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又称为什么,什么是叫湿地呢?
湿地又称为什么,什么是叫湿地呢?
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由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滨海、滩涂湿地等。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防洪防涝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被称为地球的什么?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湖滨湿地公园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就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广义的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淡水的或咸水的水体。按照这个定义,全世界湿地的总面积为855.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当洪水来临时,湿地可以容纳大量水分一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也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
湿地还能通过水分循环来改善局部气候。现代工业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全球气候。
西溪湿地公园
湿地丰富的水分条件适宜植物生长,所以大部分湿地都有茂盛的植物。湿地植物能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当这些植物死亡以后,残体会交织在一起,在湿地上形成疏松的草根层,碳元素就以固态形式保存下来。
除了水分直接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促进水分循环,把湿地里的水分化为气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多了,湿度也就增加了,降水量也会发生改变。湿地就是这样通过水分循环,调节地方气候。
湿地植物能吸收有毒物质,净化水质。湿地不同于河流,这里的水流速缓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被农药等污染过的农业污水进入湿地以后,因为运动速度减慢,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逐渐沉淀下来。而一些湿地植物有非常强大的吸收有毒物质的本领,它们能转化毒素,使水重新变得洁净,有效地净化水质。
肾是人之本,湿地是“地球之肾”,从广义讲,是地球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社会之根本;从狭义讲是地球的“过滤器”,跟人的肾一样,起过滤的作用,可以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生物的栖息地等。所以称湿地是“地球之肾”。
什么是湿地及意义?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或半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陆地、海洋和湿地并称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的意义在于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湿地公约又称为什么?
1 湿地公约又称为《关于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及其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重要性公约》,简称《拉姆萨尔公约》。2 因为该公约是于1971年在伊朗的拉姆萨尔市签署的,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加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3 该公约的签署国已经达到171个,涉及保护管理的湿地面积达到2.5亿公顷,该公约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什么叫湿地?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是《湿地公约》作出的,即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度带。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我国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很广,总面积在6500万公顷以上。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湿地的分布。千百年来,广阔的湿地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