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雄(陈友谅拥兵六十万)
张志雄,陈友谅拥兵六十万?
陈友谅是元末农民起义各股势力中最能认识内陆水军威力的人,他善于利用舰队提高部队机动性,搞战略性突然袭击,堪称朱元璋最大最强劲的对手。
但1363年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60万大军被朱元璋20万部队击溃,陈友谅也战死沙场,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火烧陈友谅的典故外,原因可以从战力下降、战略失当、情报不明和丧失人心四方面来分析。
一是陈的主力部队曾在1360年攻打南京的失利中折损大半,当时明军俘获陈友谅100多艘大船和数百条小船,占陈的舰队半数以上。陈撤回到九江后虽然重建了部队,但威望大不如前。
二是1363年陈友谅动员了湖南湖北所有丁壮,建立了一支新水军,号称60万。实际上这其中还包括军队的家属以及陈汉政权的官员等,较为可信的战斗人员数量应该在一半左右,也就是30万。
三是陈友谅大军围攻南昌三个月未能攻克,部队战斗力已非三年前攻占太平、俘斩花云时可比。
陈友谅大军首攻南昌而不是南京,犯了战略选择错误一是陈之所以倾巢出动,与明军决战,是因为当时朱元璋面临内忧外患,根基摇摇欲坠。1362年,朱元璋方面浙江江西等地先后发生苗兵叛乱、大将邵荣拥兵为变、祝宗、康泰据南昌叛乱、罗友贤池州叛乱等事变,导致朱元璋四处灭火、疲于奔命。
二是1363年四月陈友谅大军空国东征,未能趁虚直扑南京,攻克朱元璋大本营,而是在南昌耗时三月,消磨了大军锐气不说,还给了朱元璋调兵遣将应战的战略机遇期,不得不说是陈被打败的战略原因。
战后朱元璋对谋士刘基坦言,假如陈友谅趁我外出、南京空虚时,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今友谅不攻南京而围南昌,是下策啊,他能不失败吗!看来天命属于我啊。
陈友谅先是忽视了南昌实际情况导致围而不克,后是草率上船进湖与明军决战导致被困鄱阳湖,情报上一错再错。一是对南昌城防的认识还停留在三年前。陈的主力舰船是拥有三层甲板的大型战舰,它的船尾有很高的登城云梯,在攻打沿江而建的城池时能直接开抵城下登上城墙,在当时颇具威力。但南昌面江的城墙在前一年已经改建,从江边往后挪了一段距离,使得陈的军队无法像以往那样从船上直接登上城墙,这打乱了陈的计划,他被迫封锁南昌,改为常规的攻城方式,结果久攻不克,反遭重创。
二是对明军在鄱阳湖的战略动向掌握甚少。随着时间推移,季节性江水低潮期即将到来,对陈友谅大军的巨型战舰十分不利,围攻南昌的战略主动权逐渐丧失。因此陈得知朱元璋大军进入鄱阳湖时,便改变战术,率军登船赴湖内决战。而此时,明军已在长江北岸与鄱阳湖口相对的泾江口建筑了防御阵地,又在鄱阳湖面至长江上的湖口的狭窄水道筑有防御阵地,陈友谅大军是钻进了口袋,被重重围困在湖里了。
陈友谅内部离心离德,与朱元璋攻心计形成鲜明对比。一是陈弑主自立,失大义。三年前杀徐寿辉而自立,已导致威望大不如前。
二是陈指挥失当,失将心。与朱元璋决战时,其决策犹豫不决,导致身边左右金吾将军均率部投降明军。
三是陈大开杀戮,失人心。其被围困在湖内不敢出战,要求抓到明军俘虏都要杀头,而朱元璋听说后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释放俘虏,还医治伤者,命令所获敌军将士不能格杀,还给陈友谅战死的弟弟和侄子开了追悼会,导致陈军军心浮动,大势已去。
不能因为工作辛苦就放弃?
1.小草因为永不放弃,才从星星点点的貌小,汇成一片绿意大地,瀑布因为永不放弃,才从滔滔不绝的水,聚积成海洋;山丘因为永不放弃,才冲破阻碍,变成一座群山。
2.如果你累了,学会休息,而不是放弃。
3.不言放弃,是一种生活的勇气,不言放弃,是一种幸福,拥有了这种幸福,我们才会拥有奋进的源泉。
4.一次次反复,哭累了,沉默了,想放弃了,冷淡了,可是时间一过,却又还是想念了。
5.即使你现在还没有成功,还在抵达梦想的路上艰难地行走,但是请相信,只要一直坚持,不放弃,终有与梦想相拥的那天。作者:小狮 出处:小狮很忙,十年荣光
6.人生 就像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你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很多时候,成功就是多坚持一分钟,这一分钟不放弃,下一分钟就会有希望。作者:张志雄
7.历经岁月,人总是要成熟的,我们有时总会在人生得失间犹豫徘徊,往往我们又会失去更多!其实,人生总是要学会放弃,才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孩子叫什么名字好呢?
张是大姓,重名率比较高,可以给孩子起一些古典一些的名字,最近几年用中药起名也比较流行,推荐几个:
男孩名泽漆 京墨 景天苏木 芜华 商陆川柏 子苓 凌霄 女孩名白芷 南星 雪见忘忧 青黛 半夏青葙 云苓 香薷 乳名儿茶 小茴 桅子桔梗 山楂 艾叶肉果 合欢 米仁胜记餐饮集团创始人?
张志雄胜记餐饮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1989年是胜记的元年,刚刚退休的张父东拼西凑了几千块钱,举家搬迁,来到深圳讨生活。
在深圳燕南路的一角挂上了胜记麺家的招牌,打下了胜记发展进程的第一桩,也让张志雄与美食结缘。
开始了他的“烟火人生”,他与家人们晨起而作,日落而息,这个几乎倾注了家人全部心血的小面馆逐渐长出果实。
二十多年的潜心经营,胜记在张志雄的父亲及亲友的手中生存下来,却在张志雄的手中发展壮大。
立志终身投入餐饮事业,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他,被人们誉为“粤菜饮食大王”。
陈友谅手下武将排名?
整体来说陈友谅手下有名的将领不多,下面说下比较有名的两位
第一大将是张定边。张定边(1318—1417),沔阳人,元末著名将领,若论勇猛天下无出其右者。张定边原籍湖北沔阳州湖弦口,出身渔家。身材魁梧,留着五绺美髯,潇洒英俊。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
第二位赵普胜:元末天完红巾军将领,白莲教徒。善用双刀,号双刀赵。至正十二年(1352)九月,在长江中游小孤山附近大败元军,俘元江西行省平章星吉,克江州(今九江)。十五年春,与李普胜、俞通海等据巢湖结水寨,拥众万余。同年夏,与朱元璋联合渡江,中途火并,离去。多次率兵攻安庆、池州(今安徽贵池)元军,并与朱元璋军交锋。十八年正月,与陈友谅共同攻克安庆。次年九月,被陈友谅杀害。
其余都没什么名气
是如何打败兵力雄厚的陈友谅的?
同样作为元末农民三杰,为何陈有谅和张士城化为黄土,只有朱元璋坚持到了最后,成为大明皇帝?
观察元末农民起义的浪潮,势头最大的便是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其中又以陈有谅实力最强大,拥有兵力60万,朱元璋最弱,仅有兵力20万。
在看历史进程,最后却是兵力最弱的朱元璋登基为皇,为什么?
从三个人的各个方面可以分析得到原因。
首先先说这次文章的配角,张士城原本是在杭州办卖私盐的。
至正13年,张士诚起义,连续攻占泰州,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王,国号大周,以天佑作为年号。
因为是贩卖私盐起家的,所以张士诚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这也为日后他和朱元璋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因为是商人起家,所以张士城有着商人的精明打算,却是器小,喜欢坐山观虎斗,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拼命,刀驾到脖子上才醒悟的那种。而这也导致鄱阳湖海战陈有谅灭亡时,张士城一点忙也没帮。
张士城终将为他的短见付出血的代价。
另一个主角陈有谅,本来是渔民。陈有谅命很苦,小时候受人家欺负,经常受白眼,发奋读书以后,去当了元朝的公务员,可是还是被人瞧不起。
后来徐寿辉的农民起义军来到了陈有谅的家乡之后,陈有谅毅然决然的背叛了老东家元朝,投身于起义军当中,成为了徐寿辉手下的得力干将。
才有亮是一个极其有野心的人,为了权利和地位,连自己的上级和老师都可以出卖。
这一点是他成功的起点,也是他失败的终点。
当时徐寿辉的丞相倪文俊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事情不小心败露以后,倪文俊从汉阳出逃到黄州,投奔陈友谅。
因为陈友谅原先是倪文俊的下级,陈友谅本人就是倪文俊提拔到军队中的高级干部。
但是陈友谅为了上位,杀害了倪文俊,将他的头颅献给徐寿辉。
从那以后,陈友谅深得徐寿辉的信任,成为了徐寿辉的天完国的第一重臣。
但是陈友谅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他绝不想去屈居第二,于是他走上了倪文俊当年的老路。
在之后的几年当中,陈有谅动用自己的手段,先后处理了徐寿辉的数位亲信。他先是杀了赵普胜。丁普郎和付文德不是傻子,看陈有谅清洗异己势力,怕了,出逃到朱元璋处打工。
就这样,徐寿辉失去了实权。至正30年6月16日。陈友谅在五通庙杀害了徐寿辉。登基为皇,定国号为汉。
二十年春二月,元福建行省参政袁天禄以福宁降。三月戊子,征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夏五月,徐达、常遇春败陈友谅于池州。闰月丙辰,友谅陷太平,守将朱文逊,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死之。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约士诚合攻应天,应天大震这是陈永亮人生当中的起点。
这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有谅对于权力的渴望,以及对于昔日战友的残忍。为了上位,无所不用其极。这句话用来形容他无疑是最合适的。
但是陈守亮登基为皇之后却忘了一点——人心。
昔日陈友谅在大军中是很得人心的,但是随着他杀害了赵普胜之后,篡位为皇,士兵们逐渐认清了他的残忍本性,被他的冷酷所震惊。
从此以后,士兵便开始在背后议论陈有谅,士兵的思想变了,不再是为了推翻暴政的元朝,建立一个国泰民安的国度,而是为了拿饷粮,仅此而已。
军队思想的变化,严重损害了陈友谅军队的战斗力,成为了一个空有其数却战力缺缺的军队。
试想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军队,战斗力无疑是远远超过一个为了拿饷银度日子的军队。
陈有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也终将导致他的失败。
再说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皇帝,但是他的性格是很复杂的,很难通过一句话两句话描述清楚,下面便通过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海战来进行讲述。
一 志向远大,胸怀大志首先时间回到三年前。朱元璋在龙湾之战后来到了紫金山上的禅寺,请求借宿一个晚上,这和后世的微服私访的形式很是相似。
住持知道了,看朱元璋气宇不凡,杀气冲天,害怕惹出是非,于是便同意了。但是又不可能放朱元璋一个人在寺里随意乱逛,于是在半夜邀请他去讲禅,大概是怕朱元璋干坏事。
住持问“施主何方人士。”
朱元璋说“敢烦禅师下问,在下祖籍淮右。”
“所持何也”
“目下无业,唯四处游侠而已”
住持认定了朱元璋是一个强盗,训斥他说“我观施主面相,似有杀气,目下天下大乱,望施主早择良业,安分守己,闲来无事探研佛法,可悟人生之理。”
这大概就是劝阻朱元璋不要干坏事了,安心去当一个和尚,好好过日子。
朱元璋问“什么事是人生之理”。
“先祖有云: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人生无非虚幻,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朱元璋听完大笑,拿刀架在住持的脖子上,住持大惊。
朱元璋轻笑道“禅师心境如此了得,为何也会害怕!方今天下,所以大乱,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只由隔岸观火!如天下太平,谁愿意游侠?如尔等人,饱食终日,娶妻生子,只是妄谈心境,苟且偷生,可耻!”
说完朱元璋提诗一首。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朱元璋胸怀大志。想要一统天下,建立一个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这和陈友谅为了上位不择手段,张士城胸无大志相比,无疑是高尚了许多。
之后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朱元璋无论面对多大的困境都没有放弃。因为在他心中有一个执念,为天下太平的执念!
二 知人善用到了至正33年,鄱阳湖海战正式开始。
至正33年4月,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进攻洪都。
洪都当时在朱元璋的手里。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句话便可以说明。
朱元璋在此的守将则是他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是一个进攻不太好,但是守城极为厉害的将领。
陈友谅60万大军攻城三天,城外尸体堆积如山。却还是没能拿下洪都一道城门。
这一仗极为长久,从五月一直打了六月,打了大概一个多月,陈有谅依旧在洪都这里卡着。
最为可怕的是这一个月里朱文正,根本没向朱元璋求援,仅仅凭借着手中的士兵和四面城墙,活生生地拖了陈友谅一个月,也为当时的朱元璋赢得了喘息之气。
以一将之能如此,朱文正不可谓不强。而能够不惧非议,重用如此能将的朱元璋,更是知人善用。
这也是他能够成为皇帝的一大原因。
三 知错就改朱文正之所以没有向朱元璋求援,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够守住洪都,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朱元璋现在手里没有兵。
朱元璋主力由徐达代领,去围攻了张士诚。以营救韩林儿。
韩林儿是红巾军的皇帝,表面上朱元璋还是韩林儿的臣子。
这是营救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韩林儿所在的安丰是南京的门户,一旦安丰失守,南京将受到威胁,唇亡齿寒。
朱元璋决定救援韩林儿,但是遭到刘伯温的反对。
刘伯温说韩林儿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不救出来也就罢了,万一救出来了怎么办?是你当首领还是他当首领?
另外,如果在出兵安丰的时候,陈友谅趁机进攻怎么办?
朱元璋一意孤行,决定出兵。
二十三年春正月丙寅,遣汪河报之。二月壬申,命将士屯田积谷。是月,友谅将张定边陷饶州。士诚将吕珍破安丰,杀刘福通。三月辛丑,太祖自将救安丰,珍败走,以韩林儿归滁州,乃还应天。事后证明朱元璋的主意是错误的。陈有谅确实出兵攻过来了,如果没有洪都的朱文正守了一个多月,朱元璋主力尽出,只怕老巢应天都被陈友谅一锅端了。
朱文在支撑了一个多月以后,感觉撑不住了,就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听后立马转变战略方向。大军从泸州出发,一直到达汉口,兵分两路,分别占领了经江口和南湖口,同时又封锁了陈有辉的唯一退路——武阳渡口,想要在鄱阳湖一绝死战。
7月19日陈有辉在洪都城退兵,前往鄱阳湖与朱元璋绝一死战。
从这一点上看,朱元璋还是有着一个优点,知错就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知道错误的第一时间及时改正。
这听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就很难。一些首领为了面子,死不悔改。这也导致了大局上的节节败退。朱元璋改了,所以他成功了。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因素。
四 深得人心,计谋无双。这个时候陈友谅的水军规模占据优势。
据记载,陈友谅的船舰中,最大的长15丈,宽两丈,高三丈,船只分三层,船面上居然还有骑马的士兵来回巡视,从船的前面看不到船尾(首尾不相连)。朱元璋的士兵们站在自己的渔船上面,只能够仰视(仰不能攻)
友谅闻太祖至,解围,逆战于鄱阳湖。友谅兵号六十万,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朱元璋的船只相比之下就显得十分破旧了。主要是以渔船为主,最大的旗舰也不过是在至正20年时龙湾之战中缴获的陈有谅的船只。
按照正常发展来看,朱元璋必败无疑。事实上也是如此,朱元璋前期节节败退。
眼看着就要撑不住了,这个时候陈有谅想要一鼓作气击败朱元璋,于是出了个馊主意。他为了保持船只的前进速度相同。用铁锁将船只给连接起来。这也注定了之后的悲剧。我估计罗贯中估计是和陈有谅有仇,写了《三国演义》也不知道给陈有谅一本看看,陈有谅也就不知道曹操是怎么败的。
按说,朱元璋这个时候应该用火攻了,他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要火攻,需要有风,这个时候偏偏风向不对,这可把朱元璋给急坏了。
他等啊等,一直等到下午三点,东北分起,天时到也。
这下天时地利人和全齐了,朱元璋下令将七条船装载火药。并使稻草人穿上盔甲,组织敢死队操作船只向着陈友谅的舰队出发。
接下来就是,赤壁之战的结局。
火借风势,火助风势。
陈有谅的战船由于被铁索相连,无法逃脱。一时间火焰四起,鄱阳湖上顿时成了一片火海。
此时已经是黄昏时刻,天上残阳如血,地上血流成河,被杀死的士兵们的血水染红了湖水,壮阔的鄱阳湖变成血湖。
晴日浮光跃金,舟发鸟翔,雨时云水茫茫,风高浪急,这是平日鄱阳湖的美丽景色,但是此时的鄱阳湖确实喊杀冲天,火光映天,血水横流。
陈有谅的数十条战船全部被焚毁,船只火光冲天,不时传出被烧死和杀死士兵的喊杀声。
火光,鲜血与天地混合成了令人恐惧的红色,这才是真正的秋水共长天一色。
烈火初张照云海,赤壁楼船一扫空。
陈友谅彻底败了,他的舰队只剩下不到一半,他只能灰溜溜的逃跑,失去了与朱元璋一决雌雄的资本。
但是陈有谅先前不得人心的后果,此时彻底暴露了出来。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将军先后率兵投降朱元璋。
这可是陈友谅手下一支极其重要的军队。他们的失去使陈有谅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陈有谅气急败坏,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一律就地处死。
相持三日,其左、右二金吾将军皆降。友谅势益蹙,忿甚,尽杀所获将士。而太祖则悉还所俘,伤者傅以善药,且祭其亲戚诸将阵亡者。八月壬戌,友谅食尽,趋南湖觜,为南湖军所遏,遂突湖口。太祖邀之,顺流搏战,及于泾江。泾江军复遮击之,友谅中流矢死。而朱元璋此时下的命令则恰恰相反。他下令,凡是抓到了陈友谅的军士,一律好好对待,而后放生。
两相对比之下,属强孰弱,一看便知。
陈友谅彻底失去了军心,手下的士兵纷纷逃跑。至此,陈有谅一败涂地。
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海战,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陈有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鄱阳湖海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鄱阳湖海战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回首过去,陈有谅进攻时拥有着庞大的舰队和60万的士兵。手下谋士成双,妇人之仁在他的字典里从不存在,心狠手辣,一切上位者所必需的品质他都拥有。
但他终因为无所不用其极而失去了人心,他的军队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当朱元璋的军队攻来时,他所能够做的只能是溃败,溃败,再溃败,一败不起。陈有谅的士兵也不会继续追随他,反而落井下石,狠狠的踩他一脚才算完。
反观朱元璋,却是农民翻身做皇帝的完美例子。厚黑学到位,知人善用,知错就改,善于抓住时机等都是成功者所必需的品质。多一分是累赘,少一分便缺了火候。
历史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天下豪杰彼此厮杀,如同困兽之斗。只有最强大的,最勇猛的才有资格活下去,成为人上人。
朱元璋死了,但他的人生却完美地阐释了什么才是成功者所需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