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传2.0攻略,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吗?
岐山传2.0攻略,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吗?
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演义小说的写法,从《三国志》《晋书》来看,只有五次北伐,其中第一和第四次出祁山。期间曹魏入侵一次,大雨道路难行而退,可以说双方你来我往有六次交锋。演义把曹魏入侵的这一次也列为一次北伐,使小说更具故事性,读起来朗郎上口,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九伐中原等。
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后,基本职能以后勤内政为主,从赤壁之战到汉中之战,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一线军师谋士法正等人发挥的作用较大,到夷陵之败永安托孤,把诸葛亮逼得走向战场前台,前线内政后勤大包大揽,蜀汉的丞相制,师从西汉的三公九卿,丞相统辖百官,与东汉官制不同,仅有曹操时相似。因只有如此,相权才能制衡皇权,才能集动全国之力集中恢得中原兴复汉室。
刘备死后,魏吴都认为蜀汉无将帅人才,可以高枕无忧了,但人称奇才的诸葛亮,硬是走出一条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率领蜀汉军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建兴六年即228年春天,诸葛亮派出赵云邓芝在斜谷设疑兵,自己率大军攻打祁山,兵锋甚锐,一举取得天水三郡,曹魏内外震动,“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曹睿亲自坐镇长安,魏将张郃急行军救援,马谡不听正谏,失了街亭,魏国大军长驱直入,诸葛亮迁移一千多户魏民,与部队一起退回汉中,自降为右将军并挥泪斩马谡,这是第一次北伐。
228年冬天,诸葛亮兵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了二十多天未能攻下,曹真率领援军赶到,蜀军粮尽,不得已撤退,曹真命王双随后急追,被蜀汉斩杀,这是第二次北伐。曹魏有备,奇兵不再奇,又一次无功而返。229年,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自己另领一军在后,雍州刺史郭淮得知,引军来救二郡,被诸葛亮大军逼退,诸葛亮对当地的氐人、羌人进行安抚,留兵据守后回师。这是第三次北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小国屡次兴兵攻打大国,魏国颜面无光,决定反击,230年秋天,魏国派出三路军马伐蜀,司马懿走西城入汉中,张郃走子午谷入川,曹真兵出斜谷。蜀汉细作探知,诸葛亮率军驻扎在城固、赤坂严阵以待,适逢连续下了三十多天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后勤补给出现问题,魏国三路人马只得撤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演义中把这一次曹魏进攻也算作六出之一,也有他的道理,因魏军退去后,诸葛亮便派出魏延和吴懿带兵从西边进入羌中境,突袭大破魏国后将军费曜和雍州刺史郭淮部队。
但这次突袭更像是再次北伐的先声,230年冬天突袭,231年春天,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进军包围祁山,司马懿领兵救援,诸葛亮寻求决战,司马懿坚守不出。几次北伐后勤都出现问题,这一次蜀汉军有备而来,诸葛亮用木牛运粮,并抢割上邽小麦,卤城围攻战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交锋,以司马懿惨败告终,于是司马懿再不敢轻易出战。魏军将领多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诸将十分不满,讥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这一次形势比之前好得多,可惜后院起火,李严运粮不力,虚报消息,刘禅听信谣言下旨退兵,诸葛亮在退兵中设计射杀曹军副统帅张郃。
反思北伐功过得失后,诸葛亮静下心来,用三年时间整修内政,劝课农桑,建兴十二年即234年,与东吴达成东西出军的协议后,诸葛亮十万军队兵出斜谷,率军进抵五丈原,与背水死守的司马懿僵持。(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诸葛亮又采取新措施缓和后勤压力,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达成军民分成意向,双方相安无事,相持期间魏蜀有小规模争战,蜀胜多败少,司马懿更加坚守不出,连诸葛亮送给他的女人衣服也不顾,还千里请战以安军心。至当年八月,长期操劳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年五十四岁。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历史上有没有被人忽悠?
有人被人忽悠,结果损失惨重。但是有人被人忽悠,但不以为然,后人接连几代的努力,竟然得到被忽悠的东西,还超乎想象,建立一个空前绝后的帝国,你信不?
这个人,就是秦襄公。他的后人,建立的这个空前绝后的帝国,当然就是盛极一时的帝国——大秦帝国了。
那么,这个秦襄公为什么会被忽悠?这个大秦帝国是怎么被忽悠出来的呢?我们跟填哥一起来看看。
秦国先祖
说到这个被忽悠的大秦帝国和秦襄公,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先祖,以了解事情的始末。
话说颛顼的后裔大费(也叫伯益),因为尚于调教鸟兽,得到大禹的赏识。立为继承人。但是位子却被夏启给夺了。在整个夏朝,大费的子孙郁郁不得志。大费的不知道几代玄孙费昌,辅助商汤,灭了夏朝。替祖宗报了一箭之仇。
费昌的子孙因而在商朝得以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没有想到,事情也有发生变故的一天。公元前1047年,武王率领军队,灭了商朝。费昌的不知道几代孙飞廉和恶来,对商朝忠心耿耿,一个战死,一个逃跑了。后来,恶来的子孙又参与反抗周王朝的三监之乱,叛乱平定后,嬴氏一族因为参与叛乱,被流放到遥远的西垂。
到了非子这一代。嬴氏一族已经在西垂扎根许久。非子先是投靠造父,后来凭借着祖宗传下来的驯养牲畜的技巧,替周孝王养马。因而得到周孝王的赏识。周孝王赐给他一块封地“秦”,号称“秦嬴”。但是这个时候,“秦”只是一个附庸国,地位低下,不能与诸侯平起平坐。
对抗西戎
秦非子的秦地,地处西垂,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和戎狄杂居的地区。在这里,居住很多的戎人。统称西戎。秦非子要在这里立足,少不了与西戎兵戎相见。周王封秦非子于秦地,也有对抗西戎的想法。
从此,嬴氏一族,义无反顾的走上对抗西戎的道路。
秦非子去世后,秦侯。秦公伯即位。秦公伯在位三年,秦仲即位。在与西戎的对抗中,秦人越来越强大,当然,也和西戎结下血海深仇。终于在秦仲的在位期间,西戎向秦发动大规模战争。秦国族人濒临灭绝。秦仲向西戎复仇,英勇战死。
秦庄公即位。不仅夺回秦地,连被西戎侵占的大骆的土地都夺回来了。但是,秦国直到这个时候仍然只是一个附庸。
接下来,我们的主人公秦襄公出场了。
佐周平王
这些年,秦人的地盘增多了。但是,多年的浴血征战之后,秦人也需要休息了。于是,襄公一改前人的政策。和西戎和好,把妹妹嫁给西戎丰王,趁机离间西戎各部。和好西戎,给秦人休养生息的机会。
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襄公在西垂努力发展实力的时候,他的主人—西周乱了。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又废了太子宜臼,围攻申国。引得申侯大怒,联合犬戎把周幽王给杀了。立太子宜臼为周王。是为周平王。
秦襄公的机会来了。他出兵镐京,联合一些诸侯国,赶走犬戎。立了大功。
这个时候,因为看不惯周平王引狼入室灭了自己的父亲。虢国国君立了姬余臣为周王,称为周携王。
秦襄公
这下可有点犯难了。两个周王,该扶持谁呢?
如果把宝压对了,秦国可能鲤鱼跃龙门,如果压错了,赢氏一族被流放的命运即将重演。
秦国,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但是,这一次秦襄公把宝压对了,他把宝压在周平王的身上。他不但派兵帮助驱逐犬戎,还派兵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
史上最大的忽悠
这下周平王可有点犯难了。这么大的功劳,我怎么赏赐啊?
西周给功臣最大的赏赐,莫过于给一块地,让你封邦建国。让你封邦建国好办,我的一纸诏书就行。但是地,我给不了啊。中国就这么大,能给的,都让我的祖宗分给别人了,怎么办?
再说,你现在家在西边,我家在东,给你东边的土地你也不要,再说,我也不给,还靠你抵挡西戎呢。
想来想去,你家不是在西垂吗?那边有很多地以前是我家的,现在被戎人给占据着。反正别人家的地也是地。就封给你了。至于你有没有本事去拿,那就是你的事了。反正你要地,我已经给你了。
于是,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并且对秦襄公说:“西戎无道,占领了我丰、镐京的很多地盘,你要是能把它赶走的话,这地盘就归你了。”并与秦襄公盟誓。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史记.秦本纪第五》
用现代的话来说,周平王是给了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这地现在还在西戎手里呢。这等于说,恶霸抢走了我的地盘,你把恶霸赶走了,地就是你的了。估计秦襄公拿到这张支票也郁闷了。
秦国立国
不过毕竟这支票还是好东西。他给了秦国两大利好:
1、秦国终于成为一个诸侯国了。再也不是以前的附庸了。
秦襄公也高兴啊,秦国终于扬眉吐气,和其他的诸侯国平起平坐了。于是,秦国忙活起来了,杀马宰羊,与列国通使节。秦国,终于立国了。
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緌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史记.秦本纪第五》
2、秦国可以以合法的名义,占领岐山以西的土地。
虽然是张空头支票,但是只要有能力,也能兑换。于是,秦襄公开始马不停蹄的,准备征伐西戎。可惜,在一次征伐西戎的途中,秦襄公去世了。
兑现“支票”
秦襄公和之后的多代秦公,为了夺回周天子所封的丰、镐之地,与西戎进行浴血拼杀,取得很大的战果。
秦襄公之后,是秦文公,文公十六年,起兵伐西戎,一直追击到岐山。还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王朝。并占领今天的陕西宝鸡。
秦宁公在位的时候,灭了荡社戎。
秦武公在位的时候,攻打彭戏氏戎,并且灭了邽、冀戎,开始设县进行管理。还灭了西虢国。
秦穆公在位的时候,用由余的计谋,征伐西戎,灭了西戎多个国家,辟地千里。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第五》
秦孝公元年,出兵攻伐西戎,斩西戎獂王。西戎就只剩下与秦长期拉锯的义渠了。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秦出兵伐义渠,义渠灭亡。领土并入秦国。
至此,周平王开的空头支票,被秦国全部兑现。西周在丰、镐的失地,被秦国全部收复。西戎,也彻底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此时此刻,距离平王东迁,已经过去500年。
周平王的忽悠,不仅使得秦国得以立国,还使得秦国得以合法占领大片土地。
但是令周平王没有想到的是,逐渐强大的秦国,不仅仅收复了西周的失地,而且逐渐向中原扩张,成了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
在公元前256年,秦灭了西周公国。公元前249年,秦灭了东周公国。周王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秦国的成功,关键因素不是周平王的忽悠,而是历代秦人的不断努力,浴血奋战。
任何事情,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最近有啥好看的电视剧吗?
1、朱亚文《正阳门下》,做人做事当学韩春明。相信我你不会后悔,倪大红老戏骨带你看清人间百态。
2、张译、殷桃《鸡毛飞上天》,另一部做人做事典范。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原型。陈江河和骆玉珠的坎坷爱情故事。
3、二叔与邓超《你是我兄弟》,邓超四兄弟父母不幸双亡。二叔与邓超的创业故事,感人兄弟情。董洁悲情一生。
4、内蒙古大草原乳业发展壮大故事《北方大地》,张国强与颜丹晨的爱情及商战故事。颜丹晨美翻了,气质形象在线。
5、任重朱雨辰《别叫我兄弟》。一个好胜者的性命,两个男人的明争暗斗,三个女人的感情受伤,四个发小的关系破裂,都是因为一个女人。。。想了想如果没有叶晓晓,后边这些破事都不会有。。。
6、邓超董洁凄美爱情故事《相爱十年》。邓超励志创业故事,打造商业帝国。王大冶渣男本色演绎淋漓尽致。
7、段奕宏、高虎《大时代》陈顶天投身商海。创办无穷大软件公司,在追求振兴民族科技产业的旅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在深圳立足,成为深圳IT行业的翘楚。他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品尝过创业时共苦的艰辛,也体会过成功后分道扬镳的苦涩,最终,他们冰释前嫌,相逢一笑泯恩仇,继续为梦想奋斗。
8、胡歌、王凯、靳东《伪装者》三大男神在线飙演技。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关键阶段,汪伪政府投敌叛国,华夏大地民不聊生,炎黄子孙的命运危在旦夕。明氏集团四姐弟伪装身份,为抗日战争洒下自己的血和热。
9、军旅经典代表作之一《士兵突击》。许三多从“龟儿子”到兵王的逆袭。史今班长泪洒天安门惹人泪目。一部没有爱情纠葛的电视剧,剧中唯一女人,被王宝强击毙。
10、军旅另一代表作《我的团长我的团》,张译、段奕宏倾情演绎。时间回转到1942年,中国大地正深陷于抗日战争的苦难之中,各地军民的反抗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 中国云南由于它特殊的地缘关系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场
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匈奴的先祖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桀之妾的儿子,名字叫维淳,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后,一部分夏人投降融入商朝,还有一部分夏人向四处逃散,其中夏桀之子维淳带领部分夏朝遗民向北逃入茫茫草原。
夏桀虽残暴,但仍然是正宗的华夏民族,炎黄后代,夏人与商人同属于华夏族,同样,匈奴先祖与中原汉人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先祖华夏族,同样是炎黄子孙,只是因为各自的发展历程不一样,才产生了差异。
商汤灭夏后,中原大地依次经历了554年历史的商朝,825年历史的周朝(包括春秋和战国时期),15年历史的秦朝,直到进入西汉王朝,这是占据中原地区的正统王朝。
而在商灭夏时期逃到北方草原的维淳及夏朝遗民就开始在北方生存,当时的维淳逃到了龙方,也就是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位置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鄂尔多斯市境内,这里在当时是茫茫草原与戈壁沙漠。
夏人原本是农耕民族,以耕织为生,但是以维淳为首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夏朝遗民在这里找不到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这里只有茫茫草原与戈壁沙漠。而南方又被商人占据,为了生存,也为了适应环境,夏朝遗民们开始过上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维淳及夏朝遗民之所以选择游牧生活,是迫于地理、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所选择的生存之道,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这项游牧习惯却成了所有游牧民族的生存法则,与中原的华夏族截然不同。
维淳和夏朝遗民的后裔,就一直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并且开始向周边发展,经过数百上千年的发展,这批人就演变为一个新的民族--匈奴族。
草原上并非只有匈奴一个游牧民族,还有很多其它游牧民族,刚开始的时候,匈奴的先祖们过得极为艰难,既要担心商朝的打击,又要担心其他游牧民族的攻击,还要担心恶劣的自然环境,但匈奴就这么生存下来了,并且逐渐强大起来。
由于匈奴本身没有文字记载,历史上关于匈奴的记载多来自华夏族的史书,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匈奴的叫法也不相同,据说商朝时的鬼方、混夷,西周时的猃狁(犬戎),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林胡、楼烦,都是匈奴的一支。
匈奴这个名称正式的叫法是在西汉,两汉与匈奴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匈奴因为与汉朝的战争,开始走向没落。
在匈奴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传统势力范围早就超越了鄂尔多斯高原,极盛时期的匈奴势力范围向北达到蒙古高原及贝尔加湖附近,向南到达河套地区及河西走廊,向西到达今天的中亚地区,向东到达大海。
匈奴强大起来后,不断对外征战发展,也开始与身居中原腹地的华夏政权产生冲突,在西周时期犬戎曾经攻破周幽王的都城,杀死周幽王,在春秋时期,犬戎多次与秦国作战,互有胜负。
战国时期,林胡、楼烦多次入侵赵国,赵国还为此修建了长城,赵武灵王时期,打败了林胡和楼烦,并从林胡和楼烦选择一些骑兵加入赵军,到了战国晚期,赵国的名将李牧多次抵御匈奴的入侵,曾经一战大破匈奴十万余骑兵,让匈奴受到重创,一度不敢南下侵扰。
秦始皇统一天下,下令大将蒙恬北击匈奴,蒙恬与匈奴在河套地区交战,彻底击败了匈奴,将匈奴从河套地区赶走,赶到七百多里远的蒙古高原上去了,匈奴一度不敢南下侵扰。
然而仅仅过了15年,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整个中原再次陷入战争,而正是这个时候,却是匈奴发展得最强大的时候,当中原大地在进行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期间,匈奴历史上出现了最著名的首领冒顿单于。
而正是这个冒顿单于将匈奴带入极盛时期,向西征服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向北则征服了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向南兼并了楼烦,重新占领了河套之地。
匈奴曾经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将西汉开国皇帝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给了刚刚建立的西汉帝国一个下马威,之后刘邦意识到匈奴的强大,开始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说的好听叫“和亲”,说的不好听其实就是“屈服”。
汉高帝刘邦朝、惠帝朝、文帝朝、景帝朝都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因为这一时期是匈奴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就连初期的西汉帝国也不是匈奴的对手,直到汉武帝时期,经过三四代的积累,汉朝的综合实力大增,汉武帝决定对匈奴用兵,解除百年威胁。
武帝一朝,最大的战事就是与匈奴的战争,汉武帝作用卫青与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直打到匈奴王庭,一度把匈奴打得满地找牙,但是卫青与霍去病去世后,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又处于下风了。
虽然匈奴战力依然强大,但经过多年的战争,匈奴实力开始由盛转衰,而匈奴真正对汉朝失去威胁是在汉宣帝时期,由于匈奴发生内乱,日逐王先贤掸与单于屠耆堂争夺权位发生冲突,导致日逐王降汉,匈奴分裂并放弃西域,再也无力对汉朝发动大规模侵扰。之后还发生了五单于争位事件,匈奴就更加衰弱了,完全对汉朝失去威胁。
东汉开始,匈奴进一步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匈奴已经对汉朝形不成威胁,并且开始依附于汉朝,即使到了汉末的三国时期,中原混战时期,匈奴也只是小配角,不仅如此,匈奴还受到乌丸和鲜卑的打击,势力日渐衰弱。不仅如此,匈奴还被曹操分成五部,势力弱得一鸡。
三国归晋后,不久中原就发生了八王之乱,接着就是五胡乱华,匈奴人刘渊乘机起兵建立汉国,没多久刘聪的同族兄弟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或汉赵。看起来匈奴好像强大起来,实际上就是昙花一现。
没过多久,刘曜羯人石勒所杀,前赵国太子及王侯将相三千多人也被石勒所杀,前赵灭亡,匈奴这个民族开始急剧衰弱,在鲜卑人强大起来后,匈奴开始融入鲜卑人,并放弃了匈奴的族称,匈奴开始消灭,在不断的民族在融合中,匈奴这个民族融入了其它民族,最大的就是鲜卑,之后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或许与鲜卑融合的匈奴,成为一个新的民族,比如匈奴与乌桓、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
但是匈奴人就这样消失了。
为什么叫水浒传而不叫梁山英雄传?
《水浒传》一书妙就妙在作者既有自己的立场又给整部书以开阔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自行去体会理解,哪怕是得出相反的结论,作者也似乎“笑而不语”。
比如梁山上的好汉,到底是英雄还是魔鬼,受招安到底是对还是错,诸如此类话题,至今人们争论不休。包括《水浒传》一书的书名,依然呈现这种开放解读的态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甚至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有种最粗浅的解释,说“水浒”就是“水边的故事”,这显然太潦草了,一部大书书名是第一要务,要是这样还不如直接叫“水边故事”或者“梁山传”得了。可以肯定的说,“水浒”一名是作者在用典,也就是掉书袋。古人行文用典是常态,一旦用典,便会带有隐喻和象征的微言大义。
那么“水浒”一名的微言大义到底是什么呢?历来《水浒》之学者们大致两种观点:
(1)取典于《孟子》(明清两代点评者多持此论)
(2)取典于《诗经》(由现代学者罗尔纲提出)
明清两代《水浒传》批评者如金圣叹、袁无涯、李卓吾等人,都认为“水浒”一名取自《孟子》中的典故:伯夷和太公躲避纣王无道,逃到海边,后终归故土。袁无涯点评:
“传不言梁山,不言宋江,以非贼地,非贼人,故仅以“水浒”名之。浒,水涯也。虚其辞也。盖明率土王臣,江非敢据有此泊也。其居海滨之思乎?”
——这是说此书不以“梁山”或者“宋江”做书名,是因为梁山和宋江都不是真正的“贼”,只有“水浒”一词才可以最为恰当表达一个重要含义:“梁山众人有海滨之思”。
那么何谓“海滨之思”?
这是《孟子》中的典故:伯夷和太公因为君主(纣王)不明,带领部族避难,远逃到海滨,最终因为有了英明贤主,愿意回归故土。
袁无涯
在《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这是说商纣王无道,为了远避昏君和乱世,伯夷逃到了北海之滨居住;太公逃到了东海之滨居住。直到周文王西伯侯强盛起来,两人才都欢呼着准备回归故土,因为他们知道文王是个乐于奉养长者、爱护人民的领袖。
(伯夷像)
金圣叹对此点评得更为详细:
“此书既成,而命之曰《水浒》也。是一百八人者,为有其人乎?为无其人乎?试有其人也,即何心而至于水浒也?为无其人也,则是为此书者之胸中,吾不知其有何等冤苦,而必设言一百八人,而又远托之于水涯。吾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一百八人而无其人,犹已耳;一百八人而有其人,彼岂真欲以宛子城、蓼儿洼者,为非复赵宋之所覆载乎哉!
吾读《孟子》,至“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二语,未尝不叹。纣虽不善,不可避也,海滨虽远,犹纣地也。今一百八人而有其人,殆不止于伯夷、太公居海避纣之志矣。大义灭绝,其何以训?若一百八人而无其人也,则是为此书者之设言也。”
直接点出“水浒”之名出自《孟子》,小说作者虚构了一百零八人的故事,以此来表达对昏庸君主的不满。
(金圣叹)
金圣叹和袁无涯均以《孟子》典为依据,对《水浒》一书主旨下了定论:
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不是背叛朝廷,而是因为君主不明暂时在一个地方避难,他们最终都会接受招安归顺朝廷。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水浒》一书由书名可知,其主旨并非宣扬反叛,而是宣扬王道。
以前的“水浒传”书名大多叫做《忠义水浒传》。所谓“忠义水浒”可以这样理解:“逃离到水边,最终回归王权故土,以成忠义之道”。李卓吾评点评道:
“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
——这是说,梁山众人的内心还是忠于君主的,一旦国家施行德政,他们就会接受招安,这即是名《忠义水浒全传》的意义。
在诸多点评者眼中,“忠义”二字必须与“水浒”二字联用才最恰当,所以古书更多的是名为《忠义水浒传》。今天也有学者考证,以前一些“水浒”刻本,书商宁可在书名中舍弃“水浒”二字都不会舍弃“忠义”二字,直接名为《忠义传》。
由此可见,“忠义”二字在此书书名中的分量。
金圣叹删去了《忠义水浒传》的“忠义”二字金圣叹认为本书既然名为“水浒”,就已经有了背弃君王的含义,即便再加上“忠义”二字也不可挽回,所以书名连“忠义”二字都不可加。他说:
“题其书曰《水浒》,恶之至,迸之至,不与同中国也。”
当然,我很是怀疑金圣叹这么做是“挂羊头,卖狗肉”。他实际上很喜欢梁山反叛,而不希望他们招安,所以不但把后面梁山受招安的内容全部删去,而且连书名中的“忠义”二字也删掉了。
总之,金圣叹是《水浒传》书名不加“忠义”二字的始作俑者。
不管怎样,可以看出以上金、袁、李三家观点虽略有小异但基本立场是一致的,都认为《水浒》一名取义于《孟子》的“海滨之思”,书名的含义也即“水浒”一书的主旨意在强调“归顺贤明的王权”。
再者,即便是这些点评者无论出于真心还是假意,一再强调“水浒”一词与《孟子》中的“忠义观”的联系,但依然无法改变一点,《孟子》中提到的那个君主是纣王,纣王,终究是一位亡国之君。
现在一个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水浒传》之名取义于《诗经·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实际上这出自于今人学者罗尔纲。罗尔纲
据罗尔纲自述,他在1944年养病期间读《诗经》时偶然有了这个观点。后经多年补充完善,他在1983年3月《文史》第15辑上发表《水浒真义考》,提出这个观点。
《诗经·大雅·绵》有诗句: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这是讲周朝先祖亶父,为躲避狄国侵扰,带领部落读过漆、沮两水,来到岐山脚下,同妻子姜女一起带领人民建立一个新家园。
亶父,是周朝的开国始祖,他在岐山脚下另建家园开基立业,一方面是躲避外族入侵,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不再受殷商的管辖约束,从此开始了削弱殷商壮大周国的历程。他的后代文王、武王终于消灭商纣,自己当上天子,建立周朝。
罗尔纲认为《水浒》书名即是引用“亶父途经水滨,建立新家园”的典故,是作者罗贯中意欲表明“梁山与宋皇朝对立,要建立新政权“的思想,也正由此反映了罗贯中“有志图王”。
罗尔纲从这个观点出发,进而认为《水浒传》后面的二十九回半叙述梁山被招安的内容都是其他人续写的,因为前后的主题思想完全不一样,后人将两段勉强拼凑合二为一形成了百回本的《水浒》。
可以看出“水浒”一名,古代点评者均认为出自《孟子》是指“避难之地”,而今人罗尔纲以为出自《诗经》,是指“独立王国”。二者旨趣截然不同。仔细想来,难道对经典如数家珍的古代点评大家们就没想到《诗经》中也有“水浒”这个典故吗?
肯定是想到了,但他们谁敢说啊!如果认为《水浒传》的书名取自《诗经》,就等于认可这部书是彻头彻尾的“反书”,在封建王权时代点评“反书”那还得了。所以,大家全部“装傻”,只提《孟子》,不提《诗经》。
这里便展现出《水浒传》的高明之处,一个书名,取典出处不同,性质竟然迥异,依然给了读者一个开放的空间。
笔者认为,《水浒》一书的书名之所以取得这么“生僻”,就是故意取《孟子》《诗经》两部书都有的一个词语典故,让读者觉得此也行,彼也可;就是这么模棱两可,才有无限遐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