,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至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
据历史数据统计,近50年来的大多数厄尔尼诺年中国夏季主要雨带都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比如1969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持续时间较长,6月下旬至7月中旬多次出现大雨或暴雨,发生严重洪涝。1983年夏季,长江流域梅雨强度与1969年相当,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5成到一倍半。强厄尔尼诺的1997年,夏季主要多雨带出现了长江以南地区,而北方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为50年来最干旱的年份之一。长期干旱使得水资源严重减少,黄河下游发生了累计220多天的断流事件。1998年受到厄尔尼诺的滞后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长江流域发生了本世纪以来仅次于1954年来的特大洪水。
此外,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的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即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
关键词三、东北冷夏
厄尔尼诺与我国东北夏季温度也有一定的关系。统计表明,在厄尔尼诺年的夏季,我国东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势力往往加强,导至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偏低,形成低温冷害,造成粮食减产。
1951年以来,东北地区曾多次出现夏季低温冷害,特别是1954、1957、1969、1972、1976等均为范围较大的严重低温冷害年,除了1954年为拉尼娜事件外,其余都是厄尔尼诺年。不过,厄尔尼诺和东北冷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厄尔尼诺极强的1997年,东北夏季反而异常偏高,说明厄尔尼诺可能并不是东北冷夏的唯一影响因素。
关键词四、热带风暴偏少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是全球热带水域上生成热带气旋最多、发展最强的地区,我国也是受热带气旋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热带风暴伴随着狂风暴雨常常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是在我国南方伏旱季节,它又是南方降水的重要来源。
西北太平洋大部分热带气旋都是热带辐合带的低云或者云团发展起来的,而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变暖时,热带西北太平洋则变冷,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积云对流在热带太平洋地区的发展,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数量也就相应的会减少,登陆我国的数量也会比常年偏少。
从近50多年的统计情况来看,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有29个热带气旋发展成热带风暴或者台风,其中平均有7个左右在我国沿海登陆。而在大多数厄尔尼诺年,热带风暴和台风有20~26个,登陆数仅为3-5个,比多年平均明显偏少。看来,厄尔尼诺与热带风暴的活动可能确有一定关系。
具体指的是什么?
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异常的增温现象。
由于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因此,海水温度相应较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西太平洋呈现气流上升,气压偏低,热带东太平洋呈现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极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1.jpg
2.jpg
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997年是强厄尔尼诺年,其强大的影响力一直续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国在98年遭遇的历史旱见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